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温度'和'异色'的科幻动画”
前段时间,微软发布了全新的Hololens2。这是一款结合了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穿戴设备。
它可以使你与设备产生的数字内容交互,并与周围真实环境中的全息影像互动。就像这样。
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除了惊叹现在AR技术的进步,却也还闪过了这样一个念想:
这次想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一部在AR技术的概念仍未普及前,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个触手可及的未来的作品——《电脑线圈》。
与许多有着宏大叙述和背景舞台的的科幻作品不同,《电脑线圈》虽然也同样是一部有着复杂而严谨设定的硬科幻作品,但它却并没有华丽的战斗与炫酷的特效,叙事的风格与故事的架构也与主流的硬科幻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即便如此,这部诞生于矶光雄导演之手的电视动画,依旧作为一部设定新颖、素质过硬的科幻作品斩获了包括2008年东京国际动画博览会电视节目部门优秀赏,第39回日本星云奖,第29回日本SF大赏在内等众多大奖。曾任GAINAX动画公司CEO的日本作家冈田斗司夫曾盛赞其为”继《攻壳机动队》之后,将日本头脑系(頭脳系)科幻作品推入新世代的作品。”
《电脑线圈》的故事舞台被设定为2026年的日本,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此木优子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举家搬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大黑市。
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着一个集电脑、电话以及各种“黑科技”于一身的电子设备——“电脑眼镜”。
这一道具通过网络,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建立在整个城市的框架基础之上,与整个现实世界重叠。孩子们通过眼镜与整个网络的信息进行交互,可以徒手叫出各种数据菜单、并使用虚拟键盘等设备进行操控,与Hololence等各类AR设备十分相似。
而因机缘巧合,优子加入了由自己的祖母(也被孩子们称为“眼镜婆婆”)所组建的“线圈电脑侦探局”。她由此结识了城市里的许多同伴,同时也被卷入了围绕“伊利加尔”的各种各样的怪异事件当中,一场探寻城市中虚拟世界谜团的大冒险也就此开始。
矶光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坦言,自己在做这一部动画的企划时,其实有着两个听起来与科幻完全不相关的目标:做一个女孩子版本的《咯咯咯鬼太郎》(《咯咯咯鬼太郎》是日本漫画家水木茂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幽灵族的妖怪少年出现在21世纪的城市当中,与朋友们一起解决各种怪异事件的故事)以及”单纯地创造一个孩子们可以使用魔法的世界。”
而为了完成这些初衷,矶光雄早在2003年作品刚开始企划时,就选择了用“AR”——这一在当时尚处于技术萌芽阶段的概念,全力打造出了一套完整、严谨而新奇有趣的“科技魔法”。
而以日本八王子市和鎌倉市为原型的大黑市则与AR技术相呼应,被他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园”。这座城市中的零食店、神社等日常设施,都在虚拟世界中被赋予了许多独特的功能。
作为这个故事当中的“妖怪”,伊利加尔们则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故事的展开与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孩子们本身也被赋予了寻找Meta Bug(メタバグ,电脑空间出现BUG以后产生的物质)的任务。他们通过电子眼镜和道具,可以召唤出包括“火箭炮”、“墙壁”、“护符”在内的各类道具来辅助他们。基于上述设定产生的孩子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本作非常有趣的亮点之一。
如果你是一位日本动画以及科幻作品的爱好者,那么在听完上述的介绍之后,也许或多或少会在心底里会对《电脑线圈》中描述的大黑市形象产生一些新鲜感、陌生感甚至是违和感。
这是因为,这个故事当中对于未来城市的叙述——保持现有城市形态的,孩子们的“探险游乐园”,在日本科幻动画当中并不是十分常见的。
回顾一下科幻作品的历史,不难发现事实上在许多科幻作品中城市的未来形态其实早有了定论:这些作品里城市的未来,实际上是寄托了现代意识的、过去式的未来。
无论时间跨度被拉到多大,林立的高楼大厦、多彩的霓虹、自动驾驶的汽车、川流不息的人群......如此种种,依旧是许多作品中未来城市的主要元素。
这样的城市意象叙述,在科幻作品尤其是在以反乌托邦为主题的作品中极为常见。而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一叙述最早可以回溯到1927年的科幻电影《大都会》,一部分学者将这样的都市意向称为科幻作品的“大都会情结”。
受到《大都会》等作品的影响,许多科幻作品在城市的空间与时间两个方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叙述盲区。
在空间上,科幻世界中城市的未来往往特指”超级大城市“的未来。很少有作品会去关注城郊以及小城市的未来。
而在时间上,许多科幻作品则模糊了“城市未来化”的正常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城市自身(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等等)的科技水平提升往往与其他科技的发展是同步的。我们很难以见到某一样来自未来的科技与尚处于目前科技水平的城市进行直接交互的场景。
而科幻作品对城市这一意象叙述的逐渐刻板化,事实上也导致了科幻故事当中剧情矛盾的刻板化。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英语文学教授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在对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以及德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城市”这一意象进行了系统考察以后,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城郊与大都市的对立”、“个人机会与城市排外性之间的矛盾”、“人种与阶级的多样性”等是与城市有关的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主题。而这与城市所代表的意象有着直接的联系。
“乡村与自然的地理环境往往与宗教与神话相关联;而城市这一领域则代表着理性、秩序、商业以及经验主义...它的存在吸收、压迫着神话与神秘。”
在压抑、理性和效率至上的意象叙述下,城市很自然地成为了故事中的矛盾集合体。在许多试图反映科技与人类关系的科幻作品中,同时存在着非常明确的二元对立——如果某一城市或者它的一部分没有被完全未来化,那么它往往就一定是极端落后的。
而故事的矛盾也往往会集中在获得科技眷顾的一方(大城市的精英层)与未获得眷顾的一方(贫民窟的底层人士)之间以及人与科技产物之间。城市当中本身存在的神话与神秘就在这一叙述下逐渐消失了。
我们再难看到孩子们在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去追寻各式各样的都市传说;城市不再是人们享受高科技科技成果的乐园。即便过了成百上千年,城市在这些作品中依旧如同一个硕大的机器,不断有人被当成可以替换的零件,时刻忍受着强权阶级的剥削。
而《电脑线圈》则无疑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叙述基调。如果其他科幻作品当中,城市与科技的基调永远是冷色调,充满着压抑与冲突,那么《电脑线圈》中的大黑市则基于矶光雄所怀抱的初衷,在更多时候呈现了一抹罕见的”暖色调“。城市,在这部科幻作品当中,有了一份崭新的意象叙述。
借由与城市重叠的虚拟空间以及“妖怪”伊利加尔的加入,矶光雄实际上在《电脑线圈》当中展现的是一个经常被披着科幻故事外衣的“都市妖怪物语”。城市借由保持我们所熟悉的原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夺回了在科幻故事当中被遗弃的神秘感。
熟悉的街道,深邃的小巷,不时出现在虚拟世界里的的“古旧空间”,如此种种,不由得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城市弄堂里玩耍的情景。这座“未来的城市”恢复了现实中的样貌,更加亲近,也更加神秘。
科幻作品的“大都市情结”,对于故事的叙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不仅仅是科技本身带有的冷色调,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冷冰冰”的,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很强的距离感。
如今当我们提起科幻作品中人物的时候,会想到的人物往往并不是有着普通身份的城市居民。我们常见到角色,往往有着特殊的身份标签:身负绝技的技术Geek、身手敏捷的特工等等。
而他们的行动往往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行动一有不慎则事关整个族群乃至人类的命运。当作品试图讨论诸如科技与人的关系等问题的时候,故事的走向往往变得很沉重。
而在《电脑线圈》当中,故事的主角回归到了孩子与普通人的身上:为优子在虚拟世界中排忧解难的是她班上的同学;和她一起寻找谜底线索的是她偶遇的路人;作为电脑线圈侦探局的创始者,精通所有与电子眼镜以及虚拟网络的一切知识的能人则是自己那个会闪着腰、一直笑哈哈的祖母。在这样的设定面前,科幻故事褪去了冰冷的外壳。优子与朋友、家人互动的诸多细节,都让人倍感亲切。
在这样的视角下,即便是讨论同样的议题,观众却也能在富有深度的讨论当中,感受到一份属于科幻作品的“温度”。
整部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对白设计出现在故事的第24话。在这一集当中,之前对于眼镜等科技产品完全不了解的优子妈妈,在了解到使用电子眼镜可能会有危险后,抱着想要使用眼镜的优子这样说道:
“妈妈的身体是不是很温暖?”
“嗯”
“是不是很柔软?”
“嗯”
(抱紧)
"是不是有点痛?"
“嗯”
“像这样能触碰到、温暖的东西,才是值得相信的东西。紧紧抱住以后,你会有点痒,也会有点痛。但是只有这样,才证明我们活着呀。(从那个虚拟的世界)回来吧,优子。”
在观看过优子在虚拟世界所经历的种种以后,作为观众的我其实也明白优子不会并不会就此罢手。但当动画中母亲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谈及这些眼镜、科技等等这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时,我依旧不可避免地将她的身影投射到了我母亲的身上。
在面对科技与人的矛盾时,普通人不会关心城市是否会因为科技陷入混乱,不会思考人类的存续。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会在乎的,只有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切入点的缩小,也让议题本身回归到了我们的身边。
矶光雄选择将故事的矛盾通过小城居民的生活以及角色们的冒险,缓缓地铺陈并展现给观众。在看惯了科幻电影当中的烧脑展开与严肃讨论后,偶然来品一品这样的作品,也有着别样的韵味。
回顾《电脑线圈》的过程总伴随着思考与惊喜。故事对于大黑市以及与其重叠的虚拟世界的诸多描写,让我在观看过程中忍不住开始思考一个已经许久没有思考的问题:未来的城市科技该是什么样的呢?
而当我开始动笔写下这篇文章时,我逐渐意识到,当我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维里或许就已经存在着盲区了。《电脑线圈》更想让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未来的家园该是什么样的呢?而未来的科技能给所有人带去什么呢?
想到这里,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心因为《电脑线圈》已经变得柔软一些了。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我们需要 全职编辑、全职运营,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