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过后,刀剑在战斗中的地位大大下滑了。然而这种武器仍然有身份象征的作用存在,特别是对于军官来说。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可以看到战场上佩戴刀剑的军官和士官,不过此时的刀剑设计已经不再为了实战而更多是美观用途,刀剑的使用指南里也不再包含有实战系统。
在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仪式用剑的种类更多且使用群体更多。这些仪式用武器在外形上兼具实用和华丽的造型,有些还刻有铭文。纳粹徽章和北欧风格的字体结合在一起,如同古代的日耳曼武士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些见证过肮脏的“荣誉”的“名誉武器”也迎来了终结。不过,仪式用剑仍然具有其重要意义,继续出现在各国军队中。也许,作为不再吮血的艺术品是刀剑这种贯穿历史的杀人利器,比较完美的归宿吧。
“Klewang”这个词指的本来是一种出自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砍刀形剑。不过在这里讲的不是这种武器,而是另一种——荷兰人装备过的弯刀,而且还曾经在二战期间使用过。说到它的诞生,就是一段有点复杂的故事了。
在亚齐战争期间,装备克莱旺的亚齐苏丹士兵在近距离战斗中给荷兰军队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因此,从1898年开始荷属东印度军队、警察开始装备一种新型的军用弯刀。这种刀有着较短的刀刃,适合近距离战斗和砍伐树木,最初它被称为“ Marechaussee-sabre ”,不过随后就改称“克莱旺”了。
早期的克莱旺(比如M1898、M1901和M1911)是在欧洲制造的,主要是德国的索林根和荷兰的汉姆布鲁。到了1940年二战爆发后,一家叫米尔斯克(全名Milwaukee Saddlery Company)的美国公司开始为荷兰人制造新的克莱旺,被称为M1940。而另一家美国公司“文斯公司”则负责制造克莱旺的刀条,用来替换荷属东印度那些已经老旧的M1901、M1898的刀条。
索林根版、汉姆布鲁版和米尔斯克版也存在一些区别。首先,米尔斯克的M1940在护手上有一个缺口,这是欧洲版没有的。而索林根版和汉姆布鲁版的标记也不一样——二者都在剑身末端标记了产地。
由于荷属东印度在日本入侵后不久就投降了,导致他们无法继续和米尔斯克公司之间的合同。于是,那些没有运往印度尼西亚的克莱旺被美国海军买下使用,直到二战结束才作为剩余物资出售给荷兰。不过,那些已经在1940年被运往荷印的克莱旺就落到了另一个结局……
在占领了多个岛屿后,日军发现了这些颇有弯刀遗风的武器,并称它们为“Heiho”(音)。成百上千的克莱旺随后归属日军使用,不过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有很多军刀了,所以这些刀很多被拆掉护手,截短刀刃变成了开山刀使用。其中很多刀后来又被盟军缴获,这些“短版”克莱旺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了。
战后,克莱旺同样变成了只具有礼节用途的刀剑。不过,那些在1945年之后重新卖到印度尼西亚的刀剑很多又在反抗殖民的战争期间大量使用,后来随着枪械的大量装备才逐渐退出了前线。
文章的最后一段将留给一种很多人都不陌生的武器——日本帝国的“军刀”。这是一种承载了很多历史,有着巨大的数量,但是又带来了最多的鲜血的武器。它伴随着战争和扩张殖民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去了灾难,不过作为一种种类繁多的“末代刀剑”,仍然需要在文中提到。
在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阶级逐渐衰落并最终消亡。而1876年的禁刀令让一般人失去了佩戴刀剑的可能性(只有军队、警察和一些旧大名可以佩剑),此时日本刀剑的工艺也随之止步不前,剑术传承也开始出现断裂。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中、俄国的战争又让军用刀剑获得了一次实战的机会。这个时期生产的军刀一般被称为“旧军刀”,和1934年之后复古造型的“新军刀”区别。
1889年8月23日,一种新型军刀进入日本军队派发士官,由于这一年是明治32年,所以这种刀被称为32式军刀。32型军刀分为两种,一种是骑兵型一种是步兵型。其中,步兵型后来被95式新军刀取代,而骑兵型继续生产到了二战结束。由于是批量生产的原因,产量小,速度慢的玉钢没有被采用,32型军刀的剑刃使用的是标准的半硬钢,刀鞘则使用软钢,柄用木头或树脂制作,军刀的制造是在东京兵工厂完成的。
不过,因为日本帝国的军队一开始是法国陆军和英国皇家海军训练的,所以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军官、士官所使用的军用剑均为西方风格的佩剑,只不过陆军使用的是铁剑鞘,海军则是皮革或木制剑鞘。这些剑的剑刃都使用机械加工生产,然而,很多出生于旧武士阶级的军官仍然更倾向于使用“武士刀”造型的军刀,而且32式骑兵刀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步兵版本的32式因为是单手抓握,显得和日本剑法格格不入。
从1932年开始,很多旧军刀被换上了双手握把。1934年后新军刀逐渐取代旧军刀在陆军里的地位,但是因为数量关系,仍然有很多旧军刀继续装备,只不过经过了不同的改造后,它们的样子已经五花八门、护手、悬带、刀鞘和颜色都不一样。
时间来到了昭和时期,此时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开始壮大,而西方造型的佩剑已经显得不适合了。在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之后,国内的刀剑库存数量也开始下滑,一种新的军刀将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从1935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生产的军刀被称为“新军刀”,东京军工厂,名古屋和立川军工厂都生产过这类武器。
1933年3月1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突袭了日军炮兵阵地,在白刃战中砍杀多人。在陆军大臣荒木贞夫的推动下,为了所谓“白刃战”需要(实际上如同前文所说,二战时期白刃战已经相当少了,这更有可能是因为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停用了旧的西式军官刀。1934年2月14日,有关新式军刀的规定被列出,随后在3月,94式军刀开始列装军官(1934年是日本2594年,此处没有用年号纪年法)。
1935年,95式士官刀开始列装陆军的下级士官,取代了之前的32式步兵刀。95式的生产数量非常庞大,做工却相对粗糙,功能偏向实用化。这种军刀通体用机器制造,刀身刻有阿拉伯数字铭文。刀柄的花纹也是用铜或铝压制的,早期为铜柄铜镡,后期逐渐转为铝制、铁制甚至是木制。这些刀经常出现在有关日军的电影、电视和游戏里,也让很多人了解了这种可能是杀人最多的日本刀。然而讽刺的是,这种机械加工的武器却被日军士兵称为“铁棒”,除了外形以外和古代的武士刀更是完全没了联系。
1938年,随着侵华战争全面爆发,98式军刀取代了之前94式的地位。98式基本上只是94的改良版,但是更加实用化,最大的区别就是用单一的佩环取代了之前的双佩环。98式也是种类繁多,分类复杂,不过因为是军官使用,所以质量上相比95式要好那么一点。当然和95式一样,在战争后期98式也是能省则省,刀柄以刻出菱形纹路的木头制作,刀镡也不用黄铜了。
到了1944年,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型”的军官刀。在外观上“三型”又进一步简化,很多金属部件被替换了。刀鞘多用木头制作,有一定的防尘能力,刀柄的样式则被更换了。实际上,这并非是它的正式命名,它也不曾真正替换掉98式军官刀。
除了这些陆军的军刀以外,1937年日本帝国海军也装备了类似的刀剑,称为“海军刀”。这些刀多使用木制漆黑的刀鞘,刀刃则使用不锈钢来应对海上高盐分的环境。和陆军的军刀相比,海军刀数量较少,也不是特别有名气。然而也正是因为产量少的缘故,在1945年之前质量还算比较稳定,当然到了战争末期日本陆海军是“大哥不用笑二哥”,两个都伤痕累累,海军刀质量和数量也开始断崖般下滑了。
战争期间数不胜数的军刀被制造出来,派发给日本的军官、士官使用,死在这些刀下的亡魂更是数不胜数。而到了二战之后,这些罪恶的军刀纷纷停止了生产,流向世界各地。在日本国内它们被称为“昭和刀”,且一般不被视为日本刀的分类,在海外则被博物馆或者个人作为历史文物收藏。但是,它们还是活在各类二战题材的游戏、电影里,作为另一种令人胆寒的武器存在下去。
二战结束之后,大多数国家已经不把刀剑作为主要的战斗武器了。40年代末发生在非洲、中东的一些战斗期间还有刀剑登场,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卖到这些地方的火器激增,刀剑也再次失去了光芒。然而,刺刀和战斗匕首还会作为辅助武器持续下去。
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进程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军队里的刀剑也纷纷成为礼仪用途,成为战士身份的象征。剑术是人类几千年来格斗精神的体现,因此只要人类的战斗意识不灭,相信刀剑也会继续存在下去,当然,希望它们从此只会出现在阅兵场和竞技场,而不再是战场上。
http://www.thepirateslair.com/9-m1898-m1941-klewang-cutlass.html
http://ohmura-study.net/900.html
http://www.militaria.co.za/nmb/topic/29331-pilot-sword/
评论区
共 4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