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于文章访谈《<MEMORIES>之大炮之街——火雾烟尘中的灰色乌托邦》,中间会有本人对于不同观点主观成分的添加,望谅解,期待您对于后续的支持!
也许用今天的技术来看待《大炮之街》,人们并不会认为其恢弘的长镜头是什么了不起的成绩。然而在动画制作仍然依赖手绘和赛璐珞摄影的90年代初期,要把设定如此复杂《大炮之街》拍摄成流畅不断的长镜头,却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
若是没有一股纯粹的倔劲的化,想必这必然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吧。
枝光:基本上是由负责演出的片浏须直来决定的,制作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他提出来的。他了解摄影理论,能够出色地制作摄影表和决定镜头的指定,他的指定会浅显地说明要怎样拍摄。
在实际的拍摄中,有很多时候是上了摄影台,把素材摆好了,才发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这一次用到的素材太多了,仅仅靠想象,不实际操作是很难发现会出什么问题的。总之在《大炮之街》这部作品中,不仅背景大,镜头还长,这令人非常头疼。拿到背景素材之后,为了弄清楚素材的排列顺序,就把素材铺在地板上,结果都排不下。摄影台最大的移动范围是横向74厘米, 纵向38匣米。因此只好反复归位再拍摄如果赛璐洛和背景的组合比较简单也还好说,把这么多的赛璐珞和BOOK(*注:指背景层)放到摄影台,想要让他们严丝合缝配合起来真的是非常困难,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所以拍摄日的早上醒来之后,我会窝在棉被里在脑海中模拟拍摄过程。
——在《大炮之街》中是不是用了很多多重曝光的拍摄手法?
枝光:相对来说还是《她的回忆》用的比较多,《大炮之街》则是BOOK和赛璐珞的层数更多,在时间表中最多达到了25列。从画面中可能不太容易看出来,就是最初的从电梯下来,火车登场的镜头。最费时的拍摄大概是为了拍一秒的镜头,花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总之,配备所有赛璐珞非常麻烦,真是头疼死了。
——在长镜头作品的拍摄中, 赛璐珞的损伤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吧?
枝光:最近大家通常会使用偏光滤镜来处理这些问题,而在《大炮》中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多亏了上色人员和检查人员的、努力,保证了赛璐珞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因为内容非常复杂,如果上色人员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不得不重拍的话,对我们来说就是大灾难,好在基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即使赛璐珞上出现了明显的伤痕,我们也不使用滤镜,而是通过改变灯光的角度,用斜向的灯光照在赛璐珞上现城乱反射,来消除伤痕。在《她的回忆》中,我们用了很多次这个方法。毕竟有很多暗处的背景,一旦赛璐珞有伤痕就会很明显。
枝光:说到难,全部都很难啊。从费时的角度看,刚才提到的那个少年从火车上下来,向下摇摄的那个镜头是最费时的。有好几层BOOK,还有赛璐珞。
总而言之,有很多镜头和通常的作品不一样,不能从最后一个画面开始下一个摄制,这样拍到最后就会合不上。所以在拍摄时,我们会把特殊的镜头选出来,计算好纵横的移动标准,按照刻度进行拍摄如果是电脑控制的话,就可以事先将数据输入电脑,从而自动地按照要求移动。摇摄的时候,有时并不是按照同一个角度拍下来的,在一个镜头中,可能会多次改变摄影台的角度——在通常的拍摄中,改变摄影台角度很容易导致运动的错误,特别是像《大炮》这种BOOK层很多的。
枝光:这方面是由片浏来指定的,他写下的镜头指定全部摊开来可能会有3米多长呢。其中有6、 7张都是同一个镜头的指定要求。
为了实现镜头纵深变换、大范围摇移等特殊的拍摄效果,《大炮之街》的制作团队大胆引入了CG技术。在当时的日本动画界, 这种结合2D和3D的创作手法,无疑是最前卫的技术实验。大友克洋对电脑技术的浓厚兴趣,更大程度上正是始于这部影片,而他的下一部巨制——《蒸汽男孩》,则更是对《大炮之街》制作理念,甚至是世界观本身的进一步强化。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