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航空的热情就像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热情一样,几个追赶着时代的年轻人在自己少年时期就想要挣脱引力的束缚了,德哈维兰是其中之一。
当时英国有钱有闲阶级的刻板印象就是有一座绿地之中的大庄园,德哈维兰也出生于这种地方;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辍学之后就在自家车库创业,他当年是正儿八经上完学之后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读完水晶宫工程学院后(“摩根”汽车的创始人也毕业于这所学院)便开始从事起汽车事业(文献没具体说明,上下文推测大概在1903年之后)。
做过学徒,也担任过绘图员,在 Wolseley (地名) 的汽车公司 做了两年设计之后,在那里设计出了他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德哈维兰向自己的外祖父借了钱之后,花了两年时间去建造出属于自己的飞机,1909年12月份的汉普郡Seven Barrows小镇(真的有这个地方,可以去谷歌地图看一下),在他飞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行中,把飞机被撞毁了。这次事件之后,他在1912年设计了一款名为B.E.2的飞机,吸取了经验教训,在这一次飞向了10500英尺(3.2KM)的高空,创造了当时英国的飞行高度记录。
关于Wolseley的汽车公司,原文:Motor Omnibus Construction Company Limited,原文没有说明和链接,但德哈维兰是从Wolseley Motors辞职之后去的,所以也不应该是Wolseley Motors
1910年末,德哈维兰加入位于范保罗的 HM 气球工厂,这个地方在未来叫做皇家飞机制造厂(RAE)。以400英镑的价格把他的自学飞行的,也是造出来的第二架飞机买给了他的新雇主,这架飞机变成了RAE第一架获得官方称号的飞机——F.E.1。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面,在RAE生活还算平凡,直到1913年12月被任命为航空检查局的一名调查员。
HM (His or Her Majesty's 国王或女王陛下的)
他对离开设计行业很不满,但也没想到会那么快的回归,1914年5月被任命为 AIRCO 的首席设计师,在一战时期RAF大量使用了德哈维兰设计的飞机,型号都以DH(名字首字母)开头,在战时还被调配到军队中去,短暂的驻扎在苏格兰东海岸,驾驶飞机去保护英国商船免受U艇的袭击。(原文对于把设计人才派上战场的原因没细说)
AIRCO:The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英国飞机制造商,运营于1912至1920年,为一战中的英国军队生产了数千架飞机
战后,德哈维兰在AIRCO担任技术总监和首席设计师,随着战争的结束,公司变得无利可图,再加上没有政府的帮助,托马斯(George Holt Thomas AIRCO的创始人)努力将AIRCO出售给汽车制造商。
1920年1月20日, BSA(伯明翰轻兵器公司) 的董事马丁(Percy Martin)在调查不充分的情况下面,让BSA从托马斯的手中收购了AIRCO。没过几天BSA就发现了AIRCO惨不忍睹的真实财务状况,并于1920年7月将其关闭,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BSA在未来的四年内都无法支付股息。
伯明翰轻兵器公司:是英国主要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生产军用和民用步枪、自行车、摩托车、公共汽车、机床等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
靠山的老东家垮了,但日子还得过。1920年9月26日,在托马斯的帮助之下,德哈维兰组建了德哈维兰飞机有限公司(De Havilland Aircraft Company Limited),并聘请了很多AIRCO的前同事来组建新家园,在公司董事长巴特勒( Alan Butler )的资金帮助下,德哈维兰在北伦敦雄鹿巷机场(Stag Lane Aerodrome)买下了一间厂房,梦开始的地方,并于2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制造工厂。
起初,德哈维兰专注于单座和双座飞机,延续了AIRCO制造的DH系列;以适应民用,公司对其进行了改造,后来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小型飞机,比如“飞蛾”和“虎蛾”,飞机都使用德哈维兰自己的“吉普赛”发动机提供动力,这些飞机都创造了许多航空记录,其中许多都是由德哈维兰亲自驾驶的。
1930年,艾米·约翰逊(Amy Johnson)驾驶一架“飞蛾”在5月5日从英国克罗伊登起飞,于5月24日降落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总共飞行了18000公里
随着下一场战争的来临,英国开始紧缺铝等战略材料,所以德哈维兰另辟蹊径的采用木材作为飞机的结构材料,当年的“蚊式”算是全天候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了,在1941年时也是世界最快的飞机之一,后来的“大黄蜂”更是双引擎活塞战斗机的巅峰,但是被战争所驱动的科技发展是迅速的,喷气时代的降临使很多战末飞机都面临着服役即淘汰的下场“大黄蜂”也不例外。
回到战时的1941年初,蒂泽德爵士(格洛斯特篇讲过)与德哈维兰公司进行了“非正式”接触,他建议该公司着手设计一种新型战斗机,其战斗机将使用正在开发的革命性喷气式推进技术,虽然当时还没有官方正式的指标,但德哈维兰决定继续探索这个新概念。该公司很快就构思出一种单引擎飞机,将其进气口安装在机翼根部,在中央放置一台离心式的引擎为飞机提供动力。
惠特尔(格洛斯特篇讲过)已经授权给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弗兰克·哈尔福德少校(Frank Halford)一些航发开创性的工作;哈尔福德决定为计划中的喷气机设计一种“直通式”的离心发动机,能够产生3000磅(1360KG)的推力,在当时认为这是在好高骛远。
哈尔福德的设计基于惠特尔提出的基本设计,称为H-1( Halford 后来正式名称为哥布林Goblin),使用一台离心压气机将压缩空气提供给16个单独的燃烧室,由其排出的炙热气体来驱动一个单级轴流式涡轮机。
与惠特尔的设计相比,H-1显得更“简约”,因为它使用的是入口(进气口)在前部的单侧压缩机,它的直通布局使燃烧室可以直接排放气流进入涡轮中。
而惠特尔设计的Power Jets W.2(第一期讲过)采用了一种“回流”的布局,将热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回发动机中部,以便“折叠”热空气,缩短其流动时间和降低涡轮入口温度,这算是惠特尔在设计中保护涡轮寿命的措施了。
1941年4月发动机设计完成,一年后原型机进行了测试。
虽然取消了“惠氏”的折叠设计,但H-1仍然是一种非常紧凑的设计
早期喷气式引擎的低功率意味着只有双引擎的设计才是实用的,然而随着强大的“哥布林”引擎的出现,单发战斗机的实用性成为了现实。为了防止德国使用喷气式轰炸机轰炸英国本土,德哈维兰被要求为“哥布林”发动机而研制了一架飞机,这个命令的优先级大过了自家提出的高速喷气式轰炸机计划。
飞机的第一种设计被称为DH.99,是一种全金属,双臂(双梁)式气动布局,三点式起落架,并配备四门航炮。使用双臂式气动布局可以使尾部喷口保持较短的长度,从而避免了使用长喷口时发生的功率损失,正如传统机身那样的情况,这项设计还可以是方向舵不受排气的影响。
飞机性能估计为732公里/小时在海平面下,在初始爬升速度为1400米/分钟,并产生1225千克的推力。 飞机生产部(MAP) 对飞机的性能和重量的估计表示怀疑,但该项目还是在1941年7月获得批准继续进行。
根据MAP的建议,DH.99的设计很快就行了了修改,加入了木材与金属的组合结构(DH家的传统)。到了1941年11月,该设计被重新编号为DH.100;这架飞机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验设计,因为它采用了一个单一的引擎和非传统的设计特点,也不像“流星”已经有了指定的生产日期。
1942年2月,MAP建议放弃制造轰炸机的计划,但德哈维兰表示:“尽管国防部对此质疑,但双臂式气动布局只是一个可以攻克的工程问题而已”。同年4月22日,两架原型机(LZ548和LZ551)的建造得到了国防部的授权,同时发布了 E.6/41 规格以覆涵盖本项目。所以,德哈维兰在42年初开始了DH.100详细设计的工作阶段。
这架飞机最初被命名为“蜘蛛蟹”,这完全是德哈维兰的内部项目,主要工作是在公司位于赫特福德郡哈特菲尔德工厂进行的。飞机的制造充分利用了德哈维兰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模压胶合板方面丰富的经验;在DH.100上使用的许多设计特征,比如 机身短舱和高三角形垂直表面 ,这些设计都可以在之前“蚊式”身上找到。
DH.100的布局使用了安装在蛋型机身上的单一喷气式发动机,该机身主要由胶合板的前部和铝制构成的后部组成,配备了传统的中置直翼;机翼上安装了空气制动,使其更好的能够攻击飞行速度较慢的飞机(愿意如此),武器系统在位于机头下方的四门20mm西丝帕诺MKV航炮,“流星”也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制动和武器系统。
机身短舱和高三角形垂直表面原文:The fuselage nacelle and tall triangular vertical surfaces 实在不会翻译了
1943年9月20日,第一架DH.100样机,编号LZ548/G,从哈特菲尔德机场进行了首次飞行,飞行员是该公司的首席试飞员,也是创始者之子——小德哈维兰(Geoffrey de Havilland Jr),这次飞行只比“流星”首飞晚了半年。第一次飞行被推迟的原因是因为需要派遣唯一可用的引擎前往美国,以替换洛克希德公司的XP-80损坏的引擎。
次年5月13日,德哈维兰收到了120架吸血鬼MKⅠ型的最初生产订单,不久之后订单数量迅速增加到了300架,量产型号的飞机直到45年4月才首飞成功。由于德哈维兰现有机型的生产设施在战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英国电气公司转移到兰开夏郡的普雷斯顿工厂以帮助德哈维兰继续生产“吸血鬼”,而第一架“吸血鬼”F.1也是由英国电器生产的。
“吸血鬼”错过了二战,而在战后的伦敦胜利日活动上,“吸血鬼”就没有错过了。1946年6月8日,战斗机司令部的第247中队被授予领飞伦敦上空的荣誉,就这样,世界结识了这一架独特的喷气式飞机。
它是第一种喷气式双悬臂的飞机,而且是多用途的,用于战斗机和轰炸机(攻击机)的角色,也是第一架最高时速超过800公里/小时的RAF战斗机。BBC航空作家弗朗西斯·K·梅森(Francis K Mason)将其称之为:“它是最后一架在英国战斗机司令部服役的先进单引擎前线飞机。”
“吸血鬼”是一种相对简单的飞机,只使用手动控制,没有助力,没有雷达,只有一个简单的机身,除了动力系统之外,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传统的设计和技术,与同时代的飞机相比,“吸血鬼”唯一的机身结构特点也只有双悬臂结构了。
与后来的晚辈相比,“吸血鬼”有一个混乱的驾驶舱,而且缺乏人体工学设计;比如,不把控制杆往后拉,飞行员就难以观察油料表。低压燃料旋塞被其他装置阻挡,变得难以使用。对于飞行员来说,“吸血鬼”较小的体型所带来的优点只有宽敞的外部视野了。
飞机的“哥布林”引擎很快就被RR Nene引擎所代替,虽然还未安装的“Nene”引擎比“哥布林”推力要高,但水平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后者高。为了减少因为必须将空气送向 叶轮 后表面供气所造成的进气损失,所以在驾驶舱后面增加了两个额外的进气口。这导致了会使升降舵反转和 抖振 倾向,从而降低了“吸血鬼”的马赫上限。
首架“吸血鬼”MKⅠ进入RAF作为 拦截机 服役,后不久就开始替换驻扎在德国的第二战术空军中队的二战老飞机,也在1948年成为英国皇家辅助空军(类似预备役)在和平时期装备的第一架喷气机,逐渐取代了之前老旧的“蚊式”。
同年德哈维兰生产了由F.3改装而成的战斗轰炸机FB.5,虽然保留了F.3的“哥布林”Ⅲ型发动机,但在发动机周围布置了额外的装甲防护,机翼向后收缩了30里米,主起落架行程更长,以处理更大的起飞重量,并为飞机提供了额外的负载空间间隙,每边的机翼下可以挂载一个外部燃料箱或者500磅的炸弹,8枚3英寸的“郁金香”火箭弹。
“吸血鬼”在战时被设想为高空战斗机
另一方面,海军的“吸血鬼”在1945年12月,“海洋”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试验,海军采用了改良后的“吸血鬼”第三架原型机,随后对这架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海军曾考虑过该型号作为标准的舰载战斗机。
但由于喷气机的炙热射流和早期喷气机航程的原因,“吸血鬼”在航母上作战会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直到47年皇家海军决定订购一种海军化的FB.5型号,这种型号很快就被称之为——“海吸血鬼”。
“海吸血鬼”和陆基版的区别在于,海军版的配备了一个V型的着舰尾勾和安装到更高位置的尾喷管,还有更大的空气制动器和着陆襟翼,以便在着陆的过程中实现卓越的低速控制,同时加强了机体结构,以在负重降落的情况下面承载更大的应力。
1948年10月15日,第一架“海吸血鬼”进行了它的处女航,在双座的T.22型号教练机到来之前,18架生产飞机和一架原型机将成为在航空母舰使用喷气机的 先例 ,为后面的海军航空兵积累了不少经验。
1945年11月6日,一架FR-1火球(Ryan FR Fireball)在着陆时活塞发动机发生了故障,飞行员启动了喷气式发动机,完成了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着陆航母的先例,这种飞机是的混合动力的。
橡胶甲板是一个经过测试但从未投入使用的想法,使用柔性或者气垫为基础的“橡胶甲板”。在早期喷气式飞机时代,人们意识到消除舰载战斗机的起落架将会改善飞行性能和航程,因为起落架所占用的空间可以容纳额外的油箱。从而产生了这种甲板的概念,还可以吸收着陆的能量。
测试由飞行员布朗(Eric "Winkle" Brown)驾驶一架德哈维兰“吸血鬼”在“勇士号”航空母舰的柔性甲板上面进行,甲板由橡胶片组成,由多层增压消防水带支撑。这种甲板的想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因为舰载机的重量增加从而放弃了这种想法。超级马林的508型就是为“橡胶甲板”而设计的,放弃甲板计划后,这架飞机发展成一种常规的舰载机,也就是后来的“弯刀”。
根据航空作家梅森的说法,“吸血鬼”战斗机的控制是相对轻巧和敏感的,因为其采用了一种高效的升降舵设计,使得相对较少的控制输入可以让高度平衡的副翼实现高速滚转。与升降舵和副翼相比,方向舵需要更有力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际效果。那些从老活塞机转过来的飞行员会发现自己必须适应涡喷较慢的加速,并相应的需要适度调节节流阀大小,以避免压气机失速。
“吸血鬼”拥有较好的 功重比 ,据说在400到500英里/小时(644-805公里/小时)的范围内非常容易操纵。在较慢的速度下需要大量使用方向舵,在小角度的转弯时飞行员必须小心避免失速,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积极的控制升降舵来恢复。在超过0.71马赫时,飞机会遇到不断增加的抖震冲击。
驾驶“吸血鬼”需要飞行员做六件关键的事情:将配平调至空挡、打开高低压燃料旋塞、气动增压泵、设置襟翼、回收空气制动器。如果装载了外部油箱或者炸弹,飞行员要在离开地面时迅速收回起落架,否则飞机加速时增加的气流会阻止起落架舱室关闭。
着陆过程同样不复杂:松开车轮刹车、降低起落架、将襟翼完全放下、开启空气制动。通常情况下,由于发动机对节流变化的慢反应,着陆时必须小心使用车轮制动,以避免车轮锁死,因为在当时战斗机上没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功重比:是指动力设备能够产生的功率与其设备质量之比值
在“吸血鬼”的鼎盛时期,共有19个RAF中队驻扎在世界各地:欧洲、中东、远东都有着“吸血鬼”FB.5的身影,某种程度也回到了当年的鼎盛时期的感觉,在曾世界各地的不列颠军队。其中在西德部署的飞机是最多的,RAF的大规模部署被视为东西欧逐步产生冷战氛围一个衡量的标准,也是英国政府对朝鲜战争和柏林封锁事件的反应。
在马来西亚危机期间,许多RAF的“吸血鬼”被用于远东的战争中去,“吸血鬼”FB.5通常对在马来西亚各地偏远丛林地区的叛乱分子进行火箭弹和炸弹的组合攻击。在热带环境下作战的飞机导致了新型号的开发,包括加入了座舱制冷设备(空调)和更加强大且符合炎热气候下运行的新“哥布林”Ⅲ型发动机。
安装新型发动机的“吸血鬼”被称为FB.9,在1952年初进入服役,并取代了老旧的FB.5;FB.9也被部署到中东和非洲的不同地区,从54年开始它被用于对付肯尼亚的动乱分子。
这款战斗机在出口市场上很成功,来自三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空军装备了这一款飞机,都为空军进入喷气时代的现代化进程做好了铺垫。创造过高度记录,而且为了参加加拿大皇家空军的年度友好之旅(交流活动),成为第一架跨越大西洋的喷气机。
“吸血鬼”一共被生产3269架,因为其低廉的维护成本和简易的设计导致在其他国家服役的“吸血鬼”有着很长的寿命,飞机也有着很好的气动设计,在后来的改进版DH112“毒液”中,大体上沿用了前者的气动,只是改装了一个更薄的机翼和更强大的引擎。
“毒液”也随着帝国“南征北战”,不像其“哥哥”吸血鬼一样部署在热点地区,因为在当时科技变化之快,导致大多数战后飞机都比较短命,被时代碾过的倒霉小老弟只能被派往太阳照耀下最偏远角落了。
作为一种战时设计的飞机,其性能已经落后于晚辈们了,从50年代中期开始,“吸血鬼”从战斗/轰炸机被降级为高级教练机,在十年之后被彻底退出皇家空军,取而代之的是福兰“蚊蚋”式教练机。剩余的飞机作为“古董队(Vintage Pair)”飞行展示队继续为RAF提供服务,而这一架表演队的飞机在1986年的一次事故中不幸坠毁。
人们很容易忘记历史的第二者,第二高的山峰、第二个登月之人,还有英国的第二架喷气机,在海上是世界上第一架。用老科幻电影中外星飞船的外观,给这一个乏味的活塞机时代降临了一个另辟蹊径的异教徒,用前无古人的设计给单调枯燥的黑白世界染上了鲜活的色彩。
来自全球市场的赏识让被战争洗礼,已经失去帝国信仰的英国民众意识到:就算失去了那么多,但未来的天空还会属于我们,向前走、向上看,生活还得过下去,不如让战后接下来的二十年被历史永远铭记,带领世界迎来崭新的喷气时代。
喷气时代的兴起,也标志着冷战的来临,欧陆流浪的幽灵已经成为世界的两极之一,凌冽的东风将吹向西边的欧洲大陆。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温斯顿·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
铁幕演说那一年,德哈维兰公司与英国海军部就未来全天候喷气式战斗机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得出,这架飞机需要两名机组成员,一名操作雷达和导航设备,另外一名驾驶飞机,为了海上飞行的安全,需要两台发动机(愿意如此),而且机翼设计为后掠翼;战斗机将有一个适度的机翼载荷,可以在高空中具有不俗的机动性和能在航母起降高效的襟翼;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以30mm机炮作为主要武器,装备先进机载雷达,最高航速不低于927公里/小时,作战空域从海平面到6096米,最大战斗重量为13吨,翼展限制在16.8米以内,机翼折叠后要在13.1米左右。
德哈维兰决定开发一种设计来满足皇家海军的要求,拟议中的飞机被称为DH 110,是一架双引擎全天候战斗机。DH 110的设计布局传承自“吸血鬼”和“毒液”的双悬臂,机身由全金属结构构成,45°的后掠翼,并且装备4门“阿登”30MM航炮。动力装置由两台RR Avon发动机组成,每台发动机将产生3吨的推力,在浅俯冲时可以超音速飞行,这样的话DH110会成为英国第一架双座超音速战斗机。
一年之后,英国空军部发布了 N.40/46和F.44/46规格 ,为海军航空兵和RAF配备类似的夜间战斗机。德哈维兰向两个部门提交了DH110的建议书,为此,RAF订购了9架DH110的原型机(和另外4架格洛斯特标枪,与之竞争)和4架给海军航空兵的原型机。
然而在1949年,皇家海军决定采购“毒液”,因为其更便宜,并且能够更早的满足对于喷气式夜间战斗机的迫切需求,以取代老活塞机的“海黄蜂”和“F4U”。
另外一边,RAF也决定将订单削减至两架原型机。尽管屡战屡败,德哈维兰还是决定继续研究DH110,同时试图重新获得官方的热情与兴趣。
1951年9月26日,由试飞员坎宁安(John Cunningham)驾驶的原型机在哈特菲尔德机场进行了首飞,原型机的早期飞行测试表明飞机的性能超出预取,到第二年,这架飞机的飞行速度经常超越音速。
然而出师不利,当DH110在1952年的范保罗航展展示时,意外发生了。在低空飞行快速入场之后,德里向左侧做了一个小角度筋斗,就在盘旋改出之际,准备降落之时,飞机解体了,右侧机翼突然脱离,紧接着左侧机翼也快速飞离,遭遇空中肢解的飞机机头猛烈上扬,翼载突变引起了二次事故,解体的飞机身上锋利的碎片像银色的纸屑一样撒向观众,造成了31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机组成员:约翰·德里(John Derry)和他的助手托尼·查理兹(Tony Richards)。
事后的调查发现,故障是由于主梁前面的机翼前缘部分有着设计缺陷造成的。这个设计对于早期慢吞吞的“吸血鬼”和“毒液”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而对于在范保罗以1046km/h飞行的DH110原型机,所产生的应力远远高于前者。
前缘的蒙皮没有后来额外添加的加固结构,于是发生了弯曲,导致后掠翼的外部被扯掉,随后DH110的压力中心发生了变化,导致飞行倾斜,驾驶舱和尾部断裂,引擎被强大的G力从机身上扯下。
其中一个引擎像导弹一样击中了跑到尽头一个挤满观众人群的地方,造成了这次事故的大多数伤亡原因;主观众席的观众则是因被坠毁到跑道旁的驾驶舱碎片而砸伤。
这次严重的事故导致空中安全法规在英国重新制定,后来的62年都没有发生公众伤亡的事故,直到2015年8月22日霍克猎人在Shoreham(地名)航展上坠毁,导致11人死亡。
痛定思痛,德哈维兰对之前原型机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并运用到第二架原型上去。修改的变化包括采用了一个全动的尾翼和弧形前缘扩展,修改后的原型直到1954年7月才重返蓝天。由于这些变化,DH110不在能够超音速,在深度俯冲中只能达到0.95马赫。
此时RAF已经没有对DH110 的兴趣,并宣布放弃这个项目,转而购买格洛斯特的“标枪”;然而,海军航空兵已经决定将DH110作为临时“海毒液”的替代品,1955年2月,海军订购了110架海军化的110,命名为海雌狐(Sea Vixen)。
除了为皇家海军的航空兵量身定做飞机之外,德哈维兰还对“海雌狐”进行了重大改动。在整个50年代,DH110还在研发设计中时,航空科技在主要的武器、火控、雷达系统和驾驶舱仪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飞机是一种集成(综合)武器系统的概念已经开始浮出水面,雷达等传感器更直接的将导航和武器系统联系起来,而前瞻性的德哈维兰将整个概念包含在“海雌狐”的设计当中。
这是英国第一架以新兴概念和技术为主而设计的飞机。
1955年6月,一架半“海军化”的原型机XF828完成了,用于进行航母飞行甲板的适用性试验。为此,XF828有几处变化,包括机翼前缘轮廓的该部和机翼的加强,以及用于弹射起飞的固定点和着陆尾勾,然而,“海雌狐”没有折叠机翼。同月20日,这架飞机从多塞特郡首飞,第二年XF828在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进行了第一次甲板降落。
一年后的4月20日,最终定稿的生产图纸正式发布,与早期型号相比,这架完全海军化的“海雌狐”有着许多改进。包括增加了动力折叠翼系统、加强的起落架以承受航母起降、一个可操纵的前轮、一个修改后的尾翼、以及重新设计的机身,这样能够携带更多的武器。
1947年3月20日,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海雌狐”进行了首次飞行。这架飞机被用于排查错误,第二架用于工程试验,第三架用于雷达试验,1959年7月2日,第一个配备“海雌狐”的中队成立。
“海雌狐”是一架喷气式舰队防御战斗机,配备了现代化的雷达和空对空武器;在其服役时,时第一架全面配备导弹、火箭弹和炸弹的英国飞机,也是第一架由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没有配备航炮的战斗机。“海雌狐”FAW.1装备四枚德哈维兰 “火光” 空空导弹,而FAW.2型号可以额外装备更强大的 “红顶” 导弹。
RAF最初为DH 110设计携带了四门航炮,然而很快就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装备导弹的设计。“海雌狐”FAW.2空空导弹的实用性能因为GEC公司的AI18雷达的出现从而大大增强,该雷达有一个专门的观察员操作;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20公里,具有一定的图像锁定功能,雷达采用比较老式的锥形扫描方式,相对RAF战斗机所使用的AI23单脉冲雷达,AI18的抗干扰性能要差多了。
除了主要的舰队防空任务之外,“海雌狐”还可以执行地面攻击任务。为此目的,它装备了两个非制导的51mm火箭巢、斗牛犬空地导弹、四枚500磅或1000磅的炸弹。“海雌狐”除了有着空中加油探头外,还可以装备特殊装置使其为其他飞机加油。在“极端情况”发生时,飞机被允许携带“红胡子”核弹以进行核反击或更特殊的任务。(让我想起扔氢弹的五爷)
“海雌狐”由RR Avon 208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提供动力,能够产生5吨的总推力,这使得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11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达1000公里。发动机和座舱只相隔一层防火墙,其相互间距也很小,在末端只有笔尖状整流罩隔板。发动机单台推力为4吨,由于推重比只有3.53,飞机发动机的紧急启动靠北部可伸缩的 透博梅卡公司 的帕洛斯特(发动机启动器)输送高压空气完成的。
透博梅卡:Turbomeca,现在叫做赛风(SAFRAN)直升机发动机,是法国的一家制造商,生产用于直升机的中低功率燃气轮机涡轴发动机
飞机沿用了之前的双悬臂布局,但“海雌狐”比之前的“吸血鬼”和“毒液”要大得多。尾臂的内部空间内用于容纳燃料和航电设备,并且在改进型号FAW.2上,这一空间被扩大了很多。双悬臂降低了飞机的长度和高度,这个因素使其能够装载在航母上;它还具有最小化发动机输出不对称、缩短喷射管和更方便维修的优点。
通常飞行官会在确定起飞前给一个数字,比如“二加”,就是说蒸汽压力会让飞机增加二节的起飞速度。如果碰上坏天气,没有自然风,就成了“二减”,那么降落时就得注意自己多加二节的速度。
在经过必要的检测之后,甲板弹射官会举起绿旗(夜间举绿光棒),于是飞行员将两台发动机同时开到最大马力。在确定起飞后,飞行员将右手平放在机身外侧,如果还有问题,就以摇头表示,不够这是仍然不会调低发动机推力,要等看到弹射官举起红旗,并很慢的放低绿旗后,飞行员才能把油门调到打开状态。如果航母发生纵摇,弹射官要瞅准船首沉至最低点时,下令起飞。
机身由整体的中央部分和翼根(stub-wing)组成。前机身由增压舱、制动器、雷达舱组成,其铰接的雷达罩安装在前翼梁正面的四个附件(attachments)上。电气隔间位于前翼梁的后部,机翼上方,可以通过舱门进入。
发动机安装在主机箱后部的主机身内部,可以从机身上拆卸下来,通过机身上表面的可拆卸面板进行维修。机身蒙皮部分为化学研磨,其余部分为机械研磨。电动折叠翼用一对翼折关节,共包括六个主要连接点。
飞行员的加压座舱位于前机身的左侧,座椅使用的是马丁·贝克MK 4DS弹射座椅,弹射前先通过一个巨大的爆炸盒,将座舱盖炸飞,即使浸泡在水里也没问题。在右侧的小单间时雷达观测员的地方,观测员不需要飞行员的水滴式座舱,他的座舱顶上只有一扇小观察窗。
是因为要容纳巨大的雷达天线和在黑暗中能够提高雷达图像可见度,但观测员依然配备了和飞行员一模一样的弹射座椅。每个机组成员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央维修接头,用于服务于通风式工作服,可以给机组提供舒适的适度和温度
飞机翼展达到15.24米,后掠40°,翼面积60.19平米, 展弦比 3.86, 厚弦比 10%,机翼可在四分之一弦长处向上110°翻折。外翼段卵圆形翼刀内测,总共有三个盒梁,其末端是八号肋骨,内部带有燃油,而翼根部的2到4号肋骨之间,也有燃油箱。
进气道周围,靠近2号肋骨内测,则是囊状储油器,平时通过自动输送装置,将油箱内燃油经由储油器送往发动机,内部油量为4956升。(写到这里,非常感谢《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的一篇“海雌狐”文章,提供了非常多的硬核数据和资料)
“海雌狐”的飞控相对复杂,它控制着全动力尾翼、副翼和方向舵;即使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如在双发动力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这些控制仍然可用。
飞控由一对独立的液压系统提供,具有不同速度下控制运动的可变传动装置。采用了复杂的三段襟翼布局,部分原因是由于机翼的几何形状。
导航、飞行仪表和通信设备包括了地面和空中位置指示器、参考陀螺仪、能够保持高度和速度以及偏航俯仰 阻尼 的自动驾驶装置、战术空中导航系统和超高频无线电系统。
阻尼:是指任何振动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以及此一特性的量化表征
尽管纸面数据优秀,但“海雌狐”在服役生涯中没有参与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尽管其参加过很多军事行动。1961年,伊拉克总统卡塞姆(Abdul Karim Kassem)威胁要吞并储油量丰富的邻国科威特。
为了“响应”科威特向国际的求助声音,英国向该地区派遣了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舰队;航母上的“海雌狐”在该地区执行巡逻任务,面对强大的海军存在,卡塞姆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逐渐平息,伊拉克入侵战争科威特的行动被推迟到了1990年。
在六十年代“海雌狐”是最忙碌的,1964年初,在东非坦噶尼喀地区,两支本土的步枪团发生叛乱,开始反抗英国的军官和士官,叛乱分子还劫持了英国高级专员和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机场。
作为回应英国迅速派遣了装载着45名突击队员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员的“半人马”号航空母舰,从航母上起飞的“海雌狐”为垂直登陆的路战队进行掩护,在不对称实力的情况下,坦噶尼喀恢复了稳定。
同样在“半人马”号上,1964年年末驻扎在印度尼西亚海域的舰队和航空兵,调停了本地剑拔弩张的局势,防止了印尼-马来西亚对峙升温;在东非的贝尔港阻止葡萄牙前殖民地莫桑比克的石油通往罗德西亚,在中东协助了亚丁的撤军,基本上是前殖民地的控制任务或撤离任务,在即将分崩离析之时,想要接近全力的抓握住消逝的日不落时代和保留它庞大的帝国版图。
在那个年代,世界围绕雅尔塔体系而运行,英国老态龙钟的身躯已经没理由去维持庞大“海外利益”的存在了,苏伊士运河事件被美苏捅了一刀子,比起丧失颜面,更多的是象征着那个治世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共治世界的理想被新势力崛起的现实给无情击碎,战后的航空工业结晶也因为经济和市场的问题开始褪去,很多在五六十年代最新颖先进的飞机,都是后来很多航空公司的遗产,“海雌狐”也不例外,这是德哈维兰生产的最后一型战斗机了。
大洋彼岸的有钱表弟继承了当年日不落的衣钵,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充当工厂,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富有生机的财政经济,从中诞生出来性能优异的麦道F-4立即成为天空中的焦点,串联双座双引擎全天候远程超音速多用途飞机,连美国人认为超越自己五年航空工业水平的英国,都来购买了。
随之而来TSR-2项目的失败和P.1154项目的海空军矛盾,英国已经无力担负自行研发的费用,再加上有着更便宜和方便的选择,所以采用了美国人的F4,在舰队防空上面,“海雌狐”在70年代低调的谢幕了,随之谢幕的还有那个英制主力机的时代。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家的航空工业,和美国人达成协议,将F4本土化,用自己的技术和工人确保其就业量和促进技术发展,后来皇家海军F4的退役标志着英国无力维持大型弹射起飞的航空母舰了,被随之而来更加经济的小型滑跃起飞“无敌级”所替代。
从进入喷气时代开始,德哈维兰家设计的外观总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在常人看起来奇葩的外观中,却蕴含着巧妙的气动与结构设计,从第一代的“吸血鬼”到升级版的“毒液”,还有最后的“海雌狐”,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可惜后继无人,中断了。
在之前说过很多次的大环境下,传统旗舰和主力机型无法生存,只能另辟蹊径了,德哈维兰没有这个机遇,但也没有错过什么,只是留下的遗产鲜为人知,留下的故事也无人问津而已,这才是最可惜的。
这种无人而知的情绪唤醒了我记忆中的很多事,不被理解和接受,因为缺乏认同感和共鸣感的原因,那只能把所见闻的事物都给独享了。
超越时代不是什么好事情,只能孤独的享受着,可能会遭遇一次世人闻所未闻的变故,牺牲了过去的自己,献祭给不得而知的未来,并且独自准备好下一次不期而遇的到来。
在此之前,可以将希望寄托给枯萎的事物,也是为数不多的慰藉了。
日落,也是黄昏时刻
夏季的午后,一个人坐在窗边,孤独的等待着一天的结束
夏日的天空是清爽的,黄昏的时候就像渐变一样,可以看到夜空的脸庞,带着暗淡的星光
祝愿那个永恒的夏天
彗星和三叉戟的鸽了,因为德哈维兰战斗机篇干货太多了,下篇再写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