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查阅众多资料后发现庙号与谥号是无法进行精准的、完美的总结,要是强行进行总结反而会根据个人意愿强行解读并歪曲历史,所以本文仅仅是进行一次大概的总结并且向各位读者进行一次简单明了的科普,因笔者笔力有限,行文当中若有错误谬论,欢迎各位读者指出,笔者不胜感激。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许多前辈们的资料与讨论,在此万分感谢这些前辈们做出的贡献。
中国以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自称皇帝开始,到公元1912年的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作为结尾,在2132年间,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在商朝,就有了庙号这一传统作为评价君主的一生,周朝灭亡商朝后,周朝并没有使用庙号,转而开始使用谥号。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非常厌恶传统的谥号,他觉得这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于是废除谥号,自称始皇帝,而第二位就是二世皇帝,以此类推,直至万世,但秦二世而亡。经过秦末乱世与楚汉争霸,刘邦最终胜出建立了汉朝,汉朝开始使用谥号与庙号,而汉孝武帝刘彻开始使用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
到了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时,开始使用相较于死去皇帝才能使用的谥号的尊号(也可以用于追尊之前的皇帝,比如唐太宗开始谥为“文皇帝,”最后被追尊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比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 ,而其后的如唐中宗为“应天神龙皇帝”,唐玄宗为”开元神武皇帝”,尊号字数可以逐年递增,每逢国有喜庆大典,更要增加尊号字数,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尊号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制, 宋朝的范祖禹在《唐鉴》中写道:“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 。”而唐玄宗在位期间不断增加尊号,由一开始的四字尊号的”开元神武皇帝”经过六次增加后,最终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而其谥号为“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是因为尊号在不断影响谥号,甚至将生前尊号作为死后谥号,在唐朝,正是因为尊号的不断增加,导致谥号的不断增加,史书使用的纪年方式改为国号——帝王庙号——年号——年序号的纪年方式。如唐玄宗天宝元年,明世宗嘉靖三年。同时,因为唐朝的庙号泛滥,每一位皇帝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庙号,也应为谥号的不断增长,我们后代在称呼这些皇帝时就会使用庙号而不是谥号来称呼他们,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在明朝以前,一般一位皇帝在位时可能有多年号,在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一世一元制 ,这意味着在明朝,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朱祁镇,他登基时改元“正统”,在位期间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他本人被瓦剌的也先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年号“景泰”,而他被称为太上皇,在被也先放回来之后,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经过“夺门之变”夺回皇位,废其弟改年号“天顺”,他是整个明朝唯一一个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
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也遵守了一世一元制(除了清太宗皇太极,他在登基后金汗位的次年改元“天聪”,皇太极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的同时使用新年号“崇德”,他是清朝唯一一个使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直至灭亡(隔壁的日本在明治天皇之前并没有使用一世一元制,在明治时期,明治天皇颁布了法律,开始使用一世一元制,延续至今 ),所以在称呼明清两代皇帝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比如明朝永乐帝朱棣,清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当然,这只是民间称谓,是为了方便人们称呼)。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 其祖父明仁宗朱高炽和其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创造了“仁宣之治”,虽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是大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在明宣宗死后,年仅九岁,改元“正统”,国事皆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把持,由贤臣“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主持朝政,在张氏驾崩后,三杨随之去位,明英宗宠幸宦官王振,听信王振的鬼话带着京城精锐北伐瓦剌,在土木堡明军遭遇大败,京城精锐尽失,王振被杀,诸多随军高级官员阵亡,其本人也被也先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朱祁镇被俘之后,京城空虚,有人提议南迁南京(明朝是两京制,北京是首都,南京是陪都),而于谦(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力排众议,迎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改元“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并且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先在扣押朱祁镇一年里,即使想要利用朱祁镇的名义也无法使用,于是被迫释放朱祁镇, 而朱祁镇被释放后被景泰帝软禁南宫七年,朱祁钰不仅将南宫封锁,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乃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甚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朱祁镇的七年里过的心惊胆战,惊恐不安。而朱祁钰在景泰三年废除了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其中的种种作为,让人诟病不已,但朱见济早夭,皇储之位空虚。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病重,卧床不起, 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等到正月十七,石亨、徐有贞率兵打开南宫大门,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辟,正月二十一改元“天顺”,下旨处死于谦,在二月初一,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 ,在未废除朱祁钰之前,整个大明帝国同时有两个皇帝,不得不说是一桩千古奇事。在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甚至给了他一个恶谥“戾”(在宋朝及以后对皇帝就没有恶谥了) ,即“郕戾王”,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在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当初被废除太子的那位,在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没有给朱祁钰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朱祁钰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朝,才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镇在天顺八年正月十六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英宗遗诏中,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他的一生三十七年,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从年少轻狂,到沦落囚徒,再到手足相残,接着峰回路转重登皇位执掌大权,其中种种令人唏嘘不已。
P社在欧陆风云4(Europa Universalis IV)里在1444年的剧本中,大明帝国的皇帝就是朱祁镇,此时距离土木堡之变还有5年,大明帝国蒸蒸日上,国泰民安。
庙,是古代君主死后祭祀的地方,在商朝时期出现庙号,周朝与秦朝不使用庙号,到了汉朝重新启用,在隋朝之前,庙号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庙号,这是因为每当一位君主死去,就会建立一座家庙进行供奉, 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这不仅仅是为了恪守礼法,更是为了让后代前来祭祀时更加轻松方便,要是每一位都留下一座家庙,后代的祭祀就会极其麻烦。当合祭于太庙时,就会被称为 “祧” ,让后代更加方便的祭祀,《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这就是天子宗庙的要求,除此七庙要求之外,还要严格恪守昭穆制度,以周天子为例,自始祖之后,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而宗庙,除了是君主的家庙之外,还兼具着天下的重要意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这是古人对于宗庙的看重,宗庙,尤其是天子的宗庙,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庙号,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 ,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在周朝,并没有使用庙号而改用谥号,直至汉朝庙号才重新开始使用,而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极其慎重,西汉的皇帝统共12位,有庙号的不过4位,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而东汉的皇帝统共13位,有庙号的不过3位皇帝,分别是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这足以看出两汉对于庙号的慎重, 而西晋,统共5位皇帝,就只有1位皇帝有庙号,即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但在东晋,一共有11位皇帝,有庙号的皇帝就有7位,而到了隋朝,就2位皇帝,他们都有庙号,这已经是一种趋势,即庙号的含金量在不断的下降,等到唐,宋,元,明,清,每一位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庙号,但是,由于谥号因为尊号的不断增加,自身也不断增加,同时,宋朝基本上不再使用恶谥,因为与其恶谥,不如不谥,便渐渐开始多用平谥与上谥,庙号反而成为了评定一位君主一生的定论。
庙号,有祖和宗两个,先说祖,祖一般是开国君主、开创新时代或者追尊祖先的称谓,如始祖、太祖、烈祖、高祖、成祖、圣祖、 显祖、肃祖、德祖、懿祖、献祖、睿祖 、翼祖、僖祖 、义祖 、景祖、惠祖、信祖、毅祖、靖祖、文祖、信祖、庆祖、顺祖、宣祖、玄祖、徽祖、衍祖、熙祖、仁祖、肈祖、穆祖、渊祖、弘祖、禧祖、裕祖等等。
除了太祖、高祖、烈祖、世祖、成祖在历史上使用的比较多以外,基本上别的祖号都是用于追封先祖的。太祖,高祖,一般是开国君主,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汉太祖刘邦(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并非汉高祖刘邦)。而烈祖,一般也是王朝开创者或复兴国家的君主,但与太祖、高祖、世祖比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如汉烈祖刘备、魏烈祖曹睿。至于世祖,除了开创新时代以外,“世”还有世系替换的意思,如汉世祖刘彻(刘彻并非汉孝景帝嫡长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清太宗皇太极第9子,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庶长子),而成祖,如今一般是指明成祖朱棣(朱棣庙号本是太宗,明世宗朱厚熜在大礼议时将太宗改为成祖,为此挨了不少骂)。
清朝一共12位皇帝,但却是3祖9宗,尤其是圣祖,中国历史上的圣祖有三个,分别是唐圣祖李耳(老子,圣人),宋圣祖赵公明(神明,财神),清圣祖玄烨。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百度百科
由百度百科可以简单地看出庙号与谥号的不同,比如文、武之间与谥号的差距,同时我们可以拿一些皇帝的庙号来对比一下,如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北上迎击蒙古小王子,南下假意平叛,实则玩乐,暴病而亡)、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企图消灭宦官势力发动“甘露寺之变”但失败,被软禁,郁郁而终)、明穆宗朱载坖(在位6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不到1个月,纵欲过度)、宋高宗赵构(南逃临安,做起了偏安小朝廷,宋朝由盛转衰)。
在谥号无法承担对君主的一生评价后,庙号承担起了这种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庙号来简单地判断一位皇帝的一生,此处举例明世宗朱厚熜,此君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并且武宗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只有明武宗这么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明孝宗一脉已经绝嗣,这时朝廷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他是明宪宗的孙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 这就是典型的以小宗入大宗,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想让朱厚熜认孝宗为父亲,称兴献王为叔叔,朱厚熜自然不肯,他想让兴献王入宗庙,也能得到一个宗号,于是明朝轰轰烈烈的“大礼议”就此拉开帷幕,最后杨廷和黯然离去,朱厚熜获得胜利,就此展开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等到朱厚熜驾崩后,大臣给他的庙号就是“世宗”。
壬寅大殓上在位四十五年寿六十寻上尊隘为钦天履道英豸口殳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永陵上隆准修髯威容若神性明断多大 略识达治体正德之未改在权幸盜贼蠭起海内骚动上方龙潜藩邸深鉴其毙及入践大统乃赫然发命诛除巨奸革去镇守内臣清汰冗滥诸凡弊政以次尽罢海内欣 欣若更生焉大礼议兴廷臣各以所闻见曹起而争其称引陶襥故事者附丽尤众上覃思礼典观其会通一以人伦天序为主本而折衷于孔盂然后群疑焕然徽称宗祀 之仪始定礼官奔走受成事而已尝念国家太平百余年而礼文萆创未应古始乃悉按三礼旧文摘抉疑义与时制不合者自郊丘百神分合正配之位以及陵庙黑尝 帝后耕蚕先圣贤崇祀诸礼皆约会经义内断于心壞壞追三代而上之论者谓明兴以来文治之盛未始有也博综经史尤深于尚书殿亭榜额皆取洪范无逸字义名之所 著敬一箴五箴注及钦天记颂诸篇大抵渊源于虞廷之执中尹训之而言属意直抒自得往往有发前儒所未初年勤于政治每旦自问省两宫延见群臣之外退而 惟思得失孜孜以敬天恤民为务或雨赐稍愆则宵分露祷深自谴责贫民无告者为设縻粥之施药疗之诏书数下每言及有司酷刑若役上干天和一篇之中必三致意焉 尤重边防四方有警许所司以不时白 《明世宗皇帝实录卷五百六十六》
关于“世宗”这一庙号是否有世系换代这一说法,学界目前尚有争论,作者比较支持世宗有世系换代的说法,仅仅以部分的大一统王朝进行说明(汉、唐、宋、明)。
汉世宗刘彻,本身不是汉孝景帝刘启嫡长子,太子本是栗姬之子刘荣,但栗姬不愿让刘荣与长公主刘嫖之女陈阿娇结婚,恶了刘嫖,刘嫖转而向刘彻之母王娡提议(金屋藏娇的典故),二人联盟后运用手段使刘荣被废,刘彻登上太子之位,从而开始了世系转换。
唐朝本无世宗,但世系更替常有,有唐一朝有庙号的皇帝共有19位,其中,只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 、唐敬宗、唐懿宗共计6位是长子出身。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从而逼迫唐高祖李渊更改太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嫡三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分别是唐高宗第七、第八子。这足以说明唐朝世系更替的频繁。
宋朝的开国君主及其继位者是兄弟两人,这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问题,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君主驾崩,主少国疑时常发生,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以此为机会发动“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幼主周恭帝柴宗训,在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这次世系转换是有其时代背景,如果是父死子继那么有可能会有后周那样的事情发生,虽然赵匡胤死时有“斧声烛影”这样的事情,但也无法改变赵匡义对于皇位的正统性。而赵匡义的皇位由三子赵恒继位,长子赵元佐因为叔叔的事情发疯被废,次子英年早逝,于是由三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儿子一共6个,前面5个全部早夭,只有第六子赵祯活了下来并且继承皇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一共三个儿子,全部早夭,只能收养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是为宋英宗,他是宋太宗赵匡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 ,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此时世系发生了更替。宋英宗死后,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而宋神宗共14子,前5子全部早殇,于是第6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宋哲宗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 ,仅有一子赵茂,三月早夭,于是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世系发生更替,宋徽宗禅让给了自己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徽宗自称太上皇,之后便是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俘,赵构继位,是为宋高宗。在宋朝,由于皇子的早夭以及皇帝的早逝,使得世系更替依旧频繁。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于是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太祖其子燕王朱棣起兵“清君侧”,当打到南京城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此次事件被称为“靖难之变”,明成祖之后的明仁宗、明宣宗皆是长子继位,明英宗与明代宗之事前文提过,不在赘述。明英宗之子明宪宗朱见深长子,次子早夭,三子朱佑樘继位,是为明孝宗。明孝宗长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由藩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继位,此事上文提及,不在赘述。明世宗长子、次子早夭,由三子朱载坖继位,是为明穆宗,明穆宗同明世宗一样,长子、次子早夭,由三子继位,是为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明光宗在位不过一月之久,死后由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明熹宗在位仅七年,死后由其弟朱由检继位。在明朝,除了皇子早夭或者皇帝无后外,基本遵循了长子继位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认为世宗是具有世系更替的意思,但是由于皇位的世系更替过于频繁,若是每一位更替的皇帝都使用世宗,反倒不美。
Paradox Development Studio(也就是P社)所制作的《Crusader Kings II》(大名鼎鼎的王国风云2或者十字军之王2,简称CK2),在2017年11月16日发行了DLC《Expansion - Crusader Kings II: Jade Dragon 》,简称玉龙DLC,在这个DLC里你可以扮演东方人物,但无法当皇帝,他们将中华帝国设置成了一个在边界之外的国家,你可以向皇帝提出种种要求,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皇恩,使用皇恩可以向皇帝提出要求并加以兑现,你甚至可以出兵天朝扶植本族的一位亲属当上皇帝。在游戏里,每一位天朝皇帝在位显示的就是他的庙号,而且并非以国号为开头而是以姓氏为开头。按照现实的做法,这就是错误的称呼。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对一个人一生功过做一个盖棺定论,这不仅仅是对君主的形容,也有对社会等级较高的人物的评价,有官谥,私谥之分,所谓官谥,即朝廷对个人的评价,而私谥,则是民间有较高威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门生、故吏、亲属代为议定,本文主要针对皇帝的谥号,对于民间、高级官员的谥号不作解析。
谥号起源于西周,在废除商朝的庙号制度后,周朝采用了谥号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评价,分别为上谥、平谥、下谥(也称恶谥),据说这套谥法是由周公所创作出来的,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被各国广泛使用,到了秦朝被秦始皇废止,直到汉朝又开始使用,等到唐朝由于受到尊号的影响谥号渐渐丢失了其本意,变成了歌功颂德的产物,待到宋朝,更是停止使用下谥,只采用上谥和平谥,谥号的作用被庙号所代替,其本身则成为了对于君主的赞美手段。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受谏曰慧。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忄寒曰戴。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趕。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贞心大度曰匡。隐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失志无转,则以其明,余皆象也。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秉,顺也;就,会也;意,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虚也;澼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 《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一般而言,文、武、庄、宣、襄、明、睿、康、景、孝都是美谥,而灵、厉、炀、戾、丑、夸、抗、则是恶谥, 怀、悼、哀、闵、思、殇皆是平谥。
美谥代表:郑庄公(春秋小五霸),汉孝文帝、汉孝景帝(共创文景之治),汉孝武帝(讨伐四方),汉孝明帝(开创名章之治),隋文帝(开皇之治)
恶谥代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厉王(厉王止谤),汉孝灵帝(党锢之祸),隋炀帝(二世亡国)
平谥代表:汉孝哀帝(新政无果,自甘堕落),晋怀帝(英年早逝),汉孝殇帝(百日皇帝)
本段以首位年号使用者汉孝武帝刘彻为例,在位55年,一共使用了11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使用5年。
刘彻登基后,国政一直由孝文窦皇后把持,窦皇后是汉孝文帝刘恒的的皇后,汉孝景帝刘启时被尊为皇太后,汉孝景帝驾崩后刘彻登基,窦皇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窦太后崇尚黄老,而刘彻想要推行新政,但是新政与窦太后所崇尚的黄老学说大相径庭,窦太后大怒,罢免了一堆人并且废除了新政,直到建元六年,窦太后驾崩,刘彻才能开始推行自己的新政,刘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使得黄老学说迅速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政治新贵是儒家的公羊学派,而公羊派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为皇帝提供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并加以支持,而刘彻也因此通过“天生祥瑞”从而改元,进而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比如第一个使用的年号“建元”是为了表示自己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年号,而自己在位使用了年号,开创了新的时代,“元光”则是天空出现了彗星从而在次年改元“元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改元“元朔”时,刘彻时年28岁,由青年成长为壮年,而“朔”有初、始的意思,这代表着刘彻在壮年时期雄心勃勃的一腔热血。
改元“元狩”是因为刘彻于此年冬季的十月狩猎到一头白色的异兽,而人们认为这是麒麟,于是改元“元狩”(《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元年,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获兽,一角而足有五蹄。有司言:“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
改元“元鼎”就比较奇怪了,刘彻在元鼎四年获得宝鼎(《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二》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四年,六月,汾阴巫锦得大鼎于魏脽后土营旁,河东太守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宗庙及上帝,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若是按照获得元鼎为界限,那么元鼎四年才是元鼎元年,而元鼎元年则应该是元狩七年,元狩应该有九年而并非七年。
改元“元封”则是在这一年刘彻于泰山封禅,刘彻也是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位泰山封禅的皇帝(《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二》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 , 夏,四月,还,至奉高,礼祠地主于梁父。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止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
改元“”则是因为太初是因为这一年刘彻开始使用太初历,将一年的首月定在一月,而之前的首月一直是在十月。
改元“天汉”则是因为连年有旱灾,蝗灾(《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四年夏,大旱。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六年秋,大旱,蝗。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元年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二年秋,蝗。),而天汉,则是银河的意思,改元“天汉”,象征着刘彻通过修行德政,祈求天下不再大旱,天上的河流降下甘霖滋润天下。
“太始”的意思是“荡涤天下,与民更始”,改元“太始”,这象征着刘彻在不断追求着自己事业的新高峰。
改元“征和”,东汉应劭所注《汉书·武帝纪》中说征和是“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此时刘彻通过连年战争,使得四方降服,这让刘彻万分满足,但文景时期所储存的物资也消耗一空,百姓苦不堪言,在征和元年,爆发了“巫蛊之祸”,征和三年,太子刘据也因巫蛊之祸而被杀,刘彻晚年丧子,痛苦不安,同时此时国内因为连年战争动荡不安,百姓暴乱不止,刘彻在征和四年于祭拜过泰山之后向群臣袒露自己的错误(《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距定。还,幸泰山,脩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己,禅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并且下诏忏悔,史称“轮台罪已诏”,又称“轮台诏”。
在前88年,刘彻最后改元“后元”,刘彻一生痴迷长生,好大喜功,喜欢寻仙问道,嗜好天降祥瑞以示自己治下国泰民安,到老后大彻大悟,改元“后元”意味着汉武帝因再也不相信祥瑞、长生,只以复元初吉称之 ,并着手准备继承人之事,将刘弗陵立为太子,为防止刘彻死后再演国初吕后之乱,将其母钩弋夫人杀死,并托付大臣霍光为辅政大臣。(《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元年秋,七月,地震。燕王旦自以次第当为太子,上书求入宿卫。上怒,斩其使于北阙;又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上由是恶旦。旦辩慧博学,其弟广陵王胥,有勇力,而皆动作无法度,多过失,故上皆不立。时钅句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数日,帝谴责钅句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刘彻在后元二年驾崩,死后谥号孝武皇帝,谥号汉世宗,班固对刘彻的评价是:“班固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修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而司马光对刘彻的评价是:“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四),通过两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刘彻一生的成功与失败。
年号制度,在刘彻死后不断传承下来并且一直使用,并且在中华文明圈内开始流传,历史上的朝鲜、越南、日本都曾使用过年号,而中国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在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后,中国的年号制度正式消亡,如今,年号只有邻国日本尚在使用。
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妻子兼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李治一生使用了14个年号:
永徽(650年)
显庆(656年)
龙朔(661年)
麟德(664年)
乾封(666年)
总章(668年)
咸亨(670年)
上元(674年)
仪凤(676年)
调露(679年)
永隆(680年)
开耀(681年)
永淳(682年)
弘道(683年)
而武则天在称帝后也使用了14个年号(称帝前操纵唐中宗李显成为傀儡时期的年号不算,要是算的话则有18个):
天授(690年)
如意(691年)
长寿(691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年)
万岁登封(695年)
万岁通天(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年)
神龙(705年)
年号并非只有两字,有时也有四字年号,比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建武中元”,武周女帝武则天的“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匡义的“太平兴国”,宋徽宗赵佶的“ 建中靖国 ”,但多数时间仍然是两字年号居多。
年号的更改是依据什么呢?一般而言,有新皇帝继位后改元,比如在唐太宗即位后改元“贞观”,明仁宗即位后改元“洪熙”。或者皇帝治下发生大事,为了纪念此事也会改元,比如汉武帝的“元狩”“元封”,武则天的“证圣”,有时是为了祈求吉祥而进行改元,比如武则天的“久视”“大足”“长安”。
直到明朝,皇帝才不再频繁的改元,而是开始施行“一世一元制”,因为频繁的改元不仅对于国家毫无意义,反倒会对治下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同时会给人一种国家不稳定的预兆,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每一位皇帝都开始只使用一个年号,直至清朝灭亡。
庙号最早出现于商代,到了周代转而开始使用谥号,等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年号。
早期庙号的颁布与使用相当严格,等到唐朝时期及之后除了废帝与亡国之帝,基本上每一位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庙号,但是庙号的含义并不完全统一,如果试图通过皇帝的庙号对其一生概括性的总结,这是极其不明智的。
谥号有专门的的谥法解,在唐朝之前,谥号是专门对一个人一生功过评价的工具,等到唐朝谥号转变为歌功颂德的政治手段,庙号反而开始承担起谥号的作用。
年号在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之后的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在明太祖时期开始一世一元制,直至清朝灭亡。
评论区
共 4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