正文开始前先做甩锅声明。本人并非专业音频评测人士,下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主观感受。不但与理性客观没有半分钱关系,甚至还因为主观好恶而颇有偏袒,不具备任何指导购买的价值,还请各位看官们适度批判。
我,一个非标准的音频设备消费者,在2019年的第一个月份,开往机核年会会址(位于京郊怀柔的某个呼啸山庄)的大巴门前,于微软中国的支持下,拿到了这款还未正式向消费者发货的微软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Suface Headphones)。
“好好测一下!”把它交给我的西肿部面色凝重地对我说,同时把目光投在了我脖子上挂着的Sony WH1000XM3上。
这是办公室仅存软饭之间的对话,我点点头,心虚地转了一下脖子上的耳机,把那金光闪闪S开头四个大字藏进脖子肥肉的褶皱里,拿着带西总体温的耳机包装盒,登上了那列开向怀柔折叠的大巴。
不知何时,能否从客官囊中探取300美元,成为了判断一款降噪耳机能否冠以旗舰二字的重要标准。目前市面上旗舰级别的降噪耳机中,要数一心做降噪从未搞花样之 Bose 旗下 QC35 二代和一心做设计从不卖大楼之索尼的 WH1000XM 三代最为普及,如今在这个旗舰的江湖内,一心搞收购从怕三红之微软的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也杀将进来。
既然定价超过20张红色大钞,那么一个体面的硬壳收纳包就变成了必需品,与索尼 XM3 的黑色与乳白色两种机身配色方案,并随耳机提供同色收纳包的颜色政策不同,微软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只有浅灰色机身一种颜色提供。在多样性上稍逊索尼。两家都送了 USB TYPE-C 的充电线以及 3.5mm 耳机线。硬要 PK 的话,索尼多提供了一个用于飞行器场景的转换头,但是微软网带内置的设计又明显好看很多,不过索尼的盒子外形整体来说又比一大坨的田牌盒子来得时尚……这场较量,我没法说谁没赢,只能说都没输……
本文主角,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采取时尚动感水泥微软灰配色。耳罩部分颜色略深,在造型上更偏正圆弧造型,加之头梁与耳包结合处跃起的曲线处理,个人的感受相比索尼来得更为内敛,多了几分温润复古味道。
而 XM3 方面,椭圆形的造型与黑金搭配的配色在低调中透出品牌惯有的自信,设计语言延续来 XM 系列一贯以来的路线,更有现代感和进攻性,两种配色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选择。两边都各有特色,代表了国外先进设计力的巅峰水平,又是一场乏味的萝卜白菜平局。
材质上,两者都采用了金属头梁,同时提供复合材料的头梁外壳与耳包外壳。而耳包和头梁内侧接触人体的部分均使用了 PU 皮材质。微软家的 PU 做得更像“胶”,而索尼家的则更像”皮“,具体哪个更讨人喜欢,这便是皮者见皮,胶者更胶的问题了。
来到佩戴方面,XM3 的头梁填充物相比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来的更加厚实,而在耳包内侧,因为 XM3 耳包的周长更大,而尺寸相对较小的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耳包在单位面积内提供了更柔软的包裹和支撑。个人觉得两者上头体验不分伯仲,佩戴时间长与一个小时都会有轻微夹头的感觉(我是不会承认我头大的)。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设计让用户在佩戴的过程中难以察觉到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相较XM3,多出了35g重量。
顺带说一下,官价2888的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每克售价9.96元(290克),而重255克的 XM3 居然每克高达11.37元(2899元),买微软血赚!单方面宣布这一战微软大获全胜。
作为降噪耳机,无论是本次微软主打的降噪技术,还是索尼的 QN1 芯片,实际使用的效果均让人比较满意。经过在行驶大巴引擎底噪、步行街喧闹人声、Nadya 狂笑修罗场等场景实测,两者在降噪的最终效果上略有区别。过滤环境低频底噪和加强人声方面,XM3 略胜一筹,能够提供更优秀的降噪表现,但是也正因为降噪的力度较强,相比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而言,在安静的场合下使用,耳内能够感觉到略有压力,如果有晕静症状的用户,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可能会提供更好的体验。
微软耳机的降噪体感更加平缓柔和,提供了一个整体音场等比降噪的体验,让用户感觉身边变得安静。而并非其他降噪耳机带来的,好似人在水中被全面隔离的感觉。换句话说,索尼牌降噪冰冷强力高效彻底好似没有感情的杀手阿一,而微软家降噪则是携带提琴盒的Desprado,没那么功利效力差点但是带有些许温柔和温暖。
一开始连接上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时候,我是拒绝的,人生三十载,从未遇到降噪耳机的低频居然能这么强劲,强劲到不可理喻糊成一团……马上向西总求救,但是沉溺于年会抽奖不亦乐乎的西总部根本不理我(他抽到X1X,后来迫于群众压力,又捐出来重抽了)。
好在聪明的我找到了解决办法:用手机端的耳机管理软件做了 EQ 调节。后来了解到,因为这台工程机是大家轮着测,前一任玩完以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把低频推到了头……(这段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可能是我的错觉)这也算是测评中一个小小插曲。原来一个面对消费者的产品,参数的边际能够做到如此狂放。理科生微软,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需要说明的是,两台耳机在有线连接模式下都能够提供更好的音质表现,而降噪模式的打开,在微软的耳机上能够较大地影响音质,而索尼降噪模式对音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在蓝牙连接的情况下,使用了一台索尼 zx2 和一台三星 Note8,用同一首歌曲做了比较。微软的耳机在低频下潜比索尼家的更深,低频要更为澎湃与灵动,但是在低频所表现的细节之上,索尼的 XM3 要来得更加清晰,低音部分更有层次。
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歌曲,两款耳机在中频领域的表现不分伯仲,音乐的细节能辩,和降噪相反,这次换索尼的耳机相对音质较暖,而微软这边则多了几分理性和干净的感觉。在高音层面,再一次,两者打了平手,对于带有降噪功能的耳机来说,算是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答卷。(潜台词就是,都比 QC35 二要好!)
综合来说,个人觉得这次评测的 XM3 适合于聆听带女声的流行音乐,而微软的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则更适合聆听摇滚乐曲和器乐。当然,我对这种用途分类是嗤之以鼻的,没有绝对适合听什么的设备,只有绝对善于劝说自己去将就的人。
最后试了一下这次卖点的 Cortana 语音助手功能。有一点比较遗憾,就是在系统整合的层面,士官长家的好妹子在易用性上与已经深耕多年的 iOS Siri 还是有一定差距,在安卓手机端上能做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而在 Windows 电脑端,情况有所好转,比较实用的功能依旧只是基于 bing 搜索的问答。在这一点上,蓝皮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一下,作为基础功能,两者的音质和降噪功能都很好地担负起旗舰价位之职责。而在外形上,也很好地延续了各自品牌近年来所传达的视觉风格与理念。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最为吸引我的亮点,便是左右两侧的巨型转盘。在各种场景下都为“调节功能”提供了非常直观和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但略有不足是微软耳机的“上一曲/下一曲”切换依旧是靠“三击/双击”耳机外侧(左右耳均有的)触摸板的方式。而索尼的XM3,虽然只要在右边耳机外侧左右滑动即可切换,但是对于调节音量来说,索尼耳机的上下滑动又相对巨大旋钮来得不便。难道没有兼顾两者有点的方式么?其实有的,那就是在手机上操作,毕竟那上面按钮触屏什么都有,而时至平成末年,现代人早就进化成了手机取代右手的赛博格。
诚然,熟悉微软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田牌的产品,大概率要从第二代才能买。虽然这家靠卖软件挣钱的公司之前从未涉足耳机市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长达三年的开发周期宣示了微软做好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决心。而经过短暂的试用,这款新耳机为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是让人悲痛欲绝的是,这耳机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无论我怎么喜欢怎么夸,这工程样品还是得寄还,哪怕多留一个星期都不行。这实在是2019年开年最让人难过的消息。
于是,我去买了自己的 Surface 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我想,这就是我对这个降噪耳机市场的新来者,所做的最贴切注脚吧。
评论区
共 1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