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考斯 19SS 「时代绘」系列已经如期 发售 了,这次依旧请来「时代绘之父」记明老师负责 T 恤图案的设计工作。相比去年,今年的这四款不管是从选题还是风格上都来的更加大胆些。为此我也特意找来了记明老师,让他亲自解读下藏在这四副作品之中的秘密,以及聊聊那些在创作之初的想法。 不过在阅读之前想问问各位,这几幅图案你都猜出来是什么了么?
Q: 记明老师好,特别高兴又请到你绘制「时代绘」插画,关于这个系列,你在创作之初有哪些想法?
我特别喜欢《变形金刚》,它的 slogan 是「More than meets the eye」,这句英文本意是:事情并不是像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官方翻译是超越视觉。
这一次是「时代绘」的第二季,关于这个系列的图案设计,我也是希望做到可以超越视觉。说实在的,如果只是做一个漂亮图案的话,太多品牌的衣服都可以做到了。我们要做的是除去表面意义上的好看之外,还能有内在的文化上的选择和沉淀。
去年的那组「时代绘」,选择的主题是几个经典的科幻电影和昭和时期的漫画风格进行 「crossover」。但这次我是想把坑挖的更深,更专。
依旧选择的是经典电影,但选题集中在了 VHS 和 LD 盛行的 1980 年代。选择的四部电影在当时并不是冷门,都算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大家肯定不会陌生。
在画风方面,这次更加明确地呈现了四个漫画家的四种不同风格。这四种漫画语言完全不同,可以对应到四个日本漫画大师。另一方面插画中的梗,无论是字体和标题的选择,还是画面中罗列的视觉元素,里面有大量只有看过这些电影和漫画才能 get 到的小心思。
「穿什么你就是什么」 ,这句话绝对没错。机核的核字,是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核,我们穿着这件吉考斯,不是要讨好周围的女生或者让别人觉得自己帅,这只是它次要的属性。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品牌可以代表我们,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的内心的热爱。
Q:这次的四副作品都好棒啊,从字体到画风都不尽相同,这之中你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以及又是如何想象到把这些电影和漫画家相关联的?
上一次的「时代绘」的字体,我用的是古味的日文字体,这一次是想刻意和上一次作出区别,因此用了英文字体。四个作品标题也分别引用了经典台词和术语。
其实四部电影和四个漫画风格很明显。因为版权的问题,我尽量避免了原作中的形象以原本的面貌直观呈现,毕竟避免了 logo 的直接出线。我希望是日式漫画风格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碰撞产生的有趣二次创作。
在《回到未来 1》(back to the future 1)的结尾处,布朗博士再一次来找马丁,并且告诉他需要再一次穿越时空,拯救「关于他孩子」的危机。马丁对布朗说:「我们需要倒车,这里没有足够长的路,需要加速到时速 88 英里」全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布朗博士的回答:「roads? where we’re going,we don’t need roads.”」
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尾,预示了这个系列不止这一部,后面还会继续马丁和博士穿越时空的冒险故事。而「We don’t need roads」,也暗指了下一次,他们的目的地,将是正真的未来世界。
之所以选择藤子·F·不二雄的风格,还是因为《哆啦A梦》和《回到未来》都是天才科学家(机器人)配废柴少年的组合,也都有时空穿越的经典情节。
但我没有把马丁画成野比大雄的脸,毕竟是个浓眉大眼的美国孩子,和野比的形象差太多了。马丁的脸参考了另一名作《小超人帕门》的主角须羽光夫。格里夫的形象参考了一些刚田武,他们鲁莽的气质太接近了。而其他角色包括布朗博士、詹妮佛、贝夫等等…我不太想直接把《哆啦A梦》中的人完全照搬到《回到未来》的世界里,很多形象上的关联度不高,生搬硬套也不免生硬。于是我也翻了翻一些藤本弘相对不那么知名的作品,比如《异色短篇集》《少年SF短篇集》等,让这些角色看起来是藤本弘的风格,而又契合电影中人物的长相。
说句题外话,《异色短篇集》《少年SF短篇集》这两个短篇集是我画这张画的间隙补读的。较藤本弘老师那些更广为人知的作品其更偏青年向,科幻与奇幻的故事背后是对社会、人类、人性的反思与感,很多故事的结局相当讽刺,悲观。有一些故事会让我感觉在看漫画版的《世界奇妙物语》,这里也给大家安利一下。
Disc Wars 这个名称来源于 1982 版的 《Tron》 中的虚拟对战游戏,这个游戏的灵感很明显来源于 1972 年雅达利的 《PONG》,即使没看过 82 年版的《Tron》,2010 版本的《Tron》也详细的描绘了这种飞盘对战。
这是我觉得非常合适的一组 crossover,画面的组合出现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之所以选择松本和《Tron》相融合,实际上它们是有一定渊源的。
2010 年版的 《Tron》的原声由著名的法国电子乐组合 DaftPunk 担当制作,在 DaftPunk 给 2010 版《Tron》做的原声里,也有一首名为《Disc Wars》的曲子。而 DaftPunk 曾经和松本零士合作过一部由 mv 串联的动画电影《Interstella 5555》,这部电影串联了 DaftPunk 最经典的一张专辑《Discovery》,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完全靠松本的画面和 DP 的音乐串起一个摇滚乐队的宇宙冒险故事,相当流畅精彩。而这也是我这张画采用松本零士画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句话出自福齐斯从布莱尔的屋子里拿出的笔记本,上面如此写到 :「它(指 the thing)可以在无数的行星上模仿无数种生命形式。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变成他们中的任意一个。现在,它想要变成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了。它需要独处,并接近它要吸收的生命形态,就像在黑暗中袭击猎物的变色龙。这些被烧毁的遗体仍有细胞在活动,它们还没有死!」
「It could have imitated a million life-forms on a million planets. It could change into any one of them at any time. Now, it wants life-forms on Earth.It needs to be alone and in close proximity with the life-form to be absorbed. The chameleon strikes in the dark.There is still cellular activity in these burned remains. They're not dead yet!」
这是对怪形最准确的描述,显然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布莱尔医生还没有被怪形袭击。怪形的恐怖也源自于此,它狡猾隐蔽,永远躲在黑暗之中,而且很难被消灭彻底。
这款其实说永井豪我有点心虚,因为最终呈现的样子并不太像他的风格,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原本的想法。在我看来,永井豪的恶魔人与约翰卡朋特的怪形,都是讲的伪装在人类皮囊下的恶魔的故事,所以永井的画风是很合适的。但是当我开始画的时候,我发现恶魔人原作画的相当随性洒脱,这种洒脱带来的画面略显简陋但又充满狂气。我妄图模仿一些皮毛,但越画越细,那种粗糙刻意模仿不来,后面画着画着我就按自己熟悉的偏写实一些的日风去画了,当然也越发不像永井的画风了。画面中主人公麦克雷迪拿着火焰喷射器发疯一般的张狂五官,仔细看的话还能看出一些不动明的特征,张扬的眉毛,浓重的眼线以及细小的瞳孔等等特征。
最终的呈现,泡泡和很多人都说看起来像浦泽直树的风格,哎,但是这不是我的最初想法。我也不能骗大家。我曾经想过画浦泽直树也可以,浦泽直树的怪物 x 卡彭特的怪形,长发的天马贤三和麦克雷迪形象上也有共同之处。另外我还想过岩明均的寄生兽 x 怪形。不过这些想法被否掉的原因是这两部漫画都是90年代的经典了,毕竟电影选的是80年代,漫画还是古味一些的更对味道。
当然最终呈现的画面我是满意的,帅还是帅的哈,画面里面基本把影片中出现的几只经典怪形形象全数呈现,在梯形的画面构图中,看起来左侧是正义的阵营,而右侧是邪恶的恶魔,但实际看过影片的朋友会知道,实际上这是一个视觉骗局,对人类无比忠实的狗狗在影片里其实是带来怪形传染的恐怖源头,而布莱尔医生恰恰是隐藏到最后的那只怪形。
这句话其实应该不用过多说,完整版本应该是「Get away from her,you b***h!」雷普利穿上 P5000 工程机器人对异形母后咆哮道,这一幕太经典了。这才是人类女英雄该有的样子。
选择楳图一雄的风格非常好理解,日本少女恐怖漫画大师与美国经典科幻惊悚电影的碰撞。当我想到这个点子的时候,脑中的画面已经浮现出来了,在四幅画中,这一张我画的最清晰,最快,也最为过瘾!
《异形 1》中最恐怖的一幕无可争议,是异形幼体从凯恩抖动的胸膛破腔而出的这一经典桥段。而《异形 2》中让我感觉最最压抑且恐怖的画面,就是我选择描绘的这一幕:小女孩纽特一个人滑入阴暗潮湿的下水道,她像鸟巢中的一只幼鸟一样一遍遍地呼喊着雷普利的名字,而雷达上显示无数的捕食者已经步步逼近,直到一只异形从她身后的水下跃起。高中时代的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实在是紧张的要死。
楳图一雄最为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各种美丽少女的惊悚面孔,那种狰狞的扭成一团的少女面孔让人过目不忘,用他的「经典尖叫少女脸」刻画困在下水道中的纽特我觉得实在合适不过,cult 味十足。
额外要说的是,大尉老师和西蒙都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在电台中不止一次表达过《异形 2》是万恶的异端,低级趣味的爆米花电影。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哈,虽然我也觉得诸如改造 LV426 大气这种设定比较乱来,但《异形 2》整体的节奏,气氛,以及卡神对异形生态链的补充,都还是相当精彩的。在我心里异形四部的评分是 1>2>4>3。
在四副作品字体的选择上,「We Don’t Need Roads」选择模仿 DeLorean 这款车的 logo 字体,而「Disc Wars」我模仿的是《Tron》的标题字体,这两款字体非常漂亮,而且是有很典型的七八十年代的 hi-tec 风格,强调造型上的形式感,未来感十足。
「They’re Not Dead Yet.」字体是参照了《The Thing》的标题手写字体,突出惊悚的感觉。「Get Away From Her」我本来使用的是简单的显示屏液晶字体,想的是致敬《异形1》中的电脑老妈,但后来泡泡觉得看起来稍微有些缺少创意,他们重新设计了一款更加迷幻味道的标题,我觉得确实更合适。
另外还有一处字体设计是整体的「时代绘」的字标设计,为了让它看起来更有系列感。「时代绘」的字标我依旧延续上一季的日式风格,模仿了昭和时期的店头珐琅招牌的感觉,硬朗的图形化字体设计配合复古的斑驳感。
Q:问点私人的,这些都是你平时喜欢看的电影吗?你平时爱好什么样的电影类型?
是的,这些电影当然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我平时爱好的电影类型其实还挺杂的,也没有一定要看小众的猎奇向的片子,其实最开始我对电影也没有什么明确选择,但慢慢这几年我发现我开始喜欢看,并且专门找一些老的电影去看。
七八十年代很多电影的出现都导致直接出现了电影一个新的类型,比如我们再会看 1982 年的《Tron》,其实故事并不够精彩,并且现在看起来画面色调诡异,动画简陋,但要清楚那是上映于 1982 年,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连 adobe 都不存在,居然就可以创造出这样一个将赛博空间具象可视化呈现的电影。之后的几十年不断发展,它的深远影响让我们看到押井守的《阿瓦隆》,看到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看到细田守的《夏日大作战》等等。
有人说电影是「千年之后再无经典」,这句话当然说的不准确,但我是理解这么说的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互联网把信息传递变得如此高速透明,当资本开始涌向最头部的 IP 资源,当明星占去大半部分制片经费,我们似乎很难看到那种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那种电影百花齐放的盛景。这些电影在我的童年阶段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真的开了我的眼界,那个年代也资源匮乏,很多电影真的是狂看无数次,它会深扎在我内心中一个永恒的位置。这种影响会始终伴随我,让我直到今天依然深爱这种年代感和画面质感的影片。
再有一点是我从 2017 年开始陆陆续续收集一些 LD 版本的上世纪末的动画和电影。之所以收 LD 原因很简单,就是帅。就像买挂卡玩具一样,很多时候我根本不是为了把玩里面的玩具,更多的是喜欢玩具带挂卡的整体设计和挂卡的封绘。很多人收黑胶也并不是为了听,更多是因为大碟的包装,更大更精致也更有收藏品的感觉。LD 可能很多朋友不熟悉,它的全称是 Laserdisc,也就是镭射影碟,诞生于七十年代末,盛行于八九十年代。通常的 LD 影碟大小是 12 寸,直径 30 厘米出头,和 12 寸黑胶唱片大小一致,但厚度上更厚一些。因为碟大的原因,LD 包装就成为了每部电影海报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另外和唱片一样,优秀的 LD 包装设计还包括除了封面海报,还有内页设计,纸品设计,侧封设计,实物拿到手里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在 LD 包装的边角总会有一些精致的小 logo。因此我给这次的「时代绘」做了专属的几个 fake logo,会印刷在衣服的脖领后侧。这几个假 logo 分别是伪 LD 标志,伪立体声标志,以及一个 80 年代标志(这次的选题全部集中在 1980 年代),一个伪出品方标志(吉考斯映画会社)。
Q:最后再问点俗的,这次在创作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
相比核聚变的设计,其实吉考斯的设计我做的会相对更偏个人表达,所以也画的更自如,更随性。创作上的瓶颈感觉还好。就是最开始选择「四位漫画家 × 四部经典电影」时,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有一些点子画了一些草图后放弃了。当时有个点子还不错,我想用水木茂的风格去搭配捉鬼敢死队,呈现一个江户捉鬼队。这个点子很好,但是画出来太日式了,风格很难协调所以就放弃了。还有一些想动的经典 ip,比如《人猿星球》,《终结者》等等... 再有机会再创作吧。
通过两年「时代绘」的设计我也发现,当你做设计或者绘画,需要做特定的风格表现年代感的时候,并不只是画出对应的内容就可以完全搞定气质与味道。甚至需要把你对设计的,透视的,结构等等的理解维度降到当时年代的创作者的认知维度与大众的审美倾向上,才能真正做到味儿正。最好看的作品并不一定是最有味道和力量的作品。就像刚刚提到的永井豪的画风,包括那个时代像石之森章太郎,横山光辉等等大师,其实他们笔下的结构,比例,透视等等「错误」简直随处可见,回看 G1 的变形金钢封绘,或者大河原邦男最初 0079 里的机体设定,那些「错误」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他们是刻意画错的么?其实也不是,其实也许对于所谓准确的比例透视,他们大概真的并不会画。
我想说的是,这些错误相比之下没那么重要。其实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接触到电脑绘画的一代,我们的工具相比上世纪的大师们实在是发达了不止一点半点,电脑代替我们调色校色,模仿真实的笔刷压感,精确校准比例与透视,而且网络让我们随时可以了解各种绘画的手段技法。我们比起上世纪的大师们,真的少了很多门槛,多了很多捷径。但是比如看看如今的变形金钢包装,对比当年的元年 G1 玩具包装,我想绝大多数的人更喜欢的应该是老的设计。这说明其实在画面中,更重要的是超越绘画细节与技法的一层,那或许是审美趣味,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笨拙的热血与用心。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近些年总有一个现象,就是学院派总是被在野武将看不上,其实别人看不上的,肯定不是一个人在学院里研究的技法,而是画面中呈现出的脑中贫乏的想法吧。有些酷的、帅的、对味儿的东西,真的有可能站在标准美的对面。
另外一个小小的困难,在画这些列插画的同时,我的妻子已经在孕晚期了,画完四幅画的第二天,我的孩子就出生了,当时真是忙成一团。不过还好没有耽误太多设计,孩子生得也顺利,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他也要有三个月大了。希望这批「时代绘」也同样能卖得顺利!
如果你看完后被种草了,那就请移步这里剁手吧 → 点此购买
评论区
共 4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