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工具越来越降低入门门槛的时代,设计其实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向往,人人都开始掌握的简单技术。比如每个姑娘都是会善用工具的修图高手,不只是一键美颜的傻瓜式操作,而是真正无师自通般从修型、修瑕、磨皮、强化细节等一条龙修下来。
而对机核的用户来说,每天关注的信息,诸如电影、游戏、番剧、漫画等,也因为市场的逐渐开放,出现了更多的对引进和本地化的需求。而这其中字体和设计的本地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一切的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算是很有趣的东西,几乎每个设计师在字体设计入门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的一个例子。
中文当然并不能真的这样简化一半,但是也证明了一件事,中文字体是可以简化的,是可以在设计中对笔画的正确性其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设计妥协的。因为很多时候你哪怕设计了一个错别字,也并不会真的影响字体本身的信息传递,比如下图。
深究起来,这是一个错别字。当然,只要不影响阅读,错别字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这个世界,其实被我们设计师们弄的到处都是错别字了。
比如这俩LOGO。虽然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但是也鲜有人真的关注到,他们细究起来一些笔画存在着“错别字”的嫌疑。
当然,就像我前面说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并不影响信息传递,只是对那些刚学字的小朋友来说会造成一些困扰。
好的,以笔画可以简化变形为前提,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中文字的基础设计原则。
比如比较常见的,中文字需要遵循的基础原则,比如“横细竖粗”。
因为中文字结构的特殊性,往往横向笔画多于竖向笔画,横细竖粗的结构,会让字本身看起来更加修长挺拔,所以成了一种常见的字体骨架选择。
比如,所谓的方块字,其实并不是一样大小的杵在一个方块里,甚至连重心都不在中间。如下图。
同样大小的红色方框,以及标示出来的横着的这红线,就是方框的中轴线。非常明显,几乎每个字的重心都偏高,同时,几乎每个字都有出框的迹象。为了让字看起来更挺拔,也为了让每个字在视觉上有一个统一的大小。
仅从这一点来说,一套中文字体几乎每一个字都充斥着大量的心血和细节,中文常用字近3000字,全套字体超过6000字,每个字的结构和细节都不尽相同,工作量惊人。
前面我们提到了中文字的笔画简化,一些笔画骨架的基础原则,细节的考虑,重心的选择等内容,然后来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看似常规的字体,设计们到底设计了一些啥。
所谓字体的骨架设计,粗细、结构、笔画、重心等等其实都不是在设计时的最核心的考虑。因为这些要点,只要有一定的美学基础或者“对美的追求”,哪怕不刻意去学习这些理论,也能顺理成章、顺其自然的去贴近这些原则。
真正的重点,是对字体负型空间的设计,就是一个字被放在“框”里时,笔画留白的部分。这部分空间的控制,才能让几个字放在一起时,给人一种“这是一组字体”的完整感。
笔画更少的“工”字,对比“斯”字,很明显压缩了“工”的上下空间,并且竖的笔画也更粗,尽量减少了负型空间的占比。
当然,这样极端的对比其实略有偏颇,毕竟仅有三划的“工”字在中文中毕竟还是属于少数派。
也可以看笔画数相近的“吉”和“考”字,每一个笔画的占比、粗细长短、在空间中的位置等,都可以看出,对负型空间的考量,都是尽量的接近,以达到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时有最好的效果。
大部分的中文字体都是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逐步成型的。设计师在其中不断的加入自己的想法,不断的调整字体的细节,最终就形成了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字体们。
当然,中文字体设计中还有一种字体,看起来似乎不是采用这样的形式组成的,也就是我们常常会说到的所谓“书法体”。
书法体是基于字体骨架设计的吗?当然是啊,所谓的书法,不也是讲究着“神、气、骨、肉、血”,我们手书的任何一字一句、一笔一划,我拿着无论铅笔、钢笔、毛笔写出来每一字,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骨。
就比如我们儿时初接触毛笔时,肯定见过这样一个本子。
给予文字以个性、精神和美感,让文字的信息传达带有更多的魅力,就是一个字被设计、被书写时,设计师们所付出的努力。
上海迪士尼开业以来,接待了无数游客,不知道机核的大家,是否有关注过迪士尼园区里的字体设计吗?
以下,则是部分上海迪士尼字体的分享,全部来自前文中提到过的字体公司“造字工房”。
其中多是以西文字体的笔画细节和结构制作的中文字型,也算是一种花了不少心思的“本地化”。
其实近些年,类似的案例不少,无论是各类国行的游戏,或是引进电影的海报,对设计的越来越看重,让国内的设计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设计,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身边,我们目光所及的一切,能变得更美而存在的一个职业么。
这篇其实在19年11月就写了小半,后来因为各种特殊情况(比如万代发新胶了)导致了直到现在因为疫情出不了门了才一点点的全都弄出来。
其实我自己觉得我写东西确实有着逻辑混乱的问题,但是我又是这种想到哪就写到哪的性格,大家将就一看,如果真的能从中了解到一些有趣“冷知识”,那就让我非常开心了。
评论区
共 5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