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初,一位网友在豆瓣读书小组发帖,说妻子焚毁了他的部分藏书。这件事成了当日的热门话题。网络上关于夫妻闹矛盾的帖子每天不计其数,为什么唯独这一条如此吸引看客的注意呢?似乎是“焚书”这件事天生有主角光环,叫人难以无视。
说起“焚书”这个词儿,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段历史无疑是令人恐惧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焚书行为都令人恐惧。
我想到了两个反例:黛玉在病榻前焚毁诗稿,我们只觉得她可怜,但不觉得她恐怖。因为她烧的是自己的作品,人有权利以任何方式处置自己的思维成果。
我们也经常会在末世题材的作品里看到人们焚书取暖的情节。这种行为的确令人痛心,却也并不叫人觉得恐怖。因为此时焚书是为了充分利用纸张的物理属性,用作燃料的时候,圣经和色情小说没有区别。
那么我们可以给真正令人恐惧的焚书下了一个定义:因对书中内容不满而故意焚毁他人所著的书籍。
然后又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焚书比焚烧别的东西更可怕,也就是,书有什么特别之处?第二,为什么焚烧比其他手段(比如化浆)更可怕,也就是,火有什么特别之处?
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产物。个人可以通过写书来表达、宣扬自己的观点。与书中的内容相比,物质载体的其他实用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书中的内容一旦被否定,书就变成全然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旗帜、绘画、唱片等也有类似的特点,因此它们也经常和书籍一起被焚毁。对于此类物品的不满意味着反智,也意味着对他人的不宽容。
而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迅速、彻底,有壮观的视觉效果,并且容易失控。同样是处理图书,与焚烧相比,浸泡、粉碎、化浆之类的流程太冷静、太理智了,远不如付之一炬解恨。火意味着激情与癫狂,是一种极其情绪化的东西,所以汉语里有“煽动”这个词儿。另一方面,火又是一种昭告天下的宣言和表演。它的华丽与喧闹是旁观者无法忽略的。
于是,当火焰的激情与反智、不宽容结合在一起,一种特别的恐怖就诞生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话一针见血——这仅仅是一段前奏;人们在哪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烧人。这大概就是人们会不自觉地关注“焚书”的原因吧,出于一种警惕,出于一种潜在的恐惧。
我对人类焚书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查阅著名焚书事件的清单。没想到这个列表有这么长,199条。从中选出十个瞬间,列在此处。它们不仅是猎奇的冷知识,更是一段段值得被永远铭记的真实历史。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齐人淳于越反对郡县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焚烧基督教经典,之后迫害发展为将基督徒和经书一起焚烧。当时瓦伦西亚的行政官曾向一位叫文森特的基督教堂执事提议,如果他交出经书就饶他不死,文森特断然拒绝,甘心殉道。这位执事后来被封为圣徒,就是萨拉戈萨的圣味增爵(St. Vincent of Saragossa),宗教画中的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一些不甚虔诚的基督徒选择了交出经书保命,拉丁语中称这些人为traditor,意为“(把经书)交出去的人”,英语中的叛徒(traitor)一词就来源于此。
1193年,誓要清除佛教的突厥人Bakhtiyar Khalji攻入印度那烂陀寺,屠杀僧众,放火烧书。据说由于这里藏书太多,焚书的火焰燃烧了数月不熄。
那烂陀寺是古代东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曾有多达九百万卷藏书,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玄奘就曾在此跟随住持戒贤法师学习,并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过描述。
1497年,多明我会的修士吉罗拉莫·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在佛罗伦萨的“忏悔星期二”狂欢节上点燃了“虚荣之火”,当众焚毁一些所谓“虚荣之物”,比如绘画、挂毯、乐器等,奥维德、但丁和薄伽丘等人的作品也在其中。他的行为引起了教会高层的不满,1498年,萨佛纳罗拉在原来举办“虚荣之火”的地方被以火刑处决。
1562年,西班牙人刚征服墨西哥尤卡坦不久,代理主教迭戈·德兰达(Diego de Landa)将大量玛雅人的经典书卷投入火海,同时焚毁的还有数千幅绘画。德兰达认为自己是在根除玛雅人“邪恶”的“偶像崇拜”。德兰达还承认,自己首先对原住民的文化语言表现出兴趣,以此取得原住民的信任,从而获得了他们用鹿皮抄写的圣书。
1873年,安东尼·康斯托克(Anthony Comstock)在基督教青年会的支持下成立了“纽约反堕落协会”(New York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向他眼中的“淫秽制品”宣战,以维护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协会的徽章上就赫然画着焚书的图案。康斯托克还吹嘘说,他导致了15人自杀,4000人被捕。据估计,在他的领导下,该协会焚毁了大约15吨图书和400万张图片。
1933年5月6日,德意志学生联盟清查了柏林的性学研究所。几天后,被查抄的大量藏书和档案被当众焚烧。这是纳粹焚书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该研究所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性学研究机构,创办者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一生都在呼吁同性恋除罪化,他同时还是一位犹太裔左派知识分子,因而被纳粹视为眼中钉。著名同志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就曾租住在研究所客房,他还在自传体小说《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往事。
1966年3月,英国《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刊登了一篇约翰·列侬的采访文章,其中谈到列侬对宗教的看法时,引用了他的原话:“现在我们比耶稣更受欢迎(We're more popular than Jesus now)”。这句话在英国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些基督徒民众对此强烈不满,先后有30多家电台抵制披头士的音乐,多个州组织了公开焚烧披头士唱片、书刊、海报的活动。这一年披头士在美国的巡演甚至遭到了3K党的破坏。
2015年2月,伊斯兰国(ISIS)炸毁了伊拉克古城摩苏尔的公共图书馆,大火烧毁了8000余册珍贵的图书和手稿。2003年美军入侵时,这里就遭到了部分破坏和洗劫。后来当地富绅斥资购回了被盗的部分书卷,图书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光。不料十几年后历史重演。或者应该说,数千年后历史重演——摩苏尔就是当年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
回过来再看前面提到的那个帖子。妻子强行焚烧丈夫藏书,这个情节为何如此熟悉……
雷·布拉德伯里的长篇小说《华氏451》大概是关于焚书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故事发生在一个反智主义盛行、“娱乐至死”的敌托邦社会,几乎任何书籍都是违禁品,一经发现,就会立即被焚毁。
主人公蒙塔格是一位消防员,他工作时喷洒的是煤油,他的职责就是放火焚书。
蒙塔格见过了太多焚书时生离死别的场面,于是逐渐对书本的魅力产生了好奇。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宁肯死也不愿离开她的书。
蒙塔格偷偷在家中藏了不少书籍,被妻子米尔德里德发现后,就出现了妻子强行焚烧丈夫藏书的一幕。
蒙塔格没能说服妻子加入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米莉的举报,他一下子成了人人喊打的通缉犯,唯有趁夜色踏上逃亡之旅。
上世纪40年代,布拉德伯里陆续创作了五个短篇作品《篝火》、《浴火之凰》、《流放》、《埃榭续篇》和《暗夜独行客》,它们都有共通的主题:审查、禁书、焚书、个体的力量和对文艺的拯救。他戏称这五篇作品是“五串鞭炮”,最终引发了一场“大爆炸”。1953年秋,《华氏451》正式出版,得到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
1954年3月,《华氏451》开始在创刊没多久的《花花公子》杂志上连载。正文前的说明中写道: “这不仅是幻想——还是一篇可怕的预言,预言了我们正在创造的未来世界。”
六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消防员依旧是灭火的,书也不是违禁品(至少大部分书不是)。《华氏451》的预言似乎并没有成真。关于焚书的预言的确没有实现,但是另一些预言实现了。小说中以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普通民众,他们忘记了花朵的模样,日复一日地沉迷于廉价的娱乐,拒绝严肃地思考任何问题;为了刺激麻木的灵魂,他们在深夜的街头飙车,大把大把地吞下安眠药……像极了今天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
不过我们还是比故事里的这些人幸运,因为他们已经被剥夺了解药,而我们依旧能很容易地得到这味药——书。
雷·布拉德伯里在谈及《华氏451》时还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不需要靠焚书来摧毁一种文化,只要让人们不再读书就行了。” (You don't have to burn books to destroy a culture. Just get people to stop reading them.)
2019年,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纸质书时间为19.69分钟,仅有超一成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
我曾无数次听见有人说“我打小就不爱看书。”“太长不看。”“看书有什么意思。”“我一看见字儿多就头疼。”
回想起我去过的图书馆和图书库房,似乎每一处都贴着类似“图书馆内严禁烟火”“仓库重地严禁烟火”之类的标语,给人一种感觉,书最害怕的就是火。
但在当今的语境下,书最害怕的并不是火焰,而是灰尘。
书最害怕的是出了印刷厂就一直堆放在仓库中,几年之后直接被送回造纸厂。
书最害怕的是离开了快递纸箱就一直躺在你的书架上,几年之后被送到废品收购站。
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很大概率是爱读书的人。如果你已经读过了文字版的《华氏451》,不妨翻开这本漫画版的《华氏451》,跃入冷峻粗粝的画面,再次与蒙塔格一同展开浪漫的逃亡。
我更希望热爱读书的你能带动身边的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来读书,培养阅读的习惯。如果他们已经太久没有翻开纸页,不妨就从这本生动绚丽的《华氏451》开始,或许他们会和蒙塔格一样,对书籍的无穷魅力产生好奇。
总之,爱上每一本书吧,不要让它被火焰吞噬,更不要让它落满灰尘。
评论区
共 5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