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骑士》诞生已经接近12年,再多的溢美之词都稍显苍白;更多对于戏里戏外台前幕后的解读也略嫌落伍。我们在这里想要呈现的,仅仅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拍摄地——芝加哥,为电影中的几场关键戏份所带来的气质加成。在短暂的圣地巡礼中,和大家一起探寻,一部电影和一座城市,是如何相互成就的。
2008年诞生了两部彻底改变了“漫改电影”行业的作品:
《钢铁侠I》直接催生了之后的整个漫威电影宇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制作电影思路,并且在此类电影的运作和营收上设立了一个标杆;《蝙蝠侠:黑暗骑士》则设立了此类电影在艺术成就上的标杆。这个标准至今没有另外一部同类电影达到。实际上,放眼整个电影史,能达到《黑暗骑士》整体高度的电影都很少。在上映的那一年,《黑暗骑士》可是差一点就把IMDB榜单上的常青树《教父I》给拉下马的。很多人津津乐道于《钢铁侠》最后的新闻发布会和发布会最后那句经典的‘I am Ironman.’。实际上,在《黑暗骑士》中,也有一场几乎完全一样的新闻发布会戏份,也有一句分量同样厚重的‘I am the Batman.’。
《黑暗骑士》诞生已经接近12年,再多的溢美之词都稍显苍白;更多对于戏里戏外台前幕后的解读也略嫌落伍。我们在这部视频里想要呈现的,仅仅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拍摄地——芝加哥,为电影中的几场关键戏份所带来的气质加成。在短暂的圣地巡礼中,和大家一起探寻,一部电影和一座城市,是如何相互成就的。
(注:圣地巡礼发生在2016年的11月,视频完成是2020年的1月。电影场景,视频场景和实际场景中的可能会有所出入。)
地点一:S Franklin St & W Van Buren St
这是电影的第四个镜头,我们只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右肩挎着一个单肩背包,左手提溜着一个小丑面具。
在之前的三个镜头里,另外两位戴着小丑面具的男人已经打碎了一栋高楼的一扇窗玻璃,朝着另外一栋楼发射了钢丝绳。
推进的镜头和逐渐加快节奏的配乐共同制造张力,画面主体从男人的背影慢慢推到手中的小丑面具,影片的主题就此揭示冰山一角——接着一辆箱型车从画面左边急速入画,打破画面平衡,然后停在这个男人身前。这个手提小丑面具的人戴好面具,利索地钻进车里,关上车门。信号已经完全传递给观众——好戏就要开场了。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停车地点是Franklin St和Van Buren St的交叉口西南角。在2016年的时候,Van Buren St是一条自东向西走向的单行道,Franklin St是一条由南向北走向的单行道(从我们后来拍摄的还原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除非2008年之后这两条单行道改变过走向,否则这辆箱型车的行车路线就是违规的——小丑初出茅庐的第一炮很可能会因为违章行驶而告吹。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说,不管行车路线如何规划,这场外景戏的拍摄肯定涉及到封路。看一下芝加哥的地图就会注意到,拍摄地实际上已经属于芝加哥的市中心区域,而芝加哥城区的道路规划非常横平竖直。当然,根据在当地拍摄过电影的朋友们的反馈:在芝加哥封路拍戏的整个流程并不算复杂(在美国拍电影的大部分流程都没有想象中复杂),尤其是这种既不是高速又不是车流量极大、路面状况复杂的重要街道。剧组只需要向当地的警察局报备,选择最合适的封路时间(通常数个小时),并且支付警察封路和维护治安的费用,大部分情况下完全可以很顺利地操作下来。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在芝加哥拍摄电影的一大优越性就是:哪怕是非常靠近市中心的部分,很多街道的车流量都不大,路况也不复杂。可以很轻松地在一定预算内取到这种大量摩天楼为背景的现代化城市街道场景。
地点二: S Canal St & W Van Buren St (The Old Post Office)
很快电影就为我们揭露了这批戴面具的亡命之徒的目的:抢银行——但是似乎又不是这么简单。显然不是每一家银行的大堂经理都随时能从办公桌下摸出一把霰弹枪——如果这是一家和黑帮有长期合作的银行,就不那么违和了。
现实生活中的这家“银行”实际上是芝加哥曾经的邮政大楼。该建筑始建于1922年,后经过多次扩张和改建。1997年被废弃,2016年5月被正式出售。这栋大楼也在《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一部和《变形金刚》系列的第三部中出镜。
相同的小问题,在2016年时,Van Buren St已经是一条自东向西的单行线了,如果小丑晚几年出山,可能就要重新规划他的撤退路线了。
最终小丑完全凭借一个人的谋划和临场应变全身而退,同时还干脆利落地摆脱了所有同伙。最妙的是,这些同伙是一个接一个地按照他设计好的剧本把其他队友给干掉的——借刀杀人的最高境界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导演在这场戏的最后非常奢侈地安排了《越狱》第二季中出场的FBI探员马宏为小丑这一反派角色的出场作铺垫——这位演员大约也是常驻伊利诺伊州,因为一代国人的启蒙美剧《越狱》系列也是在芝加哥拍摄的。
“马宏”在本片中出场短暂但是依然出彩,他几乎差一点就要将小丑置于死地。被小丑暗算解除武装之后他那仿佛旧时代余晖的质问:‘What do you believe, huh? What do you believe?!’为小丑的最终亮相作了最好的引荐。
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对芝加哥最初的印象全部来自于迈克尔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但是实际上芝加哥更为著名的身份是“国际金融都市”——是的,和纽约的定位一样。早年的芝加哥因为其优越的水陆条件,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成为农产品交易的重要中转站。自然而然地形成早期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之后又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突破,“芝加哥大火”后的城区重建和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巨大需求等一系列机遇,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农业打下基础,工业、交通、建筑和旅游娱乐等共同支撑起来的金融城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重新回味为整部电影定调的第一次场戏——疯子(Maniac)、黑帮(Mob)、银行(Bank)。一丝精妙就呼之欲出了。
地点三: CBOT (Chicago Board of Trade) Building - S LaSalle St & W Jackson Blvd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坐落于LaSalle St和Jackson Blvd交界处。电影中两场非常重要的戏份发生在这栋楼前:一场是警察局长Loeb的葬礼,小丑在整部电影中唯一一次以不带油彩的形象示人就是在这场戏里;
市长背后就是期货交易大楼,整场戏就发生在LaSalle St上。
另一场戏几乎是在同一地点拍摄,只是发生在夜晚。就是蝙蝠侠差一点撞死小丑并在最后一刻强行“翻车”,戈登警长“死而复生”黄雀在后,小丑最终“伏法”这一场戏。
这场戏的空间安排非常有意思,一开始小丑驾驶着一辆trailer(六轮大卡车)去撞骑着蝙蝠车的蝙蝠侠。这时小丑是在LaSalle St上由南向北开的,也就是背对着CBOT大楼。在电影中这个角色的运动方向是从右往左;与之相对,蝙蝠侠是从北向南朝着小丑冲过去,面朝着CBOT大楼的方向。角色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往右。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体型”上完全不占优势的蝙蝠车利用自己的灵活性给小丑驾驶的大卡车来了个“过肩摔”:双方在这场戏里的第一次交手,蝙蝠侠完胜。
然后小丑从卡车里摔出来,蝙蝠车一个漂亮到几乎花哨的“掉头”——此时,两人的相对位置对调了!
双方的第二轮交手开始,这时小丑的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面朝着CBOT的方向——在电影画面中就是从左向右运动;而蝙蝠侠的运动方向是由南向北,背朝着CBOT的方向——在电影画面中就是从右向左运动。
小丑完全是一副“来吧,撞死我吧”的架势;而蝙蝠侠在那一刻,失去了上一轮交锋时的冷静:杀掉小丑的盛怒和坚持“不杀”原则的天人交战让他的冲锋看上去气势十足但是内里却犹豫不决,他在即将撞到小丑时的怒吼更像是在掩盖自己内心的挣扎——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蝙蝠侠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冲锋,失速的他连人带车摔了出去,暂时失去了意识。
我们当然为蝙蝠侠重拾理智,坚持原则而松了一口气,但是也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双方的第二轮交锋,蝙蝠侠败了。
所以两轮交手下来,都是画面中从左向右运动的角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大部分电影中似乎左边角色战胜右边角色的情况更多一些,而漫画和游戏中又有“自古对波左边输”的梗。我们还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番讨论,两个无(xia)责(ji)任(ba)猜想:
2. 真实的历史中,自北向南进攻的一方往往有更大的获胜概率。纵览中国古代史,由南向北征服称帝也仅仅发生过一次。
我们贴了两篇知乎文章供大家参考,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
至于Adams St,是以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的名字命名的。这是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区域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非常繁忙。
西方世界惯用著名人物为地区、景观和地点命名的传统在芝加哥被沿袭并发扬光大:罗斯福、富兰克林、麦迪逊、门罗等美国总统们都在芝加哥永远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当然,国父华盛顿是少不了的;就连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名字都被拿来为贯穿城区的一段高速公路命了名。
在蝙蝠侠和小丑于LaSalle St上交手之前,小丑首先策划了一场针对哈维登特的劫持,这场劫持戏的高潮处便发生在Lower Wacker Drive中。
这条路在电影中可能就已经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阴暗、逼仄,看起来危机四伏。
Emmm,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实生活中的Lower Wacker Drive有时也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在这里开车的时候。
大部分美国人对于方向盘的熟悉程度可能还要高于手机和电脑。毕竟,在还未到达法定年龄就学开车几乎是所有美国人童年的共同回忆——不论男女。即使如此,很多土生土长的芝加哥本地人都还是会抱怨Lower Wacker Drive:因为在这里开车实在太难了!
顾名思义,Lower Wacker Drive是位于地下的,实际上就是一条长长的隧道。卫星信号穿透不了钢筋混凝土的路面。所以在这里开车基本上是靠认路——或者直觉。考虑到这里的车速普遍很快而标志牌普遍很少的事实,群众对于这条路的抱怨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作为中国观众还是无法体会在Lower Wacker Drive开车究竟有多么困难——这么说吧,如果不靠导航一次性在这里走对路,是值得发一条朋友圈——还保证能收集到很多赞。
甚至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要表现蝙蝠侠作为哥谭市的黑暗骑士,骑着蝙蝠车从黑暗中冲向光明,都是选择了一个Lower Wacker Drive的出口来拍摄。
另外,电影中安排了在这条隧道里抱团取暖的几位流浪汉遭遇蝙蝠战车的画面——现实生活中,在Lower Wacker Drive里也是真的有可能遇到流浪汉的:
地点五:Millennium Station (151 S Randolph St)
在我们的正义检察官哈维登特即将被小丑截胡之际,蝙蝠侠也在奋力清除杂兵,并且不断抄近路以期提前拦截小丑的疯狂行径——整个过程中毁坏了相当数量的汽车、倒车镜和垃圾箱,甚至直接开进了芝加哥千禧车站的地下购物街中。
千禧车站是一个流量非常大的交通中转中心,除了火车线路,很多公交和地铁线路也在这里交汇。
电影中卢修斯福克斯有一句台词‘-Spying on thirty million people isn’t part of my job description.’似乎可以推断出整个哥谭市的人口数量有三千万——这当然过于夸张了。事实上芝加哥城区的人口数量在历史上几乎从未突破过三百万——并且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下降趋势中。但是“芝加哥”这个概念有时候也会指代一个更广阔的区域“大芝加哥区(Chicagoland/Metropolitan Chicago)”:这个总人口接近一千万的大区域包含了芝加哥周边县市的整个生活区,很多生活区中的民众会选择乘坐火车的方式进出主城区通勤,这也就是位于市中心的千禧车站常年处于繁忙状态主要原因。
电影中蝙蝠侠多次舍身救险,之前在Lower Wacker Drive的隧道中牺牲了自己的蝙蝠战车挡住了小丑射向哈维登特的一发火箭弹;而影片的后半段,他直接牺牲了自己的一辆兰博基尼,拦下了一辆福特皮卡(似乎是F150),拯救了戈登警长和一位会计里斯——此人几分钟前正准备向公众揭露蝙蝠侠的真实身份。
兰博基尼撞车戏同样发生在Franklin St上,截图中的场景是N Franklin St和W Illinois Ave的交叉口。在这个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意大利餐厅Gene & Georgetti
策划自己圣地巡礼的朋友们请务必不要错过这里的牛排——当然也要计划好自己的预算。笔者一位非常要好的当地朋友是这家店的常客,据说在剧组拍摄这一场戏时就在店里就餐。关于这家店的另一个传说是:约翰尼德普作为该店的常客,曾在某一次就餐时一次性给出25,000美元的小费。
Franklin St上面的高架实际上是地铁棕线(Brown Line)和紫线(Purple Line)——芝加哥的地铁线路都是按照颜色命名。
芝加哥因为不同的原因被人熟知或者铭记——乔丹、罗斯和公牛队,“建筑之都”,深盘披萨,黑帮和枪击案,芝加哥大学和核反应堆实验,西北大学和新闻学系,“金融都会”和“芝加哥学派”,当然也有众多电影和美剧。实际上,因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和快速深入地城市化,芝加哥也成为了众多人权运动的发源地: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我有一个梦想”和马丁路德金大道,国际妇女节和八小时工作制也在这座城市中孕育。当我们知道这一切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部电影,这部交织着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拷问并反思着现代文明和制度的电影,和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点,便愈发相得益彰。
在《黑暗骑士》故事的最后,蝙蝠侠担下了所有的罪责,只为了哥谭市人民心中微弱的希望之火。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挚友卢修斯福克斯的支持,失去了曾经寄予厚望的战友哈维登特,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挚爱瑞秋道斯。所换来的,是除戈登警长一家人之外所有哥谭人的憎恶。他选择承受这一切,只为了那个疯狂而绝望的夜晚,两艘船上不曾被按下的起爆器。
从此,这座城市的夜色下多了一位永远在逃跑的夜行者,一位永远被追逐被搜捕的恶徒,一位永远被诅咒被唾骂的罪犯。在光明缺席的角落里,有一个人始终坚守着人民心中之善念,现代文明之光芒。他是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一位警觉的保护神,一位黑暗骑士。
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视频或文章,也欢迎大家关注 我们的B站账号 ,感谢大家支持~~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