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本文信息之多,难免会有错误的解释,请在留言上进行补充与纠正。
本系列动机源于枯燥,是因为鲜有人系统化的写出来一篇能够让我精神层面感到满意的文章,大多数都太碎片化了,从来没有人元叙事的讲解我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也就是那些崇拜的事物。于是我就从航空动力系统入手了,除了当作知识笔记之外,还可以向各位分享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为无尽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顺便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类欲想征服大自然的野心早就初露锋芒,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从星辰中降临的,我们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引力聚集的星云是孕育恒星的温床,由此诞生的恒星具有创造或毁灭的力量,地球运气好,诞生了生命,两百多万年前的灵长类如今称霸了世界,登上了月球,现在剑指火星。然而我们并不是最早来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自然可比我们聪明多了,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模仿和借鉴。
树木为了获得更大的光合作用面积,所以枝叶的数量成为了获胜的资本,树枝的多个子分支表面积加起来可以等于父分支,每个分支的递归就是分型;而向日葵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葵花籽的螺旋数量是斐波那契数[1]。而今天的主题飞行动力,也是从自然界诞生的。
4亿年前的泥盆纪,昆虫还没长翅膀,而到了3.2亿年前的石炭纪就突然有了翅膀,这种突如其来的进化有几种假说:第一,当昆虫爬上树枝获取食物遇到天敌时,它们会迅速逃跑,于是就直接落下地面,通过胸部背板两侧向外扩展,从而缓冲冲击力。被生存意志驱动着,常年如此,从而进化出了翅膀[2];第二,翅膀源自于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在水中呼吸需要气管鳃,长大后走上陆地后,这个器官的功能丧失,但因为其震动(呼吸)的特性,所以逐渐演变成了翅膀[3]。
昆虫有两种飞行模式,一个叫做直接飞行,另一个叫做间接飞行。蜻蛉目(蜻蜓和豆娘)就以直接飞行为主,它们都是肉食性昆虫,空中的捕食者。蜻蜓的翅膀肌肉镶嵌在翅膀根部,而且铰链在一起,有很高的功重比,只要向下做一个运动翅膀就会翘起,就像在空中划船,每对翅膀都可以相互独立运动,这给蜻蜓提供了很好的机动性,可以突然改变方向和速度,向上下左右前后飞行,普通的蜻蜓的最高飞行速度为54公里/小时。那是怎么做的的呢?
蜻蜓的拍动平面是向前倾斜的,下拍时攻角很大,而上拍时攻角较小,蜻蜓悬停时两对翅膀相位差距180°,前翼滞后于后翼拍动时对两翼只有轻微的干扰,倾斜拍动的翅膀既用升力原理也用阻力原理。对了,蜻蜓可以通过前后翼的间隔来进行滑翔,就像是开缝襟翼。
间接飞行以鳞翅目为主,比如蝴蝶和飞蛾一类的。它们可折叠的翅膀就像是航母上的舰载机,这种特性是为了允许新翅下纲(Neoptera)[4]昆虫在休息时折回,但也导致了翅膀必须机械地与身体链接,不能像蜻蜓一样垂直盘旋。翅膀不是依靠独立的肌肉控制,而是用胸部肌肉的形变来使翅膀移动,翅膀是胸部外骨骼的延申,不仅可以作为飞行器官,也可以作为保护装置。
每秒钟扇动频率不到一百次的昆虫使用的是同步肌肉,通过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收缩肌肉,频率一百次以上的使用异步肌肉,每次神经冲动刺激肌肉都不止一次,这就导致了翅膀的拍动频率大于神经信号脉冲发送频率。[5]
鳞翅目的翅膀展弦比(翼展长度的平方除以机翼面积)较小,拍动频率低,飞行时身体会有大幅度的上下震荡,使用合拢-打开机制来产生升力,身体向下拍的俯仰角几乎处于水平状态,气流方向在上后方,向上拍的话俯仰角较大,气流方向在前下方。这说明了蝴蝶是通过改变身体的俯仰角来改变气流方向,而其他昆虫,比如蜻蜓和大黄蜂都是通过改变翅膀的攻角来使气流改变方向。
总而言之,翅膀昆虫在其生命周期的成年阶段才能发挥作用,静脉网遍布整个翅膀组织,里面充满了血淋巴[6],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昆虫的翅膀是无色透明的原因。它们的翅膀在拍动平面内拍动,与身体的夹角是固定的,而翅膀并不是绝对刚性的,在细微层面还是会形变,而间接飞行的蝴蝶的形变就很明显。为了在减少重量的情况下提升刚性强度,翅膀表面为褶皱状;翅膀的形变弯度增加了升力和阻力,但弯曲和褶皱同时存在时,弯曲变形和褶皱对气动的影响会互相抵消。
大多数昆虫采用产生翅膀前缘涡流来作为关键升力,周期性拍动的翅膀会形成一个“迂回”动作,就像前面说的划船,动作可以分解为向下(开始)-向后-向下-向前,转动了了一定角度之后又会翻转过来,向其相反方向运动,循环往复。
可昆虫飞行时产生的升力远不够平衡昆虫的重量,再加上本来尺寸就很小,所以相对速度很小,所需要的升力系数[7]可达常规机翼的三倍多,这绝对不可能是传统空气动力学可以去解释的,这属于非定常空气动力和计算流体力学的领域,主要是来研究机翼颤振这种弹性-惯性-气动力的耦合现象,本文更多的是介绍其动力系统,而不是流体情况,所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拍动的前缘涡流稳定现象就行了。[8](太复杂,啃不动)
鸟类也是类似的,达尔文出版进化论之后,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就开始对鸟类追根溯源,再德国发现始祖鸟后,赫胥黎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鸟类是从小型肉食恐龙进化而来的,而始祖鸟就是二者之间的过度。
鸟类的进化演说也分好几种:第一,早期鸟类祖先在树林间跳跃移动,这样会更加敏捷和快速,而且在丛林间也更加省时省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长出了翅膀,但和羽毛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9];第二,有人认为“飞行是通过一些列短距离条约而促使双足生物进化的”,随着跳跃距离的增加,前肢被逐渐拉长。这个理论是目前的主流理论,我们在96年辽宁热河发现的骨架就是这个理论的有力证据,前肢明显长于后肢,而且还有羽毛,羽毛的出现是从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10]
包括蝙蝠和翼龙(理论上)的动力来源都是扑翼,鸟类和蝙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羽毛之差,羽毛构成身体的光滑表面可以有效的减少飞行时的摩擦,尾巴的羽毛就像偏航一样控制方向。每根羽毛都有倒刺(钩子)将所有的羽毛拉紧并连接到一起,这也增强了翅膀整体的结构强度,柔软的羽毛又有着弹性羽片,和昆虫的一样,不是绝对刚性的,由此构成的流线型躯体减少了空气阻力。
羽毛的分布沿着翅膀中心向纵向延申,小的羽毛在前,大的在后。除此之外,在翅膀结构上蝙蝠和鸟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蝙蝠翅膀是由40个自由的变形肌肉骨骼系统组成,骨骼在每一次拍打翅膀都会主动变形,翅膀表面就像是一个可调节的刚性各向异性[11]蒙皮,以上的特性让蝙蝠有着无与伦比的敏捷性。[12]
羽毛只是挣脱引力束缚的第一步,鸟躯体的构造才是飞行的关键,由肱骨、尺骨、桡骨组成的前肢是迎风的核心区域,它的骨头大多数都是中空的,用交错布局来增强结构强度,会飞翔的生物总是会自然选择出轻而韧的结构。鸟类的肌肉集中于腹部,并且有着发达的胸肌,其飞行方式类似于昆虫的间接性飞行,主要的动力核心在其胸腹,翅膀上的肌肉是用来控制伸展弯曲和移动,尾部肌肉负责控制转向偏航。
值得一提的是,上胸膜锁骨位置有一种类似滑轮系统的机制来举起翅膀,为胸肌提供了向下拍打的力量。鸟类还会通过高度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行滑翔,特别是高展弦比的鸟类,比如各类要在大海上长途跋涉的海鸟,它们还可以通过一种叫做动态腾飞的方式来利用海浪造成的风来提供额外的升力。
使用传统空气动力学结构的鸟类可比昆虫简单多了,翅膀升力最重要的魔力是来自上表面为弯曲的曲面,气流经过速度快,压力低,下表面比上表面长度短,气流经过速度慢,压力大,从而会产生压力差使飞机获得升力;还有一种说法是机翼形状和攻角携手前行(康达效应),使得气流经过时向下空气产生下压力,所以就会反过来获得向上的升力。前者使用伯努利定律,后者使用牛顿第三定律,但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
简单的来说,升力的确可以解释为压力差与反作用力,但是不够准确。按照NASA官网的说法,升力是一种机械力,是由固体和流体之间接触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并不是由力场产生的。因为在引力场和电磁场中,一个物体可以在不进行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对其产生影响,而升力是一个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为了产生升力固体必须与流体接触,没有流体就没有升力,航天飞机在太空中就不是因为升力而运动的。
按照第一个伯努利定律的说法,固体与流体之间相互运动,从而产生速度差,速度差生压力差,速度差来源于上表面的长度和下表面的长度差,但很明显已经违法了牛顿第二定律,没有外力的影响,何来速度差;这样就引出上下翼面不对称的问题,纸飞机和一些风筝也是上下对称啊,而且机动性好的飞机还可以倒着飞呢,现在的超临界翼型[14]下面还比上面长。
但在实验中上下表面的气流并不会在机翼后缘会合,上方气流要比下面提前到,常规机翼在计算后得出的压力差也不足以支撑飞机的重量。流管理论也只存在与简单的二维模型,突起的上表面会压缩气流流线,按照质量守恒定律,从狭窄的入口流入的流体和出口的流体质量相等,所以速度就会加快,但真实的流体情况非常复杂,只在理想模型中成立。
按照第二个的牛顿第三定律的说法就与伯努利的说法产生矛盾,气流造成偏移,但上方的气流的确要比下方流速快,这样一来的话牛顿又变为多余的人了,而且牛顿派认为气流会在后缘会合,也认为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下表面,却完全忽略了上方的作用力,更没有解释上翼面压力差是如何维持的,在飞机降落的时候上方扰流板打开也会大幅度减少升力,难道又要回到伯努利了吗?
很复杂吗?是的,然而上面其实已经解释清楚了,复杂的自然世界可不像网络世界是非黑即白,这两条定律就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的是同一个事物,可都有看不见的地方,如果把牛顿加上伯努利,这两定律叠加到一起恰好可以进行互补,但其主要还是压力差。
上面冗杂的解释主要是为了说明出传统观念的问题和局限所在,普通人就按照压力差解释就行了。变幻莫测的流体可能是目前最复杂的经典物理学科,仔细来推敲升力可能还要引出粘滞性、边界层、湍流、N-S方程(动量守恒的微分形式)等问题。奥卡姆剃刀,由简化繁,不如由繁化简,看维基上最简单的解释就够了:“当流体流经一个物体的表面时会对其产生一个表面力,而则这个力垂直于流体流向的分量即为升力,与之相对的则是平行于流体流向的阻力”。
解释升力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看了十几篇不同的文献、百科、视频都很难统一观点,教科书上的解释也有局限性。
鸟类可没有伯努利和牛顿,那我们人类呢?1700年之后才有的丹尼尔·伯努利,但这个物理定律早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传说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做代达罗斯,他替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建造一座迷宫,用来关押国王牛头人身的儿子米诺陶洛斯,国王担心迷宫的秘密走漏,于是下令代达罗斯和他儿子伊卡洛斯一同关押在迷宫的高塔中。
迷宫陆路不通,只能行天,父子二人制造了飞行翼,由鸟类的羽毛构成,用蜡拼接到一起,代达罗斯告诫儿子:“飞行高度过低,翅膀会因为湿气减速,过高的话就会被太阳烧灼融化。”他们从高塔上出发,飞离迷宫和克里特岛,然而初次飞行的伊卡洛斯品尝了自由翱翔的喜悦,变得骄傲自满,不听父亲的劝告向着天际上行,好像能够触及太阳一样,飞蛾扑火的他依旧向上飞,知道被阳光融化翅膀上的蜡,随之掉入万劫不复。(阿尔库塔斯的机械鸽材料太少,真假难辨)
早期我们认为飞行的魔力来源于羽毛,所以才做出了那么多的傻事,可到了后来,也是这样。伊斯兰黄金时间的著名博学家伊本·费纳斯在875年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首府科尔多瓦进行了首次飞行尝试,周围围了一小群人,都是费纳斯叫过来的,想让他们见证人类的第一次飞行,从一个高围墙上面一跃而下,这面围墙有好几个人高,这样的行为把在科尔瓦多宫廷行医的穆斯林医生吓了一跳,很害怕他这样疯狂的行为会造成生命的危险。
“现在,我要向你们告别。通过引导这些翅膀上下摆动。我将像飞鸟一样上升,如果一切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我应该能过安全的回到你们身边。”
他的确飞起来了,还飞到了比围墙更高的高度,滑翔了几百英尺,虽然返程的路上并没有做到全面安全,按照目击者称,他还受到了很严重的背伤。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宫廷诗人写诗来嘲讽费纳斯:“他的速度超过了鸵鸟的飞行速度,但却忘了用秃鹰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西方的神话靠仿生,伊斯兰的靠魔法(飞毯),而我们连云都可以不用踩就直接飞走了。从第一次寄托了向往天空的美好愿望,到开始滑翔,但其动力依旧是生物体的能量驱动的翅膀,新陈代谢和化学反应而已,更何况我们连中空的骨骼都没有,所以只能利用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盲目的模仿。把目光放到轴心时代的东方,鲁班(公元前507年-?)为楚王设计了第一个风筝以观察宋城的情况,另一种说法是墨子(公元前478-392年)最早发明了风筝,还有的说是墨子教会鲁班造风筝,风筝的起源在国内众说纷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古称——纸鸢。
风筝属于被动的动力,原理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们在晋代(266年-420年)时期发明了一种主动动力的古老玩具(虽然也是人力,总比跳楼好吧),叫做竹蜻蜓,但很多人说竹蜻蜓也应该在轴心时代时期(公元前800-200年)发明的,这里引用一篇论文的主要观点:“竹蜻蜓一词必然与蜻蜓有关,蜻蜓一次记载是在《尔雅》中,此书时间(公元前400-300年)恰好是在轴心时代期间,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搞错了时间,也许原文只是说蜻蜓而已(维基英文和百度百科用的都是公元前400-500年间的文献,引用了戈登·利什曼在06年的一本书)。
葛洪(283-343)的《抱朴子》有这样的记载:‘或用栆心木为飞车,以牛革街环剑’,其中飞车一词指的是道士神剑所牵引,乘人飞天的臆想之物。前面也介绍过了蜻蜓的动力原理,古人把高速震动的翅膀蜻蜓作为竹蜻蜓灵感的启发也不符合逻辑,最初竹蜻蜓是怎么出现的已经不可考究了。”[15]
先把历史放到一边,我们来说说竹蜻蜓的原理。竹蜻蜓已经不需要翅膀高速震动或者从高处利用势能来滑翔,前者的动力与升力系统是一体的,后者的主动动力系统如果有的话,可能只是助跑与跳跃吧。竹蜻蜓通过用手搓(生物能/化学能)的摩擦力来带动叶片进行圆周运动(角动量守恒),旋转的叶片需要足够的迎角和转速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升力,叶片在空气中进行相对运动,垂直并作用于旋转面的空气动力分量称之为拉力,这样一来,竹蜻蜓既有旋转运动也有向前运动。
在平面上做圆周运动而产生的升力比看上去的要复杂得多,这将会提到动量理论[16]和叶素理论[17](涡流理论[18]太难不讲)。简单的来说,动量理论把竹蜻蜓(螺旋桨)看作是一个二维无厚度平面叶盘,沿转轴转动的速度是匀速恒定的,流体是理想无粘性[19]的,产生的拉力是平均分布的。叶盘上下存在气压差,这个旋转的叶盘在周围形成了气流,涡流流体之间的不同流层存在速度差(流层可以参考之前介绍流管理论的二维模型),相同质量下,速度越快,动量越大,动量大的层流就会将动量传递到低的一层,这就叫做动量传递。而竹蜻蜓的作用力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叶盘动量的增量,这份持续的增量就是升力。
比起动量理论的整体化升力系统,叶素理论就把升力划分到每一片桨叶,再把每一片桨叶划分为有限的微小段(切豆腐),确定的每一小块的升力之后,按照叶片长度(展长)和叶片数进行积分,以获得整体的升力与扭矩。
[16] 苏格兰工程师兰金(Rankine)等人在十九世纪中后叶提出的理论
[17] 英格兰工程师弗洛德(Froude)等人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理论
[18] 沙俄科学家、现代空气动力学开创者、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初发表改进叶素理论的论文,从而创立了螺旋桨涡流理论。
[19] 没有粘度的理想流场,在这个前提假设下更容易求解
竹蜻蜓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升力系统的伟大革新,从此我们超越了自然选择,超越了扑翼飞行的昆虫与鸟类,还有那些滑翔的松鼠、爬行类和飞鱼。可这项发明的出现对当时的实际生活没有什么提升与改进,除了创造就业和刺激消费之外,也只能给当年小屁孩的童年新增一丝乐趣。从来没有人想过用这个来进行载人飞行或者利用其性质,思想和观念决定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而那年科学与技术还没有完成它们的婚礼,各居一隅,那时没人敢相信未来,所以就没人给未来投资,这个绝妙创意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重获光彩。
早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淮南王刘安编写的《淮南万毕术》中曾写道:“取鸡子,去其汁,燃埃火纳卵中,疾风,因举之飞。”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拿个鸡蛋,倒掉蛋黄蛋清等物质,然后往蛋壳放入燃烧的艾叶绒,因为燃烧使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密度与温度成反比,热空气密度就比周围冷空气的密度要小[20],从而排出内部的原有空气,使自重变轻,排开的气体越多,浮力越大,升力也就越大,等大于自重时,就会飞起来。但按照如今的实验计算,蛋壳根本飞不起来。
如今我们对热气球的印象最早就是孔明灯,相传诸葛亮被司马懿困在平阳,诸葛亮用纸灯笼系上求救信息得以脱困;另外一种说法是用纸灯笼吓坏了司马懿,让其大乱阵脚,诸葛亮趁乱逃脱。唐代以前孔明灯都是用于军事,传递信号与命令,风筝也是这个待遇。民间也有用孔明灯来超度亡灵和阵亡将士的行为,毕竟是天灯,链接着凡人无法触及的天外世界,当时有这种想法也正常,但如果放完后被风吹落在一些居住区的话,就是物理超度了。
宋朝之后孔明灯被成为祈福灯,被赋予了更平民主义的含义,表祝福、报平安;明清时期更甚,但那个时期只有巴蜀一带才称其为孔明灯,其余地区都叫它为天灯。一些不知名的外国学者说孔明灯和风筝在我们古代航海中用于导航和观察,甚至把人绑在风筝上作为观测者,就像只狼里面那样,考据来源不明,不做讨论。[21]
和竹蜻蜓一样,没能用于载人航空,但是在实用主义看来已经进了一大步了,更何况在刀光剑影的年代还有这种超前思想,把灯笼放在天上,仰望星空的凡人把夜幕烧开了一个窟窿。它的动力来源也比竹蜻蜓要高级,从手搓到燃烧,可以算是点然后不管的自动化处理,但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没有长足进步(而且严格意义来说算是利用空气浮力而不是主动动力),更像是找到了一个廉价的捷径,等我们把竹蜻蜓的原理和孔明灯的原理合二为一之时,要等到千年之后。
[21]《孔明灯文化的历史演变》
但是在这段千年的岁月中没有出现任何原理上的进步。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流浪幽魂在亚平宁半岛重新降临于人间。但丁的诗篇、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伽利略的铁球,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就是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世界渴望之城,诗与思随着地中海的温暖的海风绽放于欧洲大陆。达芬奇(1452-1519)就是文艺复兴一众大师中最耳熟能详的一位,后世众生将他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称之为:具有跨时代的前瞻性,不少人还将其封神并大肆吹捧一番,抛开这些追随倒影狂奔的俗人,让我们好好看一下他的创造力。
他在1480年代晚期设计了他的第一款人力飞行器,灵感来源于他观察蜻蜓翅膀的异步运动,不得不说他的洞察力惊人。他设计的飞行器有四个叶片成对交替上下运动,底部有一个碗状结构,碗里面有一个驾驶舱,需要使用者拼尽全力才能驱动机械,脚推动踏板,胳膊摇动齿轮与滑轮,头部驱动活塞,肩膀拉动绳索。这个在现在看起来诡异的装置可以说是主动人力飞行的第一步,虽然更早也有扇动翅膀的尝试,但还是无法脱离动物的阴影。达芬奇这个装置倒是可以用在健身房里。
他举世闻名的飞行螺旋被称为直升机的鼻祖,但这个结构并不是首创的,阿基米德在同为流体的液体中率先运用了这个螺旋状结构当作螺旋泵。其结构由亚麻布、绳索和支架构成,而且还有发条将其驱动:“用力拧紧后再松开,就会驱动螺旋桨”。
达芬奇的另外一个设计是一个杠杆装置,木头作为骨架,皮肤(没说明是什么的皮)作为羽毛,操作者压动杠杆,使这个人造翅膀抬起,翅膀向上抬时,有一个铰链系统让翅膀复位,再加上弹簧和滑轮的辅助,这就像之前说过的鸟类锁骨滑轮系统,文献没说明白达芬奇的灵感来源何处,按照他丰富的解剖学经验,真有可能是从鸟类骨骼吸取的经验。[22]
达芬奇把未来画进画里,可这些大胆的航空设计只能跃于纸上,在当年只有一些小模型作为实践证明,后人倒是复原了不少过去的老作品。达芬奇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飞行这个目的而服务的,说准确一点,是载人飞行,可在过程上还是老生常谈,升力原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甚至对于孔明灯而言算是退步。发明可以是概念性的产品,比如图纸与文字,现在的专利法案就是这样来保护发明家的,但由创意和灵感堆积起来的概念大厦也往往是最脆弱的,就像所谓的梦想。
机械(Μηχανήματα)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精巧的设计。技术并不只是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不只是科学的,最好的比方就是《三体》中智子锁死了的微观世界,让我们无法看清低层次的视角;拿费曼的话来说:“热是震动,对于热我们应该联想到分子的震动,但是我们在日常交谈时却会常常忘记”。热是高层次的语言,也是唯实论看起来最抽象的,层次与抽象度越高就越脆弱,得到了易于理解与日常信息的便捷传递,却失去了从本质上进步的能力,只能在思维局限中无尽发展,变得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被回光返照的低级技术蒙住了眼睛 —— 《三体Ⅱ:黑暗森林》
这里并不是贬低达芬奇的才华与灵感,而是这个文艺复兴的天才需要在上帝视角下的元叙事中略显捉襟见肘,好当作人力飞行最后的收尾。人类飞天的神话从此抛离的人的要素,我们不会长出翅膀或者使用魔法,就算未来拥有钢铁侠那样的机甲,只是代替肉体凡胎承受责任而已,而使用基因编辑,变异一类的,那还是人吗?偷尝禁果的人类失去了对天空的美好想象,但踏出了那一步,就再也没法回头了。
不是我懒得写达芬奇,而是在技术与叙事层面都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该说的前面都说了
第二章已经快完成了,包括素材收集,不用担心弃坑问题,但第三章就不知道了。下一期预告:野蛮生长与蒸汽革命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