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B(Char B)系列重型坦克,作为法国陆军在二战初期的一款主力坦克,凭借自身厚重的装甲以及全备的火力配置,在成为法军队伍里的全能王牌的同时,也成为令德军装甲兵望而生畏的“街道怪物”。
1918年一战结束后,法军鉴于战争初期,参战双方只强调进攻的惨痛教训。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防御的一方会占据优势,所以仍然坚持以步兵为主,修筑防御工事的防守战略。
这直接导致了法军陆军没有足够的资金研发和装备坦克,也直接影响了坦克的研发方向。最终形成了类似于英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即战车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或执行侦察警戒任务,。与英军不同,法军的骑兵坦克并不像英军的巡洋坦克那样强调高机动型。
所以法国研制的坦克大多牺牲了机动性以及续航能力, 来换取厚实的装甲以及更强的火力。
夏尔 Char B 的计划源于 JeanBaptisteEugèneEstienne(让·巴蒂斯特·欧仁·埃蒂安纳)在1919年提出的坦克计划,其中提到:该战斗坦克必须具备摧毁敌方防御工事并且拥有反坦克能力。
1921年该计划由 Edmond Buat(艾德蒙·巴特)将军领导的委员会启动,为了限制成本,设计方案更偏向于自行火炮,(将车体的火炮作为主要武器)为了缩小车体尺寸,车体火炮被设计为只能进行垂直活动,而水平瞄准动只能依靠车体转向来调节。
当时方案的规格包括: 最大重量13吨,装甲最厚处为 25mm,尽可能低矮的车身,使车体的火炮可以射入敌军掩体的观察口,拥有一门机枪炮塔抵御敌军步兵袭击,和最多三名车组成员。
早期方案还提出,应该建造两个版本,一个是装有 75mm 榴弹炮的近距离支援坦克,另一个是装有 47mm 火炮的反坦克车辆。
在当时,法国军方对该项目非常感兴趣,但在之前因为不同公司的投标计划冲突,导致了许多非建设性的竞争,埃蒂安纳为了避免状况再次发生,利用自己作为坦克监察长的职位,对工业家强制执行所谓的“Estienne 协议”,命令它们相互达成和解。
为了获准加入,公司事先必须同意将所有研发专利转交给法国陆军,而军方可以自由将这些专利项目合并。作为交换,军方承诺了不少于1000辆坦克的订单。
之后军方启动了四个项目,主要分别由雷诺,施耐德,FAMH,FCM 这四个公司负责研制。
最终雷诺公司的方案被军方采纳,并在1926年生产出三辆原型车,之后项目标准被一再修改,1930委员会进行进一步测试,将坦克正式命名为“Char B-”
1931年9月几辆原型车一起参加了“香槟”夏季演习。之后原型车又进行了大量修改,最终定型,并在1934年4月6日进行首批7辆坦克的量产。
作为量产的第一个型号,最初的 Char B1 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度为40毫米。该车有一个单人 APX1 炮塔,配有一门47毫米 L / 27.6 SA 34 火炮,但这门火炮的反坦克性能较差:在所携带的装甲穿刺高爆弹(APHE)最大穿透深度约为25毫米。
此外,它配备了一个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的75毫米 ABS 1929 SA 35 榴弹炮和两挺7.5毫米 ChâtelleraultM1931 机枪:一挺在车身,另一挺在炮塔中。B1 所装备的75毫米 L / 17.1 榴弹炮,能够发射高爆弹和 APHE (Obus deruptureModèle1910M)车体火炮横向仅有1度。
瞄准装置是通过“ Naeder ”液压传动装置,由驾驶员(配有火炮瞄准器)将准星移至目标。只有将火炮与瞄准器对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开火。75毫米火炮有自己的装弹机 ,其余两名机组成员是无线电操作员和车长。
战斗室左侧设有无线电,右侧设有逃生舱口。所有车辆都装有 ER53 无线电。后舱壁上的舱门可以通往发动机右侧的舱内的走廊(在其中存放了19枚75毫米炮弹)。坦克的发动机额定功率虽然为250马力(190kw),但实际输出功率却有272马力(203kw)。
B1bis 的正面装甲为 60mm(最大值),侧面为55毫米,采用更长的倍径的(L / 32)47毫米 SA 35 火炮,并且使用了装甲更厚的 APX4 炮塔。
Char B1 bis 的最高时速为 25 km / h,由 307 bhp(229 kw)的汽油发动机提供。而第一批35辆的 Char B1 bis 使用原始的发动机,之后慢慢开始使用新的发动机,新发动机重量约为31.5吨,作战范围约为180公里(110英里),拥有三个总容量为400升的油箱,可以支持战车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行驶约6小时。
为了冷却功率更大的发动机,Char B1 bis 左侧的进气被口放大,一些问题也在后续的生产中被改善,如:坦克载弹量增加,47mm 炮弹数增加到62枚(以及增加4,800发的机枪弹药),并且与之前的 B1 相比;B1 bis 的悬挂系统更加可靠。
B1 bis 从1937年4月8日到1940年6月,1144辆的订单共有369辆交付使用。
B1 ter 采用倾斜和焊接的70毫米装甲设计,增强了防护性,而全车重量也达到了36.6吨,动力方面:由一台350马力(260kw)发动机提供,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额外为第五名车组成员提供了空间。ter 通过省略复杂的“Neader”传动来降低成本。B1 ter 的第一辆原型车于1937年展出。
法军研制 B1ter 的目的在于取代 B1 bis,并且加速大规模生产。但可惜没过多久,法国就因闪电战而快速投降,从而使该车并未进行大规模量产,而那几辆完成的原型车,也因后期法军撤退遭到遗失。
1. 制造价格较为昂贵,单辆车的造价约为 150w 法国法郎,与其同样装备了 47mm 火炮的 Char D2,造价仅为该车的1/3 。
2. 单人炮塔较为落后,独自在炮塔内的车长不仅要指挥坦克,观察战场状况,还要担负 47mm 炮的射击与装填,这使得车长负担过重,而同时期的德军坦克多为3到4人的炮塔,战斗效率相比单人炮塔要高很多。
3. 战术机动方面的局限性,上面说到因为法国陆军过时的战略导致了坦克本身设计所造成的缺陷,较差的续航能力,导致需要频繁加油,限制其战略灵活性。
1940年法国投降后有大量缴获的 B1 被德军改装成喷火坦克、自行火炮、弹药运输车等其他类型的战斗装甲车辆,因 B1 优秀的防护性能,这些车辆在东西两线依旧活跃。
直到1944年,虽然夏尔 B1 的整体性能已经全面落后于时代,但其个别的零件还仍然保持着先进性,如“Naeder”(尼德尔)液力差速器,这些技术使得 B2 的底盘拥有更大的潜力,最终夏尔 B1 的底盘也成为了法国战后第一辆自行生产坦克 ARL44 的重要部分。
虽然夏尔 B1 的性能总体上并不算出众,而服役的时间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她依然是法国在二战初期最好的坦克,与索玛 S35、雷诺 R35、哈奇开斯 H35 一起组成了法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在支援步兵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如果没有这些“大鸭子”的帮助,法军士兵的战斗一定会变得更加艰难吧!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_B1
• 《装甲与法兰西》 ( 解放军出版社 )ISBN: 978-7-5065-7032-9
评论区
共 4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