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火线》是在另外一部电视剧《风骚律师》的评价里。作者在短评中将他看过的电视剧做了简短排名,《火线》则高居榜首。老实说,在刚刚看完《风骚律师》全五季之后我很难想象有哪部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剧情的把控,人物心理性格的刻画如此之好。
《火线》原名《The Wire》,又译作《火线重案组》,《监听风云》或《线人》, 于2002年6月2日首播,讲述了美国东岸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警匪故事。该剧可以说是一扫观众对警匪题材的刻板影响,以警匪情节作为中心节点,随着案件的牵引,逐一深入解构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编剧David Simon说过,尽管这是一部犯罪类剧情剧,但全剧“实际上是在讲美国城市,在讲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是要向观众展现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无论你是警察、码头工人、毒贩、政客、法官或是律师,你最终都必须妥协,效忠自己所属的群体。”
《火线》的伟大不仅在于出色的剧情和演出,更在于它的自然真实感,例如在剧中镜头跟随探员Lester进入一家酒吧,同时在酒吧出现的还有议员Clay的身影,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交集,但是故事线却很自然的转移到了Clay议员身上,类似这样的剧情转接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此外《火线》采用的多线叙事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所熟知的多线平行叙事例如《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低俗小说》等,一般都是把不同背景和故事的人物通过种种巧合最终杂糅在一起,从而达到非常戏剧性的效果。
而《火线》的多线叙事则非常分散,很多故事线之间只会夹杂着若有若无的交集。例如第四季的学校教育线和市政厅线,看似都是单独的平行线,当然市里的领导更不可能认识学校的黑人少年们,但是市长Carcetti在政治斗争中做出的种种妥协、交易与决策都深深的影响着当地学校的师生。而那些从小就与帮派有所交集的孩子们又与街头贩毒活动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就又要联系到毒贩的故事线上了。
于是,就像被体制黑洞拖拽,每个个体都逐渐地,无可挽回的陷入其中。而身为局外人的观众们也得以看清种种社会乱象背后的整体生态,或者现实点来说,我们不也身在其中吗。
本剧共五季,每一季都展现了一幅逼真的美国当代社会图景。第一季从执掌整个巴尔的摩西区Barksdale贩毒团伙与警方的博弈开始,第二季则从一次人口贩卖凶杀案牵连出巴尔的摩港口的非法走私活动。而作为大背景的是整个航运业的没落,随着往来船只减少,码头的蓝领工人面临失业危机,工会的工人主席Frank被迫与参与毒品运输,富贵险中求。
如果说前两季以人物为侧重点,描述了当地的毒贩警察还有码头众生的话,从第三季开始加入的政治元素则显露了创作者极大的野心。
在这一季中,快要退休的警长Colvin面临辖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和来自上层的压力,他私自将毒贩和瘾君子赶进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废区,在这里毒贩在警察的监督下明目张胆的进行毒品交易,但整个区域的犯罪率则大为下降。与此同时白人议员Carcetti对巴城警局的无能和市政府的不作为感到极大的不满,作为一个白小子,他决定在一个黑人为主的城市竞选下一任市长。
第四季谈学校教育,本季的主角们那些生活在社区边缘的黑人少年,当中有不少人从小生活在被帮派分子的耳濡目染下,一心想要“入行”,那些无辜者却被无故卷入帮派斗争无法摆脱。警长Colvin在离职后受雇于一名学者,他们成立一个小组试图纠正学校的问题学生们。通过把每个班级的问题学生集中到一个特殊的班级进行沟通和特殊教育,整个学校老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起来,而那些问题学生们经过漫长的沟通与特殊教育也大有好转的倾向。
可是就在一切向好之际,Colvin参与的项目却遭到叫停,一方面根据州教育指标,只需学生通过统一考试分数即可,该项目被指出对提高考分帮助不大;另一方面当选市长的Carcetti因为个人和党派原因没有向州长申请拨款导致财政短缺,Colvin的项目因为缺少资金只好作罢。而那些孩子们依然在街角游荡,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日后的毒虫,有的成为了毒贩。
第五季中,作为传统纸媒的太阳报因为新兴媒体的冲击不得不关停各地的分部,内部员工也都暴露在裁员的阴霾下,这时记者Scott与警探 McNulty之间有意无意地合作捏造出一名流浪汉连环杀人魔博得了公众的眼球。此前市长Carcetti向公众承诺改善学校教育但是因为财政短缺只能从减少警务部门开支,McNulty利用市政府的重视获取警务资源开始彻查贩毒团伙犯下的罪行,而记者则希望通过该新闻获得普利策奖以保前程。同时作为理想者的Carcetti似乎逐渐忘记了他的初心,试图利用一切对他有利的公众事件竞选州长。
这部剧照顾到了巴尔的摩的所有社会面向,由最低的最低,到最高的最高。
———Burrell扮演者Frankie Fasion
受限于笔者有限的文字水平,以上内容只能乏味的概括整部剧的皮毛。事实上《火线》的观感十分独特,它不像一般警匪片那样拥有靓男美女,紧凑的情节,煽情的背景音乐,刺激的侦破和追捕,甚至连枪战都少的可怜,而追车戏则一点没有。它更像是在冷静客观的陈述一件实事。但是巴城的黑人俚语,和那些非著名演员演就的角色,伴着编剧David Simon的剧本就像海水吞没轮船一样,缓慢又有力的使你沉浸其中。
使用《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手法,《火线》通过形形色色,性格 阶层 肤色迥异的人们勾勒出一幅最为真实的城市样貌。下面说说我比较喜爱的几位角色。
以上只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中的冰山一角,也是他们在巴尔的摩经历漫长人生的冰山一角。在故事的结尾,新的巴尔的摩市长和部长们粉墨登场,新的“McNulty”又私下和法官沟通对警察局施压以求破案,新的“Bubble”开始在街头拾荒吸毒,新的“Omar”也开始抢劫毒贩.....只有人物换届,一切从未改变。所有发生的都喻示着在一成不变体制中的轮回没人能幸免。
实在是惭愧,以本人的水平实在不足以描述出作品本身的伟大。长久以来《火线》不仅被国内的观众忽视,甚至在美国本土的受众都不多,它连一次艾美奖都没有获得过。但是却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赏。前总统奥巴马说这是他最爱的剧集,也有观众高呼,去他妈的艾美奖,《火线》就应该得诺贝尔奖!
希望这篇断续唠叨的文字能让更多的朋友接触到《火线》这部作品,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用《高堡奇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显然,我们还是继续活着,一直如此,日复一日。眼下我们努力阻止蒲公英计划。以后我们又要努力打败警察。但是我们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一个一个地处理。这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我们只能通过在每一个环节中作出选择,来控制最后的结果。
他想,我们只能怀抱希望并且为之努力。
评论区
共 5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