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3》发售已十年有余,《钢铁雄心4》发售也已将近4年,任何人也无法阻挡阿波罗战神的疾驰,不断地在我们的身上刻下了它累累的战功——青涩的面庞上渐渐出现的褶皱,明亮的双眸中渐渐浮现的忧郁以及理想的天空下渐渐涌现的现实。从22岁到32岁,从一个失败的大学生到一个失败的社会人,慨叹人生似乎为时尚早,但坠入绝望也时日可期。如果苏联时期的艺术家们每天不是在流放的路上就是等待被流放,那我现在的心境则是等待死亡或者在死亡的路上。
然而从绝望中诞生的希望才更为弥足珍贵,当列宁格勒寒风中数以万计的人们矗立着等待他们最后的时刻,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却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火焰;当华沙瓦砾中数千背对着黑色行刑队的起义者等待着他们人生的终结,“前进,前进,冬布罗夫斯基”的歌声却会让红与白再次高高飘扬。我也听到了希望的歌声,它在指引着我爬过人生艰难的旅途,也许我终不会到达那遥远的桥,但我也愿变成那钢铁之城中的一簇小小的火焰照亮我周围的人们。
提到RTS(即时战略游戏),大家往往会想到《红色警戒》、《星际争霸》、《魔兽世界》,抑或是更为小众一点的《英雄连》、《战争之人》等等,但是在我的心中它们更应该被成为“即时战术游戏”,因为在这些游戏中玩家控制的最小单位是具体的战斗人员、战斗单位或者战斗小组,玩家能够精确(或者说“有限度的”精确)控制这些战斗人员、战斗单位或战斗小组进行作战。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可以指挥一辆灰熊坦克行走、攻击,你也可以指挥一队大G移动、攻击或者隐蔽,而这种指挥与控制从准确的军事术语来讲是战术层面上的,而玩家进行的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当然你如果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造出一千辆天启那也可以说是大规模了)。典型的如《英雄连》,其作战规模也就是一场连级战斗群的战斗,这也恰恰是其名称所指。因此这些游戏应该被叫做“即时战术游戏”或者“即时战斗游戏”更为妥当。
军事上所说的战略通俗的说就是要从更为宏观层面上指导战争交战方采取何种宏观行动来达成其政治、军事意图和目的。而以鄙人拙见,《钢铁雄心》系列可以称之为RTS(当然其很多操作也可以说是战役层面上的),其和军事领域的兵棋推演有极为相似的属性。虽然说是“即时”战略游戏,但你也可以让时空静止思考他个十天半个月也没关系,不会有将军催促你完成作战参谋工作和复杂的图上作业。同时P社的游戏(或者称之为软件)的“可读可编辑游戏数据文件”(我自创的名词~~)实在是太适合格子衬衫程序员的思维逻辑了,所以笔者突发奇想,通过分析《钢铁雄心3》的游戏数据文件谈一谈军队编制的问题。由于笔者手头的资料不甚丰富,本文仅以二战中东线战场上苏德双方的军队编制情况进行讨论与说明。
军队编制是指保障军队最有利的编成、各种武器和各军兵种最适宜的结合、高度的战斗准备和胜利实施战斗行动之能力的军队编制单位的序列。军队编制是军队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包据军队的所有环节——各军、兵种,专业兵和勤务部门的分队、部队、兵团和军团。
在大多数国家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已知下列一些军队编制的基本形式:在陆军中—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集团军;空军中——航空兵中队、大队、团、联队、师、军、航空中队、航空队、空军集团军;海军中——舰、舰艇大队、舰艇支队、舰艇师、分舰队、区舰队、舰队。现代军队从营、相当于营和营以上建制单位的编制序列,照例由司令部、战斗分队(部队、兵团)和保障及维护部队(分队)组成。在组建时授予每个兵团、部队和分队以兵种编号和番号(例如,摩托化步兵第5师、炮兵第73团、坦克兵第3营)。
军队的编制和整个军事一样,其发展主要受国家经济能力的影响。在早期的奴隶社会中,军队的编制序列是由其装备(手持的冷兵器)和进行战斗的最筒单方法确定的。这决定了当时采用比较简单的战术组织形式,例如队(亚述、波斯、古埃及)、联队(古希腊)和古罗马军团。在西欧封建主义繁荣时,由于社会经济原因步兵作为主要兵种逐渐失去意义并逐渐被骑士马队所代替,这些战术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即不复存在。既然战斗行动已经多半是骑士对阵,所以小队就成为最基层的战斗组织单位;几十个小队联合成旗(队)。
随着射击武器的出现(十四世纪)和发展,步兵又以主要角色在战场上出现。复兴的步兵最初的战术编制形式是编成不固定的营,十四至十五世纪在许多国家称小营队。十六至十七世纪,在许多军队中团成为组织编制序列的基础,当时通常由10个连(骑兵连)组成。在某些军队中,为便于指挥起见,3-4个连编为一个固编营(500-1,000人),而2-3个团编为一个旅。在舰队中基本的组织单位是桅帆舰;几艘舰编为一个总队,几个总队编为一个分舰队。十七至十八世纪初战斗行动规模的扩大导致必须建立更大型的战术编制单位—包括所有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师和军。为单独在战略方向,尔后也在战役方向上作战,开始建立大型军团—若干兵团和部队组成的集团军。
十八至十九世纪,在军队的编制中,诸如便于指挥、独立性、人员与武器装备和兵种的正确比例关系、以及个别部队和兵团之间的有机联系等这样一些原则,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兵团人数和数量的增加,把便于指挥的问题提到首位。当时的战斗实践制订了一条原则,根据此原则在兵团的编成中规定不超过5个单位,以保障对兵团的有效指挥。独立性原则应得到变更,即部队和兵团可以用现有的建制兵力和兵器遂行战斗任务的能力。但是,当对敌实施火力杀伤的基本手段—炮兵由统帅部掌握的情况下,部队和兵团的独立性仍属不高,因此炮兵分队(部队)遂被纳入步兵和骑兵部队(兵团)。这就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独立性程度。
由于在军队中线膛武器的出现与运用和射击威力增强的结果,散兵线战术代替了纵队和散开队形的战术。这种情形在墓本上保留以前各种編制形式的情况下要求它们适应新的条件由于军队指挥复杂性的增长,出现了司令部,开始是在大型军团和兵团中组建,尔后也在部队中组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大国的武装力量均由陆军和舰队组成。在战争过程中曾建立隶属于步兵和骑兵兵团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等新的建制单位,这导致步、骑兵团的射击和突击威力的增强。步兵师和骑兵师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诸兵种合成兵团。随着坦克和化学兵器的出现,曾制定了装甲坦克兵和化学兵的相应编制。航空兵之用于军事目的决定了其中队、大队等最初编制的建立。航空兵的出现引起了组织高炮连和空中观察与通信分队的必要性。战区内集团军数量的增长又引起了将它们联合成方面军(苏联军事术语)和集团军群的必要性。海军中,除潜艇外又有鱼雷艇、布雷舰、航空母舰投入服役,这引起了在舰队编成中建立这些舰艇编队的必要性。至此现代军队的编制结构已经基本形成,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多次局部战争的洗礼,军队编制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本文所探讨的《钢铁雄心3》中的军队编制问题仅限于二战时期,故在此不继续展开讨论。
在《钢铁雄心3》中,玩家经常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其控制国家的武装力量进行构建,而重中之重又是陆军武装力量的构建。《钢铁雄心3》中陆军的最小的作战单位是旅(见术语7),但是旅是不能投入到实际的作战中,其既不能独立发动进攻也不能进行有效防御。能够实际独立投入到作战中的作战单位是师(见术语6),每个师下设4-5个旅(游戏原始的设置),每个师可以指定一名指挥官,其军衔为少将(在苏联军队中一般为上校,在英美军队中一般为准将,在我国军队中一般为大校,也可由更高一级或更低一级军衔的军官所指挥)。
每个师在战略地图上是一个独立的兵牌(游戏默认设置,其兵牌图形为北约军事地图标准图形),玩家可以通过控制某个师的兵牌对该师的作战进行指挥与控制,可以说整个《钢铁雄心3》中的作战行动就是控制每一个师来完成一系列的作战任务,以达成玩家的各种作战目的(你可以称霸全球,也可以绥靖四方,更可以消灭资本主义世界)。
师级以上的单位是军(见术语5),一个军下设1到5个师,游戏中玩家创建一个军是通过建立司令部的方式来完成的,军司令部在战略地图上显示为一个兵牌(兵牌图形为北约军事地图标准图形)。通常情况下司令部是由一个司令部旅构成(按照游戏文件的命名风格称之为旅),该旅是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不能直接投入到战斗中去,玩家可以为司令部附加各种旅,如果增加了步兵旅,使其可以投入到作战中,附加旅的数量遵循师的下设旅的数量限制规则。
每个司令部兵牌通过无线电控制其下所属的师,无线电的控制范围是有限的,军所属的师如果在无线电控制范围之内其作战会有指挥链效果加成,如果超出了这个无线电控制范围则没有相应的加成(这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军事指挥控制效果),军司令部的兵牌可以由玩家控制,其控制方式与师相同。
军级以上的单位是集团军(见术语4),集团军下设1-5个军,游戏中玩家创建一个集团军是通过建立司令部的方式来完成的,集团军司令部在战略地图上显示为一个兵牌(兵牌图形为北约军事地图标准图形)。集团军司令部的构成、作用与控制方式与军级司令部类似,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集团军无线电控制范围内的军司令部会得到指挥链效果加成,这个效果加成会通过军司令部传递到军司令部无线电控制范围内的师。即便是师与集团军司令部处于同一地点,但是师失去了与其上级军司令部的无线电联系也无法获得指挥链效果加成。
关于这一点本人认为与现实不太符合,在实际的战史中也有集团军司令亲自指挥一个师作战的,像“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就带着他的移动“司令部”在其装甲集群内乱窜,有时甚至到了一些团、营的指挥部指挥作战。
集团军级以上的单位是集团军群(见术语2、3),集团军群下设1-5个集团军,玩家创建一个集团军群是通过建立司令部的方式来完成的,集团军群司令部在战略地图上显示为一个兵牌(兵牌图形为北约军事地图标准图形)。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构成、作用与控制方式与军、集团军级司令部类似。
在集团军群以上的单位则是战区(见术语1),战区下设的集团军群没有限制,战区可以设置自己的控制区域,玩家创建一个战区是通过建立司令部的方式来完成的,战区司令部在战略地图上显示为一个兵牌(兵牌图形为北约军事地图标准图形)。战区司令部的构成、作用与控制方式与军、集团军级司令部类似。
军级及其以上级别的各级指挥部的无线电控制范围逐级增大,战区司令部的无线电控制范围最大。军级以上的各级别司令部可以跨级别控制下级部队,如集团军司令部可以直接下辖师级单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集团军下辖的单位数量的上限是固定的,如果一个集团军直接下辖了3个师级单位那么其能控制的军级单位的数量最多是2个,战区司令部的下辖关系没有数量限制,你可以让战区司令部下辖1000个师,无需担心指挥部所带来的恼人的操作之苦(当然1000个师的操作量也是惊人的)。
相信许多80后的玩家童年时代接触过军棋游戏,游戏中充满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僚主义气息,扛旗这种苦活的永远是低级别军官干的事,但也不乏炸弹和地雷消灭了司令这样的好戏。许多人可能从这个游戏和同期的许多国产战争电影中懵懂地了解到军队的基本编制体系,但这并不是全部,并不是师就是下辖旅,旅也不一定就必须下辖团,二战中的苏德双方典型的师都是下辖若干团、营和连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单位,能够独立的发起作战行动。并不是像我们直观理解的师的下辖若干旅,旅下辖若干团这样简单。
《钢铁雄心3》中最小的单位称之为旅使得师的编制体系不够灵活,对于“真实历史党”玩家(重度强迫症患者群)来说不免有些遗憾。《钢铁雄心4》则将师的编制粒度调整为营,更为灵活也更能编制出相对符合史实的师,然而指挥链消失了,军队编制体系不见了。笔者以为很多玩家可能并不在意完整的军队组织编制体系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由于各级指挥机关(司令部)的出现所带来操作上的复杂性,开发者选择了忽略中间指挥机关环节,而采用二级指挥体系(即师-集团年),这样极大的方便了操作性,“真实历史党”玩家失望的发现游戏缺少了一定的拟真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乐趣(卖将军头像什么的并不是(bi xu shi)P社的本意)。
作为《钢铁雄心3》中冲锋陷阵,驰骋沙场的主力——陆军师,玩家们对其配置已经谙熟于心,什么“三步一炮”、“三步一炮一反”、“一中二机一自反一自炮”,什么“1940年配置”、“1944年配置”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玩家们经常讨论各种编制的优劣:谁的软攻最高,谁的机动最快,谁的穿甲最好,谁的综合最强。当玩家们彻夜指点江山控制这些陆军师左冲右突完成“人类史上”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合围战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在70多年前恢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陆军师编制的真实构成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展开了以下的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兵种。《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兵种做了如下定义:
兵种是指国家军种組成部分,包括各自有独有的基本武器, 军事技木装备的分队、部队和兵团,每个兵种都有各自独特的战斗能力,采用自己的战术,执行一定的战术、战役和战略任务。在二十世纪以前有三个兵种,即步兵、骑兵和炮兵。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制成以及实施战斗、战役方法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兵种,诸如骑兵一类的兵种就逐渐失去了其作用。
在《钢铁雄心3》中各个兵种以旅级单位的形式出现,游戏中可以组建单一兵种的旅,通过组合不同的旅构建一个师级单位,不同兵种旅的属性数据文件在游戏目录内的units目录下(荣光时刻的在tfh/units目录下)。游戏中的兵种主要包括(兵种后括号内的名字为数据文件名):
步兵类:普通步兵(infantry_brigade)、摩托化步兵(motorized_brigade)、机械化步兵(mechanized_brigade)。
特种部队类:山地兵(bergsjaeger_brigade)、空降兵(paratrooper_brigade)、海军陆战队(marine_brigade)。
民兵与卫戍部队类:民兵(militia_brigade)、宪兵(police_brigade)、卫戍(garrison_brigade)。
炮兵类:普通炮兵(artillery_brigade)、自行火炮兵(sp_artillery_brigade)、普通火箭炮兵(rocket_artillery_brigade)、自行火箭炮兵(sp_rct_artillery_brigade)。
防空兵类:防空兵(anti_air_brigade)、摩托化防空兵(mot_AA_brigade)。
反坦克炮兵类:普通反坦克炮兵(anti_tank_brigade)、自行反坦克炮兵(tank_destroyer_brigade)。
工程兵类:工程兵(engineer_brigade)。
骑兵类:骑兵(cavalry_brigade)。
装甲兵类:装甲车部队(armored_car_brigade)、轻型装甲兵(light_armor_brigade)、中型装甲兵(armor_brigade)、重型装甲兵(heavy_armor_brigade)、超重型装甲兵(super_heavy_armor_brigade)
各国特有部队类: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兵(Alpini_brigade)、法国阿尔卑斯山地猎兵(Alpins_brigade)、苏联近卫军(Guards_brigade)、德国武装党卫军(waffenSS_brigade)、英国廓尔喀雇佣兵(Gurkha_brigade)、日本近卫部队(Imperial_brigade)。
除了上述兵种之外还有两个玩家无法在生产界面中生产的单位是司令部(hq_brigade)和游击队(partisan_brigade)。
在这些兵种的数据文件格式虽有差异但整体结构上却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其中max_strength项表示部队人数,该数字乘以100就是某个特定兵种旅的人员数量, officers项则是表示该旅的军官人数。
P社似乎是没有专业的历史数据处理部门,或者是太麻烦根本不想做,直接把大部分战斗兵种旅的人数定在3000人,支援兵种旅如炮兵旅的人数就定为1000人,而军官则是齐刷刷的100人。这当然不符合事实了,1942年4月苏军04/230-241编制表规定一个步兵旅应有225名军官和5200人。而且苏联其实早在1922年就取消了步兵旅,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惊人的损失致使许多受损的步兵师无法快速补充,只能缩编为步兵旅投入战斗。1943年9月起又逐步把步兵旅扩编为师,少部分剩余的步兵旅则在战后被撤销。
P社也没有在游戏中提供给玩家任何修给这些数字的操作,任何一个国家的旅除了该国特有的兵种旅外其属性参数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体现出各国在军队编制思想上的差异性。
我们也应该理解开发者的一点是这个数据资料收集的量是十分巨大的,并且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的兵种军队编制体制不同,旅级作战单位的实力和规模各不相同,数据收集的困难性可见一斑,尤其是P社历来不够重视的亚洲诸国,其军事力量数据的归类整理更是难上加难。
万幸的是P社游戏可编辑文本的游戏数据文件为玩家和MOD制作者提供了别的游戏无法想象的修改空间,狂热的历史爱好者可以从卷帙浩繁的资料中一点一点恢复二战时期世界诸国的军事力量甚至包括政治力量的原貌。游戏中提供的作战计划图绘制功能更是让一些军事历史爱好者绘制起有那么点神韵的“巴巴罗萨”战役计划图抑或是“巴格拉季昂”行动计划图,将波希米亚下士与红色沙皇心中的宏伟蓝图直观地展现出来。
P社可以说把游戏的框架做完了,至于内容嘛~玩家们负责喽!(在这里我要呐喊一句:我们是P社附庸的附庸,但我们决不是P社的附庸!)
除了旅级单位的数据之外,笔者这里要指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二战中大部分国家的师一级单位并不是由旅级单位组成的,更多的是以若干战斗兵种团或支援兵种团所组成,另外再配以辅助的营、连等。这一点《钢铁雄心4》中的师编制机制就比较还原历史。
例如著名的美国101空降师二战时期就下辖501、502和更著名的506伞兵团以及327和401滑翔机降步兵团。这一点其实P社也是心知肚明的,那么何以见得呢?我们来看一看history/units目录(荣光时刻的是在tfh/history/units目录)下的SOV_1941.txt数据文件,该文件列出了苏联1941年的部队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配置代码:
注意division表示的是师级单位,而师单位内部的regiment表示师下辖的作战单位,这里就非常有趣了,regiment的意思是(军队的)团,数据文件中也明显的表明苏军第177步兵师是由3个步兵团构成的,虽然这三个步兵团的类型是步兵旅(infantry是步兵的意思,而brigade则表示旅)。
各中缘由笔者猜想history模块的开发人员和units模块的开发人员并不是协调一致的工作的或者是开发人员先开发了units模块,开发到history发现有些问题但最后也没改就直接在history里面把属性名字改正确就好了。讨论至此笔者认为units模块中的各类“兵种旅”属性数据文件表示的是师级以下的作战单位,至于它是旅还是团甚至是营,那就要看实际部队构成是什么了,它并不真的指代“旅”。
即便是最最初级的二战军事历史爱好者也会听说过闪电战的威名,更会对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奉若神明。这可能会造成一个印象:二战中只要装甲兵所向披靡就可以横扫战场而取得其全面的胜利。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一个有经验的《钢铁雄心》玩家很快就能告诉你这不是历史的全部。
诚然,装甲部队的巨大能量已经在二战战场上多次被证实,但其高昂的造价与训练成本以及沉重的后勤补给负担却隐藏在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另一面,如果玩家在游戏中疯狂的建造装甲部队,那么等待他的往往是自己被层层围困的首都,列宁格勒的悲惨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如果玩家利用自己强大的装甲集群在敌人腹地狂飙突进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基辅、斯摩棱斯克或者维亚济马,但往往发现其缺少兵力封闭包围圈,反而被敌人切断了补给线路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凄风苦雨。真正能让装甲矛头成为锋利无比的利刃的是陆军战斗的基石——步兵,是他们封闭了巨大口袋的各个部分,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了钢铁洪流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也同样是他们将胜利的红旗高高插在国会大厦的顶端。
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1941年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时小胡子组织了152个师,在这152个师中只包括国防军的19个装甲师和10个摩步师,即便算上4个武装党卫军摩托化师,也才将将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多一点,而国防军有101个正规的步兵师,占了其总数的三分之二。没有这些步兵师也就没有基辅、斯摩棱斯克以及维亚济马的巨大胜利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步兵这个纵横世界千年的兵种在二战中的编制构成吧。
从近代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步兵师一词在俄语中直译过来是“步枪师”(俄语стрелковая дивизия),用步兵作战的主要武器来称呼步兵师也许是俄罗斯民族直来直往的性格使然吧。
在苏联的武装力量中首批步兵师组建于1918年4-5月,根据共和国军事委员会1918年11月13日的编制命令,每个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旅、5个炮兵营、1个独立车骑炮兵连,1个独立防飞机火炮营、1个独立骑兵营、1个航空队、1个装甲汽车队、1个浮空队、1个通信营、1个工程营以及数个后勤部队和分队,总兵力约为6万人。这样庞大的师级单位让20多年后同样庞大日本师团也相形见绌,但是这并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因此在1941年时苏军已经将步兵师的规模大幅缩小了。
按照1941年4月的400-417编制表的规定,1个苏联步兵师下辖:师司令部(含75名军官共计133人),1个通信营(含32名军官共计278人),3个步兵团(每团含187名军官共计3182人),1个师属炮兵司令部(含4名军官共计69人),1个野战炮兵团(含92名军官共计1094人),1个榴弹炮兵团(含124名军官共计1285人),1个防空营(含28名军官共计286人),1个反坦克营(含26名军官共计229人),1个工兵营(含36名军官共计521人),1个防化连(含4名军官共计58人),1个摩托运输营(含32名军官共计259人),1个炮兵修理所(含6名军官共计45人),1个战地炊事连(含8名军官共计129人),1个医疗营(含51名军官共计253人),1个交通管制排(含1名军官共计33人)和其他服务部队(含12名军官共计29人),全师约1.45万人、558挺机枪、1204支冲锋枪、144门火炮、150门迫击炮、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和3000多匹军马。
由于苏联军队战前大规模的扩充部队并进行了局部动员,使得新成立的师的人员往往达不到编制要求,苏军的各师实力平均在标准编制的55%到65%之间。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末期1个典型的步兵师由3个步兵团、1个炮兵旅(2个炮兵团和1个迫击炮兵团)、1个自行火炮营、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营、1个高射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1个通信营以及数个后勤保障部队和分队组成,全师共计约1.17万人。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苏联特有的兵种——近卫军,近卫军实际上是苏联为表彰在卫国战争中拥有强烈集体英雄主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军事技能的部队而给予该部队的荣誉称号,这一做法其实是效仿帝俄时期俄军精锐部队称号。获得荣誉称号的部队也同样被视作了精锐部队,但这些部队一般不是一开始作为精锐部队来建设的,而是在残酷的战斗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才得到的近卫称号。
获得了近卫称号的部队在待遇上要明显优于其他部队,无论后勤补给还是人员晋升都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游戏中想要让某个部队变成近卫部队,那就直接改名字就好了,然后调整一下补给和人员补充的优先级,保证还原历史。当然游戏中可以生产近卫旅或将普通步兵旅升级为近卫旅,它的属性是相当不错的,是精锐战斗部队。
下面以历史上的近卫第5步兵师(荣获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戈罗多克步兵师)为例来看一看在《钢铁雄心3》中是如何设置这个师的。
历史上的近卫第5步兵师于1939年8月组建于阿尔泰边疆区,番号为第107步兵师,下辖第586步兵团、第630步兵团、第765步兵团、第508榴弹炮兵团、第347野战炮兵团。因在叶利尼亚突出部战斗中英勇的表现于1941年9月26日获得近卫称号,更名为近卫第5步兵师。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1.txt和SOV_1944.txt两个文件分别代表1941年和1944年苏联军队的编制与部署情况数据。首先来看1941年的数据文件,在1941年该师的番号是第107步兵师,对文件进行搜索得到一个师的情况符合条件: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得出该师的步兵战斗单位的名称是准确的,但是师属两个炮兵团却没有体现出来,另外organisation表示组织度,这个组织度状况却很史实。该师的隶属情况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项就不列出了,读者可以自行查阅)。那再来看看1944年的情况,竟然找到了107师!
但此时的107步兵师已经更名为近卫第5步兵师了,再搜索一下近卫第5步兵师还真有结果:
在这个配置中团的数量一致,其中一个团已经升格为近卫步兵团了,但是没有番号。这就变成了真假美猴王了,谁才是真正的近卫第5步兵师?笔者手头现有的资料没有查询到在107师更名为近卫第5师之后苏军又重新组建了一支新的107师的记录,大概率这两个师是同一个师,这里可能是开发人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的是苏联步兵师都是配有炮兵的,但P社的数据并没有还原这一史实,玩家们自己在构建步兵师的时候都要至少带一个炮兵单位提供软攻加成,但P社的数据却没有这么细致。如果玩家们想要还原历史,那请亲自修改吧!
游戏中师一级的部队是可以分配少将军衔的指挥官,苏联指挥官的数据存放在history/leaders目录下的SOV.txt文件下,很不幸的是笔者并没有找到该师在二战期间历任师长的名字,首任师长P.V.米罗诺夫似乎在里面,但数据文件中叫做米罗诺夫的有好几个,不知道是哪一个。P社在苏军将领方面的考据也不是十分充分,在维基百科上有词条的苏军将领并没有全部加入到游戏中,游戏中缺少像《十字军之王》上的维基百科链接的机制让玩家自己查看感兴趣的将领生平信息,这不免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二战时期的德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国防军(德文Wehrmacht),其前身是魏玛共和国所建立的魏玛国防军(德文Reichswehr)。在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重新武装之际,魏玛国防军正式更名为德国国防军(注意德文词语的变换)。无论是在魏玛国防军还是在德国国防军中,陆军都占据着中心地位,自然在魏玛国防军建立之初就设有7个步兵师(德文Infanterie-Divisionen),每个步兵师一般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医疗分队、1个汽车分队。受制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每个师的人员实际上并没有超过10000人,随着纳粹的崛起德国开始了重整军备的过程,在原有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许多新的师。
二战爆发前1个标准德国步兵师下辖1个师司令部(158人)、1个侦察营(625人)、1个通讯营(474人)、3个步兵团(每团3250人)、1个炮兵团(2500人)、1个反坦克营(550)、1个工兵营(843)和师属勤务部队(2300),全师兵力为17200人装备643挺机枪、176门反坦克炮、162门迫击炮、54门加农/榴弹炮、20具喷火器、3辆装甲车、452辆摩托车、942辆摩托牵引车辆、1133辆马拉打车以及5375匹马。
从上面的数据可见普通德国步兵师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之低,和几个世纪之前的步兵一样依然是依靠步行或畜力来完成部队的机动作战。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国防军由盛转衰,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品尝了失败的苦果,此后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沿着他们1941年6月“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路线相反的方向一路溃退。到了战争末期国防军以无力维持17000多人的步兵师因此对师的编制进行了调整形成了1944年式的步兵师,主要的变动是将原来三营制的步兵团缩编为两营制的步兵团并相应减少了其他单位的人员与装备的数量,该型步兵师的总兵力约为12500人。
在游戏后期玩家组建的1944年步兵师其实力往往是最为强大的,有时甚至能顶住轻型装甲师的进攻,看来史实还是与游戏有些出入。当然历史上德军后期被打残了的步兵师也是有可能挡住苏军的装甲部队,不过那也与苏军糟糕的进攻组织有关。
下面以历史上的德国国防军第1步兵师为例来看看《钢铁雄心3》中是如何设置该师的编制的。随着1935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正式成立,由原魏玛国防军第1师第1团扩编而来的德国国防军步兵师获得了第1步兵师的正式番号。该师随第28集团军第3军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同时其也参与了1940年入侵法国的作战行动。1941年6月22日第1步兵师作为第18集团军第1军的一部参加了北方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的行动,该师直扑列宁格勒并在列宁格勒和拉多加湖地区战斗到1943年12月。随后该师转隶第1装甲集团军于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地区作战,并于1944年3月逃离包围圈。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第1、22、43步兵团和第1炮兵团。
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1.txt和GER_1944.txt文件分别代表1941年和1944年的德国武装力量部队配置数据。在1941年文件中搜索该师得到如下结果:
与苏军师的数据文件中出现的问题一样,该师的步兵团番号正确但是炮兵团却被安上了“第1军炮兵群”这么一个团级单位。难不成第1军把它的军属炮兵直接加强到第1师了?另外一件可疑的事情是第1军的其他师是没有师属炮兵的,看来P社认为普通的步兵师怎么能带炮兵团呢?那不就不“步兵”了吗!其实第1军是有其自身的军属炮兵旅的,军属炮兵在作战时确实会抽调出来加强某一师的进攻或防御,但是各个师也要有自己的师属炮兵用于自身独立的进攻和防御作战,可能是P社996太累了没法这么精细的设置吧。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1944年第1步兵师所属第22步兵团已经更名为第22燧发枪手团,但是笔者没有找到有关该团更名的详细信息,因此此处的更名正确与否笔者无法判断。同样的是该师没有炮兵团编制,这回连军属炮兵群也不给了,这是要模拟1944年国防军的穷途末路吗?
苏德战争开始时该师的指挥官菲利普·克勒费尔可以在history/leaders目录下的GER.txt文件中找到:
需要指出的是rank关键字代表军衔,数值1表示少将,2表示中将,3表示上将,4表示大将(《钢铁雄心3》中的指挥官军衔都是将官一级),军衔关键字左侧大括号外的日期则表示其晋升该军衔的日期。菲利普·克勒费尔在入侵波兰时为少将军衔,入侵苏联时则是中将,在1942年3月1日晋升为骑兵上将。游戏中的数据基本上正确,但具体的晋升日期可能不准确,P社搞清楚了年份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他们查到具体的晋升日期就有点强人所难了,相关的记录档案可能只在军事历史档案馆里才能查到。
虽然各国的军队编制思想各异,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到一些共同之处。一个典型步兵师的兵力一般介于10000人到20000人之间(日本师团除外),一般配备有2到3个步兵团,1到2个炮兵团和其他一些辅助单位。每个步兵团大约3000人,每个炮兵团人数在1000到2000人左右。在游戏中玩家在战争初期编制的步兵师一般为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共计10000人,基本上还算符合历史,需要注意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这4个下级作战单位的建制应该是团不是旅。
如果玩家想要还原历史可以为每个国家建立依照该国历史编制条例配置的战斗单位,当然这必须修改数据文件,玩家可以在units目录下增加自己所要添加的战斗单位相应的数据文件,文件名字随便起,只要不和原有的数据一样就可以了,里面的参数可以照猫画虎地搬运其他部队的数据文件的格式。
此外笔者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默认情况下所有的战斗单位都会在游戏的建造界面中显示出来,这有可能出现德军可以建造按照苏军编制规范的团,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完美主义玩家可以在数据文件中参照各国特有部队的数据文件格式将战斗单位指定为某国特有,这样德国人按照小胡子的意愿组建掷弹兵,而钢铁同志可以组建令人生畏的突击集团军。
装甲兵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的兵种已被很多人所熟知,闻名遐迩的“闪电战”以及“大纵深作战理论”都被认为是以装甲兵这一兵种为核心的战役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上,装甲兵展现出了其巨大的威力,也赢得了诸多胜利,纵横沙场的众多二战名将也与装甲兵有着不解之缘,像古德里安、隆美尔、蒙哥马利、巴顿、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等。
装甲兵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出现的技术兵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兵就已经初试啼声,在纵横交错的堑壕中检验了自身。诚然以彼时的军事装备技术发展水平与战术、战役军事思想体系而论,装甲兵很难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新生的兵种也隐隐的露出了陆战之王的獠牙,以至于一战后各大国都有相当一部分军事理论家提出了各类装甲兵作战理论,为装甲兵发展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快速发展,装甲兵的编制、训练与运用趋于成熟,各个大国都组建了自己的装甲部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兵主要由装甲兵团、部队和分队组成。除了装甲部队和分队外,其编成内还有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火箭炮兵、炮兵、高射炮兵以及后勤服务的部队和分队。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队中亦编有装甲部队(分队)。装甲兵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用于主要方向上实施强大和深远的突击。装甲兵拥有强大的火力、可靠的装甲防护、高度的快速性和机动性,能最充分地利用火力突击的效果并在短期内达成战斗和战役的最终目的,此外其还能够迅速构成坚固的防御并成功地抗击优势兵力的进攻。
在二战爆发前各个大国均有装甲师级别的建制,而在《钢铁雄心3》中玩家们在发动战争之初也会选择组建多个装甲师来锻造自己的进攻利刃。无论是在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在撒哈拉茫茫的沙漠里,还是在狭小的东瀛寸土中都能看见玩家们控制的装甲师奔袭千里,一往无前,无惧前方的泥泞、烈日与神风。如此重要的部队,玩家们自然对其编制精打细算,想要从其中挖掘出无限的战斗力。本节就着重讨论一下二战中的装甲部队编制与游戏中的异同。此处将机械/摩托化步兵部队(如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算作装甲部队,故也放入本节讨论。
早在苏联成立之初就有装甲兵部队被组建。1929 年底苏联红军成立了以I.A.哈列普斯基为首的工农红军摩托化和机械化管理局(自1934年底起称汽车装甲坦克兵部,而自1940年6月起称汽车装甲坦克车辆管理总局)。自1930年起,装甲兵被称为摩托机械化兵,而自1934年起称汽车装甲坦克兵。
在三十年代,苏联对装甲坦克兵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技术装备生产和人员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1929年组建了第一个试验性的机械化团,该团于1930年扩编为机械化旅。1932年开始建立机械化军,并继续组建独立坦克团,1935年底,独立坦克团扩编为统帅部预备队的独立坦克旅。1938年8月,机械化团、机械化旅和机械化军在其组织机构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分别被改编为坦克团、坦克旅和坦克军。到1938年年底,汽车装甲坦克兵的编成内辖4个坦克军、24个独立轻型坦克旅、4个重型坦克旅和3个喷火坦克旅,并有相当数量编入步兵师和骑兵师的独立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1939年升始違立摩托化师,而1940年又重建了机械化军,其編成内辖坦克师及其他兵团与部臥。
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红军共有29个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包含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摩托车团、1个摩托化工程兵营以及其他专业部队和分队。按照战时的编制要求,1个机械化军应有36080人、1031辆坦克、100门野战炮、36门反坦克炮、36门高射炮、186门迫击炮、268装甲车。1个坦克师下辖1个师司令部、1个通信营、1个侦察营、2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防空营、1个摩托化工兵营。1个坦克师包含11343人、210辆T-34中型坦克、63辆KV重型坦克、26辆BT-7轻型坦克、22辆T-26轻型坦克,54辆T-26喷火坦克、56辆BA-10重型装甲车、39辆BA-20轻型装甲车、28门野战炮、12门防空炮以及54门迫击炮。1个摩托化步兵师下辖1个师司令部、1个通信营、1个侦察营、1个坦克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1个防空营、1个摩托化工程营,全师共有11600人、轻型坦克275辆、装甲车55辆、野战炮44门、迫击炮72门、高射炮12门、反坦克炮30门。
下面以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基辅特别军区下辖的第9机械化军为例来观察游戏数据中如何编组苏联机械化军。第9机械化军组建于1940年11月份,该机械化军隶属于基辅特别军区,开战后该军隶属于西南方面军(由基辅特别军区改编而来)第5集团军,其指挥官为大名鼎鼎的K.K.罗科索夫斯基,彼时其军衔为少将。该军在西南方面军麾下参加了在乌克兰的惨烈战斗,由于损失过于惨重最终于1941年9月解散。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1.txt可以找到该机械化军的数据:
数据文件中corps关键字表示的是军级单位。从数据文件上看该机械化军下辖第20、35坦克师和第131“机械化师”,部队的番号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131“机械化师”应该被称为131摩托化步兵师,此外该军还下辖第32摩托车团,但在数据文件中没有显示,各师依然缺少炮兵单位,师属的炮兵团又被P社给吃了。坦克师下辖的两个坦克团的部队类型为装甲部队(中型坦克),而摩托化步兵师下辖的坦克团是轻型装甲部队。按照游戏数据文件里的编制信息每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的兵力是9000人,算上军司令部共计28000人,与实际的编制兵力数量相差大约8000人,考虑到1941年苏联军队扩张的太快,许多部队根本没有达到规定的编制要求这一点也算P社还原了吧。该军的隶属关系在游戏数据中也是不正确的,游戏文件中该机械化军隶属于奥廖尔方面军。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数据可以在history/leaders目录下的SOV.txt文件中找到:
罗科索夫斯基于1940年获得了少将军衔,1941年7月15日晋升为中将,1943年1月15日晋升为上将,1944年7月晋升为苏联元帅。P社的数据还是有些出入的。
虽然纸面上苏联机械化军的实力与德军装甲军相当,但是快速扩充的恶果是人员、装备与训练的不足。没有一个机械化军的实力是编制表上规定的标准,它们不是缺少军官就是缺少坦克与车辆。雪上加霜的是在战争初期的恐慌与混乱中众多机械化军被强令投入没有侦查、没有计划、没有作战展开、没有后勤补给的进攻作战中,最终的命运也只能是羊入虎口。
到了1941年秋,由于代价高昂的作战损失,全部机械化军都被解散,残存的部队缩编为一个个坦克旅与摩托化旅,即便是这样,这些坦克旅的坦克数量也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加强装甲营的规模,其惨状可见一斑。多亏了苏联坦克工业开足了马力,再加上主力T-34坦克良好的可生产性,像下饺子一样的从乌拉尔工业区源源不断地送坦克向前线。
T-34坦克虽然在战争前期有着出色的性能,各项指标碾压德军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在改进后方可以与之一战。但T-34的做工是有俄罗斯传统的粗旷,品控之类的就不要奢求了,驾驶员身旁总有一把扳手就是一个很好的梗。从其设计角度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战斗室的狭窄导致了只有四名车组成员,车长除了指挥坦克还要负责开炮,劳动强度堪比《坦克世界》玩家,很多时候苏军坦克手的准头欠佳就源于此。没有足够数量的电台让苏军坦克手如同路人队被开黑对手掉打一样被通讯器材良好的德军坦克手痛击。在战争后期随着各种长管子德国动物园选手的出现,T-34远程对狙是真心对不过,无奈只能近身肉搏,然后就是被类似COD蹲坑流玩家的德军坦克手阴死,水雷在其《英雄连》里还给T-34安了一个“英勇撞击”的技能,做实了俄罗斯陆地神风的诨名。好在工厂的产能那是相当可以的,数量一堆上去终于熬死了动物们。
这部分话题扯远了,回到正题。小规模的坦克旅在作战中很难发挥坦克的威力,苏军也思考过组建更大规模的坦克部队。于是,新的坦克军又被组建起来了,1942年9月组建了24个坦克军,每个坦克军下辖1个军司令部(含军官56人,共计150人)、3个坦克旅(每个旅含军官229人,共计1116人)、1个摩托化步兵旅(含军官390人,共计3537人),1个侦察营(含军官41人,共计208人)、1个火箭炮营(含军官30人,共计250人)、1个工兵地雷连(含军官56人,共计150人)、1个燃料输送连(含军官8人,共计75人)、2个维修连(每连含军官9人,共计75人)、1个NKVD处(含军官11人,共计49人)。全军共有军官1250人,总兵力为7853,拥有63辆轻型坦克、99辆中型坦克、197挺机枪、72挺反坦克枪、24门76炮、52门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和12门防空炮。1945 年,坦克军辖3个坦克旅、1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自行火炮团、1个轻炮兵团、1 个高射炮兵团、1 个迫击炮团、1个火箭炮兵营以及若干其他独立部队。按照编制,每军计有1.2 万人, 207 辆坦克、63 辆自行火炮、182 门火炮和迫击炮、8 辆火箭炮车以及大约1500 辆汽车。
下面以第5近卫坦克军(荣荻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斯大林格勒-基辅坦克军)为例来看看《钢铁雄心3》中是如何设置该军的编制的。
该军于1942 年4月在沃罗涅日组建,番号为第4坦克军。最初辖第45、第47和第102坦克旅、第4摩托化步兵旅以及若干独立部队,该军于1942年6月24日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于红波利亚纳地域(新奥斯科尔市西南)开始作战。6 月28 日参加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防御战役,尔后转隶沃罗涅日方面军所属第6集团军并在其编成内继续参加防御战斗。8月中,该军变更部署至斯大林格勒地域并先后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顿河方面军(9月28日至10月24日;11月27日至12月21日)和西南方面军(10月25日至11月26日)编成内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由于全体人员在战斗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表现出勇敢、顽强、高度的纪律性和英雄主义气概,荣获斯大林格勒军荣誉称号(1月27日)并改称为第5近卫坦克军 (1943.2.7)。
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在第38、第60(12月23日起)、第40(1月2日起)集团军并直接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11月30日至12月23日)编成内参加基辅和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以及基辅防御战役。由于在解放基辅市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获得基辅军荣誉称号(1943.11.6)。1944年1月,编入坦克第6集团军(1944年9月12日改称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并在其编成内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
该军历任军长: 1942 年4- 9月为V.A.米舒林中将;1942年10月-1944年1月为A,G.克拉夫琴科少将(1943年6月7日晋升为中将),1944 年1-8 月为V.M.阿列克谢耶夫中将; 1944年8月至战争结束为M.I.萨韦利耶夫少将(1945年4月19日晋升为中将)。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4.txt可以找到该军的数据:
注意这里的数据标签是division也就是师,看来P社也认为苏联的坦克军大约相当于西方的1个装甲师,除去这些不谈,该军下辖的部队怎么都变成了坦克团了?而且编号也不甚正确,这回P社是矫枉过正了,明明苏军的坦克军的编成内包含的是3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活生生被P社缩编为坦克团,番号也不考证了,随便起一个了事。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苏军的坦克旅是轻、中、重型坦克混编在一起的,没有区分轻、中、重型坦克旅,后期发现这样的坦克旅行军作战上问题重重,速度不统一行军不好协调,配件、弹药不统一导致后勤补给困难,后期标准的苏军坦克旅基本上由中型坦克T-34组成,也编有专门装备重型坦克的重型坦克旅。在1944年坦克旅的装备已经统一了,故游戏数据中3个所谓“坦克团”的部队类型是中型坦克部队这一点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此外游戏数据中该军的隶属关系还是相对正确的。
该军的第二任军长A,G.克拉夫琴科少将可以在history/leaders目录下的SOV.txt文件中找到:
从坦克军的编制构成来看,其主要作战用途是突破敌军防线并利用高机动性迅速向敌纵深发展,快速插入敌军腹地以切断敌军补给线路或形成对敌人的包围。但是坦克军也有其局限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所属的步兵兵力有限,无法在达成突破后有效的防守住已取得的阵地,坦克军的高速推进又远远地甩开了步兵部队,使后者无法跟进以掩护坦克军侧翼并守住突破地带。能够伴随坦克作战的具有高机动性的步兵部队就成为苏军迫切需要的作战单位。因此,苏军决定组建新的机械化军。
到1943年底,苏军共有13个机械化军,其中多数由3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旅、1-2个自行火炮团、1个迫击炮团、1个高师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以及若干保障特勤部队。1个机械化军兵力为16369人、24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76辆T-34、21辆T-70以及49辆自行火炮)、252门火炮和迫击炮、1800多辆汽车。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机械化旅部队,该部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化步兵旅,其编成内辖有1个坦克团,使得其机械化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在战争中期机械化军所拥有的坦克数量甚至超过了坦克军,机械化军成为一支能够独立遂行作战的部队,远不止于伴随坦克军行动或掩护其侧翼。
按照1943年二月的10/420-432编制表,1个机械化旅下辖1个旅司令部(含军官39人,共计84人)、1个司令部连(含军官5人,共计73人)、1个侦察营(含军官7人,共计141人)、1个坦克团(含军官89人,共计470人)、3个摩托化步兵营(每营含军官48 人,共计649人)、1个冲锋枪连(含军官4人,共计94人)、1个反坦克步枪连(含军官4人,共计69人)、1个迫击炮营(含军官23人,共计127人)、1个炮兵营(含军官24人,共计123人)、1个防空机枪连(含军官4人,共计21人)、1个工兵地雷连(含军官8人,共计121人)、1个训练连(含军官6人,共计32人)、1个医疗排(含军官8人,共计32人)。全旅兵力3562人其中军官365人,166挺机枪、81挺反坦克枪、36门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12门野战炮、10辆装甲运兵车、11辆装甲车、7辆轻型坦克、33辆中型坦克、20辆摩托、9辆越野车、260辆卡车。
下面将以第1近卫机械化军(荣获列宁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维也纳机械化军)为例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和游戏中的编制情况。
该军于1942年11月在荣获列宁勋章的近卫步兵第1师的基础上组建于坦波夫。编有第1、第2、第3近卫机械化旅,第16、17近卫坦克团,第116近卫炮兵团和其他部队。1942年12月17日,在西南方面军近卫第3集团军编成内,参加突破顿河中游地城阿斯塔霍夫村附近德国军队的防御地带。1943年1-2月和同年夏季,所属兵团在西南方面军编成内,在顿巴斯作战,1943年秋季,在扎波罗热方向实施进攻战斗,参加收复扎波罗热的战斗(10月4目),尔后调往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1944年末-1945年初,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编成内作战,在粉碎敌布达佩斯重兵集团和在巴拉顿湖地域抗击德国军队反攻的战斗中屡建战功。由于在攻占布达佩斯城时出色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荣获二级库图佐夫勋章(1945.4.5)。在夺取维也纳的战斗中,受命攻克坚固设防的欧洲重镇——维也纳。由于在攻克维也纳战斗中战功卓著,荣获维也纳军荣誉称号(1945.5.17)。该军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前地带结束了自已的战斗历程。第1近卫机械化军有数千名官兵获得勋章和奖章,其中20余名军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I.N.鲁西亚诺夫少将(1943年6月晋升为中将)一直任该军军长。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4.txt找到该军的数据,至于1942年以后组建的其他机械化军也都没有找到。该军军长I.N.鲁西亚诺夫中将的数据可以在history/leaders中SOV.txt数据文件内找到。
I.N.鲁西亚诺夫中将于1940年6月4日晋升为少将军衔(此时少将军衔被恢复,其在1939年11月4日已经晋升为相当于少将军衔的旅级指挥员)、1943年6月7日被晋升为中将军衔。从数据上看中将军衔阶段直接被省略了,少将军衔的晋升日期也没有细化。
装甲部队作战理论与实践在德国军队中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二战中的德国装甲部队的诞生地其实是在俄国。在20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为了绕开《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拥有装甲部队的种种限制与苏联达成一系列秘密协定:由苏联提供土地,德军则在其上进行装甲部队的训练与演习,并且建立相应的工厂以研制和生产训练与演习所需要的装甲车辆。
相当数量的德国资深军官与装甲作战理论专家奔赴喀山(苏联城市)去探索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所需要的指挥与控制方法以及与空军的协同作战技巧。直到1935年德国召回了在苏联领土上的装甲和空军部队,两国的合作方告结束。
同样是在该年,小胡子宣布德国重新武装,继而德国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国内生产装甲车辆,1935年10月德国国防军正式组建了3个装甲师(第1、第2和第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国防军拥有19个装甲师,而到战争结束时候德国国防军共组建了34个有番号的装甲师、纳粹武装党卫军组建了7个装甲师。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时,1个装甲师由1个两团制的装甲旅、1个两团制的装甲掷弹兵旅和其他辅助部队组成,坦克旅大约包含400辆轻型和中型坦克,其中三分之二是轻型的 1号和 2号坦克,三分之一是3号和4号坦克。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1个德国陆军装甲师包含1个装甲团、1个燧发枪手旅(含2个燧发枪手团)、1个炮兵团、1个装甲侦察营、1个反坦克营、1个工程营、1个通讯营、1个补充营以及勤务部队。随着苏德战场上的巨大损失,德国国防军也不得不改变装甲师的编制构成,战争后期1个标准德国国防军装甲师应下辖1个师司令部(含32名军官,共计141人)、1个师部连(含3名军官,共计219人)、1个装甲侦察营(含32名军官,共计942人)、1个装甲通讯营(含16名军官,共计515人)、1个装甲团(含69名军官,共计1661人)、1个装甲掷弹兵(装甲化)团(含64名军官,共计2294人)、1个装甲掷弹兵(摩托化)团(含61名军官,共计2258人)、1个装甲炮兵团(含69名军官,共计1649人)、1个防空炮营(含22名军官,共计764人)、1个反坦克营(含20名军官,共计513人)、1个装甲工兵营(含24名军官,共计885人)和师属勤务部队(含64名军官,共计1885人),全师兵力共计13726人、军官471人,装备9186支步枪和卡宾枪、3317支手枪、1543支冲锋枪、1221挺轻重机枪、62门迫击炮、68具火焰喷射器、82门防空炮、8辆自行防空炮、54门反坦克炮、150辆自行反坦克炮、24门火炮、42辆自行火炮、52辆四号坦克、51辆黑豹坦克、2685辆机动车和480辆摩托车。
下面以德国国防军1装甲师为例来讨论游戏中与历史中该师的编制情况。
第1装甲师于1935年10月15日在第三骑兵师的基础上组建而来,司令部设在魏玛。它是德国国防军最早建立的三个装甲师之一,而装甲师的组建也正是该年纳粹政权宣布放弃《凡尔赛条约》的产物,其实早在魏玛国防军时代德国人就秘密的训练自己的装甲部队,到这时只是瓜熟地落而已。该师建立之初1个两团制的装甲旅、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侦察营、1个师属炮兵团以及其他辅助部队组成。当时配备的是性能低下的I号II号坦克,1936年才少量装备性能更强III号坦克。
1938年,该师参加了德奥合并奥地利和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行动并在1939年加入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大军。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中,第1装甲师在开战后第八天即抵达了华沙的郊区。该师在波兰投降后于11月返回德国境内。1940年5月,第1装甲师在入侵西欧的作战中参与了色当和敦刻尔克附近的战斗,随后挥师向南进攻然后向南进攻魏刚防线。该师在法国作战中损失较为轻微,仅仅付出了500人左右阵亡的代价。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该师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的一部跨过了德国与立陶宛的边境地区,迎接该师的是异常艰苦的作战。该师在列宁格勒地区一直战斗到10月,随后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参与对莫斯科进攻的台风行动,在前进到距离莫斯科只有32公里时被迫停下了脚步随即被苏军的反攻击退。反攻期间被迫撤退。1942年初,该师在著名的勒热夫突出部驻防,1942-43年苏军发起了的冬季攻势,巨大的勒热夫绞肉机张开了血盆大口,该师虽顽强地顶住了苏军的猛攻,但同时也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最终于1943年1月被送回法国进行休整。
在法国北部待了几个月后,该师于1943年6月被派往希腊并于9月参与了解除意大利驻希腊部队武装的行动。经过一定的补充特别是黑豹和虎式坦克的装备,该师由于10月重返东线。此后第1装甲师东线的南部地区从事战斗,在第1和第4装甲军中充当救火部队。随着德国前线的逐步瓦解,它不断地被投入到危机地段,参加了在基辅,日托米尔和切尔卡瑟的战斗。在惨重的损失后逃离卡梅涅茨-波多尔斯基口袋,随后加入了波兰东部和匈牙利的防御中。该师于巴拉顿湖周围进行防御经历了惨痛失败的布达佩斯解围战,承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中在施蒂利亚进行了最后的战斗,然后拼命西撤最终于1945年5月8日在巴伐利亚南部向美军投降。
该师的历任指挥官:1935.1.10-1937.9.30德卡瓦列里·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骑兵上将,1937.1.10-1939.11.2鲁道夫·施密特中将,1939.11.2-1941.7.17弗里德里希·基希纳中将,1941.7.17-1944.1.1沃尔特·克鲁格中将,1944.1.1-1944.2.19理查德·科尔少将,1944.2.19-1944.9.25沃纳·马克斯少将,1944.9.25-1945.5.8埃伯哈德·特纳特中将。
1941年6.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第1装甲团、第1燧发枪手团(1941年7月更名为第1装甲掷弹兵团)、第113燧发枪手团(1941年7月更名为第113装甲掷弹兵团)、第1摩托车营第73炮兵团、第4侦察营、第37坦克歼击营、第37工兵营、第37通讯营,在1943年时还增加了第229防空营,该师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1.txt和GER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1941年的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从数据上看其缺少了炮兵团编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两个摩托化步兵团的名称居然是对的,这点不得不佩服还是维京人了解日耳曼人,这么精确!(和毛熊就没法比)。 1944年的数据如下: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依然没有炮兵部队,第1装甲团被替换为第3装甲团,但是笔者手中的资料没有查询到该师替换过所属的装甲团,此处存疑。另外两个装甲掷弹兵团的名称是正确的,部队类型被变换为mechanized_brigade机械化步兵。
苏德战争爆发时担任师长的是弗里德里希·基希纳中将,该中将他于1938年3月获得少将军衔,1940年4月1日晋升为中将,1942年2月晋升为装甲兵上将。他的数据文件在history/leaders中GER.txt数据文件内可以找到:
除了晋升的具体月份外其余的数据都基本准确,装甲战专家(panzer_leader)的特性也符合他的装甲兵上将的身份。
除了德国国防军体系下的装甲师外,德国装甲部队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武装党卫军的装甲部队。纳粹德国党卫队作为从属于纳粹政权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德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纳粹主义的狂热信念以及残酷无情的手段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毛骨悚然,特别是党卫队帽徽上那骷髅标志更是散发着摄人的寒光。
纳粹党卫队成立于1925年,起初是作为希特勒的私人保镖部队,到了1929年希姆莱执掌党卫队大权,党卫队从此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纳粹政权的上台党卫队更是成为了纳粹管理国家的强有力工具。党卫队的势力也渗透到德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中,并且还开展了灭绝人性的种族清洗计划。在党卫队的分支机构中武装党卫军作为其军事力量的代表最早始于泽普·迪特里希在1929年建立的党卫队柏林特别行动队,1934年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同年党卫队成立自己的准军事部门:党卫队战斗支援部队,在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的一次讲话中将党卫队战斗支援部队成为武装党卫军(waffen-ss),希姆莱也顺势成立了武装党卫军的最高指挥家管和野战司令部,俨然成为与德国国防军平起平坐的国家武装力量。
武装党卫军在二战中组建了超过38个师,这其 中包括第1希特勒警卫队装甲师、第2帝国装甲师、第3骷髅装甲师、第5维京装甲师、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第10弗伦斯堡装甲师、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在二战初期武装党卫军部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装备优先级,随着希特勒与德国军官团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武装党卫军作为纳粹党的武装力量得到重视,其装备、训练与人员补充都得到了较高的优先级,其实力已经超过国防军的装甲师,堪称德国的精锐之师。
1个武装党卫军装甲师通常下辖1个师司令部(含32名军官,共计141人)、1师司令部连(含3名军官,共计219人)、1个装甲侦察营(含27名军官,共计942人)、1个装甲通讯营(含16名军官,共计515人)、1个装甲团(含70名军官,共计1771人)、2个装甲掷弹兵团(每团含89名军官,共计3242人)、1个装甲炮兵团(含89名军官,共计2167人)、1个防空营(含22名军官,共计824人)、1个火箭发射营(含14名军官,共计473人)、1个突击炮营(含15名军官,共计344人)、1个反坦克营(含20名军官,共计513人)、1个装甲工兵营(含26名军官,共计984人)和师支援服务单位(含64名军官,共计1885人)。全师总兵力17262人,有576名军官,装备11513支步枪和卡宾枪、4064支手枪、2050支冲锋枪、1565挺轻重机枪、82门迫击炮、74具火焰喷射器、18门火箭炮、126门防空炮、50门反坦克炮、198辆自行反坦克炮、8辆自行防空炮、36门火炮、54门自行火炮、64四号坦克、62辆黑豹坦克、3329辆机动车和530摩托车。
下面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为例来讨论游戏中与历史中该师的编制情况。
与其他武装党卫军部队相比、警卫旗队师可以说是资格最老的一支部队。其前身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部队,因此被冠以希特勒警卫旗队的称号,可以说该部队是纳粹部队的典范。入侵波兰时期该部队为步兵团级建制隶属于第17步兵师,负责为南部发起的钳形攻势提供侧翼保护。在作战中该部队表现出了极为狂热的战斗热情,但也暴露出训练的不足以至于其出现了远高于国防军部队的伤亡情况。
该部在波兰境内犯下累累暴行,尤其是对犹太人。此后,无论是在法国、巴尔干还是苏联,该部的暴行屡见不鲜,足以看出他们是纳粹荒谬种族理论的忠实信徒。
1940年入侵西欧时,警卫旗队已经扩编为一个完整的摩托化步兵团。该部首先在荷兰作战,荷兰投降后挥师南下进攻法国并战斗到法国投降。1941年初警卫旗队已经扩编为旅级规模,参与了对巴尔干地区的入侵行动。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其被正式批准成为师级单位,由此阿道夫希特勒敬警卫旗队师才算正式成立。在对苏联的进攻战役开始阶段,该师作为第十四装甲军的预备队隶属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7月和8月间参加了乌曼和随后的基辅合围战。9月初,该师转隶第11集团军的54军,从基辅向东进发参与了对克里米亚的进攻行动。警卫旗队师于10月北上协助罗马尼亚第3军抵挡苏军发动的进攻,随后又投入到对顿河河畔罗斯托夫的激烈战斗中,最终在11月下旬攻占了该市。
随着1941年冬季的到来,德军停下了进攻的脚步,该师在南部战线艰苦战斗到1942年,随后由于巨大的损失撤回法国诺曼底地区进行休整并被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隶属于新成立的党卫军装甲军。1943年3月该师返回东部前线,参与了哈尔科夫地区的战斗。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该师与武装党卫军骷髅师、帝国师组成了赫尔曼·霍斯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以期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南翼,随着堡垒行动的失败,该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后被调往意大利以应对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
在意大利期间,警卫旗队师换装成为一个真正的装甲师,并更名为武装党卫军第1党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11月初,该师又奉命回到东线,并迅速投入到日托米尔地区的作战,在乌克兰鏖战数月后与1944年初撤回比利时进行休整。1944年6月6日,盟军的登陆又迫使该师投入到防御西欧的作战中,在该年年底参与了绝望的阿登反攻。1945年初该师被转移到匈牙利,试图稳定那里的局势,在3月份的春晓攻势中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最终该师残部于1945年5月8日向奥地利斯太尔地区的美军投降。
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侦察营、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团、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团、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掷弹兵团、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工兵营、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炮兵团、武装党卫军第1突击炮营、武装党卫军第1坦克歼击营、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防空营、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通讯营,并与1944年9月补充了武装党卫军第1火箭发射营。该师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1.txt和GER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1941年的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从数据上看此时的警卫旗队应该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还处于旅级作战部队时期的状态,该师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作为师级战斗部队还缺少部分人员和装备补给,因此这里将其命名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分队”也情有可原,数据中显示下辖两个单位,一个是警卫旗队,一个是工兵分队,这其实是警卫旗队的旅级作战单位本体和配属的工兵部队。警卫旗队旅的兵种类型是waffen_brigade,也就是德国的特有兵种“武装党卫军”,此兵种是摩托化步兵的底子,加强了各项属性。同时这个例子中终于看到了工兵部队,看来P社还是用点心了。而1944年的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这回的真的是标准的师级编制了,但是怎么装甲掷弹兵的兵种变成了mechanized_brigade摩托化步兵了?难道特有的waffen_brigade不香吗?其实waffen_brigade兵种是TFH版本中增加的兵种,可能是数据组疏忽了,忘了在这个地方改了。工兵部队反而又没了,不招玩家待见的也同样不招P社待见,炮兵就不提了,祖传没有。注意这里面的反坦克营,它的名称竟然对了,虽然游戏机制里压根就没有营这个说法,但是通过强行改名P社还是做到了,真实巧妙!
苏德战争爆发时担任师长的是著名的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相当于国防军上将)“老爹”泽普·迪特里希,他于1934年就获得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的衔级,1944年获得了全国总指挥(相当于国防军大将)。他的数据文件在history/leaders中GER.txt数据文件内可以找到:
由于党卫队的衔级体系和国防军军衔有所不同因此其对应关系很是复杂,此处的数据能够确定的是1941年速的战争爆发时迪特里希已经是相当于上将军衔的级别,此部分数据只有这点是可以确定的,但其他的笔者没有找到依据。
在德国国防军中,装甲部队中的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早期被称为燧发枪手。1942年,希特勒将步兵团更名为掷弹兵团,以向腓特烈大帝致敬,燧发枪手团也被更名为装甲掷弹兵团。在国防军中有一些装甲掷弹兵师是从木摩托化步兵师升级到而来,保留了其原有的编号,而另外一些装甲掷弹兵师,如著名的大德意志师,则是在战争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大精锐团或营的规模而建立起来的,武装党卫军也模仿国防军的编制组建了几个装甲掷弹兵师。
1个装甲掷弹兵师下辖1个师司令部(含32名军官,共计141人)、1个装甲侦察营(含27名军官,共计942人)、1个通讯营(含13名军官,共计456人)、1个装甲营(含27名军官,共计567人)、2个装甲掷弹兵团(每团含85名军官,共计3043人)、1个装甲炮兵团(含69名军官,共计1649人)、1个防空营(含22名军官,共计764人)、1个反坦克营(含20名军官,共计513人)、1个工兵营(含24名军官,共计873人)和师支援服务单位(含64名军官,共计1885人)。全师总兵力共计13876人,拥有468名军官,装备9455支步枪和卡宾枪、3222支手枪、1441支冲锋枪、1101挺机枪、76门迫击炮、26具火焰喷射器、71门防空炮、3辆自行防空炮、68门反坦克炮、92辆自行反坦克炮、24门火炮、30辆自行火炮、6辆4号坦克、2637辆机动车和469辆摩托车。
下面以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为例来讨论游戏中与历史中该师的编制情况。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前身是于1939年6月14日成立的大德意志步兵团。该团于1940年参与了入侵法国的行动。巴巴罗萨行动的开战阶段隶属第二装甲集群,在1941年下半年的莫斯科战役中该团几乎被摧毁。1942年2月底,该团仅存的大德意志步兵营被解散,同时用两个新的营(主要由新鲁平地区征召来的士兵组成)组建了新的大德意志步兵团。该团后来移至奥廖尔地区,并于1942年4月1日扩编为大德意志步兵师(摩托化)。
德国国防军在南俄战线发起的蓝色方案行动的初期该师隶属于第58装甲军。1942年底,该师转移至中央战线继而在苏联冬季攻势中被投入到勒热夫附近的绞肉战中。1943年1月到2月间,大德意志步兵师作为第58装甲军麾下一部协同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参加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在哈尔科夫陷落之后,该师再次被撤回并重整。
1943年5月,该师在得到必要的补充后更名为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虽然被称为装甲掷弹兵师,但实际上它现在拥有比满编装甲师更多的装甲车辆。1943年7月,堡垒行动中大德意志师重新被编入第4集团军第58装甲军的第四装甲军,库尔斯克攻势失败后,该师被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并作为机动预备队使用。1943年底该师经历了在乌克兰漫长的撤退过程,并于1944年进入了罗马尼亚,经历了在罗马尼亚境内的激战。
8月初,该师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中抽调出来前往东普鲁士。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参与东普鲁士与波罗的海地区的惨烈战斗,蒙受了沉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在梅梅尔桥头堡的战斗中,该师几乎被摧毁。该师的800名士兵于5月9日通过渡轮经过波罗的海撤离,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向英军投降,其余人员则在皮劳战斗中被杀害或俘虏,或于5月9日在维斯瓦河附近向苏军投降。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下辖师司令部、大德意志侦察营、大德意志装甲兵团、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大德意志燧发枪手团、大德意志工兵营、大德意志炮兵团、大德意志坦克歼击车营、大德意志防空营、大德意志突击炮营、大德意志通讯营。该师及其前身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1.txt和GER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1941年的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从数据中看早期的大德意志步兵团被加强给国防军第3装甲师,作为该师的一部作战,兵种类型是motorized_brigade机械化步兵。再来看看1944年的文件中该师的配置:
从数据上来看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炮兵单位,另外"大德意志装甲侦察营"的兵种竟然是tank_destroyer_brigade,坦克歼击车?这么残暴的侦察部队P社你是搞笑的吗?这个“侦察营”消灭一个旅的苏军坦克都绰绰有余吧!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改为大德意志坦克歼击车营更为妥当。
从另一个方面讲P社也认为有必要还原一些侦查部队,但是也不能乱给人增加实力,puma是可以反甲,但是跟坦克歼击车相比那还是不专业,不能随便乱安兵种属性。
该师的首任师长是沃尔特·赫恩莱因,1942年晋升为少将,1943年晋升为中将,1944年最终获得步兵上将军衔。由于具体晋升日期笔者没有查到,只能粗略的描述一下年份。他的数据文件在history/leaders中GER.txt数据文件内可以找到:
作为二战中进攻力量的矛头的装甲部队不约而同的都受到了苏、德两军的重视,其编制结构上也是以装甲部队为主题配合摩托化、机械化的步兵与支援部队形成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单位,能够有效完成战场突破和机动防御作战。装甲师和摩托化、机械化步兵师(苏联在战争中后期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兵力上基本保持在10000-15000人之间,坦克和自行火炮在150-400辆之间,装甲师与摩托化、机械化步兵师之间的差别一般在于前者坦克的装备数量较多,而后者的步兵数量较多。
总体而言苏军在战争爆发前有着雄心勃勃的装甲兵建设计划,其机械化军的庞大编制足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快速的扩充却要受到装备、人员和训练上的掣肘,严重缺编的29个机械化军一头撞上了德军的装甲先锋,顷刻间灰飞烟灭。如此惨重的损失差一点就让苏军失去了其装甲战的能力,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新组建名义上的“坦克军”、“机械化军”来填补展现缺口四处救火,而这种“军”的规模甚至还不如德军的师,早期的坦克军的实力甚至低于德军加强后的装甲旅。随着战争的天平偏向了击败过拿破仑的俄国人,苏军才慢慢恢复元气,其装甲部队也渐渐成为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装备和人员慢慢齐整,装甲部队的编制也逐渐达到了战前所设想的水平,成为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
德军装甲部队则在其早期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经历了波兰和西欧战役的洗礼其组织运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装备水平也有所改善。苏德战争初期作为先锋的装甲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但也暴露出装备和战术的薄弱之处,尤其是在遇到苏联的T-34和KV型坦克的时候其装备的局限性更是显现出来。新的黑豹坦克的质量虽然堪称一流但是较低的产能却极大的限制了装备的更新与补充,在全面战争动员的情况下,面对巨大的消耗只能靠更大的产能来抵消,苏联做到了,但德国是越打越少,纸面上的装甲师实际上在战争后期都是缺兵少粮的状态,坦克的数量一减再减还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只能慨叹猛虎末路。
作为玩家在唏嘘历史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建装甲部队,为了改变“命运的五分钟”一次次尝试利用自己的钢铁利爪撕开莫斯科城下的壁垒、基辅的口袋。
在《钢铁雄心3》中装甲部队的主要构成是轻型坦克部队、中型坦克部队、重型坦克部队、超重型坦克部队、摩托化步兵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和自行火炮部队(火炮、反坦、防空、火箭炮)。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装甲部队中旅、团一级的作战单位并不一定是单一兵种类型的单位,如装甲团里就有可既有中型坦克又有重型坦克部队,还可能由少量的防空单位和火炮单位,而游戏中为了提高游戏性使得旅、团一级单位统一了装备序列。
玩家在刚有装甲部队的初期一般采用轻型坦克部队加摩托化步兵部队的形式组建轻型装甲师,通常的配比是1个轻型坦克部队和2-3个摩托化步兵部队,由于前期科技限制自行火炮部队往往没法生产,也没有摩托化的炮兵部队(只有摩托化防空部队)其软攻实力其实并不是很强,装甲也很薄弱,在面对拥有反坦克炮和炮兵部队的步兵师的时候很容易被挡住,加之初期装甲部队的组织度一般都比步兵低,所以很快其组织度就会被耗光。这种轻型装甲师并不适合攻坚作战,但是其具有极高的移动速度,作为敌后分割穿插部队非常合适,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攻击力单挑1-2个组织度不高的步兵师或者卫戍部队是没有问题的,对方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直取老巢。这种轻型装甲师的总体编制人员在10000人左右,与历史中的装甲师的主体结构类似,但是缺乏炮兵单位,攻坚能力不强。
到了战争后期,玩家们可以组建包含1个中型坦克部队、2个机械化步兵部队、1个自行火炮部队和1个自行反坦克部队的装甲师,其在攻、守、速度、装甲、反甲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性能,能够完成突击、包围等多种任务,攻坚能力也很不错是装甲作战的核心。这种装甲师的编制结构基本符合历史上装甲师的编制结构,兵力大约11000人,规模上也与历史上的装甲师规模相当。
这里有一个玩家们经常废弃不用的单位“工程兵”,其实在前文中讲述的各类装甲师中都有工程兵部队的身影,其在布雷、排雷、架设和拆毁桥梁、爆破、构建阵地等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玩家们似乎对携带工兵部队没什么兴趣。P社为了体现工程兵的重要性单独为其提供了一条科技线路,而且在游戏的陆战当中最为艰苦的跨河作战中工程兵是能够提供作战效率加成的。究其原因是玩家们不愿为了增加一个工程兵部队而舍去其他单位进而损失相应的性能。玩家们宁可面对河流绕道而行或者干脆硬着头皮强顶也不会在自己的师中加入工程兵部队。这可能是P社设计上的一个小小的缺憾。防空部队也是同样的道理,玩家们一般不太在乎防空,装甲部队直接占领对方机场就足可以消除空军的威胁,防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必要选择。
重型坦克部队由于其缓慢的移动力往往被玩家配属给步兵部队用于攻坚作战,重型坦克的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给步兵部队以强有力的支援,这些钢铁重锤可以敲掉敌人坚固的防线。至于超重型坦克,笔者本人没有碰过,其缓慢的移动速度甚至连步兵都追不上,而且科技树的时间点也非常晚等到可以出超重型坦克的时候,步兵师的实力已经足够摧毁对手的防线,用不着超重型坦克这种大玩具来耗费己方的IC。其实重型坦克部队在二战战场上确实也是作为攻坚和防御的中心力量,苏军在需要突破的地段往往会配备重型坦克旅以增强攻坚能力,用口径即是正义来惩戒纳粹分子;而德军在实施弹性防御作战时会利用重型坦克营来反冲击苏军突入的先头部队,把被伏特加灌得烂醉的伊万们赶出阵地。
游戏中的机动步兵部队分为机械化步兵部队和摩托化步兵部队,这里的摩托化和机械化是为传统的步兵部队配备汽车和机械化牵引设备等以提高步兵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能,步兵可以乘坐汽车或者装甲运兵车投入战斗,炮兵则可以利用汽车等牵引车辆转移火炮阵地伴随快速机动的部队作战,工程兵则可以利用机械化装备快速布雷排雷、快速架设桥梁等。其实“摩托化步兵”作为兵种名称于1963年才在苏军中使用,该兵种最显著的标志是其人均发动机功率:1939年时1个苏军步兵师的人均发动机功率仅为2.2千瓦,1960年代末期的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人均发动机功率达到了22千瓦。较高的人均发动机功率意味着更高的机动速度。当然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中也会配属坦克分队以提供装甲作战能力,使得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可以有效伴随装甲部队作战。
至于游戏中的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的区别,笔者认为这里的摩托化步兵部队是指依靠无装甲防护或轻装甲防护的运输车辆将步兵运送到战场边缘,步兵仍然以徒步方式进入战场完成作战任务,其配属炮兵也多以牵引火炮为主,利用牵引车辆转移阵地。机械化部队则是利用装甲输送车辆如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搭载步兵伴随装甲部队直接投入战斗,装甲输送车辆也可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配属的炮兵部队多为自行火炮部队,可以利用自身动力迅速转移阵地,甚至可以快速抵近射击或行进间开火射击,这就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从上述定义上说二战中的所有国家的部队都没有全部达到机械化,可能只有美国达到了全面的摩托化、苏军在后期也勉强达到了摩托化。真正全面机械化的时代其实是在当下,随着步兵战车的出现使得步兵真正能跟得上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且能获得可观的装甲防护,而不是二战时期皮薄馅大的装甲运兵车所提供的心理安慰式的装甲防护。
因此,游戏中的机械化步兵的性能要全优于摩托化步兵的,并且其有很高的机动速度,笔者非常喜欢将其与轻型坦克部队组合成机动师以获得高机动性(游戏机制中师的机动性取决于师内最慢单位的机动性),当然一般玩家们会把机械化步兵与中型坦克部队组合使用来发挥火力优势而忽略其对机动性的有限影响。
在游戏中机动火炮部队主要是自行火炮/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和摩托化防空炮,从这个设置上看似乎缺少摩托化牵引火炮/火箭炮、摩托化牵引反坦克炮和自行防空炮部队,由于自行火炮的科技线比较晚导致了玩家刚有装甲部队的时候没法为装甲师配属自行火炮部队攻坚能力不足,若是增加个摩托化牵引火炮部队则会给玩家编制部队带来极大的方便性。
在二战早期炮兵部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不高,各种类型的火炮基本依靠畜力或者人力(迫击炮、山地步兵炮)来进行机动,曲线火力还好说,步兵炮、榴弹炮的预设阵地都在攻击线或防御线的后方,转移阵地可以相对从容的套上骡马。直瞄火炮(反坦克炮和防空炮)距离战场位置很近,必须能够快速转移阵地,这个时候就全靠人力来顶上去,像Pak 36或19-K这样不到半吨重的反坦克炮,炮组成员还勉强可以推着移动,到了Pak 40和Zis-3这样一吨半的家伙,炮组成员要想人力移动那就必须练就麒麟臂了,《英雄连》里频频推着Pak和Zis到处转移的炮组成员绝对是连里的超人。
正因为如此,摩托化牵引是战争后期各国军队的标准配置,但牵引式火炮还是有较长行军到战斗状态的展开时间,而且防护水平也很低,一旦牵引卡车被击中,就彻底丧失了机动性,因而也无法快速投入到一触即发的遭遇战中。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炮直接架在车上,于是乎各种自行火炮便出现了,什么三突、四歼、猎豹、猎虎或者SU系的152神教流给装甲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除了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也有像“东风”这样的自行防空炮提供伴随装甲作战的防空火力。
这里可能有的玩家就会问了,除了装甲和步兵部队外为什么师级作战单位需要像火炮、反坦、防空和工程部队?作为独立随行作战任务的师级单位,其诸兵种合成度越高,战斗手段就越多样,能够处理更为复杂的战场形势,战斗力也随之得到大幅提升。在游戏中提供诸兵种合成作战部队的战斗效率的加成机制,当一支师级单位包含步兵、装甲、炮兵、直瞄火力和工兵部队时最高可以有25%的战斗效率加成,基于这套机制玩家们需要合理的选择下辖部队来组建师级作战部队,当然也需要根据每个玩家的作战风格来构建:高速穿插的轻型装甲突击师,稳步推进的装甲师,正面突破的重型师,物美价廉的步兵师等等。
2.4 特殊作战部队(山地部队、空降兵、海军陆战队)
此处讨论的特殊作战部队是指能够适应特定作战地域或者作战形式的部队,主要描述了二战时期各国普遍组建的山地部队、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这些部队都是为了特定的作战需求而组建的,在游戏中玩家们也会利用这些部队完成一些巧妙的作战行动,那么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这些部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特点。
山地部队是由经专门训练适用于山地作战的步兵、炮兵、工程兵等组成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和兵团。二战中一些国家军队内山地部队的部队和兵团具有特殊的组织编制像阿尔卑斯山地兵(法国、意大利),山地步兵部队(德国、美国),山地部队除主要兵种和专业兵种部队和分队外,还可辖有山地滑雪、悬崖攀登、驮载及其他分队。
山地部队兵团(部队)一般装备轻便武器、有高度通行能力的小型军事技术装备和运输工具,而炮兵和高射炮兵分队(部队)通常装备有专门设计的、适合沿山路行进和驮载运输的火炮(系统)和迫击炮。工程工兵(道路)分队装备有全套索道、特种桥梁和架设通过山地江河、峡谷、隘口的渡口以及向高地搬运物资的全套设备。在山区作战时主要依靠骡马运输补给物资和重武器。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都组建了各自的山地部队其规模从团、旅到集团军不等,在一些山地战场如挪威、高加索地区、意大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空降兵是用于在敌后作战的一个兵种。二战中各大国军队的编成中均有空降兵。空降兵主要由伞降/机降步兵、伞降/机降炮兵等部队和分队,以及各种专业兵和担任后勤的部队和分队组成,其基本编制单位是空降兵师(或旅),有的国家军队中则存在空降军。空降兵的人员一般都要经过跳伞/机降训练和专门的战术训练。执行空降作战任务时,武器及其弹药、携带式电台和轻便物资随人员一起空投。车辆、火炮、轻型装甲车辆、配属弹药及其他物质器材则可利用空降技术装备从飞机上空投、依靠滑翔机机降或用飞机运送到伞兵在敌后占领的机场。
空降兵的基本作战特点是:能够迅速抵达战区的遥远地域,对敌人实施出其不意的突击,完成诸兵种协同作战。空降兵能够迅速攻占并扼守敌深远后方的重要地域,打乱敌人国家和军队的指挥,占领岛屿、濒海地段、海军和空军基地,配合进攻部队从行进间强渡大的江河障碍和迅速通过山地,消灭重要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的空降兵部队除了大众所熟识的“伞兵”外还有机降步兵(利用飞机或滑翔机降落到地面遂行作战任务),这些机降步兵一般是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跳伞训练的,也往往是由步兵部队改编而来。
海军陆战队一般是指海军中中经过专门训练,用于执行登陆作战,保卫基地、港口和其他任务的一个兵种(对于美军来说其是一个军种)。早期的海军陆战队是英国于1664年建立的,后来欧洲其他国家(十八世纪前半期)及美国也相继建立。海军陆战队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战争特点和海军作战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最初,海军陆战队用来射击近处敌舰上的人员、实施接舷战和担任警卫勤务。后来,才主要用于海上登陆,保卫海军的驻泊点和沿岸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武装力量的海军陆战队发展最快。随着登陆战役的作用和规模显著增大,促使英美两国扩大了其海军年陆战队的规模以投入到登陆战役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两国多次发起登陆战役,在太平洋战场残酷的夺岛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更是发挥了绝对核心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英国的海军陆战队约8万人,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则高达48.5万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般国家的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的一个兵种,平时受海军指挥机关直接指挥,但在登陆作战中或其他一些海军陆战队参与的战斗中则需要受到地面作战部队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而言其地位要高于其他国家的海军陆战队,因为其是作为美国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军种而存在的,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拥有完整的地面、空中和海上作战力量甚至能够独立完成战役级作战任务。下面将讨论苏德两军的特殊作战部队在二战中和游戏中的编制情况。
苏军在1920年代开始组建山地部队,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共有19个山地步兵师,其中6个(第44、58、60、72、96、192)部署于基辅特别军区,1个(第28)在外高加索军区、7个(第9、20、47、63、76、77、138)在外高加索军区,3个(第68、83、194)在中亚军区,1个(第101)在远东军区,1个在独立的第9集团军。
根据1940年8月制定的编制表,1个山地步兵师包含个 师司令部(含80名军官,共计170人)、1个通讯营(含38名军官,共计342人)、1个山地侦察连(含11名军官,共计190人)、4个山地步兵团(每团含135名军官,共计2193人)、1个山地炮兵团(含107名军官,共计1406人)、1个重炮团(含109名军官,共计1263人)、1个反坦克炮兵连(含11名军官,共计117人)、1个防空营(含37名军官,共计321人)、1个工兵营(含35名军官,共计457人)和师属勤务部队(含122名军官,共计976人),全师共有兵力14014人,军官1090人,装备479挺轻重/高射机枪、120门迫击炮,8门反坦克炮、8门防空炮、57门火炮、447辆机动车、6158匹骡马以及755架马车。苏军的山地部队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其经受的山地专门训练并不比普通步兵师多多少,在开战初期情况紧急时山地师也被当作普通步兵师投入战斗,索性将许多山地步兵师转变为步兵师。不过当德军在1942年将济公重点转移到高加索油田时,一些山地师在高加索山脉与德国山地师正面缠斗,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甚至在1943年在第3军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第3山地军。到战争结束时,苏军的山地部队包括第3山地军下辖第128近卫、242、318山地步兵师,在外高加索的第68山地步兵师。
下面以第128近卫山地步兵师为例来比较一下历史与游戏中的编制情况。
第128近卫山地步兵师的前身是内战时期于1922年7月12日组建的苏联红军第1土库曼斯坦山地步兵师,1935年7月1日该师更名为第83山地步兵师,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第83山地步兵师隶属于中亚军区第58步兵军。在1941年9月1日至10月1日之间,该师被分配给了第53军,仍位于中亚军区。1942年1月,该师归还第58步兵军建制并开始了入侵伊朗的行动。从1943年1月1日起,该师在克拉斯诺达尔地区附近作战隶属于第56军。在成功解放库班和塔曼半岛地区之后,该师于1943年10月8日被授予近卫称号,并更名为第128近卫土库曼斯坦山地步兵师。1944年4月24日,该师因参加克里米亚的战斗而被授予第一个红旗勋章。八月期间,该师参加了喀尔巴阡山脉的战斗。该师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1.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在1941年该师名为第83山地步兵师,该师下辖247山地步兵团、第248山地步兵团、第249山地步兵团、第83山地炮兵团及其他附属部队。从数据上看其包含3个团,兵种为bergsjaeger_brigade山地部队,没有编号,依然缺少炮兵部队,需要指出的是游戏中并没有“山地炮兵”这一兵种,而普通炮兵兵种在山地作战时又没有损耗和效率加成。
这个师的官方数据笔者是在俄文网站上查找的,碍于不会俄文,因此列出的信息有可能不准确,但是至少查了一下,P社则根本就不考证了,缺少俄语人才吗?该师二战结束时候的师长是M.I. 科尔杜波夫少将,数据文件中找不到他的数据。
苏联空降兵诞生于二十年代末期。1930年遵照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命令,在列宁格勒军区第11步兵师的编成中建立了1个试验性的航空摩托化空降兵支队。1932 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将列宁格勒军区的航空摩托化空降兵支队扩编为空降兵旅,并责成该旅培训空降教员和研究制定战役战术标准,更多的空降旅也被组建起来。在1935年的基辅大演习和1936年白俄罗斯大演习中,充分展现了空降兵的实力。
1941年初1个标准的空降旅下辖1个旅司令部、1个通讯连、1个侦察连、4个伞兵营、1个摩托车连、1个防空机枪连、旅属炮兵群,全旅约3000人(1943年时,增加了一个反坦克营,撤掉了炮兵群,将摩托车连与侦察连合并为摩托车侦察连,拥有274名军官,兵力为3478人)。在此期间开始组建空降兵的高级战役战术兵团—三旅制的空降兵军。空降兵兵团配备有轻重机枪、50 和82 亳米迫击炮、45 毫米反坦克炮和76 毫米山炮、T-40和T-38型坦克以及喷火器。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共有五个空降军又一个空降旅,其中第1空降军部署于基辅特别军区,下辖第1、204、211空降旅;第2空降军部署于哈尔科夫军区,下辖第2、3、4空降旅;第3空降军部署于敖德萨军区,下辖第5、6、212空降旅;第4空降军部署于西部特别军区,下辖第7、8、214空降旅;第5空降军部署于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下辖第9、10、201空降旅;第202空降旅位于红旗远东方面军。这些部队不是处于组建阶段就是处于整顿状态。战争之初的严峻形势迫使苏军将空降部队作为普通步兵投入到绝望的防御战中,遭受到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基辅合围战中第1和第2空降军甚至被彻底摧毁,被迫取消了建制。
在初期的可怕损失后,苏军最高统帅部召回了所有残存的空降兵力量进行重组,莫斯科迫在眉睫的形势又让苏军在莫斯科周围投入了手中仅有的作战力量,包括重组的空降部队。1941-1942年冬季的反攻作战中整整一个空降军被空投到德军战线后方维亚济马附近试图配合反攻彻底包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但和许多苏军超出其能力的作战计划一样彻头彻尾的失败了,整个空降军反而被合围,历尽磨难地战斗了4个月后才重新与主力部队回合。随后空降部队又不得不重组,空降兵部队于1942年秋被改编为近卫步兵师以加强南方战线的守备,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地区经历了极为残酷的战斗。
1942年12月将再次重组的空降部队改编为10个近卫空降师,每个师下辖3-4个空降团(由原来空降旅改编而来)、1个空降炮兵团、1个空降侦察连、1个空降反坦克营以及其他一些支援和服务部队。(由于笔者没有查到关于师的兵力和军官数情况,俄语没学过,俄文资料查不了~~~故此没有一一列出)
这些空降师于1943年投入到了库尔斯克战役中,在顽强顶住德军的进攻之后,苏军的反击将德军赶向第聂伯河,为了配合渡过第聂伯河,苏军又组织起一次大规模的第聂伯河空降作战,但是和失败的维亚济马空降如出一辙,在苏军不充分的准备工作、糟糕的侦察行动、混乱的协同组织的加持下,德国人笑纳了本应给他们致命一击的3个空降旅。这也成为二战中苏军大规模空降行动的绝唱,此后只能看着英美盟军空降兵诺曼底的欢歌与阿纳姆的悲鸣了。短暂组建了新的空降军(下辖3个师)和1个空降集团军后,近卫空降师又重新作为近卫步兵师投入战斗并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下面以第4近卫空降师(荣获苏沃洛夫勋章和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的近卫红旗奥夫鲁奇空降师)为例讨论一下历史中和游戏数据中的苏联空降师。
该师于1942年12月,在第1空降军指挥机关和第1 、2 、5空降旅部队的基础上于莫斯科州组建,番号为第4近卫空降师,下辖步兵第9、12、15近卫空降团,第1近卫空降炮兵团和其他部队。1943年2月,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调往西北方面军,编入第1突击集团军。1943 年2月26日,在杰米扬斯克地域首次投入与德军作战。3月下半月,调到库尔斯克方向,编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第53集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该师在中央方面军第13 集团军的编成内作战。从7月12日开始参加奥廖尔进攻战役。在解放左岸乌克兰的过程中,在中央方面军第60 集团军的编成内遂行进攻任务。10月1日,所部强渡了第聂伯河。10月底,转隶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13集团军,并在第13 集团军的编成内参加了基辅的防御和进攻战役;在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的配合下,占领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奥夫鲁奇市(11月8日)。为表彰在攻城战斗中立下的功绩,授予该师奥夫鲁奇师荣誉称号(1943.11.19)。
1943年12月底至1944 年1月初,参加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1月下半月,编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0集团军,在这个集团军的编成内,所属部队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中勇敢作战。1944年3月17日强渡南布格河,解放了布拉茨拉夫市;3月25日在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城西北强渡德涅斯特河并展开了进攻。1944年4月8日,因在强渡德涅斯特河而荣获红旗勋章。
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该师在乌克兰第2 方面军第27集团军的编成内实施了进攻战斗。1944年10月-1945年1月,参加了德布勒森和布达佩斯进攻战役。从1945 年2 月17 日到战争结束,在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第7集团军的编成内作战。在布拉迪斯拉发-布尔诺进攻战役中,协同其他兵团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作战。
该师的历任师长:1942年12月-1943年4月为P.A.亚历山德罗夫少将;1943年4月-1944年9月为A.D.鲁缅采夫少将;1944年9-10月为A.P.科斯特雷金上校;1944年10月至战争结束为N.V.叶廖明上校(1945年4月20日晋升为少将)。该师及其前身的数据都没有在history/units中SOV_1941.txt和SOV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搜索其他空降部队也没有找到,就连空降兵的兵种paratrooper_brigade也没有找到,无力吐槽P社了,玩家们自己组建苏联空降师吧。
该师的首任师长P.A.亚历山德罗夫少将于1940年6月4日取得少将军衔(此时少将军衔被恢复,其在1939年11月4日已经晋升为相当于少将军衔的旅级指挥员),他的数据在history/leaders中SOV.txt中可以找到:
海军本就是苏联红色革命的摇篮,海军陆战队更是红色政权的重要武装力量,在攻打冬宫的著名行动中就有海军陆战队士兵的身影。在苏联内战时期海军大量组建了海军步兵部队来打击国内的白俄势力与外国干涉军。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海军已拥有一个海军陆战旅(1940年在荣获红旗勋章的波罗的海舰队中建立)。在战争初期的艰难岁月中,苏联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海军陆战中队、陆战营和陆战旅(共约10万人)。这些部队隶属各舰队和各区舰队,协同苏联陆军兵团(部队)保卫濒海地域、海军基地和港口。遵照国防委员会1941年10月18日的决定建立了25个海军独立步兵旅,后来又建立了10多个非独立的海军步兵旅(总兵员达6万人),开赴前线作战。
这些海军步兵旅主要由海岸部队和舰艇上的水手、淮尉和军官组成,在编制上,1个海军步兵旅由3个步兵营、2个火炮营和1个迫击炮营,以及数个保障分队组成,近5000人。截至1942年底,共组建了40个左右海军步兵旅,并在陆军各方面军中实施战斗行动。从1943年9月起,大部分海军步兵旅改编成为步兵师,其余的战后被解散。
下面以黑海舰队海军陆战队第1旅(荣荻两次红旗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困佐夫勋章的塔曼海军步兵旅)为例说明海军步兵旅的编制和作战历程。
该旅于1942年8月组建。下辖海军陆战队第14营,第322营和独立第142营。其人员来自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里海区舰队以及其他一些炮兵、工程兵分队的官兵。1942年9月25日番号改为第255海军步兵旅(有一段时间叫海军陆战队第255旅),隶属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第47集团军。11月,该旅配属第56集团军,在图阿普谢方向上作战。全旅官兵巧妙利用山林地形,多次粉碎敌人妄图突破图阿普谢城的尝试。由于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于1942年12月13日荣获红旗勋章。1943年2月6日,在梅斯哈科地区登陆场上陆,同其他兵团和部队一起在著名的“小地”坚持进行了约7个月的顽强保卫战,该地是苏联英雄库尼科夫率领突击队在塔曼半岛登陆时建立的登陆场,在残酷的战斗中库尼科夫壮烈牺牲,此外“伟大的”勃烈日涅夫同志作上校政治军官也在该地执行政治宣传任务并将该登陆场称为“小地”。
1943年9-10月初,参加新罗西斯克-塔曼进攻战役。因在解放塔曼半岛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荣获塔曼海军步兵旅荣誉称号(1943.10.9)。11月初,该旅部分兵力参加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4年春,配属独立滨海集团军(4月18日改为滨海集团军)参加解放克里木的战斗。在1944年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中,该旅于8月22日强渡德涅斯特湾,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46集团军的其他兵团和黑海舰队的部队协同行动,于8月23日解放了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自1944年秋到战争结束,担负保卫瓦尔纳和布尔加斯地区黑海沿岸地带的任务。
历任旅长为:1942年8月-1943年1月为D.V.戈尔杰耶夫上校;1943年1月-1943年9月为A.S.波塔波夫上校;1943年9月-1944年1月为P.V.哈里切夫上校;1944年1月至战争结束为I.A.弗拉索夫上校。该旅及其指挥官没有在游戏数据文件中找到,游戏数据文件中也没有任何苏联海军步兵旅和海军陆战队的信息.
德国山地步兵部队(德语Gebirgsjäger,直接翻译过来是山地猎兵),山地步兵的编号体系与普通步兵是分开的,即山地步兵不用按照普通步兵单位的编号顺序,其自身可以从第1开始编号。在1935年时德国仅有少量的独立山地步兵营,随后这些营合并为一个山地步兵旅,随后在1938以该旅为基础组建了第1山地师同时又新组建了两个山地师。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国防军一共建立了10个山地师,武装党卫军组建了6个山地师。
1个标准的山地师包括1个师司令部(195人),1个山地侦察营(650人),1个山地通讯营(453人),2个山地步兵团(每团3064人),1个山地炮兵团(2230人),1个反坦克营(500人),1个山地工兵营(900人)以及师勤务部队和分队(2000人),全师共13056人,装备569挺轻重机枪、72门迫击炮、72具反坦克火箭筒、20具火焰喷射器、39门反坦克炮和66门火炮。
山地师的人员、装备与训练都是围绕着山地作战这一特殊目的展开的,其主要运输工具是骡马,编制内的机动车数量较少。正是因为其特殊则作战方式与运载工具使得山地部队在山区作战时相较于标准的步兵师有较好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而在平原地区作战时受限于运载工具其机动性要比一般的师稍差,其作战发挥反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师的武器装备主要以轻便为主,炮兵虽也有重炮,但多为可拆解型以便骡马驼运,因此其射程相对于较短(火炮身管长度和重量限制)。由于山地作战的接战距离较近,炮兵射程要求不高并不影响实际作战效率。
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也组建过山地军和山地集团军,这些山地部队在纳尔维克、克里特岛、阿尔卑斯山、巴尔干以及高加索进行过艰苦的战斗。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山地部队的特有装备山地帽,这种军帽是我国抗战时期军队军帽的原型,军帽主体是有帽檐的便帽,在帽子两侧和后部有可以包围整个头部的帽围,在平时穿戴时将帽围翻折到帽冠四周,在帽冠前部用扣子扣紧。山地帽是德国山地部队的标志,带上山地帽显示出其精锐部队的身份。德军在战争中后期又把山地帽的样式推广到全军,成为了全军的制式军帽,为此山地兵们还有些愤愤不平,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神圣的标志。山地兵的另一个著名标志就是雪绒花徽章,这个标志继承自奥匈帝国的山地部队,用在山地上顽强盛开的雪绒花代表山地部队也确有相得益彰之感。
下面以德国国防军第1山地师为例来讨论历史上与游戏中山地师的编制与使用情况。
德国国防军中最早的山地旅是在1935年6月1日组建起来的,而第1山地师正是在1938年4月9日由该旅改编而来,驻扎于加尔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 Partenkirchen)。该师主要由巴伐利亚人和一些奥地利人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该师中曾经有一位中国军官——蒋纬国。蒋纬国彼时在德国军校学习,在该师见习并最终得到了少尉军衔,在欧战爆发前返回中国。
在波兰战役中该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第14集团军的一部在喀尔巴阡山地区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在夺取杜克拉隘口的战斗中更是一战成名尽显德军山地部队的战斗力。1940年,该师参加了法国战役,在1941年4月则作为第2集团军的一部入侵巴尔干地区。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1山地师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麾下,参加了乌曼口袋、基辅、斯大林诺以及强渡第聂伯河的战斗。1942年5月,该师转隶第三装甲军,参与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随后开赴高加索战场。8月21日该师派遣一支特别分队登顶欧洲第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在山顶升起了德国国旗。
随着1942年12月-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灾难性的覆灭,第1山地师所隶属的克莱斯特集团军群被迫撤出高加索,于是第1山地师开始了漫长的撤退之旅。1943年4月,该师被派往巴尔干地区在南斯拉夫和希腊清剿游击队。1944年3月,该师参加了德国占领匈牙利的玛格丽特行动。1944年8月,该师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中阻击红军的进攻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随后的战斗中该师被用来填补德军薄弱的防线,1945年3月,第1山地师更名为第1人民山地师,在巴拉顿湖附近投入到了希特勒疯狂的最后一搏——绝望的春晓攻势中几近覆灭。两个月后,该师逃向向奥地利的美军防线,向美军投降。
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第98山地步兵团、第99山地步兵团、第54战地医疗营、第54坦克歼击营、第79山地炮兵团、第54通讯营、第54工兵营以及师属勤务部队。
该师的历任师长:路德维希·屈布勒山地兵上将(1939年9月1日-1940年10月25日),休伯特·兰兹少将(1940年10月25日–1942年17日,他于1943年1月28日晋升为山地兵上将)、冯·格兰伯霍芬(1942年12月17日-1944年10月18日)、奥古斯特·威特曼少将 (11944年10月19日-1944年12月)约瑟夫·屈布勒中将(1944年12月27日-1945年3月10日)、奥古斯特·威特曼中将(1945年3月17日-1945年5月8日)。
该师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1.txt和GER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1941年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其主力的98、99山地步兵团的兵种类型山地兵(bergsjaeger_brigade)是正确的,但是该师下辖的是第79山地炮兵团,而不是第79山地步兵团。由于游戏中没有山地炮兵的兵种类型,所以这里P社是硬凑把部队缺炮兵的传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了。再看1944年的数据:
此时第79山地炮兵团没有了,笔者没有查到该团被从该师中移除的资料,估计P社是想还原德军山地步兵师在战争末期被打残的效果吧。
该师的首任师长是德国山地兵之父路德维希·屈布勒将军,屈布勒于1938年1月1日晋升为少将,1939年12月1日晋升为中将,1940年4月6日晋升为步兵上将,1941年12月9日转为新设立的山地兵上将。他的数据在history/leaders中GER.txt中可以找到:
晋升数据的中将和上将阶段的数据有些问题,年份和日期都不准确。
德国空降兵部队(德语:Fallschirmjäger,也翻译为空降猎兵)是隶属于德国国防军空军(Luftwaffe)的兵种。这个兵种在德国的诞生其实与苏联有直接关系。与通常大众认为欧美各国开创了空降兵部队作战使用的先河的印象不同,苏联最早意识到空降作战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意义,并组建了成建制、成规模的空降作战部队。在1935年的基辅大演习和1936年白俄罗斯大演习中苏军使用了空降部队,并设法空投了上千名士兵,这极大的震撼了在场的外国军事观察家,这其中就包括赫尔曼·戈林。
其实早在1933年驻苏联的德国武官就像柏林发去了有关苏联空降兵发展的报告,而戈林作为纳粹政权的显赫人物也想在传统的德国军官团控制的陆军势力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空军。他所希望建立的空军不只有执行空中作战的部队,还要包括地面作战部队,而空降兵就是这些部队的代表(后期戈林元帅还组建了装甲师!)。因此在1935年3月至4月期间,戈林将他作为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时组建的戈林地区警备队改编为德国第一个空降团,并于1935年4月1日将其命名为戈林将军团。该部队随即于10月1日被纳入新组建的德国空军中。1936年1月29日,真正德国伞兵部队在戈林将军团中作为1个营组建,该营的士兵和军官都经过了跳伞训练。同时成立的还有1个跳伞训练学校以训练伞兵,其也向现役和预备的德国空军人员开放,接受训练的士官、军官和其他级别的士兵必须成功完成六次跳伞行动后,才能获得空军伞兵徽章。
德国空降部队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并与1938年成立了第一个师级单位-第7航空师(1942年更名为第1伞兵师)。在波兰战役期间,空降兵被派往维斯杜拉河和布格河之间以夺取几个重要的机场。1940年初的挪威战役期间,空降兵成功地夺取了斯塔万格附近的索拉空军基地。同年5月10日,空降兵成功的突袭并占领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埃本·埃玛尔要塞.荷兰入侵期间,空降兵成功地夺取了穆尔代克和多德雷赫特的桥梁。空降部队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后最终占领法肯堡、奥肯堡、瓦尔黑文和伊彭堡的机场。但是,德国人企图用伞兵突袭海牙俘获荷兰女王及其政府官员的计划落空了。虽然取得了征服荷兰的战略目标,但是空降兵在作战中也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运输机部队在荷兰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胜利的光芒会冲昏领导人的头脑,掩盖深层次的问题,严谨的日耳曼人与东瀛莽夫也别无二致。
接下来的克里特岛战役将成了希特勒的“绿色魔鬼”(伞兵部队的昵称)挥之不去的悲惨记忆。在守岛的英军部队早已预料到德军会实施空降作战并做好了全面的戒备后,德军依然发动了空降作战。在规模空前的空降作战中,伞兵们被迅速反应的防守者们包围并孤立起来,指挥过程中各种糟糕的协调更是雪上加霜,经过数日的激战最终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该岛。无论是伞兵部队还是运输机部队都在这次战役中元气大伤,希特勒本人也震惊于如此高昂的损失,并严令不得再进行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从此伞兵失去了翅膀,只能与苏联同行一样在地面战斗中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空降部队也投入到对苏作战中。在1942年的北非和1943年的意大利也都有空降部队的身影。到了1944年盟军登陆时,卡朗唐的雄狮与美国同行真刀真枪的交上了火。随后的岁月里空降部队被填补到东西两线的脆弱防御地段以抵挡盟军的进攻,最后不是被苏军彻底摧毁就是逃向西线向英美军队投降。德国空降部队开创了空降部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先河,在残酷的战斗中证明了自身精锐之师的地位也是在作战中走向了坟墓。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国防军共组建了7个标准的伞兵师和6个挂着伞兵师名的步兵师,此外还组建了2个伞兵军和1个伞兵集团军。
1个标准的伞兵师包括1个师司令部(194人)、1个侦察连(200人)、1个通讯营(379人)、3个伞兵团(每团3206人)、1个空降炮兵团(1571人)、1个防空营(824人)、1个迫击炮营(594人)、1个反坦克营(484)、1个工兵营(620)和师属支援与勤务部队(1492),全师共有15976人,装备9689支步枪和卡宾枪、3810支手枪、3026支冲锋枪、1010挺轻重机枪、188门迫击炮、250具反坦克火箭筒、20具火焰喷射器、39门高射炮、12辆自行高射炮、21门反坦克炮、14辆自行反坦克炮、56门火炮、2141辆机动车和389辆摩托车。
下面以第1伞兵师为例讨论历史上与游戏中山地师的编制与使用情况。
该师于1938年10月成立,最初番号为空军第7航空师,首任指挥官就是德国空降兵之父库尔特·斯图登特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该师由两个伞兵团组成。1940年4月的威瑟堡行动期间,该师参加了对丹麦和挪威的入侵,成功占领了多个机场。德国于1940年5月入侵比利时和荷兰,第七航空师派遣了部队占领关键的桥梁同时对埃本·埃玛尔要塞发起突袭并一举拿下了该要塞。在荷兰作战时,该师主力部队企图以空降主要机场和桥梁完成对荷兰的致命打击,但空降兵部队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甚至出现了围困被俘的情况,运输机部队也损失惨重,但在第22机降步兵师和地面其他部队的配合下终于勉强稳住阵脚并最终征服了荷兰。
该师随后参加了著名的克里特岛之战。岛上的盟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第7航空兵师的部队损失惨重,虽然最终攻克该岛,但绿色的雄鹰已经被折断了翅膀,从此以后该师没有再进行过师级规模的空降作战。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该师被调往东线于1942年改编为第1伞兵师。经过数月的苦战后与1943年3月从东线撤回法国南部休整,当盟军1943年7月进攻西西里岛时与该师发生了战斗。随后该师撤回到意大利本土参与了意大利本土的防御作战,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该师参加了意大利进行的历次战役。从1943年12月14日至27日,该师在奥托纳战役中迎战加拿大第1师。随后该师集中在罗马以南的冬季防线以抵御英国第8集团军的进攻。1944年2月至1944年5月间,第1伞兵师参加了蒙特卡西诺战役,6月后撤到罗马北部,随后与第4伞兵师组成了1第1伞兵军。在随后的战斗中继续抵挡英军的前进,最终于1945年5月2日随驻意大利的德军全面投降,一周后德国无条件投降。
该师下辖第1坦克歼击营、第1工兵营、第1防空营、第1医疗营、第1、3、4伞兵团、第1炮兵团以及师支援与勤务部队。
该师的历任师长:1938年9月9日-1940年5月16日库尔特·斯图登特中将,1940年5月16日-1940年10月1日理查德·普泽特中将,1940年10月1日-1941年5月20日威廉·萨斯曼中将,1941年5月20日-1941年10月1日阿尔弗雷德·斯图姆少将,1941年10月1日-1942年8月1日埃里希·彼得森中将,1942年8月1日-1944年1月4日理查德·海德里希空降兵上将,1944年1月4日-1944年2月21日汉斯·科尔特少将,1944年2月21日-1944年11月18日理查德·海德里希空降兵上将,1944年11月18日至战争结束卡尔·洛特·舒尔茨少将。
该师的数据可在history/units中GER_1944.txt数据文件中找到,在1944年文件中该师的配置如下:
3个伞兵团的建制是存在的,兵种也都是空降兵(paratrooper_brigade),番号也是正确的,缺少炮兵团是P社祖传的。
该师首任师长斯图登特空降兵上将的数据可在history/leaders中GER.txt中找到:
斯图登特将军于1938年4月1日晋升为少将,1940年1月1日被提升为中将,1940年5月29日擢升空降兵上将,1944年7月13日荣登大将之列。数据中的晋升年份基本正确,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中的第4等级也就是最高等级的军衔是大将,在指挥层面上是战区指挥官,其军衔在不同国家可能对应上将、大将或元帅,P社似乎不想把斯图登特定为战区指挥官故这里只把他的最高军衔记为上将。
德国国防军海军的海军陆战队最早起源自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陆战营,彼时的陆战营主要负责军舰上军官的保卫和驻扎港口的防卫工作。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扩张,海军陆战队也跟随其扩张的脚步在世界各处的殖民地作战。甚至在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时,德国就派出了海军陆战队来加入八国联军出兵干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军陆战队迅速扩充为师级部队。1914年11月后德国组建了两个海军陆战师,并以两个师为基础成立了弗兰德斯海军陆战军。1917年2月上旬,又组建了第3个海军陆战师,从而使海军陆战队的兵力达到了70000人。海军陆战队参与了一战中的众多战役,其中就包括在中国青岛对倭寇的战斗。
一战结束后海军陆战队也被解散,战后由于德国海军的实力远不如前也就没有组建大规模的海军陆战队,1938年3月德国海军成立了一支秘密特种部队-海军突击连。1939年9月1日,它参加了攻占但泽港附近的维斯特布拉德要塞的战斗(波兰电影《血战西盘岛》就是讲述这场绝望的战斗)。这支特种部队随后也在东线参加过战斗。
1943年,鉴于德国大型水面舰艇令人失望的表现以及被封锁在港口的事实,德国最高统帅部希望利用海军人员组建几个海军陆战师来补充陆战上人员的短缺。初步从陆军调来了几个步兵团作为海军陆战队的基干,但大规模的海军陆战队师并没有被成功的组建。倒是到了战争末期的柏林战役期间,山穷水尽的德军为了拼凑出能够填补千疮百孔的防线从空军、党卫队、海军征调人手临时组建了数个师。海军组建了7个海军步兵师投入到柏林防御战中,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海因里希认为将这些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临时组建的部队投入到一线作战无疑是草菅人命。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德国人不得不把他们送上残酷的前线。
这7个师中,第2海军步兵师在西线与英国人的苦战中赢得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尊重,被誉为“蓝色党卫军”。1个海军步兵师包含3个海军步兵团、1个侦察营、1个反坦克营、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以及其他师属支援和勤务部队,全师兵力约10000人。由于德国海军陆战队在战争初期的规模很小而战争后期组建的海军步兵师又是仓促上阵的,故其资料相当少,P社也没有做到游戏中去,在游戏数据文件中找不到这些海军步兵师的存在。
二战中各国的特殊作战部队一般是作为精锐部队组建的,其面向特定的作战类型,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在二战的各个战场上都会发现特殊作战部队的存在。
山地部队作为历史悠久的特殊作战部队在许多多山的大陆国家中都有组建,为了适应山地作战而对其进行了专业化的山地作战训练,登山当然是最基本的训练了,但是攀岩并不是每一个山地部队士兵必备的技术。事实上无论是在苏联、德国还是在美国山地部队中掌握攀岩技术的士兵也是少数,大多数的士兵是做徒步登山训练的。
山地部队的装备也做了强量化的处理,在山区作战时,传统的重型武器无法有效机动,重达数吨的重炮是没有办法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进的,因此多数山地炮兵部队使用可拆解的轻型火炮,火炮拆解后由骡马或人力搬运,进入作战阵地后进行组装来实施火力支援射击。由于轻量化的原因,山地部队的重型武器的射程受到了限制,但由于山区作战时双方的交战距离相对较近,射程上的缺憾并不影响作战效率。
山地作战对士兵的体能要求非常之高,因此一般国家的山地部队会选择有山区生活经验的年轻兵源,苏联组建的山地师由于战争初期兵源紧张的问题导致其部队的士兵年龄普遍偏大,并不太适合高强度的山地作战。
游戏中为玩家提供了山地步兵部队,其山区作战中有作战效率加成,1个山地师在山区地形上(包括山地和丘陵)可以轻松击溃与其有相同规模和组织度的普通步兵师,若有反坦克部队配合甚至可以“徒手撕高达”干掉贸然向山区进攻的装甲师。玩家们一般也会组建山地部队以投入到多山地区的作战中,尤其对倭国的山地非常有效。游戏中的山地师一般是由3-4个山地步兵旅组成,总兵力在9000-12000人左右。
与普通步兵师的编制不同,玩家组建的山地师一般是不会配属炮兵部队的,因为游戏中没有提供针对山地作战的山地炮兵部队,普通炮兵加入到山地师之中会拖累山地师在山区地形中的作战效率,如移动速度就会受到普通炮兵部队的影响而无法在山区发挥山地部队的移动优势,虽然配属炮兵部队会提供软攻加成,但相对于其提供的好处而言,对山地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取舍之间玩家们会选择不配属炮兵。根本的原因是P社没有做出来山地炮兵部队,全等着玩家自己打MOD添加单位。山地炮兵单位应该有普通炮兵单位的属性以及山地部队在山区作战的加成。有了这种山地炮兵部队的加入山地师的编制形式就丰富多样起来。
空降兵部队的作战类型较为特殊,其可以被空投至敌后深远提取返程作战行动,基本上不受地域机动的限制,能够在敌人防守薄弱的后方地区造成混乱,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甚至配合地面部队合围敌主力作战兵团。空降兵部队也被当作各国的精锐部队来培养,由于各国的武装力量结构不同,空降部队可能隶属于不同军种,像美国和苏联的空降部队是隶属于陆军而德国的空降部队是隶属于空军。
空降部队一般都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而跳伞徐连就是这些徐连中最重要的一环,战争初期各国组建的空降部队的士兵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空降训练,跳伞经验也比较充分,在战争末期组建的空降部队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训练,跳伞次数更是少得可怜。像德军的空降兵在二战后期普遍没有任何跳伞经验,只能被当作纯粹的步兵师用。
在空降作战行动中,空降兵一般装备轻型武器,美国的伞兵会随身携带轻武器跳伞,落地后直接投入战斗;德国的伞兵则将武器装在板条箱中随部队一同空投,落地后士兵需要在板条箱中拿去武器再投入战斗。空降部队也会装备火炮等武器,像迫击炮和轻型步兵炮可以通过拆解装入板条箱内空投,落地后伞降炮兵会组装这些武器投入战斗。更重型的火炮、车辆甚至坦克就只能由滑翔机来运输滑翔降落到地面。
正如前文所述二战中也有机降部队的存在,他们一般不需要专业的跳伞训练,只需要进行快速登机和下机训练即可,他们乘坐运输机或者滑翔机降落到地面投入战斗。这这种类型的部队对着陆场要求较高,对于运输机而言需要提前占领敌后机场,而滑翔机则需要平坦的地形。此种作战方式极为不灵活,德军在荷兰和克里特岛的巨大损失就是源于对严密防守的机场实施强攻,机降部队在没有完全占领机场的情况下被迫降落投入战斗。
空降作战中部队的作战环境是非常严酷的,落入敌后仅持有轻武器的伞兵必须迅速、勇猛地行动才能在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他们必须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这也正是为什么各国都把空降部队视为精锐的原因所在。
在游戏中玩家也可以组建自己的空降师,一般1个空降师由3-4个空降旅组成,总兵力在9000-12000人左右。空降师要想实施空降作战就必须有运输他们的运输机,因此游戏中想要玩玩空降作战的同学付出的IC代价也不少,不但要陆军有空降部队,空军还要造昂贵的运输机。有了运输机空降部队可以在运输机航程范围内空投到任意地点,玩家们空投部队后就是一场豪赌,因为一般空投到后方的部队会丧失补给路线,全靠自身携带的给养作战直到补给线被打通。地面其他部队无法跟进的情况下莽撞的空降只能使他们变成瓮中之鳖,玩家们在制定恢宏的空降作战计划的时候也要以蒙蒂为借不要奢望那遥远的桥。
与其他特殊作战部队一样,空降部队也缺乏炮兵单位,如果为空降师中加入普通的炮兵部队,虽然不会对地面作战有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师是没法空投的,因为普通炮兵部队没法被空投,这就相当于自断翅膀,神雕大侠的胳膊可以没有,雕却不能只有一只翅膀吧。P社还是没有给出空降炮兵这个兵种,虽然理论上空降炮兵的火力肯定是不如标准的炮兵部队,但是能够空降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这会给空降师提供额外的攻击加成,更有利于空降作战的实施。没办法,只能靠玩家自己修改创建了。
海军陆战队一般在各国中都是作为海军的地面作战力量出现的,像美国这种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比较少见。海军陆战队虽然是海军的兵种但是却也有超越普通步兵的能力。各国的海军陆战队都是以少而精的方式组建,当然为了凑人数而组建的海军步兵部队就不要考虑了,他们多数都是应急措施以把限制的海军兵源利用上。
海军陆战队所承担的最主要作战类型就是两栖登陆作战,两栖登陆战基本上是一场运气的赌博,碰到防守薄弱的滩头防御阵地还好说,靠数量和海空优势可以轻松推过去,一旦遇到坚固防御的壁垒就必须要有强硬的部队来打开缺口。二战中美军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上与倭鬼厮杀时经历了残酷的夺岛登陆作战,锤炼了海军陆战队的各师,试想海军陆战师参与奥马哈登陆作战,美军是否会打得那样艰苦?
作为主要两栖攻击力量的海军陆战队在各国的境遇各有不同,一般海洋国家像英、美有十分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力量,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完成战役级两栖登陆作战。而像苏、德这样的大陆国家,海军存在感极低,除了德国的U艇部队外,其他的海军力量都是打打酱油的角色,海军陆战队的地位就更是低下了。德国人在二战中就没怎么实施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克里特岛争夺战中是在空降部队极端被动的军面下被迫派出登陆部队以挽救危局,像马耳他这种弹丸小岛都没敢尝试登陆,海狮计划那更纯粹是作秀演出。反倒是苏联还有模有样地在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半岛组织过几次登陆行动,大部分由于祖传的组织协调混乱而失败,但也有塔曼“小地”这样纯属无心插柳的成果。简而言之苏、德的海军陆战队基本上没在两栖登陆作战中大放异彩,作为地面步兵的海军步兵部队倒是打得还算顽强,尽管成立他们的原因恰恰是海军失去了海上作战能力空余出大量闲置人员。
在游戏中玩家们是可以组建海军陆战师的,一般是由3-4个海军陆战旅组成,总兵力在9000-12000人左右。海军陆战部队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所受到的两栖登陆惩罚要远低于普通步兵部队,作战中的组织度消耗较慢,是进行两栖攻坚的利器。P社也没有做两栖炮兵部队,实际上史实中的两栖部队是有其炮兵单位的,在登陆上岸后可以为海军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P社没有还原出来的另一个兵种是两栖装甲部队,与其他特殊部队不同,两栖作战中可以投入两栖装甲车辆或经过特殊改装的装甲车辆,如著名的美军DD馒头,德国的潜水III号等,这些装甲力量会为登陆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没有他们奥马哈恐怕都成功不了。有了这两个兵种,玩家再组建海军陆战师时候就更加如虎添翼,本着P社不给枪炮,玩家们自己造的原则,玩家们埋头打MOD去了。
在游戏中特殊作战部队的作战效率属性是全面忧于步兵部队的,同样年份的科技水平下特殊作战部队的最高组织度永远都比步兵部队高10-20,在特殊地形或作战中以1抵3也不是问题,相对的其生产成本和训练时间都要高于步兵部队,过多的组建特殊作战部队会影响普通步兵组队的建设,扛线的步兵师少了,战局可能会变得很糟糕。这之中的权衡取舍全靠玩家自己,精锐之师必不可少,但部队永远不可能都是精锐,以一敌百可以用在关键时刻,可妄想次次如此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战时期各国的军事体系不同,军队编制情况不一,本文仅就苏、德两国主要的地面作战部队进行了粗浅的描述,玩家们从中可以看到游戏中的编制情况与历史中的差异。组建军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游戏中把这一系统工程简化到玩家们容易上手的程度,尽管如此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潜在的要素。玩家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组建各种各样的部队,和历史上的编制相较可能会发出不谋而和的感叹。
本文希望作为一个引子让玩家们在回顾这款老游戏时能够从中在找到一丝乐趣,玩家们再绘制一份巴巴罗萨计划,再突破一次马奇诺防线,再一次在钢铁与鲜血中保卫莫斯科。
本文从动笔到完成花了5个月的时间,初稿由于太急没有构思好仅仅把术语列出没有后续内容因此被编辑毙掉。于是笔者静下心来慢慢查找资料慢慢构思,但限于个人水平的问题,本文还是过于冗长拖沓,文笔也糟糕透顶。想毕看到此处的玩家也是寥寥无几,但还是感谢你们的支持,如果玩家们喜欢笔者会继续写一些其他国家军队的编制情况以及碰一碰海空军,当然与机核中的大佬们是没法比的。斗胆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仅在游戏的世界中讨论战争,而不要让战争走进现实。
战区是为实现战略计划、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作战区域。泛指进行战争的区域。根据战略意图和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在战前或战争爆发后确定,并可在战争中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或建立新的战区。随着军事技术和海军、空军的发展,作战空间不断扩大,战区范围已由陆地扩大到海、空领域。
各国军队中的陆军战役战略军团。其编成并不固定,通常视战区的性质和作用、可能遂行的任务、现有兵力和其他情况条件而定。1914-1915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集团军群最初出现于英、法、德军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曾将其陆军合编为数个集团军群。在苏德战场上不同时期都有3-4个集团军群作战,每个集团军群各辖2-4个野战集团军、1-2个坦克集团军(集群)、若干加强兵团和部队。1944-1945年,西欧战区的英美军队合编为3个集团军群。
方面军为苏联武装力量的战略战役军团,通常于战争开始时组建,用于完成在陆战区数个战役方向(有时是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任务。方面军通常与其他方面军及参加战略性战役的各军种的军团和兵团协同,通过实施方面军战役完成任务,有时也独立行动。
方面军的战斗编成依据其受领的任务、作战方向的重要性和战役容量的大小及其他条件确定。根据战争的经验,方面军的战斗编成可包括数个陆军军团(集团军),航空兵,诸兵种合成独立兵团,各兵种和专业兵的部队、兵团以及方军后方兵团、部队和机关。此外,方面军还可加强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各种兵团和部队。
方面军的出现,与陆军集团军数量的增加,战斗行动规模的扩大,新的战斗行动样式战役的产生以及在准备和实施战斗行动时集中指挥大量军队的必要性密切相关。在俄国,建立方面军这一思想产生于1900年。日俄战争(1904-1905)的经验证实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先组建了两个方而军,即西北方面军(辖第I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辖第3,第4、第5和第8集团军)。在战争过程中又陆续建立了3个方面军。所有这些方面军都作为战略军团来完成战区的或战略方向上的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西欧国家(奥匈帝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军队中也建立了类似的军团则称为集团军群。
集团军是由各兵种以及专业兵的若千兵团和独立部队编成的、用于遂行战役任务的战役军团。在军队建设史上,按其所属的军种、战斗编成和所遂行任务的性质,集团军可区分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苏联军事术语,其他国家中称为野战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等。集团军均冠以番号(如第7野战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16空军集团军、第3防空集团军)或名称(如莱茵集团军、远东集团军、滨海集团军等)。
集团军作为陆军的战役军团,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在此之前,通常一个交战国的全部陆军编为一个作战集团军来解决战区内的战略性任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军队的人数增加了,武器、军事技术装备和交通线随着经济力的增长有了发展,军事行动的空间规模也因而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在战区内数个方向上作战的大量军队的指挥,便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了。为了提高指挥效率,更好地发挥军队业已提高了的战斗和机动能力,就要求把战区内作战的陆军加以划分。这一划分的组织形式就是集团军,用以在这一或那一战役方向上遂行进攻或防御任务。
最初,作为陆军战役军团的集团军是干1812年战争前在俄国出现的(参考文献[1]中所述,是否为最早的集团军有待参阅其他国家军事理论著作交叉考证)。当时,俄军为了准备反击拿破仑军队在3个彼此隔绝的方向上的入侵,第一次在一个战区内组建了3个集团军,巴克雷·德·托里指挥的西线第1集团军(约12.7万人),巴格拉季昂指挥的西线第2集团军(约4.5万人)和托尔马索夫指挥的第3预备集团军(约4万人)。1813年,原先直接指挥各军的拿破仑也成立了集团军。后来,普鲁士(1866)、日本(1904-1905)等国也相继出现了集团军。十九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世纪初,随着小产力的发展、新式武器和新式军事技术装备坦克、速射炮、步兵自动武器、装甲汽车等)的研制并用来装备部队、军队人数的增加和战役规模的扩大,集团军的数月也日益增多。例如,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只有两个集团军,普鲁士也只有3个集团军。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参战的集团军就达8个:俄国3个,日本5个。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俄国已有13个野战集团军,德国则有15个,法国也有10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集团罕数目显著增加了。一个战区若有数个集团军,就有必要将它们合编成一个方面军(集团军群)因此,集团军就有了独立集团军和隶属于方面军(集团军群)编成的集团军之分。集团军的战斗编成和人员编成是不固定的,它取决于集团军的战役使命、所担负的任务、战区的特点、敌人的兵力和可能的行动性质以及其他因素。最初,一个集团军通常辖3-6个步兵军和1-2个骑兵军(总人数为12-15万人)。
军是许多国家的陆军和共他军种的高级成术兵团或战役战术兵团(军团)。军由若干战术兵团、兵种部队、专业兵、指挥机关和保障机关组成,用以在战役(战役战略)军团编成内或独立地遂行战术任务和战役战术任务。
在俄国,陆军中的军出现于十八世纪初。在整个十八世纪,俄军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军队仅在战时才组建军。其编成视情况而定。十九世纪末,在各国军队中将步兵军和骑兵军都列为固定编制。这些军由24个师组成,人数达5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交战国在欧溯战区共展开了107个军,不含其编成外的兵团和部队。
苏军第一批骑兵军组建于1919年,第一批步兵军组建于1921年。机械化军、坦克军、航空兵军和防空军于三十年代在苏联武装力量中先后出现并在后米得到了很大发展。1941年4月,苏军组建了首批空降兵军,1943年眷组建了首批突破炮兵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许多外国武装力量苏军第一批骑兵军组建于1919年,第一批步兵军组建于1921年。机械化军、坦皃军、航空兵军和防空军于三十年代在苏联武装力量中先后出现并在后米得到了很大发展。1941年4月,苏军组建了首批空降兵军,1943年春组建了首批突破炮兵军。第二次世界大哉期问,许多国家武装力量中都拥有陆军军、航空兵军和空降兵军,德国则有陆军军、摩托化军和装甲军。
师是多数国家武装力量不同军种中的基本战术兵团。师用以在军、集团军等编成内遂行战斗任务,亦可独立作战。按所求属的军兵种、使命、组织编制和武器装备,师在武装力量建设史上通常分: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摩托步兵师),摩托化师,机械化师,骑兵师,坦克(装甲)师,炮兵师,空降兵师,空屮机动师,防空师,航空兵师,海军步兵师(海军陆战师)等。各主要兵种的师通常由数个相应的团或营(有时,这些团或营被编为旅)君于个其他兵种和专业兵种分队以及后勤分队组成。
最早的师见于十七世纪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帆船舰队。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土陆军中先后出现了师的建制。十九世纪,许多国家的军队,均将作为战术兵团的师列为固定编制。师的编成一般根据具体战争环境而定,通常每个师辖2-3个旅,每旅辖2-3个步兵团或骑兵团。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俄军曾一度取消了师这一级,1806年又恢复了师这一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步兵师在编制上十分相似,均由2个步兵旅(毎旅2个团)、1个骑兵营(每营13个骑兵连)和1个炮兵旅或炮兵团组成。全师共有1.5万-1.6万人(俄军为2.1万人)、3672门火炮。1个骑兵师辖4-6个团(4000一9000人)。在这次大战过程中,步兵中逐步取消了旅这一级,从而堤高了团在迷行战斗任务时的独立性。由于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和向集群战术过渡,步兵师逐渐发展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兵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由于机枪、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炮数量的增加,各国军队中师的火力大大地增强了,用重武器和各种技术兵器装备起来的诸兵种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提高了。步枪手仅占部队和分队人员的百分之五十,其余均为机枪手、掷弹筒手和炮手等。
苏军首批步兵师组建予1918年。两次界大战间歇时期,又组建了一些新型师。三十年代,苏军和共他国家(美、德、荚)的军队均组建了坦克(装甲〕师和航空兵师。1937年,苏联武装力量组建了防空师,1939年又组建了第一批摩托化步兵师。德军和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而苏军则从1940年开始,先后組建了摩托化师。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成立了氏兵师。战争过程屮组建了游击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些国家(苏、美、英)组建了空降师,美国还组建了海军陆战师。战后,苏美等国军队先后成立了机械化师。
旅(舰艇支队)是军队中的战术兵团。按其战斗编成,旅小于师。现代陆军中的旅通常由数个营(很少由数个团)和若干主要兵种的营,以及一些专业兵分队和后勤分队组成。旅通常有:摩托化步兵旅,步兵旅,坦克(装甲)旅,机械化旅,炮兵旅(榴弹炮兵旅、加农炮兵旅、迫击炮兵旅、高射炮兵旅、反坦克歼击炮兵旅、火箭炮兵旅)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有步兵旅、摩托化步兵旅和骑兵旅等的存在。海军有潜艇支队、水面舰艇支队和海军陆战旅。空军则有由数个航空兵分队(部队)组成的空军各航空兵旅。旅,作为兵团,在十六世纪后半叶首见于西班牙军队。十七至十八世纪,几乎在所有的欧洲军队里都出现了旅,开始是作为种临时的战斗单位,有时甚至在战斗前夕才开始组建。
在1799—1815年拿破仑历次战争时期,旅才正式成为步兵和骑兵的建制单位。一个旅通常辖两个团,而两个旅便成为一个师的基木坛力。几乎在所有的欧洲军队里,旅的建制一直保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14-1918年,各国军队在师的编成内逐渐取消了旅这一级,代之以团。由于各种新式技术装备和新的兵种出现,些其他类型的旅开始出现。1924年底,苏军开始建立歼击航空兵旅、轻型轰炸航空兵旅和混成航空兵旅。每旅均辖3-4个大队(一个大队有31-36架飞机)。三十年代又组建了强击航空兵旅、水鱼雷航空兵旅、重型轰炸航空兵旅、远程轰炸航空兵旅和近程轰炸航空兵旅。1938—1940年,由于空军改而采用团和师的建制,所以旅这一级基本上被取消了。1930年5月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旅。1935年,苏联組建了一些独立重型坦克旅,用以独立作战和加强步兵师和步兵军。1936年开始组建空降旅。1940年开始组建海军陆战旅;1941年开始组建反坦克歼击旅、步兵旅和海军步兵旅、工程兵旅(如工程旅、工程-工兵旅、舟桥旅等)。1942年开始组建近卫火箭炮兵旅、加农炮兵旅、榴弹炮兵旅和迫击炮兵旅,最初均列入炮兵师的编成,后来则列入突破炮兵军的编成。到1943年,在作战军队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各个兵种内,旅的数目最多。
团是许多国家武装力量不同军兵种的基本战术单位和行政经济管理单位,通常用于在兵团的编成内,或独立完成战斗任务。根据其在武装力量建设史上所属军兵种的不同,根据其使命、组织编制和装备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团队: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团、摩托化团、机械化团、骑兵团、空降兵团(伞降兵团)、海军陆战团、坦克(装甲)团、装甲骑兵团、炮兵团、迫击炮团、高射炮兵团、火箭炮兵团、航空兵团、工程兵团(工程工兵团、舟桥团)、通信团、铁道兵团、汽车团等。团通常由指挥机关、若千个营(炮营、航空大队等)、若千个战斗保障分队和后勤分队组成。在苏联武装力量中,每个团组建之后要授予番号和战旗。在法国、德意志诸国和西班牙,团最初出现于十六世纪初。十六世纪中叶,在法国组建了第一批步兵团,后来又组建了骑兵团,每团有4-6个营(有1-70个连每连53人),或8-10个骑兵连。十七世纪年代初,俄军组建了第一批“新制”团,每个团h8-10个连组成,有1000-1800人。
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根据彼得一世的命令首次组建了两个禁卫团(见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禁卫团,谢苗诺夫斯科耶禁卫园),十七世纪组建了第一批步兵团,十八世纪初建立了海军陆战团。十七至十九世纪,各国军队的步兵团和骑兵团在组织结构上有过多次变动,其装备也不断完善。步兵中出现了火枪团,猎兵团、掷弹兵团、卡宾枪手团等;骑兵中出现了龙骑兵团、骠骑兵团、胸甲骑兵团、枪犄兵团、猎骑兵团等。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初,法国、俄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出现了炮兵团,后来又出现了工程兵团和工兵团(后者只限俄国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协约国和同国的军队里,步兵和骑兵的基本战术单位均为步兵团和骑兵团。在德国、奧匈帝国和法国,炮兵有团的建制,而在俄国,炮兵则有旅的建制(要塞中设炮兵团);上述各国军队都冇铁道兵团。在第一、二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完善步兵团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新型的团。1921-1925年,在苏联武装力量中组建了第一批高射炮兵团。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期建立了坦克兵(装甲兵)团(苏联、意大利、德国),机械化团(苏联、英国),摩托化团(德国、意大利、波兰),摩托化步兵团(德国、苏联),航空兵团和舟桥团(苏联),伞降兵团(德国),等等。
在伟大卫国战争进程中,苏联武装力量建立了反坦克歼击团、自行火炮团和火箭炮兵团、空降兵团等。战后时期,苏联武装力量所有兵种和军种的专业兵中,仍在继续进一步完善各种团的组织建制、装备及其实施战斗行动的方法。
营是陆军、空降兵和海军步兵的基本战术分队。营可分为摩托化步兵营、坦克营、伞兵营、工程兵营、通信营、汽车营,等等。营通常列入团的编成;在专业兵中则通常作为独立部队,直接列入兵团和军团的编成。十四至十五世红,曾将成方块密集战斗队形进行战汁的轻步兵和轻骑兵部队称为营(小方阵)。数个营组成一个方阵(人数从1,00到1万名甚至1万名以上)。从十七世纪起,开始把有固定编制的步兵部队称为营,在各国军队中其人数为500-1,000名不等。在俄国,彼得一世首先采用了营的编制。最初,营由4个同类的连组成1762年改用六连制(5个步兵连和1个掷弹兵连)。1810年,边防营和猎骑兵营重新采用四连制,装备同样的步兵武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军就是采用四连制营参战的。在这次战争中,由于自动枪械的发展和营所遂行的战斗任务的复杂化,因而在营的建制内增加了主要兵器—重杌枪和火炮。在火器数量增加的同时,指挥和保障也更加复杂化了,于是,营里成立了司令部,后来又成立了通信分队和给养分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鉴于各兵种和专业兵技术装备的发展,又组建了坦克营、自行火炮营、迫击炮营、工兵营、亡程兵营、摩托车营、机炮营、电工营、通信营、铁道营、机场勤务营,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术范围内计算兵力密度和兵力对比时,步兵(摩托化步兵)营和坦克营是主要的计算单位。
在《钢铁雄心4》中营是师建成内的基本战斗单位,其战斗单位粒度更小,可以通过不同营的组合组建不同侧重点的师。
连是大多数国家武装力量的战术分队。连可以分为步兵连(摩托化步兵连)、坦克连、迫击炮连、雷达连、工兵连、汽车连、海军陆战队、内勤连等。连可以列入营(团)建制或是独立的分队。独立连在组织上是独立的战术单位和行政经济管理单位。第一批连队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在西欧封建国家的雇佣军队中组建。俄军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建立“新制”团后,在步兵、骑兵和炮兵中有连队。十八世纪初骑兵中建立骑兵连,从1833年起炮兵中建立炮兵连。俄军步兵连平时拥有100-150人,战时有200-2{5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各国军队步兵连的人数为200–250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则为120-150人(由于步兵装备了自动武器)。各国军队的步兵连一般由2-3个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一个机枪排、一个给养班和指挥班编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步兵连和坦克连是主要的战斗分队,在营的编成内作战。
排是连编成内的战术分队。部队兵团、指挥部、机关等单位的编成内也可设独立排。排于十七世纪末首创于步兵和骑兵之中,随后便出现于炮兵,成为步兵连、骑兵连、炮兵连的组成部分。后来在新出现的兵种(坦克兵、空降兵)和专业兵(工程兵、通信兵、铁道兵等)的组织编制中,也相继有了排的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军队的各兵种和专业兵以及保障和勤务部队、分队,都有排的建制。根据使命和编成的不同,排可分为摩托化步兵排、伞兵排、坦克排、炮兵排、迫击炮排、反垣克排、侦察排、工兵排、通信排、指挥排、警卫排、交通指挥排、卫生排、总务排、供应排、勤务排,等等。排的编成内根据其使命辖有若干个班(组)。
班是大多数国家武装部驮中最基层的(最低的)战术分队。由6-12人组成,通常是摩托化步兵排、步兵排、迫击炮排、伞降排、海军步兵排、工兵排、通信排和其他排的组成部分。在坦克兵和航空兵中,班相当于坦克乘员组(飞机、直升机的空勤组),在炮兵中相当于炮手班。在舰员中班由同一专业的人员组成(2-10人),通常是小队的组成部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苏军的步兵部队中最初一个步兵班由9名装备步枪的战士组成。后来班的人数曾多次变动。1942年一个步兵班为9人,装备1-2挺轻机枪、1支冲锋枪及数支步枪。摩托化步兵中现在的班也由9人组成,其中除班长外有机枪手、射手长、狙击手、枪榴弹筒手及其助手、2名射手和1名驾驶员。
军种是指在定范内(陆地,海上,空间)实施军事行动的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部分。每个军种都由兵种、专业兵、后勤组成;各自拥有其固有的战斗性能和使用效能各不相同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有自己的编制、训练、供给、补充和执勤特点及实施军事行动的方式。新的军种的产生取决于武器技术的发展。例如,随着军用飞机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空军。同样,空军则导致国土防空军的出现。随着核武器及其主要运载工具火箭的制成,建立了火箭军。世界上主要国家一般包含:陆军、空军,沿海国家或者感觉自身沿海的国家有海军,有核武器的国家如前苏联还包括战略火箭军,前苏联还有独立于空军之外的国土防空军(防御性质,负责国土防空安全保卫苏联领空,而苏联空军则主要是进攻性质的,负责在对外战争中夺取制空权和提供地面火力支援),还有一些国家包含特殊的军种如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军种由军种总司令主管,设总司令部作为其指挥机关。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6.
[2] 邓涛, 张黎著. 红色奔流:苏联装甲兵建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3] 阿. 伊. 拉吉耶夫斯基著. 洪铎, 高恒译. 坦克突击[M]. 北京: 战士出版社. 1983.
[4] 奥.阿.洛西克著. 刘明于译. 苏联坦克兵作战经验[M]. 北京: 战士出版社. 1981.
[5] 戴维. M. 格兰茨著. 孙渤译.. 泥足巨人: 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M].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
[6] Steven.J. Zalog, Leland.S.Ness. Red Army Handbook 193 9-4 5[M]. Phoenix: Sutton 1998.
[7] David Glantz, etc.. SLAUGHTERHOUSE: THE HANDBOOK OF THE EASTERN FRONT[M]. Bedford,: Aberjona Press. 2005.
[8] Handbook on German Military Forces[M]. Barnsley: Pen & Sword Military. 2013.
[9] Wikimedia Web Page in en and ru.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