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电子音乐里, EDM肯定是目前大众最熟知,听得最多的电子音乐,这种音乐充斥着各大电音节,不断入侵着人们的耳朵,俨然成了电子音乐的代表。不过,在与主流相反的小众音乐世界,EDM是吃不开的,因为他们有着自己喜欢的音乐。
如今,在各种代表着小众音乐圈的地下俱乐部里Techno音乐哪怕不是最受欢迎的一类曲风,它也肯定能锁定前三甲。
从欧洲大陆中部的柏林,到太平洋旁的洛杉矶,再到社会主义中心的北京,一个个的 Techno 派对不断抚慰着年轻男女躁动的灵魂,让他们在午夜可以随着 Techno 的强烈鼓点释放无处发泄的精力。
Techno来源于英文单词 “Technology“ ,中文多被译作 “高科技舞曲” ,也被称作 “铁克诺舞曲”,最早是在位于美国中北部的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诞生的。
熟悉美国音乐发展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在70年代中后期和相接的80年代早期,迪斯科舞曲是最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音乐。当时,大街小巷,电台电视,以及各大夜店到处都放着迪斯科舞曲。这股风潮在繁华的美国东部尤其突出,而位于地理位置偏东的底特律自然也没能逃过。
但是,再流行的音乐也总有不灵的时候。就在迪斯科音乐如火如荼的席卷全美的时候,依旧有一些电台不拘泥于主流大众的审美,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向观众推荐各种风格的前卫音乐,普惠各类听众。
在这过程中,一些年轻人不断吸取着营养,培养着自己的技能,最终踏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其中胡安·阿特金斯、凯文·桑德斯、德里克·梅就是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吐故纳新、大胆尝试才有了如今的Techno舞曲,而他们也因此称作是 “底特律三巨头“。
事实上,这三人从高中时代就是好友,他们总是混在一起,互相推荐音乐,交换混音带,他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杰出的 DJ 。
当时,底特律有一档叫作《午夜放克联盟》的电台节目, 主持节目的DJ 浑名叫做放电咒术师。作为 DJ ,放电咒术师也是一个另类,不喜欢走常规路的人。他总是喜欢放一些与主流不符的小众音乐,像是在当时已经不被主流大众所关注的放克音乐。Parliament 和 Funkadelic 这两个放克乐团的音乐就经常出现在咒术师的节目中。
除了放克音乐,放电咒术师还喜欢放一些来自欧洲大陆的电子音乐,例如德国的电子音乐先驱 Kraftwerk 和 Tangerine Dream的音乐也经常被咒术师带到节目当中。
作为忠实听众的阿特金斯三人,在收听咒术师的节目中,深受这些音乐的感染,难以自拔,也因为早期收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熏陶,为他们日后开创 Techno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档节目中,他们遇到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个电子音乐乐团——来自德国的早期电子音乐先驱 Kraftwerk(发电厂)。
Kraftwerk是一支成立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电子音乐团体。他们的音乐以简洁、大胆、实验著称。早在现代电子乐起步的70年代,Kraftwerk就喜欢利用合成器、效果器等设备来进行各种实验,找出新的音色。
尽管Kraftwerk喜欢用很多设备,但是他们的音乐却是以简洁著称。阿特金斯和梅就一致评价喜欢Kraftwerk就是因为他们的音乐“非常纯洁”且“精准”。或许正是由于被Kraftwerk的简单纯净所影响,阿特金斯三人开创的Techno也有着一样简洁的音乐特性。
除了Kraftwerk ,其他的来自欧陆的合成器音乐也都对Techno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House音乐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Techno的风格。可以说,Techno是一种被多种不同的电子乐,以及例如放克这种黑人音乐所结合,从而产生的音乐。
与同时代的House音乐一样,Techno在结构上也是以 4/4 拍为主,BPM集中在 120-150之间。不过相比于House会加一些人声、爵士等采样来制作旋律感,Techno无疑更偏向在节奏上制造更多花样。
Techno比较强调鼓和Bass之间的搭配。整首曲子中,经常是只能听到鼓机和Bass线的搭配,再无更多的元素。初听的人可能会很不习惯,觉得Techno的一首曲子平淡无奇,总是一个节奏在不断重复,和有人声旋律采样的House相比简直太过单调了。
但是对于喜欢简单纯粹的人来说,Techno却再适合不过,可以说正是因为简单才使得很多人追捧Techno。
事实上,在简单的节奏背后,Techno却非常考验 DJ 对于音色的敏感度,以及节奏的掌握度。因为Techno没有本身没有旋律,要想保持适当的变化在音乐中,就需要 DJ 不断变换乐器来创造出新的音色,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推进。同时,DJ 还要对整体音乐节奏有着严格的把控,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让听众在简单的节奏中,达到“脑嗨”的效果。
喜欢Techno的听众评价是一种“静而不闷”的音乐,简单重复的节奏中能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更细腻的人则感觉Techno简单中也有其复杂之处,不断向前推进的音乐中蕴含着各种情感的堆叠。
作为开创人之一的德里克·梅解释道,Techno音乐是一种非常高科技的打击乐,正是这一特点让其散发出很强的部落味道。他将其叫做“Hi-tech Tribalism“(高科技部落)。
1985年,阿特金斯正式用艺名Model 500发行了可以算是史上第一张的Techno专辑 — 《No UFOs》。
这张专辑发行后,阿特金斯本来对这张专辑没有太大的期待,认为只要能收回成本就算满意。但是,没想到《No UFOs》在没有正式发行,仅靠口碑宣传,以及私人售卖的情况下,居然卖出了超一万张。这大大超出了阿特金斯的预期。
专辑的歌曲,不仅收到底特律当地人的喜欢,甚至在芝加哥也打开了市场,成为了当时的派对金曲,不少 当地 DJ 都喜欢在他们的派对放这种来自底特律的充满律动的歌曲。
可惜的是,Techno在美国一直属于一种地域性音乐。除了在其诞生地底特律,和有种深厚电子音乐文化的芝加哥等少数地区, Techno在美国其他地方一直没能有所发展,只能算是一种超小众音乐。
不过,就在底特律的 DJ 为Techno无法受到大部分美国人民喜爱而遗憾时,Techno音乐却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生根发芽,并且收获了一种忠诚的粉丝。
1988 年中,一个名为 《Techno!来自底特律的新舞曲》的歌曲合辑在英国发行,这张专辑由德里克·梅和一名唱片公司的星探一起策划发行。
在这张专辑发行之前,发源自芝加哥的House音乐正如火如荼的席卷英伦群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Techno刚登陆英国的时候,很多英国听众都以为这是一种新的House音乐流派呢,没想到是一种新的音乐。直到这张合辑的发行,英国听众算是正式了解到Techno这一全新的音乐风格。
与此同时,一些比利时的 DJ 们像是 80 Aum 和 Human Resource 就是代表人物也开始尝试制作Techno音乐。相比于之前的 DJ 们, 他们的风格更加激进,富有战斗性,自带一种硬核属性。不过说起欧洲大陆上对Techno影响最深的国家非德国莫属。
就在Techno登陆欧洲不久后,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也正经历一场世纪变革。1989年柏林墙倒塌,柏林人民获得了久违的自由。紧接着的1990 年东德西德合并,宣告着已经被分割近50年的德国又一次统一在一起。
这之后原来的东柏林居民越来越多的搬到更发达的西柏林生活工作,政府也关闭了大量的工厂,导致大量的巨大的厂房建筑被弃用,成了废弃的场地。此举正好方便了当地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占据了这些废弃建筑,利用它们来举办诸如锐舞(Rave)派对等活动。
当时的德国,锐舞派对深受年轻人的追捧。精力充沛,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年轻人们非常喜欢去各种派对发泄自己的精力。
除此之外,锐舞派对自带的阴暗和叛逆属性也正是年轻人们所喜爱的。这就导致当时的地下俱乐部在柏林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其中以播放Techno为主的俱乐部:“UFO”、“Der Bunker”、“Planet”和“Tresor” 都属于领军人物。在这些俱乐部中,不仅有本地的 DJ,甚至还有从底特律来的 DJ 作为常驻嘉宾进行表演。
在柏林,硬核的音乐更容易受欢迎。德国的一位本地 DJ 坦尼斯介绍柏林的听众喜欢硬核的音乐,他们喜欢硬核说唱,硬核朋克。
对于Techno ,柏林的 DJ 也喜欢塑造得更加硬核一点,就像比利时 DJ 们的给了Techno硬核风格,柏林的 DJ 则更加强了这一特点。德国 DJ 播放Techno时, bpm速度会非常高。这样快节奏的音乐更适合年轻人们用来跳舞,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听众前往俱乐部参加派对,正是这样。直到现在,Techno都是柏林地下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欢。
不过,这种发展后来也受到了一些乐手们的批评。一位来自底特律的 DJ,罗伯特·胡德就认为 90 年代早期,流行于德国的Techno太过锐舞化了,丧失了 Techno 一开始的“灵魂律动“。为此,他特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Techno流派——极简派,用来给喜欢简单律动的人们聆听。
如今,Techno已经有了 30 多年的历史。它也从当时被阿特金斯创造的单一风格的电子乐,发展成了一个有着众多子类别的重要电子音乐流派分支而深受人们喜欢。
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地下俱乐部也在努力宣传这种有着自由律动,带着科技感的舞曲。他们邀请国外的知名 DJ 来到中国,为中国听众们奉上一场场国际水准的锐舞派对,同时也宣传着发达的电子音乐文化。
不知道这样的努力最终是否能够帮助中国音乐更加贴近国际,但是我知道最起码这些参加派对的中国听众肯定会非常享受听着Techno ,自由摇晃身体的夜晚。这样一个音乐也算是不辱使命了吧。
评论区
共 3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