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心脏停跳了吗?每21分钟停一次,我会在冥滩逗留3分钟,然后返回。
每天死亡六十次,再复活六十次。六十次机会让我在冥滩上搜寻死去的家人。这就是我活着的方式,这就是我的人生。
通过心脏停搏又复跳的方式来往冥滩218549次,整整10年。
根据设定我们可以得知心人是身上常驻有AED的男人,每21分钟会死亡,3分钟后AED启动便会复活,每天会死亡60次、复活60次,借不断重复的死亡与复活来前往另一个世界探索,生活基本需求(排泄、洗澡、进食)在生死之间皆可简单解决,仅睡眠与人的「交流」稍微带来困扰。他的起居室有着大量在死亡搁浅发生前的音乐、书籍、影视短片收藏,都是在21分钟内可以聆听、阅读、与鉴赏完毕的作品,借以打发生死之间的休闲时间。
心人自认自己仅肉体留在现实世界,灵魂早已停留在另一个世界。
此外,据心人自述,他经历了心脏手术(具体不详),得了“心形心肌症”,并且心脏每21分钟停搏一次,3分钟后复跳。
心脏手术由于游戏中没有详情,因此无从推断。不过“心形心肌症”,在现实中确实有着类似的疾病:应激性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又名“心碎综合征”,通常与强烈的情绪或身体的应激引发,其中最为多见的情绪因素,正是亲人死亡(尤其是意外死亡)。
不过与游戏中整个心脏收缩成心形不同,现实中的心碎综合征是左心室收缩为主的,左室造影下可以看到左心室整个缩成一团心形。更多时候,它像章鱼壶,也是它别名的来源(章鱼壶心肌病)。
可以看到,心人身上背的橘黄色设备写着AED,并且有两根线连入衣服内。
AED,全名自动体外除颤仪,顾名思义就是电影、电视剧甚至游戏中常出现的除颤仪的简化傻瓜版,为了配合CPR进行基础生命支持而生。而那两根线,则连接的是除颤用的电极贴片。
最早除颤仪由Paul M. Zoll博士于1952年提出,并于1955年投入使用。这一发明结合逐渐成熟的心电图技术,挽救了大量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AED作为简化版的除颤仪,每年在医院外,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众多生命。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用AED/除颤仪进行除颤呢?通常来说,最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等。简而言之,就是心脏跳动太快、跳得不规则,导致血压降低、头晕眼花、眼前一黑、跌倒,甚至心源性猝死的疾病。而除颤后最理想的情况则是心跳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就跟电脑死机重启一样,如果还不正常,可能还需要继续重启(继续除颤)。
除颤的能量一般双相100-150J起,最高200J,虽然看着数值不那么大。那么实际上呢?20A的电流通过人体的胸部,在2毫秒内传递200J的能量,功率高达100kW。想象一下,大约在电极板和身体接触的小小面积上,有135匹马撞了上来,哪怕只持续了2ms。根据部分被清醒除颤的病人回忆,除颤时通常伴随着难以忍受的剧痛,身体剧烈抽动,仿佛触电。但是遇到上述情况时,情况紧迫,病人也通常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除就完事了,救命要紧。
值得一提的是,有监护的时候,心脏完全停搏并不在除颤的指征里。所以游戏一开头布里吉特总统心电图呈一直线后除颤的行为并不那么正确。这一点是相当多的医务人员也会犯的错。
因心脏的疾病而导致的晕厥,通常叫做心源性晕厥(或:Adams-Strokes Syndrome,阿-斯综合征),无论心脏跳得过快、过慢、过于不规则,或者压根不跳了,这些都是可以引发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如果晕厥发生在走楼梯、开车、高空作业等环境下,轻则个人皮肉伤,重则群死群伤,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治疗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我的专业方向。
治疗大致分为药物、手术、植入器械。药物与手术(通常为射频消融手术)针对的多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上文提到的室速,可以口服药物,或静脉用药,或进行手术消融,防止复发。但是目前尚无口服药物用以治疗“慢”的心律失常,因此目前多选择植入器械。此外,为了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同样也可以在评估指征后进行器械植入。而这也是非常酷的设备,因此想着重介绍以下两种。
原理上来说,起搏器植入后辅助或代替原来的心脏系统进行规律、有序的搏动。其实不少人对于起搏器的认知还停留在身上拖两根导线连一个大机器的时代,但现在心脏起搏器的体积已经明显缩小,并且植入在皮肤下,通常没有明显的隆起或不适感。起搏器内含的芯片也允许后期进行程控,即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参数,包括频率、电压、模式、各类阈值等等。现有起搏器根据实际情况,可用8-13年不等,门诊甚至遇到过一台1994年植入的起搏器,因为起搏比例低,至今还有电!
对于有症状的心脏跳得过慢、甚至出现停搏的病人而言,植入起搏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对于心人而言,如果他的心脏确实是“停搏”,并且没有自主心律,那么可以通过植入起搏器,并进行对起搏器的再编程,实现非常精确的停跳及复跳——精确到毫秒。
全称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看到除颤器,是不是想到了上文又粗又大的除颤仪/AED?如果让病人全天候背着一台除颤仪,而且还要进行体外除颤,那必定是苦不堪言的,因此ICD应运而生——它就是一台放在身体里的除颤仪,用更小的能量、更直接的除颤位置解决大问题,拯救生命。
ICD因为价格相对高昂,植入有着严格的指征,常见的疾病有:心肌病、心梗后、排除可逆因素诱发的室速/室颤等等。
而针对短期内需要监护及除颤的病人,现在有了穿戴式的除颤仪,看起来非常像一件小马甲。不过它的诞生时间较短,临床的有效性尚需观察。但总比背着台AED到处跑舒适多了不是吗。
此外,对心脏的反复除颤会对心肌产生相当严重的损伤,并且每次心脏停搏-复跳的过程,会因为缺血-再灌注产生更大的损伤。只能说,这十年来,心人真的是对妻女有着极深的牵挂,才有信念支撑这颗手术过、长期受损的心脏跳动至今吧。
虽然并不清楚心人如何实现的无创心脏停搏,但无论是诱发停搏,或是诱发室颤,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依托电子工程和材料学的突飞猛进,医学上已经存在了对于心源性晕厥患者完整的救治方案,而且可以用非常长的年限。不过考虑到末世、人与人之间几乎孤立开的环境,起搏器/ICD的植入虽然是局麻手术,谁来给心人做这一手术是个大问题。使用一台外置设备恐怕也是受限于环境的妥协方案了。
评论区
共 5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