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分布于大脑最外层,属于最高级思维。”这个解释比较笼统,我更喜欢另一种:“逻辑会带你从a到b,想象力会带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简单来说,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地方,只要你想象力够丰富,就能感受到那个地方的环境和样貌。这个概念说起来没什么意思,因为它早已融入我们的大脑中,成为一种习惯,讨论它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但一款游戏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讨论了想象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还用更直观的形式描述了想象力本身。
游戏名叫《想象的翅膀》,虽然按照通常情况这款游戏应该分类为文字冒险,但我还是想用制作组自己发明的分类——魔法书游戏。
进入游戏,映入眼帘的是标准的白底黑字,左右滑动翻页,上下滑动调节亮度。没错,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标准的电子书,文字就是它的全部内容,你要做的只是一页一页往后翻。
但当你多翻几页,你会发现这本书并没有那么简单。
游戏开头会让玩家填写自己的姓名,从这里开始,你就已经上了制作组的套。第一页的故事还很正常,但翻到第二页,书里的文字就开始不对劲了。
“这本书没指望读者相信书里的东西,所以它建议读者返回到书的上一页。”等等,这本书是在和我说话?按照要求翻回第一页。
“读者发现,这时书中已经没有任何文字了。”伴随着这句话,第一页中的文字居然动了!
“文字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破碎,分裂,散落,消失。”不需要我来描述,书中的文字已经自己形容了自己,整篇书页变得面目全非。
《想象的翅膀》似乎是有生命的。在制作组的巧妙设计下,游戏开头输入的姓名变成了书里指代你的词语,随着故事的发展,书里的旁白会有意无意的“@”你,有时描述你的心里活动,有时直接和你对话,就连你内心的吐槽,它都还原的明明白白。虽然这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玩法早在多年前的《史丹利寓言》中就已被玩家熟知,但运用meta要素将枯燥无味的读书过程变成一场真正的“文字冒险“也可谓独具匠心。
在以往,我们对于文字冒险游戏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细腻的文字描述,精妙的逻辑判断,以及精彩的剧情故事。但《想象的翅膀》的制作组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决定从更直接的角度定义文字冒险——文字本身只是载体,一切都来源于我们脑海中具像化的想象力。
想象一下,你误入一阵沙尘暴中,沙粒疯狂的拍打在你身上,耳边除了狂风的怒吼什么都听不到,疼痛害的你只能眯着眼睛,可视距离不超过五米,时间紧迫,你来不及寻找掩体,只能一边艰难的前行,一边祈祷沙暴早点过去。
虽然我文笔比较拙劣,但这样描述一番,是不是也能让你的脑海中产生一副足够形象的画面。或许在努力一些,还能衍生出几万字的小故事
而《想象的翅膀》中的描述,不仅能让你联想出足够形象的画面,还会帮你补充想象不到的细节。因为游戏中不仅文字会变化,背景,声音,色彩也会随着剧情的需要而变化。
比如当故事来到夜晚时,电子书的背景一下从白色变为黑色。bgm悠扬的轻音乐也渐渐停止,变成了窸窸窣窣的蝉鸣,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屏幕下方突然冲出的几个金色小点。定睛一看,才发现这是几个飞舞的字,将它们连起来读一遍,写的是"像萤火虫一样闪烁着。"
这样动态的阅读体验仿佛从哈利波特中穿越而来。但唯一不同的是,游戏中所有的“画面”都是由文字构成的。因为制作组认为:“最酷的图形和增强现实,就是人类的想象力。”
《想象的翅膀》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玩法和剧情。之所以将这两块合起来说,因为在这款游戏中,剧情和玩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游戏的大致剧情讲述一位名叫“迈克”的人,因为捡到了一枚神奇的项坠,他经历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文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书外给他指引,帮他逃出升天。
这个剧情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几年前一款名叫《生命线》的游戏就走的这个路数,玩家需要把手机当做通讯器,帮助几光年以外的主角在未知的星球中探险。
但《想象的翅膀》与《生命线》根本的区别在于。你给出的指引方式并不是在游戏中做几个判断,按几个选项。而是在现实中做出行动,解决主角的难题。因为作为这本书的“拥有者”,只有你才有权改变书中的内容。
举个例子,上一段描述的沙尘暴场景,其实是书中的一段剧情。迈克在沙暴中迷失方向,唯一能看到的是远处的一块路牌。上面写着“继续前进,1000步之后到站”,但无论他怎么走也走不出去,只能求助于你。
想必各位已经猜到了,这块路牌并不是给迈克看的,而是给屏幕前的你。为此我不得不迈出家门走了1000步。游戏中的迈克才终于走到了站台。
动用你手机的一切功能,解决游戏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迷题,这就是游戏的核心玩法。除了计步器之外,还有指南针,充电口等各种方式。为了避免剧透,我先就此打住。但可以说明的是,在联动手机功能的各类游戏中,《想象的翅膀》已经做到了极致,制作组想象力的丰富程度,绝对可以让每个玩过这款游戏的玩家啧啧称奇。
《想象的翅膀》制作团队的核心成员只有三人,其中来自俄罗斯的Semyon Polyakovskiy作为团队的创始人,负责了大部分的创作工作。他表示游戏的灵感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来自瑞典艺术家simon创作的科幻画作系列,这一系列后来改编成了今年火热的科幻剧集《环形物语》。画作中宏大而又沉郁的风格,给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大量留白。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想象:"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们有什么历史?"
在3a大作近乎以假乱真的现在,画面虽然依旧是评价一款游戏优劣的重要标准,但玩家对它的追求却早已不局限于是否真实。从《机械迷城》,《时空幻境》,《植物大战僵尸》到《蔚蓝》,《奥日与黑暗森林》,《死亡细胞》。独立游戏的兴起让玩家们开始更关注游戏画面以外的东西。玩法创意,美术风格,乃至情感内核,表象以外的留白成为了游戏的重要核心,它们在扩展玩家想象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后继创作者的思考,让游戏一次次的拓展传统认识的边界。反观那些固步自封,只专注于"画面真实"和"地图大小"的游戏,只能在这种趋势下渐渐没落,成为时代的弃儿。
归根结底,这是人类天性中对于想象的无尽追求。几十年前,当一个光点在示波器屏幕中来回跳动,仿佛一枚网球在球拍的击打下自然弹跳时。人们对于这个与书籍和电影完全不同,被称为电子游戏的全新思维载体的探索就从未停止。
如今,无论是不可名状的克苏鲁,还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游戏世界早以实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人类的想象。而这个广阔的世界,也将继续延伸我们的想象,带我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