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0年10月30日晚8点,由 柳叶刀工作室 Studio Surgical Scalpels 开发,虎牙发行,使用UE4引擎制作,未来将登陆多平台的近未来写实太空战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边境》在Steam上开启了面向普通玩家的首次线上封闭测试。早在19年便收到的PS4版封测资格助我获得了这虽迟但到的游玩机会。 下文我将分享自己与两位好友的游玩感受,并试着通过装备与武器分析,谈谈这款游戏最吸引我的近未来科幻美术风格。
若您从未关注过《边境》这款游戏,那么请占用您宝贵的1分27秒来看看上面这段预告,以便能够对这款游戏有个初步印象。
本次测试为线上封闭测试,主要面向普通玩家,测试于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结束,为期3天,每晚开放服务器4小时,共提供2张对战地图、3种对战模式以及2名可选角色+4名特定模式中随机角色,这些角色各具风格,并有着各自的若干轻重武器。
其中【中途岛货运基地】是一张相对传统的中大型地图,也是游戏标志性场景,玩家能在这里体验“团队竞技”与“设施夺取”模式,其神似国际空间站的主体结构四周分布着空天飞机、燃料补给设施、以及散落的大型货柜。
整座设施从截图中可能很难判断出真实大小,但实际游玩时依靠推进背包穿梭于货运基地中,或是复活在基地最远端时,那种面对虚无深空中巨型构造物时带来的压迫感非常震撼。
而【中途岛核心舱】则是一张相对前者更加迷你的地图,不过核心舱本身的多层立体设计以及太空失重环境带来的全向可移动特性,使得玩家在这张“迷你图”中可到达的区域远远大于多数传统FPS游戏里被局限在有限三维空间的“小”尺寸对战地图,这也必定会在未来衍生出相较传统FPS游戏更具多样性的战术策略。
此外,虽然具有更自由的移动区域,但若是出现玩家四散飘荡故意消极对战,这将影响整场游戏的对战节奏。所以,为了做出地图边界限制,同时保持对战核心区可控,以上两张地图中均会出现“微陨石雨”款待那些具有无畏探索精神勇敢飞向深空的玩家。但是请您注意,这是真正的微陨石雨,绝对不是章北海加工过的那种。
而以上两张地图可进行的总计三种游戏模中,“团队竞技”为传统但经典的5V5团队死斗,“设施夺取”则为5V5据点占领模式,而“快速冲突”类似于COD的枪械之王,将为玩家随机配置角色与武器进行3V3团队死斗。有心人应该已经发现,借助此模式中的系统随机分配角色,可以体验到尚未开放的多名角色与多种武器,而目前游戏中总计共有6名可见角色,其又以职能类型细分为战斗类角色、支援类角色、以及信息类角色。
伏特加 ——谢尔盖,男性俄罗斯裔,战斗职能,性能均衡的常规FPS角色,其技能“促进剂”将会短时间全方位强化角色能力,个人感觉其包括但不限于枪械后坐力控制、冲刺速度提升、生命值提高等,另外考虑到他的外号与技能描述“泵入你最爱的功能性物质提升神经兴奋度”,这老哥太空酒驾绝对没跑儿了。
伏特加可使用的主武器包括GSW-突击步枪( 注1 )、GSW-精确射手步枪、GSW-战斗手枪、以及在测试最后一天通过官方提供的额外代币解锁的AKM突击步枪。
尽管本次测试中AKM的可用改装件受到限制,比如暂未开放的瞄具配件,但其默认枪况下,中近距离伤害、后坐力回正、以及弹道散布就已经非常优秀,再结合伏特加的“促进剂”技能使用,此把武器收割人头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注1:GSW全称为“GENERAL-USED SOLDIER WEAPON”既“通用单兵武器”)
除了主要武器之外,伏特加使用的“标准背包”还可挂载多种功能模块(左右各一),尽管此种背包推进速度较为中庸,但默认配置于腕部的“牵引索”模块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动短板。并且其标配的“制动装置”模块可在举枪瞄准(开镜)时自动控制背包推进器减速急停,减小甚至消除惯性位移对射击精度的影响。
不过目前此模块也有它的弊端,当中远距离与使用GSW-精准狙击步枪或GSW-精准射手步枪的玩家接火时,极易导致自己原地急停变成活靶,此模块急需手动控制功能的加入。
此外,伏特加的“标准背包”还可装备带有近炸引信弹药的“榴弹发射器”模块,其可提供中远程面杀伤火力覆盖,暂时封锁敌方进攻空域或通道,能有效清理躲藏于狭窄室内的狡猾敌人。而“烟物榴弹”与“电磁榴弹”模块则可主动制造光学盲区与电磁盲区,将分别作用于目视索敌与雷达索敌,削弱敌方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从而掩护我方进攻人员占领据点或清理残敌。
长钉 ——姚迩,女性华裔,战斗职能类,拥有特殊近战能力的刺客型角色,其技能“电子静默”将切断所有电子设备供电,使自己从敌人雷达视野中隐形,同时她还具备特殊的冲刺-近战能力体系。其独特的近战武器“冲击锤”相对伏特加的战斗匕首有着更高的近战伤害。
此外长钉可使用的主武器中GSW-霰弹枪(注2)在未进行任何改装的情况下其弹丸远距离散布、弹丸飞行速度与弹丸伤害就已经非常优秀,再配合角色本身的隐匿技能与轻甲高机动特性,简直就是一台飞行在近地轨道上的杀戮机器。(注2:官宣要削)
并且长钉还可使用GSW-精确狙击步枪,这把拴动式狙击武器的精度与伤害俱佳,且弹道平直,以至于在测试后柳叶刀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显示,GSW-精确狙击步枪的武器使用率达到了惊人的25.5%,仅次于GSW-突击步枪的30.7%,并且其战损比也达到了同样惊人的1.3左右,而排名第二的GSW-霰弹枪战损比才刚刚过1。
可以预见的是,GSW-精确狙击步枪必将成为未来正式版游戏中的热门武器之一。
但是,以目前测试本来看,相比伏特来说,长钉的“轻型背包”可用功能模块就略显朴素了。但必须一提的是,其默认配置的“机动控制器”性能极其强大,使用此装置后将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长钉的机动能力。同时此模块的冷却时间极短,无论是闪避来袭攻击,又或是快速穿插偷袭,甚至是结合GSW-精确狙击步枪在太空再现“冲锋狙”神技,长钉都绝对是不二之选。
也许正因如此,本次测试版本中暂不允许玩家为长钉的“轻型背包”挂载“榴弹发射器”与“电磁榴弹”模块。考虑到官方的统计数据与我自己的游玩体验,长钉在享有隐匿技能的同时还拥有冷却短、加速快的高速机动能力,并且其主要武器亦极为优秀,如果再允许挂载上额外的重型远程火力,很可能过于强势。但考虑到角色界面中的长钉可选配件,我相信以上两种模块在正式版中应该可用。
杨 ——杨,男性,华裔,战斗职能类,本次封测未开放角色,暂时无法确定他的全部可用武器型号,仅能通过“快速冲突 ”模式游玩,且装备随机。
其标配主武器为带有4x ACOG瞄具的GSW-精确狙击步枪,并且可解锁购买威力更加强劲的GSW-反器材步枪,此武器可选装高爆与穿甲弹药,专门狙杀敌方高价值目标或重型护甲角色,而与伏特加同款的“标准背包”还可挂载“榴弹发射器”与“电磁榴弹”模块,这使得他的面杀伤火力与生存能力也不容小觑。
此外,在标配“制动模块”提升武器射击稳定性的同时,他独有技能“后坐力控制”将通过外置机械臂辅助据枪,进一步消减枪口上跳,减小中远距离弹着点散布,提高射击精度。
以目前官方数据中GSW-精准狙击步枪的高人气来看,专精于狙击武器并拥有GSW-反器材步枪的杨,很可能会在正式版游戏中取代长钉成为又一热门高人气角色。
盾卫 ——伊尔莎,女性,族裔未知,支援职能类,本次封测未开放角色,暂时无法确定她的全部可用武器型号,仅能通过“快速冲突 ”模式游玩,且装备随机。
她是目前唯一一名身穿重型宇航服,使用“重型背包”的角色,其标配主武器为弹鼓供弹的GSW-通用机枪 ,而身后背包还可选挂 Mini Gun多管转膛机枪或 Auto Launcher大口径自动机炮,火力相当凶悍。
此外,在已经拥有重型宇航服的厚实保护外,“防弹护盾”技能还允许她携带一面可折叠式护盾,尽管护盾展开后的伊尔莎将无法使用手持武器,但她的正面防御力将进一步提示,而且依旧能够操作背包挂载的两具重型武器!不仅如此,得益于高效冷却器的强劲散热能力,伊尔莎将获得更长的持续加速时间,同时她也拥有伏特加同款“制动装置”用以消除惯性位移辅助精确射击。
豪不夸张的说,这基本就是一架人形自走太空坦克,可以想象当敌方队伍拥有一名或多名经验老道的盾卫玩家时,很可能出现单方面碾压的情况。但相对的,重甲巨炮的代价便是在目前全角色中倒数第一的机动能力,也许未来除了专门针对重甲目标、拥有GSW-反器材步枪与穿甲弹的杨,拥有隐匿技能擅长高速机动近距离战斗的长钉也将成为盾卫克星(期待姚迩&伊尔莎同人//▽//) 。
修理师 ——姚逸,女性,华裔,支援职能类,本次封测未开放角色,暂时无法确定她的全部可用武器型号,仅能通过“快速冲突 ”模式游玩,且装备随机。
非常很遗憾的是,可能因为运气原因,就算通过“快速冲突 ”模式我也没能试玩到她。
但仅从技能描述与装备配置信息就可以推测出,与专精隐匿战斗的姚迩不同,姚逸是一名使用“轻型背包”、“修复无人机”、“急救无人机”的具备高速机动能力的战场医疗兵角色,
她可使用GSW-精确射手步枪、GSW-自卫手枪、以及“榴弹发射器”与“烟物榴弹”模块。预想中她的游戏手感应该会与姚迩类似,仅在职能定位上略有不同。期待在后续的测试中可以试玩到她(期待姐妹丼同人//▽// )。
探针 ——卢卡斯,男性,族裔不明,目前全部角色中唯一的信息位,本次封测未开放角色,暂时无法确定他的全部可用武器型号,仅能通过“快速冲突 ”模式游玩,且装备随机。
就如字面意思,卢卡斯拥有被动雷达,可自动锁定并标记出一定距离内所有可疑信号源及其相对距离,同时投射显示在左下雷达与头盔面罩的HUD 上,并且他还能装备“侦查探针”模块,其射后不管的主动扫描功能将自动搜索覆盖范围内的敌方信号源。
而这套主、被动互补的技能组合,将使探针卢卡斯获得当前全部角色中最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立,另外如果我试玩中对技能的理解正确,其还能将自己所感知到的敌方态势实时共享给队友,既类似COD中的连杀奖励“PERSONAL RADAR”+“UAV”二合一。当然,也请绝对不要小瞧他的火力,一具六联装“毒刺导弹”发射架将痛击制导范围内的任何敌人,而手中的GSW-精准射手步枪与GSW-自卫手枪使得他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战场输出能力。
以上介绍的2张地图、3种玩法、6位角色、以及若干轻重武器,便是本此探空测试我试玩到的的全部内容。目前《边境》的视听效果、交互设计、枪械手感、数值平衡、以及玩法机制还在不断打磨,当前版本内容不代表最终成品质量。
介绍过本次测试内容后,我邀请了两位同样参与本次封闭测试的好友简单谈谈他们对《边境》的感受,希望通过口味各有倾向的 普通玩家 一窥这款游戏的真实样貌。为了您简单、快速、直观的了解我们喜爱的游戏类型,在与他们沟通允许后,我粗略整理了包括自己在内的Steam与PSN上的游玩统计数据,以供您作为阅读参考基准。
特别说明:Steam平台按游玩时长排序取前20款游戏,而PSN则以奖杯达成率做排序取前20款游戏,请自动忽略可能含有的PSV游戏与非游戏应用
测试平台配置:i7-5930K、msi RTX2080ti 11G、海盗船DDR4 3000 16Gx2、100兆光纤国内直连
视效:平均帧数接近破百,偶有掉帧但总体流畅稳定,本次测试未开放画面设置功能,暂无法确定是否为最高画质运行,不过视觉效果已经足够惊艳。
这种惊艳绝不是那种无脑堆积后处理效果与夸张粒子特效的“过饱和”的惊艳,而是明显努力克制,尽可能的去还原现实中近地轨道上的视觉效果。
而说到特效,其风格也相对更偏写实,火、烟、雾、电、以及碎片等粒子效果非常细腻流畅,细节很足。另外,尽管本次测试暂未开放光追功能,但就算如此,无光追的光影效果已经非常逼真,难以想象开启光追功能后的视觉效果会有多震撼。
音效:虽然真空没有传声介质,但通过骨传导与装备传递的枪械开火音效、爆炸音效、背包喷口的推进器音效、靠近物体时的碰撞声、以及宇航服被击中时的声效都有较为丰富的表现。
如果未来能够增加角色呼吸声并配合角色运动激烈程度有急缓变化,代入感应该会更强。
手感:这部分非常意外,我认为这甚至不亚于《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与“爬离塔科夫”的武器射击手感,而GSW-自卫手枪的金属风暴模式、GSW-反器材步枪、GSW-通用机枪、以及AKM与 Auto Launcher大口径自动机炮的手感尤其美妙。
另外角色在飞行、冲刺等移动中的重量感与惯性都有不错的反馈手感,并且不同角色之间的手感也有较好的区别。
玩法:能看出有借鉴《彩六》的干员设计,但又以 独到的世界观设计 作为切入点,为未来版本的角色、武器、地图、玩法更新预留了非常 充足的创作空间 。但仅以当前版本来说,尽管团队死斗与占领模式都是久经考验的经典玩法,不过以目前的地图尺寸来看,若是能提高对战人数上限也许会更加刺激有趣。我很期待柳叶刀更新他们曾在2019年6月份提到过的“推车、爆破、生存”等游戏模式。另外个人私心,如果还能加入“轨道安保Vs未知生物”这一类的PVE或PVP或者PVPVE模式,也许会很有趣XD。
网络:三天测试ping值保持在7左右,非常流畅并且感受不到任何延迟,但我出现过一次断线情况,立刻重排一切正常。
总体来讲,以首次线上封闭测试的前提来看,这远超我预期中的游戏质量,并且在全部12小时的对战游玩中从未遇到闪退卡死,仅有不易察觉的贴图加载与动画播放小问题,不考虑明显还未进行打磨的部分细节不谈,作为战术射击游戏的基本素质也已经使我信服,并且完成度也非常高,这是一款颇具潜力的国产游戏。实话实说,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开始下次试玩了。
测试平台配置:AMD Ryzen5 3600 6-Core、技嘉 RTX 2060SUPER 8G、芝奇 DDR4 3200MHz 16G、海外直连网络速度72Mbps左右
射击感受: 音效最满意的部分就是枪械互动,非常清脆,能感受到比如弹匣卡榫扣住的声音。
但是每把枪械的音效感觉区别不是很大,希望每把枪械声音可以更有辨识度。
击中反馈音效很喜欢,仿佛订书机般的声音,被击杀音效仿佛扇巴掌(半恼!
第一人称下的角色动画太喜欢了!
枪支击杀图标会因为配件而改变,细节好评!
在背包界面能快速进入射击场试枪,细节好评!
希望未来可以考虑增加镜内放大功能。
UI相关: HUD上提示敌人的三角图标略小,而且对比度很容易和环境混在一起。地图信息量非常密集的同时,地图光照有时候很亮,刚好宇航服颜色是白的,会出现看不到清敌人的情况(后几天小更新已修复,有改善)。
游戏体验: 用收音机的白噪声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脚步,但是因为是多轴空间,拉枪等体验需要时间适应,因为不是一条轴线就能解决。
角色惯性不是特别大,总体来说是属于那种好操控的,虽然没太大必要但是我想HUD可以增加个速度数值的设定?
枪械数值感觉有些神秘,我认为不应该出现只有buff而没有debuff的配件,而且有的加成和配件不搭配(可能是内测原因,这部分数值平衡还没有开始仔细做)。
配件改装希望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比如霰弹枪几个弹种的改造并不知道差异在哪。
游戏内战局体验: 目前体验到3张地图(实则为2张地图的不同时间段),其中在大地图(既中途岛货运基地)游玩时,因为5v5角色较少的原因,会出现较长的互相见不到人的情况,在占点模式下有所改善,或者增加大地图中对战人数上限,变成10V10。
复活点设置问题,感觉制作组有意减少跑路时间,所以基本是在热点交战地区附近复活,但是常有复活在敌人脸前和反复在同一地点复活的问题
感觉小地图目前的作用不是很大,不显示占点位置、弹药箱位置,又因为目前可自由选择角色只有2名,还没有信息位角色登场,通过队友角色报点与小地图显点获取敌人位置信息的次数很有限,主动报点的队友很有限。
希望看到的内容: 更多对枪械性能影响较大的改装配件,比如加强自动手枪的火力爆发模式。下次测试能开放更多的武器和角色、多样化的地图风景和地图设计,上火星在低重力地区战斗、室内重力和室外无重力区域等,以及期待地图中会有更多彩蛋(影视作品类,你懂得)。
在海外直连参加的本次封闭测试,前两天网络情况良好,虽然Ping不低但是基本不影响游戏体验,第三天开放更多测试名额后,链接速度一度提高到50~60ping,并且有丢包现象。
游戏优化:内测不能调整游戏特效设置,赞不知道何种画质下运行的,平均帧率90+,会有掉帧情况出现。
总结:《边境》会是我第一时间购入游玩的作品,无论是题材的新鲜度和实际游玩体验都很棒,我本来以《叛乱》这类小厂游戏对标,但下来发现我并不会因为开发体量问题而自降游戏评判,完全超出了我预期
没有《边境》玩我要死了。
测试平台配置: i9-9900K、RTX2080SUPER公版、三星DDR4-16Gx2、100兆光纤
测试版画面表现:画面表现非常优秀,角色建模方面不论宇航服还是枪械模型都十分精细,细节很足。游戏内场景很好地还原了太空作战的感觉,同时场景破坏、爆炸特效、以及漂浮在四周的尸体等对烘托氛围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游戏内容表现:失重状态下的战斗新鲜感很足,并且大大减少了利用有利地形蹲人的几率,因为对手会从各种意想不到的位置出现,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新手面对熟练老手时会被比较被动。
枪械的设计手感优秀,但目前版本来看可使用枪械和角色比较少,时间久了重复感会严重,期待正式版会有更多可选角色与可玩枪械。
自定义界面的角色和枪械视角固定不能旋转,希望可以加入自由调整视角的功能,难得这么优秀的建模,希望可以更方便的欣赏。
目前的测试版本地图有些少,只有一大一小两张地图,希望可以添加更多不同的场景,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和其它太空题材的影视剧、游戏出联动地图或联动角色皮肤枪械皮肤等。
当前版本游戏内小地图的实用性较小,只能提示附近敌人的大概位置,因为对战地图场景较为复杂,所以若想通过小地图提示精确定位敌人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位置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进入一局游戏后无法调整角色装备配置,希望加入对局中也能随时调整装备的功能,或者给出几套可以自由调整提前设置的装备配置随时切换。
游戏场景内的环境互动不多,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环境互动元素。
本人在国内参加试玩,全程网络状况良好,没有出现短线或者延迟。
如果说参加“探空测试”之后让我确实感受到这款游戏的外表之下有着过硬的内在素质,那么最先引起我注意并为之着迷的便是《边境》这款游戏显露在外的、显然经过技术推演与发展预测、严谨自洽并服务于机能设定、同时具有硬派军事元素的 近未来科幻美术风格 。
想谈近未来科幻前,需要先了解下科幻本身的含义,引用百科词条: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直译应为“科学小说”或“科学虚构”(而直译应为“科学幻想”的“Science Fantasy”也因此被迫译为了“科学奇幻”)。科学的幻想,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科幻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格,而科幻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由科幻作品衍变出来的新文化。
那么,明确了科幻的含义,近未来科幻其实可以简单直接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它是一种还未到来、却将要到来,并且已经相当接近我们当下生活的科幻”,而更直观的以游戏作品来举例,近期再次跳票以至于被大量玩家与部分同行疯狂P图嘲讽的《赛博朋克2077》,其桌游原作核心主题 CyberPunk 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近未来科幻题材。
类似的近未来科幻作品还有《头号玩家》,其原作小说中的“Oasis”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近未来科幻设定,它是现今因特网进一步发展后的一种可能结果:基于强大的网络基础与云技术服务,将客户端硬件需求降至最低,仅通过VR头盔、交互手套、体感反馈服等作为接入使用“Oassis”系统的必要硬件,相对低廉甚至免费的使用成本与几乎为零的使用门槛,以及涵盖了教育、娱乐、金融、行政、科研甚至远程医疗的内容覆盖,几乎能够满足任何人群的生活需要。甚至于在“Oassis”系统中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虚拟货币已经可以彻底替代由国家发行的实体货币进行日常使用。
近未来科幻并不是指发生在未来N年内的科幻小说,它指的是与读者的生活相关的科幻小说:如果我们不会因疾病和衰老而死,我们就会活到近未来科幻所描述的时代。它传递给读者的理念是——这就是你要面对的未来。因此,近未来科幻基本上都是反乌托邦的,因为乌托邦尽善尽美难以企及,而好的近未来科幻则描述现实。
———— 雨果奖得主,英国科幻作家 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相对近未来科幻,亦有远未来科幻的存在,像是由冰岛CCP开发的大型多人在线太空沙盒网游《EVE》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拥有硬科幻元素与远未来科幻设定的游戏作品:在EVE宇宙中,人类早已拥有成熟的太空航行技术,并通过名为“EVE之门”的虫洞离开银河系到达了“新伊甸”,但这些先驱者因“EVE之门”的塌缩与旧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永远失去了回到故乡的机会。并且虫洞崩溃时产生的巨大能量摧毁了“新伊甸”中已经建立的成千上万的殖民地,幸运的是这些先驱中的幸存者没有放弃,经过数万年的时间逐步从废墟里重新崛起,并研发出了仅需一名成员就可驾驶太空飞船的黑科技设备“蛋舱”,所以他们又被称为“蛋人”……哦!我是说“The Capsule”,即“太空舱”!以及乘坐其中驾驶飞船的不知疲倦、不惧死亡的“克隆人飞行员”。
同样是以“太空”作为世设主题,相较远未来科幻设定的《EVE》来说,《边境》中的一切在时间、空间上都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近。
尽管以现有的技术条件、资金成本、世界局势求来看,人类还无法大规模进入太空,并在近地轨道、系内星球、或是小行星带中开展通常意义上的工商业活动,但是以实际需求来说,宇宙空间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如太空旅游、太空城市、以及不再受制于气候地形的近地轨道空天物流,又或是只有在太空环境中才可制造的特种合金、超导材料、生物医药、化工制剂等,而近地轨道光伏电站、近地轨道核/聚变电站等建于地表时产能性价比极低或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能源工业,亦非常适合在太空中建设,更不用提那些埋藏于太阳系内成百上亿吨的各类轻重元素与稀有矿藏。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以上所提到的“太空工业”更接近于“远未来科幻”中才会存在的科幻设定,但是以 伊隆·马斯克 (Elon Musk)及其Space X龙飞船的首次商业载人任务发射成功为标志,我们距离开展太空工业的那一天并非如过去所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
而在《边境》中,柳叶刀团队通过“太空电梯”这一更具科幻美感的近未来科幻设定将人类成规模的送入了太空。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存在着“太空电梯”或“轨道电梯”的设定,比如《三体II》中进入危机纪年后为了应对三体入侵而开始大规模建造的太空电梯、还有《皇牌空战7 未知空域》中引发了“灯塔战争”的由Osea牵头多国共同开发的名义上用于输送静止轨道太阳能发电电力的太空电梯、以及《垂暮之战》中运行平稳、质量过硬、连续工作超过一个世纪,却还能将至少75岁高龄的老伙计们活着送上殖民空间站的太空电梯“豆荚”。
如果说传统航天器进入太空与返回地球的方式是对乘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气好坏的三重考验,那么通过构想中的太空电梯进行同样的旅行就好比是乘坐了一次飞行平稳、起降顺利的远程航班,其必将具有更宽敞、更舒适也更安全的乘坐体验。并且,在拥有更大运载量的同时通过前期的商业投入与后续开发,再加上正式运营后稳定持续的运营收益,势必将极大的降低乘坐费用,使得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太空电梯进入宇宙。用《边境》制作人CT自己的话说“就有点像太空中的绿皮火车”。
而也只有在商业空天运载系统真正成熟到每克有效载荷都满足资本认可的盈利能力后,大规模的太空轨道能源工业、生物化学、特种冶金、空天物流与太空城市才会出现,随之而来必将遭遇的便是近地轨道空间的安保问题。
而《边境》的近未来科幻世设中“太空海盗”与“轨道安保”的对立,以及“南山工业”与“南山防务”的建立,显然都经过了这样缜密的技术推演与发展预测,而这套近未来科幻设定最直观也最具魅力的体现便是游戏中的 EMU即舱外活动单元 (注3)与 GSW即通用单兵武器 的视觉美术设计。(注3:NASA对包括舱外宇航服在内的类似舱外活动单元的统称,为了阅读方便以下均统称为宇航服或航天服)
● EMU——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 即舱外活动单元
航天服是太空之旅人类必备的功能性装备,是恶劣太空环境里航天员穿在身上的生命保障系统,它所涉及的科技门类庞杂,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高端顶尖科学技术的运用成就了航天服 独特的科技之美 ,在实现技术突破之后,设计师的创意会有自由施展的空间……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件服装,而是一个小型载人航天器,它具备密封座舱保障生命安全的全部功能,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品。
——— 摘自 《科技引领时尚——航天服设计的功能要求和形式特点》官浩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博士) 、 刘杨(北航工业设计系硕士生)
航天服,即宇航服(注4),一般分为舱内宇航服与舱外宇航服。舱内宇航服是宇航员在载人航天器座舱内使用的特种服装,一般在发射时和返回地球时穿用,一旦座舱发生泄漏气压突然降低时 ,与舱内配套的供养、供气系统连接的舱内宇航服将迅速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与通讯功能,保护宇航员安全返航,并且其面料具有一定的阻燃功能。 (注4:中国航天工程语境下的航天与宇航有较大区别,其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如果您想了解这一部分内容,请在机核网搜索 《为了不被重力所束缚:航天工程综述》 29分时徐辉老师做了详细讲解) 而舱外宇航服是宇航员出航活动,进行舱外行走时使用的特种装备。舱外宇航服的结构非常复杂,它具有加压、充气、防御宇航射线和微陨石袭击的作用,同时还安装有通信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从其结构上看,又可分为软式、硬式和软硬结合式宇航服,上图左侧AX-5便是硬式宇航服,而AX-3则是软硬结合式宇航服。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从1970年代到现在,航天服没有本质的突变,其设计重点还是在从技术上实现保护宇航员的安全,确保功能实现一直是设计师的中心工作。航天服的设计只能“功能主导形式”,以一种功能的、实用的、稳步的状态向前发展。反复出现的臃肿而笨重额设计,逐渐使人们相信航天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服装,它的用途决定了它不会像普通服装那样拥有千变万化的形式。
然而,另外一条“形式主导功能”的完全相反的设计思路也同时存在着。
作为和宇航员接触最密切的航天器材,人们也会更多地关注航天服的美观,更多地考虑到人机功效、宇航员的情感以及航天服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使航天服设计向着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人们渴望穿着便捷的航天服,科幻电影中的紧身设计正逐渐成为许多科学家进行不懈的努力的方向。
早在包豪斯时代功能与形式的哲学讨论就已为工业设计界所纠结,而在笔者看来,形式和内容永远是一体的。没有无功能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功能。在实际的设计当中,二者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航天服设计必须首先考虑诸如压力、辐射、恒温、强度等功能需求,正是一一满足这些功能的需求的过程中,航天服形成了它原始的独特的美的形式。
正因为航天服凝聚着机械、纺织、化工、测控、通信、人机功效、热、电众多尖端科技,它所具有极高的技术密集度,使得航天服的设计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科技之美,这种科技之美中蕴含着先进的、严谨的、科学的语言符号,它也是这样被认知和传播的。
而《边境》以多款现实中存在的宇航服作灵感基础、结合现代军用高技术装备元素,在近未来科幻世社背景下创造出了多款各具特色且充满视觉魄力的轨道安保专用舱外服。
下面我将以图文标注的方式聊聊轨道安保的装备细节,因从未与官方人员交流过有关装备设定上的内容,所以下文将会出现过度解读与错误解读,如您有所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勘误。
首先是战斗职能类角色伏特加,以他标准背包顶部设备 (图1-1粉色) 的特殊外观与轨道安保的特种工作需要来看,其疑似为高度集成的、带有多种不同功能雷达的,类似AH-64机头安装的目标截获/标识系统(TADS)。
其顶部结构 A 从外观特点推测疑似为供火控雷达(FCR——Fire Control Radar)使用的定向雷达天线,而带有雨刷器的光学镜头结构 B 则应为集成了多种功能的光电瞄准系统 (EOTS——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另外其右下不停水平旋转的圆柱 C 疑似为预警雷达(Early-warning radar)使用的机械扫描式天线。
可以想象到的是,相对传统的地球地表战场,在近地轨上因为缺少有效的可参照物,必将导致轨道安保人员在舱外巡逻或与太空海盗交火时,难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敌方相对速度与相对距离,并且又考虑到太空环境的全向可移动性,紧靠范围有限的目视索敌将会变得异常困难,所以柳叶刀团队为轨道安保人员设计这样一部外型辨识别度极高的,我简单称之为“单兵紧凑型综合索敌系统”的设备,就显然具有了其设定合理性。
继续,在伏特加以及其他轨道安保人员的舱外宇航服腕部 (图1-2青色) 均安装有类似“皮卡汀尼导轨(Picatinny rail)”的装置,而在现实中,这种造型独特的连接固定装置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轻重武器上。通过这种导轨可在武器上安装额外的战术配件,如光学瞄具、强光电筒、激光指示器、战术握把与两脚架,进而提供多种应对不同需求的额外功能,用以增强武器作战效能。
而在《边境》中这一装置的主要功能也是用于挂载额外功能模块,从而增强轨道安保人员应对不同任务需求的能力。虽然目前已知的可挂载模块较少,如近战攻击用的“冲击锤”模块,以及用于提高机动能力的“牵引索”模块,不过我盲猜一下,这个位置在未来正式发售版本中应该会开放更多类型的可挂载装备。
继续,伏特加使用的舱外宇航服头盔正面有一处明显的特殊设计 (图1-3绿色) ,此处形状独特的底座结构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其在国内被称为“墨鱼干”,是一种便于快速安装额外头部装备的特殊支架用底座,因其形状酷似晒干的墨鱼,故得此外号。现实中此种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户外、军事、或其它特种用途的头盔上,可通过“翻车斗(注5)”转接头快速装卸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强光电筒、单兵战场信息化作战系统目镜等头部设备。
此外通过《边境》海外游戏试玩视频确认,已经存在用于角色头盔的夜视仪类装备。(注5:国外将墨鱼干称为Universal Shroud,将翻车斗称为Rhino Mount)
此外,通过观察分辨率较高的《边境》游戏截图,伏特加舱外宇航服的头盔呈前后两片式设计,其外型结构神似Crye Precision Airframe头盔,考虑到宇宙环境对气密性的苛刻要求,通过螺栓固定有“墨鱼干”底座的这一层,必然是独立于头盔整体气密结构之外的,那么其头盔必然为分层式设计,而前部安装有“墨鱼干”底座的光滑圆润的这部分,通过截图中磨损位置的金属光泽来推测,其显然是某种合金材料制成的,用于承受小口径弹药或小型破片直击的头盔防弹层。
继续,为了应对太空中的特殊极端环境,宇航服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具有承受内部冲压密闭与外部抵抗微陨石撞击的要求,在宇航服的多层结构中,本就拥有混入凯夫拉纤维并混编特氟龙纤维等特制材料的纤维织物保护层,但是,当面对各种口径与构型的军用高爆弹、聚能装药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哦,不好意思,这几个玩意儿可能穿多少层都防不住,最近《 WarThunder》大更新实装了,升级了引擎!升级了视效!升级了光追!太TM香了,搞得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去飞一圈…… 哦抱歉,我是指为了应对那些单兵武器使用的中小口径弹药或榴弹与导弹爆炸时产生的杀伤破片,还是有必要在以气密性保障为优先的舱外宇航服之外额外穿戴或挂载专用防护装备。
正如上图 (图1-4橙红) 所标注的这一区域,从外观来看这是一件造型传统的拥有主要躯干及下体防护覆盖的防弹衣。其通过多处固定扣具与伏特加身着的舱外宇航连接,并且在防弹衣上部还设置有背包控制器。另外对比游戏截图与预告来看,尽管本次“探空测试”中还未开放,但这一处装备可能还存在包括颜色在内的多种自定义功能。
再来就是另一名“探空测试”开放可用的战斗职能类角色长钉,考虑到其拥有的隐匿技能与上图 (图2-1粉色) 中标注的形似蘑菇头的“白色全向天线”设备来看,这应该是一套用于电子对抗的电子战系统,再结合长钉的隐匿技能需要主动开启,以及启动后的效果描述“切断所有电子设备供电,从敌人的雷达视野中隐形”来考虑,那么这很可能是一套基于近未来超强微型电池供电运转的大功率有源压制性电子干扰装置。
考虑到上文提及的伏特加背包上所安装的疑似“单兵紧凑型综合索敌系统”与游戏角色分类中“信息职能”的存在,我估计未来的正式版游戏中,针对“获取战场态势”与“”阻止获取战场态势”的职业或技能应该存在某种相互克制的玩法机制,而长钉背后的这台设备也许会有更多的可自定义功能与灵活用法。
电子设备之外,长钉所穿着的紧身宇航服也非常值得一说,仅从外观上就可分辨出这是借鉴了现实中由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统教授Dava J.Newman开发的,曾用于NASA下一代宇航服研发计划的超轻量化舱外服方案。
这套名为“BioSuit” 的新式宇航服在外观上非常时尚科幻,但其服装表面的线条并非无功能性的装饰,实际上这些线条是与服装紧密结合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可伸缩“细丝”,而这些“细丝”途径的身体部位均属于“非延伸线区域”,即这些区域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既不会伸展也不会收缩。而这套宇航服通过收紧“细丝”,使其途径区域的服装面料紧紧贴合于身体,在不影响人体活动的前提下,借助机械式增压保持人体的正常压力水平,而非传统宇航服的充气式加压方法。据说,穿戴着这套独特的加压服时,就好像穿戴着全身束腰,也正因如此更加凸显了姚氏姐妹健康曼妙的动人曲线 (//▽//)。
此外,长钉所穿戴的宇航服手套 (图2-2青色) 在外观上非常接近现代战术手套的设计,其一般具有一定的防火阻燃、隔热耐磨、防化学腐蚀、防刀刃割伤等功能,不过考虑到宇航服本身对面料强度、耐受温度等参数的硬性要求,很可能已经具备甚至超过了普通战术手套的最高参数指标。但是,又考虑到轨道安保人员较为极限的工作内容,在指关节部分追加强化外壳确实有其必要性,在近一步增强关节防护的同时,还可提高紧急时刻近距离徒手战斗的威力,宇宙CQC指日可待。
继续,此处如上图标注 (图2-3绿色) ,位于长钉轻型背包上方两侧的深灰色方盒,最开始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个什么装置,不过最近浏览到《 WarThunder》八周年庆与引擎大升级 的消息时,我忽然反应过来,这可能是类似现代战机上使用的机载告警系统(Aircraft Alerting System)的一部分、
简单说,当战机被敌火控雷达或来袭导弹导引头等装置持续锁定或照射时,机载告警系统会响起警示音告知驾驶员已被锁定,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释放干扰箔条或热诱弹等诱饵目标引诱来袭导弹偏离锁定目标。
而在本次试玩中,当我被敌方雷达标记、被武器锁定、或是附近出现距离极近的敌人时,我的耳机中确实会响起具有方向感的提示音效,并且头盔HUD上会同步出现已被锁定的提示文字近一步告警。在我看来,这是个绝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太空战场无法通过脚步声或交火声判断战场态势的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游戏本身的近未来世界观设定。但是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我的过度解读 _(:з」∠)_ 。
与伏特加一样,长钉同样穿戴着改良后适应太空作战环境的轨道安保专用防弹衣,相对其他角色来说,姚氏姐妹本就使用超轻型宇航服,尽管足够轻便灵活,但也更加脆弱,考虑到设定合理性,她们确实需要针对要害部位的防护增强 (图2-4红色) 。而以此推测,柳叶刀为她们选择了外观近似 IOTV GEN 4的具有肩部额外防护覆盖的重型防弹衣造型(注6)也就非常符合逻辑了。
此外,通过外观与颜色猜测,除了主要躯干的防护增强,柳叶刀还为她们的手部追加了额外的防护覆盖,毕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相较无法抓取工具、无法使用枪械、也无法攀附仓壁的双腿双脚来说,保护手部的优先度确实更高一些。(注6:肩部防护覆盖除了保护大臂等部位,主要是防止子弹贯穿伤及胸腔内的心肺要害)
好了,终于轮到我个人最喜爱的、也是我认为最狂野、最具视觉魄力的,由盾卫伊尔莎使用的重型宇航服了!瞧瞧这夸张的造型,再瞧瞧这凶悍的火力,再好好瞧瞧她的重型宇航服从前胸至腹股沟、双膝至脚踝,以及肩部、小臂、手背上厚度惊人的额外防护覆盖 (图3-2红色) ,而且在此基础上,柳叶刀的伙计们甚至为她的宇航服头部两侧等位置安装了数量可观的外挂装甲模块 (图3-1粉色) !
要知道在现实里,外挂装甲模块(注7)主要应用于MBT等战车的防护增强,但那都是5、60吨燃气轮机或柴油机驱动的装甲怪兽,能把这玩意儿小型化并安装到重型宇航服上,这创意真的是又狂野又浪漫还很合理。太空中的低重力环境配合推进背包的使用,就几乎不必考虑自重问题,而模块化外挂装甲正适对伊尔莎软硬结合式重型宇航服的不规则区域做防护覆盖,同时在视觉上还非常搭调。(注7:现实中又细分为外挂复合装甲、外挂爆炸反应装甲、外挂均质钢装甲、外挂格栅装甲等)
想象一下,当你拖拽着大大小小的货柜费劲全身力气终于打开气密闸门准备逃离这座被袭击的货运中心时,漆黑的背景中迎面飞来一堵白色巨墙,而当你抬头细看,发现这堵穿戴着重型防弹衣与外挂装甲块的“巨墙”手中还端着GSW-通用机枪,仅仅一瞬间,你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作为太空海盗活在世上的最后几秒,没准还会盘算着假如这次走了狗屎运活下来,自己也应该去哪儿搞上一套……
虽然上文中我主观且粗浅的分析了三套游戏中的EMU装备,但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聊的内容,比如伏特加穿戴的舱外宇航服很接近限于苏联/俄罗斯的Orlan-MKS 2,而杨的名字、亚洲人面孔、以及宇航服配色,显然是在致敬“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以及他当时所穿的价值3000万人民币的舱内宇航服。不过限于篇幅与精力,这部分就暂告一段落,以上分析可能存在着过度解读或是错误解读,如您有所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勘误,如果您有更多要补充,我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科普。
●GSW——General-used SoldIer Weapon 即通用单兵武器
粗浅的聊完了酷到想买一套自己穿穿看,但估计只是COS道具也难以负担的EMU装备后,接下来想与您分享的更有看点也更具美感,并且有较大几率以可承受价格买到1:1模型的,就是来自《边境》中的GSW通用单兵武器系列。如果您还没有仔细欣赏过他们,我强烈推荐您看看下面这段1分52秒的官方预告。
您是否感受到了这些武器设计中蕴含的严谨自洽并服务于机能设定的独特的近未来科幻美感?如果感受到了,可以考虑直接跳转到本文末尾点击《边境》的Steam链接将她添加至愿望单。如果没有感受到,下面我将试着将它分享出来。
GSW (General-used SoldIer Weapon) 即通用单兵武器,简单解释的话,就是具有高通用性的单兵使用的作战武器,而此处的“通用性”显然具有广泛的含义, 结合现实单兵武器发展历史来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作战环境对单兵武器耐用性的通用性需求、不同作战任务对单兵武器多功能切换的通用性需求、以及后勤保障中单兵武器在同枪族间的配件通用性需求。
而温差可达125℃至-200℃左右、无氧气、无气压、并存在微陨石活动,且受到太阳耀斑爆发时迸射的高能粒子等宇宙射线影响的近地轨道上,其极限环境对“单兵武器”的设计指标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虽然游戏中的世界是架空的,但太空中的极端环境却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聊游戏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瞧瞧现实中的武器大师们是如何解决单兵武器通用性问题的。
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对单兵武器研发来说极度苛刻的通用性需求,枪械设计师祭出了现今来看也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天才解决方案——模块化武器系统。
何谓模块化?模块化是对某类设备或装备,在进行功能分析和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生产出一系列通用模块或标准模块,然后从中选取相应的模块,并补充新设计的专用模块和零部件,组合成不同的新设备或新装备,以满足各种需求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模块化枪械则是指依据枪械的整体构成,把所属的各部件进行科学的组合和组件化区分。具体说,是将整支枪的构件按功能区分为枪管组件、机匣组件、发射机组件、自动机组件、枪托组件、弹匣组件和辅助(附品)组件等,根据不同的任务,用不同的组件进行组装,使其达到不同的战术要求。比如,以现有自动步枪为基础,采用相同的原理和组(部)件,严格规范各组(部)件尺寸和接口标准,使之达到通过部分组(部)件的更换,就可形成不同的枪支,满足不同的战术技术要求。这种模块化设计使武器操作使用和后勤保障更简便,同时又能保障作战分队遂行多种不同战术任务的需要,减少单兵武器的携行量,进而提高作战分队战斗力。
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武器,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斯通纳(Eugene Stoner )于1963年设计的斯通纳63武器系统,后改进为斯通纳63A。该武器系统以步枪为基础,对某些组(部)件进行简单换装后,就可衍生出包括卡宾枪、步枪及可以弹链供弹的机枪等不同枪型,并且在这些枪型之间有15种组(部)件可互换或通用。
此后,步枪设计模块化理念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不断有新型武器问世,比较着名的如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AUG5.56mm模块化步枪,整支枪有80%以上的零部件采用工程塑料件,在实现枪型转换时,其他组件都无需拆装,仅按压枪管固定卡笋即可,当配装短枪管组件时,就可以快速改装成短步枪;配装标准枪管组件时,就可以快速改装成标准突击步枪;当加装配有两脚架的加长加粗枪管组件时,就可以快速变身为班用轻机枪。
步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强国定型的模块化步枪更是琳琅满目,比如俄罗斯定型的AK12步枪、美国近年列装的HK416步枪、FN公司为美海军陆战队研制的SCAR步枪(美军称为MK17 步枪)等等,这些枪都采用模块化设计,且模块化功能也更加完备。简单地说,在模块化条件下构成的枪械,就好比「积木」,可以拼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武器,而且在模块化组装下的枪械组(部)件,其通用性极高。
模块化设计的突出优势,不仅仅是能在不同枪型之间转换,更重要的是武器的组(部)件通用率高,可大大减轻后勤负担。比如原本生产两种不同战术功能的步枪,需要20多种零部件,而这两种不同战术功能的步枪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就仅需要十几种组(部)件即可。
世界强国都在枪械模块化方面下功夫,是因为军事专家充分认识到,在传统枪械弹药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提高枪械系统整体作战效能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枪械本身进行技术更新和结构改进,而采用模块化设计是武器完成多种战术任务的最好办法。
《边境》中的GSW正是一套基于模块化理念设计出的具有极强写实风格的单兵武器系统,并且正因为模块化设计的枪械零部件具有高通用性,使得整套武器系统更适合于后勤补给相对地面战场更加复杂苛刻的宇宙环境使用,这是非常契合游戏世界观的武器设计。
而回到游戏性的层面看,模块化枪械的元素使用又正好契合了主流FPS中玩家对武器自定义的玩法需求。
以GSW突击步枪为例,玩家可通过更改枪口、枪管、护木、上机匣、握把、瞄具、供弹具这七大类配件从而搭配出数十种独特枪型:如使用轻量化护木、紧凑枪管、全自动上机匣、45发弹鼓的紧凑型GSW-突击步枪;又或者是使用轻型护木、小口径枪管、自动点射上机匣与手枪弹药的GSW-手枪口径卡宾枪。模块化枪械既契合于游戏世界观设定具备合理性,又兼顾玩家需要的游戏性,确实是相当出彩的原创武器设计思路。
而此时此刻,我迫不及待的想分享另一款游戏中充满个性与奢华用料的武器设计反面案例给各位朋友开阔眼界:
我也是一名尬迪恩,您看过上文中我的Steam游戏统计图就能知道,虽然游戏时长有限,但除去实在没工夫刷的最新版资料片暂时没入,其它该买的该玩的差不都都有,所以我绝对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您看一眼、图一乐就成了。
好了,言归正传,相信您一定已经发现了,除了尺寸较小的GSW手枪、冲锋枪、射钉枪与AKM,GSW系列中的霰弹枪、卡宾枪、突击步枪、精确射手步枪、精确狙击步枪、甚至反器材步枪都采用了无托式设计,选择这样的枪械结构确实能够提升武器外观的科技美感,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是为了符合游戏世设中,轨道安保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做出的选择。
上文中已经提及,《边境》近未来科幻世设下人类通过太空电梯开启了太空工业时代,尽管进入太空的费用已经大幅降低,但是轨道电梯或空天飞机货柜中的运载空间与每克有效载荷依旧价值不菲,同时轨道安保人员不仅要在舱外执勤,必然还要进入空间有限、寸土寸金的空间站气密舱内部执行任务。
而无托式枪械相比过去的有托式枪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枪管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拥有更短的整枪长度,进而在运输、储存时占用更小的空间体积,最重要的是,当处于空间站气密舱内部或类似的复杂狭窄环境作战时,更短更小的无托式枪械具有更加灵活的机动优势。
比如上图中的SVD与SVU,哪怕将SVU枪管再延长100mm,其整枪长度依旧远远短于有托结构的SVD。
举个例子:假如真的有份月薪十万美金起步的轨道安保工作,假如你刚好投了简历并且又刚好通过了背调与体检,并且活着完成了前期地面培训与后期的太空实训,那么恭喜你,你现在就可以穿上强力吸尿裤,再穿好液冷通风服,检查并接通你的生物电子联结器,之后钻进舱外宇航服裤子里,再接好那一堆用于输送循环冷却水、氧气、电力供应的管子与控制盒,现在穿你的上半身舱外服,别忘了手套和通讯头戴,整理好一切后就请锁好头盔开始吸纯氧排氮气以防减压病的出现,并再次检查水、气、电是否正常,哦!当然了,考虑到轨道安保这样的高风险职业绝不可能单人出任务,你必然有至少一名队友,当你俩互相检查完对方舱外服的穿戴情况,就可以抄起旁边武器架上那把 一米多长 集各类先进科技之大成的太空步枪,准备一起冲进上图中这样的空间站执行清扫海盗的任务了……
开个玩笑,我只是基于现有世设并合理假设了使用有托枪械时可能出现的情景,这世上肯定不会有谁真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端着1米多长的SVD在狭窄的空间站内部作战,毕竟很可能连转身都困难的情况下更别提与太空海盗近距离交火了。而我据猜测,这正是柳叶刀团队选择无托式枪械作为GSW武器系列设计蓝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在太空中使用无托步枪的优势还不止于此。虽然进入太空后宇航员将处于失重状态,但实际上这并非重力消失,简单说的话,当宇航员及其所在的空间站处于绕地球轨道飞行时,其作圆周运动,此时空间站及宇航员的离心力和地球对他们的引力相等,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空间站中的人和物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并且物体本身的质量也并不会因为失重状态而减少(注8:参考“失重”维基词条)。
而无托枪械握把前置于全枪中部,其前后质量趋向平均,全枪的质心位置较接近握把处,这无疑保证了只能单手持枪、单手射击的紧急时刻,使用无托枪械将获得更好的枪口指向性与武器操控性。这对于需要频繁占用一只手启动气闸、攀附仓壁、抓取工具、开关安全绳锁扣或控制推进背包的轨道安保人员来说更具实用价值与设计合理性。此外,太空环境下几乎不涉及卧姿射击,无托枪械天生具有的较高瞄准基线反而有利于佩戴头盔时抵肩瞄准,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GSW系列武器从机瞄到光学倍镜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设计。
虽然GSW武器系列中的部分枪械外壳上确实设计有黑色抛壳窗,但探空测试中这些武器射击时却从未有弹壳飞出,之后通过封测群内柳叶刀成员的介绍得知,设定上GSW系列不论是小口径手枪弹、突击步枪弹、又或是狙击步枪与反器材步枪,均采用 无壳弹 作为通用弹药构型。那么为什么是 无壳弹 ?想要理清这一问题,就需要简要的介绍下G11无壳弹步枪的故事。
1960年代各国军方对换装小口径步枪趋之若鹜,当时的西德军方、HK公司以及诺贝尔炸药公司(Dynamit Nobel)达成一致见解,他们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小口径步枪其技术性能都无法摆脱传统步枪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为此,他们选择了德国在二战中美国在二战后都曾研究过但未成功的无壳弹/枪技术,试图一举超越小口径化,直接研制并装备具有革命性的无壳弹步枪系统,即G11无壳弹步枪系统。
G11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无壳弹药的设计,而无壳弹技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枪弹自燃。由于普通金属弹壳能吸收和带走很多热量,使弹膛升温较慢,且在子弹入膛后又能在弹膛和发射药之间起隔热作用,所以很少发生自燃现象。而无壳弹发射时弹膛升温极高极快,且子弹入膛后发射药直接与弹膛接触,结果当弹膛温度高于自燃温度时就会使子弹自行发射。
历经多年尝试,直至1988年,诺贝尔公司对无壳枪弹进行了重新设计,新弹被命名为DM11,其在提高抗自燃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采用高燃点发射药外,在挤压成形过程中加入了一种特殊材料,既可以起“阴燃”作用,又可以在成品弹压制成形时作为粘结剂使用。此外在压制成型的发射药药柱表面额外涂抹了一层具有防潮、防霉、抗自燃的多功能防护涂层。
而DM11采用埋头弹的结构也是提高抗自燃能力的措施之一。在改为埋头结构后,整个弹头埋入发射药柱内,避免与“坡膛”接触传热;同时在药柱前端盖有一个塑料帽,既可以密封药柱内膛,防止底火和扩爆药受潮,阻止弹头起动时火药气体前溢等作用外,还可以减少药柱前端受热升温。塑料帽中间顶部的位置非常薄,发射时弹头会穿过塑料帽进入膛,而塑料帽则在高温下迅速降解。
采用埋头弹结构的另一个好处是,当发生自燃时,最靠近炽热弹膛的发射药会先于扩爆药点燃,弹头末推入坡膛时火药燃气会逃逸到弹头前方,使膛压下降,从而使导气孔处压力不足,枪机不能进行正常的自动动作,最坏结果也只是以较低速地发射一发弹头。
经过这一系列改进后的最终型号在1988年被命名为G11K2,并开始提交部队试验。在1989年进行的一系列军方测试中,据称G11K2无壳弹步枪比G3步枪提高了近50%的命中率。1990年3月23日,在G11K2完成一系列试验后,当时的联邦防卫技术与采购署确定:无壳弹步枪在技术上已经达到装备水平。同年4月4日,德国陆军部宣布,G11K2已经达到部队使用要求,随后发给HK公司一份价值6,000万马克的订单,并且据称HK公司在当年就向部队交付了1,000支G11K2。
但与此同时,自1989年11月9日至1990年6月间,从东德政府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至东德政府决定正式拆除柏林墙的这短短8个月里,德国发生了巨变。为了支援刚刚回归的东部地区,再加上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来自红色帝国的威胁大幅减小,换装新型步枪已不再是迫切需要。至1990年10月中旬,德国作出决定,在立法会议上不再讨论G11的装备问题,就这样,G11的生产、采购与装备计划被取消。
尽管HK公司尝试向其他国家出口G11无壳步枪,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有传闻说只有德国国防军的特种部队及美军特种部队极少量地装备过G11K2,但并没有证据。
尽管G11无壳弹步枪最终未能正式列装,但它们也留下了宝贵的技术财产。因DM11无壳埋头弹独特的结构设计,其外形规整且体积与重量控制亦非常优秀,一名配备G11无壳弹步枪的士兵在枪上装有两个弹匣(90发弹药)的同时,还可另外携带28个15发封装的弹包,共可携带510发DM11,再加上步枪总重量约为7.345kg。在相同的携行重量下,配备M16A2的士兵只能携弹240发5.56mm弹药,而配备G3A3的士兵则只能携弹100发7.62mm弹药。
所以很明显,不论是储存弹药时的空间占用、还是运输弹药时的载重限制与单兵携弹量方面,无壳埋头弹均具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哪怕与同为小口径弹药的5.56x45mm北约制式步枪弹相比,DM11因其没有弹壳与暴露在外的弹头影响,依旧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我猜测,这也正是柳叶刀团队在构思GSW通用单兵武器时选择无壳埋头弹的弹药构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因考虑到GSW与美军HGSW项目(注9)的名称缩写非常接近,且参与竞标NGSW项目的General Dynamics公司提交的竞标方案与GSW有着较为相似的枪械构型,所以很有可能GSW使用的无壳埋头弹正如外媒 GUNS&AMMO 对General Dynamics竞标方案的猜测,其可能是一种使用复合材料弹壳的高膛压弹药。但因NGSW项目竞标还在继续,各竞标厂商的武器系统相关性能参数还处于保密阶段,故不做过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Google或YouTube。(注9:GSW为General-used SoldIer Weapon,NGSW则为Next Generation Squad Weapon) 不过我也考虑过另一种可能:为了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压榨出雇员最后一“克”剩余价值,所以才选择了无托枪械、无壳弹药等各种节省空间节约载荷的设计,这只是轨道安保所属的南山集团股东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尽管拥有了太空电梯开启了太空工业时代,但驱动这一切前进的必然还是人类的逐利本性,这绝对无可厚非,就像那些同样致力于太空探索开发,或为这一目的提供技术支援合作的商业先驱们,如: Resource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Weyland-Yutani Corp 、Tyrell Corporation、Lunar Industries、Hadden Industrie、以及Union Aerospace Corporation、Concordance Extraction Corporation、TranStar Corporation、Duvolle Laboratories、 Drake Interplanetary 。
除了显然经过仔细思考后选择的模块化设计与无托结构、无壳弹药,GSW系列武器上还有更多既契合世设又非常有趣的设计亮点:比如你绝对注意过的从枪身一直延伸至握把末端的超大扳机护圈,既保护板机防止误触走火,又可方便穿戴宇航服手套的轨道安保人员握持;还有个头巨大颜色鲜艳的保险开关与弹匣释放卡榫,这样的设计更方便穿戴头盔视角受限时准确操作;另外还有标注着发光文字的旋钮式快慢机,明显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才选择了这样的外观设计;
又比如基于现实中传统泵动霰弹枪结构设计的GSW-霰弹枪,为了适应穿戴宇航服不便于低头查看的轨道安保人员使用,柳叶刀团队在武器设计中将霰弹枪特有的管状弹仓与传统下置供弹口均移至了机匣上方。
再比如,因为太空中没有大气作为热传导介质,传统枪械使用的风冷与水冷散热结构就很难发挥作用,为了防止武器连续射击过热导致的卡弹炸膛与枪管熔毁,基于现实中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散热方式,柳叶刀团队为GSW系列枪械与AKM加装了大量“散热片”,借此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发散出去,以帮助枪管与机匣迅速降温。
此外,还有这把酷到极点的GSW-反器材步枪与其安装的高倍率光电瞄具,当锁定敌方玩家开镜瞄准时,瞄具屏幕上出现了类似现代喷气战机使用的“机炮漏斗线”的辅助瞄准HUD(注10),这又是一个非常契合世界观背景的合理架空设计,因为在几乎没有参照物的近地轨道进行中远距离交战时,因为太空失重环境的全向可移动特性,以及轨道安保与太空海盗人手一套的推进背包,当敌我双方均处在高速移动状态时,其交战状态就与现代空战中的近距离机炮狗斗非常相似了。
所以单兵火控计算机及其配套雷达与瞄具的存在就非常有必要了。另外您是否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安装在伏特加背包上方,我简单称之为“单兵紧凑型综合索敌系统” 的装置吗?我估计那台设备就是这套单兵用“机炮漏斗线”的索敌跟踪设备之一了。(注10:通过封测群中柳叶刀成员的介绍得知,探空测试中使用的的UI还不是最终成品,目前UI美术方面还在持续打磨,以上内容不代表正式发售版品质量)。
最后必须一提的GSW武器设计,便是这把GSW-自卫手枪的特殊射击模式:金属风暴模式。
这一模式来自现实中的同名武器系统,此系统由澳大利亚人迈克·奥维尔(MikeODwyer)发明,该武器系统没有传统的机械击发部件,其主要由装有弹药的枪管、电子脉冲点火节点、电子控制处理器等组成。一定数量的弹丸装在枪管中,弹丸与弹丸之间用发射药隔开,弹丸在前,发射药在后,依次在枪管中串联排列;枪管中对应每节发射药都设置有电子脉冲点火节点,电子控制处理器用来控制各个枪管的发射顺序及每节发射药的点火间隔。
因采用预装填的弹药、电子脉冲点火、电子控制处理器、无自动机、多管组合,这套武器系统实现了超高射速发射、变速发射、齐射发射,其单管射速最高可达60000发/分,多管最高射速甚至可达到恐怖的1600000发/分。也因为这些特性,此套武器系统甚至被评价为自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机械式转管机枪以来轻武器领域最大的创新,将轻武器发射技术从19世纪机械式推进到了属于21世纪的电子式。
而回到游戏中,虽然GSW-自卫手枪的单发弹丸伤害有限,但是其解锁金属风暴模式后近距离交战时火力提示明显。
不过略微遗憾的是,以目前探空测试版本来看,金属风暴模式受限于GSW-自卫手枪的柱状弹匣储弹上限,无法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并且游戏中仅提供了高速5发连射的开火模式,对于如此浪漫有狂野的武器系统来说,我多么希望在正式发售版本中能玩到一键高速全弹发射模式,我相信,那一定会非常美妙XD。
好了,以上就是我啰里啰嗦的全部正文内容了,假如您从头读到这里,我只想说一声谢谢Thanks♪(・ω・)ノ。另外必须一提的是,以上分析可能存在着过度解读、错误解读、或是专业概念与术语使用的错误,如您有所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勘误,如果您有更多要补充,我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科普。
就目前的探空测试版本来说,《边境》这款游戏中仍然有很多值得一聊的细节,但是受限于全文篇幅与个人精力,以及最关键的,这不是《边境》的正式发售版本,所以有些细节内容肯定与未来正式版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本次测试中还有多位角色、多种武器与多项自定义功能暂未开放,虽然通过拼凑零碎信息确实可以分析出这些内容,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仅通过本次试玩我已经确实感受到了《边境》的实力与潜力。
不过还请注意,作为一名在电脑房局域网时代玩着《三角洲》与《毁灭公爵》长大,热爱FPS游戏胜过所有其它类型游戏的重度FPS玩家,我可能已经不自觉的出现了“情感加分”的状况,如果您需要的是通过一篇视角客观、专业导向的游戏测评来决定是否入坑,那么很遗憾,可能本文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是,假如你也像我一样在Steam、Epice、GOG、PlayU、Origin、BN等平台中塞满了诸如“彩六、红管、越南、沙包、丝瓜、附言、阿玛、从军、地狱、男友、西欧帝,或是爬离塔科夫、安东飞妈、画饼公民”,并且偶尔还会玩玩它们的话,那我觉着您就真的应该来试试这款游戏。
如果您喜爱科幻题材、如果喜爱太空元素、如果您期待着《边境》这款近未来写实太空战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那么我为您推荐以下电影佳作。
《地心引力》,这部2013年首映的电影其实不太需要我多做介绍了,强烈推荐。另外一提,此片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的其它作品也非常值得一看,比如《人类之子》、比如《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本片已在B站上架,正版无删,大会员可看。
《星际穿越》,2014年上映,这又是一部完全不需要我再啰嗦的科幻杰作,同样的,B站上线,大会员可看。
2017年俄罗斯太空题材电影《天际行者》,基于真人真事改编,讲述1965年美苏太空竞赛背景下前苏联宇航员执行首次太空行走任务的故事。全片拥有不输好莱坞的特效制作,在结尾部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本片弥漫着独特浓烈的毛味,如果你喜欢《太空救援》,那么你一定会喜爱本片,非常精彩,强烈推荐!B有正,大可看。
2009年的小成科幻佳作《月球》,故事讲述了一位单人驻守月面氦-3开采基地的宇航员山姆的故事,为期3年日复一日的孤独生活折磨着山姆,而陪伴他的只有凯文·史派西配音的机器人戈蒂。就在准备结束长期任务,距离返回地球还有两周时,一场意外摧毁了山姆本应熟知的周遭现实……强烈推荐!
2000年科幻电影《火星任务》,由被誉为“美国的希区柯克”、“当代悬疑大师”的大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执导,非常精彩的商业类型片,也有着较为严谨的太空环境描写,并且将曾经轰动一时的“火星人面山”事件融入了故事之中,如果您还没有看过本片,那么其非常适合在片荒时期填补空白。必须一提的是,布莱恩·德·帕尔玛还执导了《疤面煞星》、《碟中谍》、《魔女嘉莉》、《黑色大丽花》等佳片。
2003年硬科幻动画《星空清理者》,这也是不需要过多介绍的佳作,一句话概括,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太空社畜生活,强烈推荐。
2007年漫改硬科幻动画《月光之旅》,其为SF漫画家太田垣康男老师最具代表性的力作,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集政治、军事、近未来太空争霸故事于一身的优秀作品,并且有大量合理严谨的机械设定,比如空天飞机、轨道战机、宇航相关装备等。虽然剧情涉及中美等国太空争霸的架空故事,对中国的描写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是瑕不掩瑜,整部作品依旧有足够精彩的看点。但很遗憾的是,动画目前只有两季,并且原作漫画暂停连载,因为作者太田垣康男现正连载《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漫画,而这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
1997年科幻恐怖电影《黑洞表面》,导演保罗·安德森 Paul W.S. Anderson出品(对就是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电影剧情的话,就是“亚空间恶魔入侵科考船并腐化船员”的故事,你甚至可以将这部电影当做了解战锤40K世设中凡人接触亚空间会出啥事儿的科普大片。尽管主流媒体对本片评分不高,并且保罗·安德森的《生化危机》一部塞着一部烂,但是这部电影真的相当不赖,我非常喜爱。另外一提,《黑洞表面》这片子B站有正版你敢信……
2019年科幻电影《星际探索》,布拉德·皮特与汤米·李·琼斯联手献上的一部……我觉着如果称之为科幻文艺片可能更合适些,虽然本片开头给出了一个比较优秀的科幻悬念设置,但是这都架不住导演真正想讲的事儿与这个悬念毫无关系,甚至于如果把片中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扔到远洋钻井平台或南极科考站上,这故事也能成立……不过此片也有值得一看的精彩桥段,比如开头的空间站受异常电泳攻击的壮观场面、之后驾驶月面车逃离月球海盗追逐的低重力追车戏、还有单人探索无人空间实验室、以及最后几场宇宙中的特效戏,都还挺震撼挺好看。B有正,大可看。
1997年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如果一定要让我为喜爱的科幻电影排个名次,那么这部电影永远会排列在榜首。这部硬科幻电影归功于编剧之一的卡尔.萨根本人的天文学家背景与对地外文明探索的热情,在其所著原作小说《接触》硬科幻的故事内核基础上,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运用适度且呈现精彩的惊悚元素、谨慎克制的视觉特效设计、朱迪·福斯特为代表的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元接触理论”对社会影响的绝妙呈现,都使得这部改编电影极具看点。
花费将近三周的空闲时间写出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玩家的试玩感受,甚至还拉上了有生活学业要忙的两位好友请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因为《边境》的题材、玩法、美术风格都很合我们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群真懂FPS、热爱FPS、并且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国人小团队开发的具备真材实料的射击游戏。不过请您放心,我既不打算卖情怀也不准备卖惨,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是也想到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方法助《边境》首发时多卖 3 份。
迷面位置提示:Resources …………………………………………… Interplanetary.
竞猜赢游戏: 我在文中写下了五家出自电影、五家出自游戏中的公司/集团/研究机构等的英文全称,它们在原作作品中的业务范围均直接或间接的与太空有关,可能涉及太开发、可能涉及太空探索、也可能涉及太空战争,如果您能猜出他们出自哪部电影与哪部游戏,并且按照本文中它们的英文全称顺序将这些电影、游戏的准确英文名称通过 机核网站内私信功能 发送给我,我将赠送前 3 位严格符合以上要求的幸运朋友每人一份Steam国区标准版《边境》。
回复格式参考——参与竞猜赢游戏:(1)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2)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3)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4)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5)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6)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7)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8)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9)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10)XXXXXXX XXXXX 出处《XXXXXX》
Space industry——Wikipedia
为什么太空工业是前途光明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太空电梯——百科词条、《三体II黑暗森林》、《皇牌空战7未知空域》、《垂暮之战》等
《科技引领时尚——航天服设计的功能要求和形式特点》——官浩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博士) 、 刘杨(北航工业设计系硕士生)
The Space Shuttle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 (EMU)——NASA
《阿波罗登月跟我有关吗?有啊,比如你的鞋 》——果壳网,李子
《阿波罗:一部看得见的航天史》——扎克·斯科特
美国单兵雷达概述——作者:电波之矛
AH-64武装直升机——百科词条
Spacesuit _ HOW TO BUILD. EVERYTHING ——Discovery Channel Southeast Asia
压制性电子干扰——百科词条
没有枪、没有炮,却能致胜千里!这支“低调尖兵”让解放军“战力倍增”—— 顾莹颖
NASA reveals the next-generation spacesuits: to the moon, mars, and beyond——CNET
Will We Ever Have Star Trek-Style Spacesuits For Our Astronauts?——Consumer Tech
Radar warning receiver——Wikipedia
Orlan | Où les voir ?——kosmonavtika
《国产轻武器发展之路:模块化设计》——《轻兵器》杂志2020年第06期,作者 马志杰 崔子鑫
G11无壳弹步枪 ——枪炮世界
DM11无壳埋头弹——枪炮世界
NGSW | General Dynamics Ordnance and Tactical Systems - YouTube
NGSW Update: Push for the 6.8mm Continues——Gunsand&Ammo
The Army wants $111 million to finally field its next-generation squad weapon by 2023—— Jared Keller
Metal Storm ——Wikipedia
非游戏截图图片来源:Google、Wikipedia、YouTube、枪炮世界等
撰文、分析、资料收集、视频搬运、Gif剪辑、制图制表、二把刀翻译—— 玩命打工仔
最后,如果您觉得本文读着还挺有趣,那么请您为本文 点赞 、 收藏 、 转发 ,这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如果您觉得本文实在太烂太搞笑了,那不妨也考虑下转发,将您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_(:з」∠)_
评论区
共 10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