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矫情、自恋、颠倒黑白,充满了自我怜悯的文章。但它至少体现出我们对所做工作的巨大热爱,希望我有表达清楚这一点。
《世界奇妙物语》1995秋季特别篇里的《友子の長い夜》,是世奇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
期中考试前夜,什么知识点都还没复习的友子,发现自己只有10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背书,为此,她特意花一小时制作了一张完美的“突击计划表”,却在翻开书本的一瞬间,被桌子上的橡皮屑夺去了注意力。
橡皮屑那是万万不能忍受的,桌角怎么竟然还有蜘蛛网?抽屉的安排也并不十分合理。友子说一不二,立马动手把整个屋子都收拾个遍,顺带着还重看了20章漫画,吃了碗自制乌冬面,在整理书架的过程中找到一张丢失已久的小学照片,陷入对大家的怀念,不知不觉竟流了眼泪。这时已是深夜了,想要顺利考试只能改变计划,友子决定为自己定上清晨5点的闹钟,在最宝贵的两个小时里,进行冲刺式复习。
后面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在“再睡5分钟”和“真的要起床了”的激烈思想斗争中,友子梦到自己高效完成了复习、赶去考试,结果是把整场考试都给错过了...
上面的情形,想必也是很多朋友在deadline前夜的真实状态吧。回想上学时期,我迟到、拖作业、拖考试、拖长跑,唯一不拖的就是每周的“随笔”作业了。索性长大后给自己找了个“写字儿”的工作,结果还是每天都在上演拖延大戏:
在网页搜索框里输入“拖稿大师”,你会搜出很多类似于 —— 押井守玩儿《辐射4》、胡适之打牌日记、古龙请编辑喝酒、富坚义博休刊纪录、美内铃惠因重度拖延被谣传“死亡”等等神奇的东西。
这篇文章,本来也是想结合自己的经历,盘点以上大师与拖延症抗争的种种趣事 —— 没成想,一旦我开始回忆起自己每次拖稿的过程,竟然无法自拔地陷入到了一种...顾影自怜的情绪中。
拖稿的痛苦,大约源于两者:一是违背契约产生的愧疚感,二是迟迟无法下笔所带来的巨大焦虑 —— 这并非是因为“懒”。事实上,像友子那样的“想要复习却吃上了乌冬面”的情景,只占拖延全长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因为没写出来,带着一种“自我惩罚”的心情拒绝饭局、拒绝快乐,像是苦行僧一样把自己牢牢钉在打字机键盘前,结果当然还是,什么也没写出来。
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故事中的友子错过了考试,但却得到了一个“补考”的机会。这场考试限定在一个月以后,科目是友子最爱的“日本文学”。为了证明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也为了对得起老师给出的机会,友子发誓要考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漂亮分数来。不过有点令人困扰的是,老师一没说考试范围,二没说考试标准。
友子摊开书本,开始认真研习起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来。可怕的是,她发现自己研究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每一寸的努力都在颠覆着对这门学科既有的认知。很快,一个月时限已至,友子左思右想,辗转反侧,终于鼓足勇气对老师说:老师,您能再给我一个月吗?
1,关于考试科目:是友子最爱的一门课程。我们通常认为,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充满干劲儿,不会拖延,但事实并不全是这样。只有在面对自己喜欢、并且想要做出一定成绩的事情时,我们才会变得畏手畏脚,犹犹豫豫。反观我在拮据时所接的“软文”工作并不会让我有难以下笔的感觉 —— 拿钱,办事儿,走人,多么畅快的过程。而从事那些工作时的感觉,也与任何体力劳动无异。
2,与友子的“考试”一样,我们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电台、每一支视频,也都是一场考试。难的是,这些考试永远没有范围,也没有“好坏”的判别标准。前期准备到什么程度才能动手去做,这个“标准”,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所以为的电影、游戏编辑层面的文字工作,都算不上绝对纯粹的创作(比如写小说),它们更像是一种建立他人作品之上的“二次创作”。二次创作所需的不是“灵感”,而是“所思所感”,和对信息搜集的一种程度。
对于偏重“知识挖掘机”类型的内容来说,其过程有点儿类似于写“人物特稿”,在确定选题后,所经的必要筹备是有关人物、事件大量的资料查询,之后你才有把握去采访人物,才能在漫长的信息整理中理出一条可靠的线索,建立一条“逻辑”,选择一种“语气”,最后才是动笔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在第一阶段有所拖延,那是真的“懒”;但往往导致不能下笔的,是从二到三的步骤 —— 就是你总觉得哪里还“不够”,不够令人信服,不够精彩,不足以打动自己,如此一来反反复复,错过交稿日期。
3,另外我们必须得承认,友子并不是某一领域内的学者或业内人士。在探索和书写我们喜爱事物的这件事上,我们都是“学生”。所谓的“累”和“拖”,有时也是一种力不从心。但“编辑”的难处和好处恰恰就在于此 —— 我们被赋予了探寻有趣事物的职责,完事儿之后还有人给钱,哪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儿。
当然,拖稿必然是一件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拖延者,口上说是对自己的稿件负责,实际是对平台的不负责,失信于人的事儿,不该有任何借口。拖稿给人造成的难处,这点我们放到第三个部分再谈。
真的,和朋友聊天时我经常会调侃“自己工作不饱和”,但有天我发现,换成朋友这么调侃我时,我竟然会非常生气;赶上赶稿上火焦躁,在房里踱步,爹妈也跟着唠叨:“一个月就干那么点活儿你至于愁成这样吗?我要是你老板早把你给开了”。
被人这么说的时候自然心里不服气,但又觉得,“解释”就是输了。所以今天就以“银屏系漫游指南”的制作为例,和大家说说“拖稿”期间我们都干了啥,以及为什么做一期节目会这么久。 银屏系漫游指南的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写稿,录音,剪辑,设计;分别由我、易恒、宇辰三人完成 —— 花费时间最长、也最容易拖的,是写稿部分。
以上期节目:“摄影大师罗杰·迪金斯”为例。确定选题后我们首先想到肯定的是,迪金斯一生都拍了哪些电影,哪些又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些作品的摄影可以被“量化”成某种风格吗?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拉片。
作为最花时间、也最不能跳脱的步骤,拉片的作用在于建立我们对人物/作品的感性认识,这是任何维基百科条目或详实的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记下那些仅凭直觉(而非经验)就能打动我们的片段 —— 试着从任何一个角度(故事,对白,灯光,剪辑,配乐,音效...)想想,为什么它们能触动我们?
对我而言,“视频论文”的目的就在于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寻,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尽管有时你并不能找到答案,或是自以为找到了答案)。因此第二个步骤便是大量观看摄影师本人的采访及相关论文 —— 两者顺序不能颠倒。
当我们把摄影师作品、采访、相关论文、人物生平都烂熟于胸后,终于能从“看”和“想”过度到“写”,简单来说就是把这个:
但把“看”变成“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我非常信奉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只是一味地获取信息或知识,并不是真的在学习”,因此大量“看”的目的不在于摄取,而在于内化知识。倘若我们自己都没来得及消化它们,仅仅是在做一项整理工作,那么视频本身就算是失败。
其次,“写台本”的过程与写文章类似,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 写文章想的是韵律,做视频想得更多的是结构。它需要一条非常清晰有力的逻辑线索,拽着观众一直看下去;但如何在“简洁的逻辑”和“只会让逻辑变复杂的知识”之间做出优化和选择,就又是另一码难事了。
其三,所谓“做视频”,不是、也不应当只是一篇优质文章配上些合理的画面这么简单,想要发挥“视频”的优势,就要以“视觉化”的方式写稿子,如此才可被称为真正的“做视频”。
在上面图片显示的“2月20号”的提纲中,我们本想按照最常规的方法,从摄影师的几个基本职能出发,谈谈迪金斯的摄影风格,写到一半就发现不对劲:因为你在写的“人”而不是“事儿”,支撑一个人在无数种方法中做出选择的,往往是他的观点,而形成观点的因素,则有可能包括他受到了哪些人、哪些作品的影响,他个人的经历、从业心得等等。
于是我们最终采取的视频逻辑是:从迪金斯的“五条反对”到他的“五个支持”,勾勒出他“少即是多”的自然主义美学,再从美学追溯到经历,最终延展至他对“故事-画面-观众”关系的思考。不过在最后一层的讨论中,我们模糊了摄影指导与导演的权位关系 —— 这也是每一次做视频我们都面临着的考验:这些“自问自答”,真的足够经得起推敲吗?至于如何尽力做到这点并避免失误,我想大概就是不断提醒自己:要像人生第一次写文章一样,保持一颗对知识和所述事物的谦卑之心吧。
还有一点,就像所有好的电影、好的游戏一样,视频的整体,也需要一条合理的情绪曲线。它们可能是递进的,环形的,或者慢慢逼近冰点忽而豁然开朗的,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在看完、“走出”它们的一瞬间,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无疑也是我们做视频时该努力追求的。
文前说了,拖稿必然是一件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导致相关负责人的加班。过去在杂志社,一人拖稿,连带着责编、美编、副主编、主编四个人都得加班,有时甚至要波及印刷厂工作人员;但能用加班补救的,还算是小事,有些事情拖了是没有挽回余地的;现在拖稿,更多的是压缩易恒和宇辰的正常工作时间,说白了结果还是一起加班。
加班,这是一个极其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但我还是想说:一起加班,是“我们真的做到了某件事”这种成就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但不仅限于对各个部分的质量追求,还有过程之中的相互扶持。
人在加班时也会做些自我消遣的蠢事,比如对着打卡机疯狂打卡,理由是希望打卡机对自己说“谢谢”:
做视频显然是个非常需要合作精神的活计,会有“意见”的博弈,想法的磨合,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共同目标的不懈追求。
对于能和这样的同事、朋友一起做这样的工作,我每一天都心存感激。
这其实是一篇广告+邀请函。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大概率说明您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兴趣!
今年下半年,为了能够提高节目更新频率,做更多有意思的视频,银屏系漫游指南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同时想以【约稿】的形式,邀请更多有趣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文案创作中。
那么请将您的【简历+过往作品】,投递到 kaikai@gcores.com,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复。
我们希望以【有偿约稿、远程办公】的方式,与你一起完成这项漫长而痛苦、但却有着巨大成就感的工作。理所当然,在视频的开头、结尾和节目简介中,也会郑重附上您的名字!
评论区
共 10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