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日》(Kippur,本意“赎罪”),是2000年由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吉泰导演的一部电影。它的全长近两个小时,曾是当年的以色列电影学院奖和戛纳电影节奖获奖者。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电影基于赎罪日战争改编,不过无论是剧情还是叙事都和传统战争片相差很大。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特种兵,一个叫魏因劳布,一个叫鲁索。虽然本片很长,但是剧情并不复杂,当赎罪日战争爆发后,主角二人开着一辆菲亚特小汽车紧急赶到自己的驻地,结果却发现自己的作战单位已经离开了。为了找到上战场的机会,两人一番周折后加入了空军的战场搜救队,在影片的大半时间里,两人都乘坐着贝尔205直升机在戈兰高地来回奔波,营救受伤的士兵。直到10月10号那天,在以军发起反击的前夕,他们的直升机在执行秘密任务的时候被导弹击落。两人都受了重伤,被拉进医院,结束了他们的战争。
在这里我们不妨用一些篇幅来讲讲以色列空军的救援部队,毕竟他们算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但是相比于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飞行员来说,他们又是很不容易引人注意的一批人。
以色列历史上最早的空中援救发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当时主要由空军的轻型飞机承担任务,这样的例子非常少。直到1951年,以色列空军购买了第一种直升机——希勒360,同年该国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救援任务完成——一架希勒360将一位在海滩上迫降的“派珀”飞机的飞行员接回到了基地。在1956年的米特拉战役中,约有120名伤员通过空军的运输机完成了撤离工作,这是当时以色列空军最大规模的搜救活动。
到了60年代,以色列空军已装备了包括贝尔47、SA.321超黄蜂(以色列人称之为“大黄蜂”/Tzira)、CH-53(以色列人称之为“海燕”/Yasur)以及S-55/H-19和S-58/UH-34(以色列人分别称之为“鸽子”和“雄鸡”)几种直升机,但是在这一段时间内以色列空军很少有大规模援救的机会,主要是因为除了“六日战争”外,以色列国防军大多数时候都在国土周边活动,行动后往往立刻撤回。“六日战争”期间,7位以色列空军飞行员被成功从敌占区撤出。
1972年,在一次空战训练中,两架以色列空军的F-4战斗机在空中发生碰撞,飞行员坠入大海。空军直升机虽然成功定位了四位幸存者,但是在营救中,飞行员阿哈龙—诺阿姆·阿农溺水而死,打捞其尸体的尝试也失败了。当时以色列空军并没有自己的直升机救援队,海上直升机搜救任务由海军航空兵负责,而陆上搜救任务则由以色列伞兵部队负责。此后,以色列空军希望通过组建专业的特种救援队来在第一时间营救遇险的飞行员,虽然当时的以色列总参谋部并不希望以色列空军组建专业的特种救援队,空军依然开始培训自己的救援部队。
赎罪日战争期间,以色列空军临时组建了空中救援队。这个救援队在战争期间飞行了5000架次,不仅包括了空军的飞行员,还有陆军部队的伤员。不过此时以色列空军依然缺乏足够专业的救援部队,在敌占区被击落的飞行员里只有30%得以返回基地,最后仅救援成功43人。战后,以色列空军司令本尼·佩雷德决定建立专业化的特种救援队。1974年1月,669中队成功建立,最初这支中队只有2位飞行员和1架直升机,到了组建一周年可以投入实战的时候,也不过12名士兵和1位医官。
669中队是按照特种部队的标准组建的,下属有五个小队:特种搜救队,包括正规和预备的营救兵;医疗小队,由医生和护工组成;后备和行政部,负责维护和研发设备;战斗救援装备培训班,负责训练合格的救援人员和机组;最后是由侦察兵组成的失踪人员寻搜队。669中队的队员需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陆上搜救技术、海上搜救技术,具备直升机机降和伞降能力,可以操作特种车辆执行任务。此外,他们也要像其他士兵那样进行战斗培训。该部队的成员大多来自总参侦查队、第13舟艇队、“翠鸟”突击队这三支顶级的特种部队。
要想成为669中队的一员,必须要经过长达18个月的强化训练。期间,士兵需要和以色列空军的“翠鸟”突击队一起训练。基础科目包括战地医护,战地指挥,防暴培训等,专业科目包括跳伞、水肺、野外生存、反侦查、攀岩速降、直升机搜救和全地形全天候救援等等,虽然科目众多,但是其中的不少内容基本上都是队员们曾经学习过的。2020年,669中队和“翠鸟”突击队被共同划到最新的第7大队下。
每隔几年,中队就会招募一些曾经在一线战斗单位工作过的医生和护工。这些医护人员也代表了以军最顶级的水平,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长时间的训练,他们需要在最糟的情况下治疗最严重的伤员。由于669中队在战地救援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们曾多次指导其他国家的特种部队、军医等,而且收获了多国的好评。
在1997年的萨鲁基河(Wadi Saluki)交火中,669中队出动直升机营救了在同真主党交战中受伤的戈兰尼旅士兵。同年在恶名昭彰的“第13舟艇队灾难”中,669中队也参与了救援海军特种兵的行动。次年,中队成功营救了罗滕伯格电厂事故中被困的工人。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669中队和“翠鸟”突击队合作,取回了女兵凯伦·滕徳勒的遗体(后者的CH-53被击落)。由于在战争中出色的表现,669中队获得了空军司令的表彰。在2014年的“守护兄弟行动”和“保护边界行动”中,669中队再次因为表现优异而获得了表彰。该中队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行动是在2018年,当时25名军事预备学校的学生在扎菲特河谷(Nahal Tzafit)徒步的时候遭遇了洪水,最后15人得以生还,10人(1男9女)因为低温在发现时已经死亡。
但是虽然如此,中队历史上依然有两次严重事故,受到了公众的批评。第一次是1992年的“缆绳事故”,当时两位救援队员——阿萨夫·罗森博格和吉尔·祖里亚诺在进行索降时,捆住二人的缆绳突然断裂,导致二人从15米的高度坠落。吉尔当即昏迷,阿萨夫在几分钟内同样失去意识,二人在送到贝尔谢巴时死亡。事故调查未能说明具体原因,这引发了吉尔和阿萨夫的家人的不满,最后军方的调查委员会进行了全面调查,认为是起重机操作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的,建议处分单位指挥官、中队长和机修工。然而直到五年后,上述人员才被成功起诉。而事发时的“海燕066”号CH-53D则在1996年坠机,7死2伤。
另一次事故发生在2009年3月11日,当时一位叫艾哈迈德·萨拉赫·阿格巴利亚的徒步者在贝特-谢安山谷附近意外触雷,669中队随后立刻赶到,开始将伤员吊运到直升机上。但是当机上人员开始转移到时候,伤员突然从机上坠落,当时高度约为7米,他当场身亡。事后的调查排除了安全带固定不牢固的问题,但是此次事故依然过于蹊跷。
除了669中队外,以色列空军的123和124两个突击直升机中队也承担一定的救援任务。124中队成立于1958年1月1日,最初装备的是“云雀II”(以色列人称之为“八哥”)、S-55“鸽子”和S-58“雄鸡”。从1968年起,中队开始装备贝尔205,1975年又换成了贝尔212,目前该中队使用S-70/UH-60直升机。123中队稍微年轻一些,成立于1965年3月10日,最初装备的是贝尔47G,主要负责培训直升机飞行员,1969年中队换装了贝尔205,后来也换装了贝尔212,目前同样装备S-70。自2015年起123和124中队都部署在帕尔马契基地,担任兵员运输和救援任务。
在下一部分里将对以色列空军的救援直升机做一些介绍。
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直升机,贝尔204/贝尔205/UH-1也是因为其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成为了以色列空军青睐的对象。从1967年开始,以色列空军开始装备UH-1直升机,但是为了避免引发阿拉伯国家的抗议,他们分别从意大利和美国购买,而且只购入民用型的贝尔205(UH-1H的民用版本)。贝尔205逐渐取代了活塞动力的S-58“雄鸡”成为以色列空军的驮马,在赎罪日战争中,12架贝尔205分别从利非丁基地和拉马特·大卫基地起飞,救援西奈半岛/戈兰高地战区受伤的士兵。尽管数量很少,它们却成功救出了890名伤员。
战后,贝尔205一度仍然是669中队的主要装备,但是该机也暴露出几个问题。单发的贝尔205动力偏弱,导致载荷较低,航程较短,在高温,高海拔地区性能较差。为此,从1975年开始以色列空军逐渐用双发的贝尔212/UH-1N取代了贝尔205,前者在以色列空军也获得了“白鹭”(Anafa)的绰号。
根据资料,以色列空军一共装备过64架“白鹭”,分属于123、124中队以及669救援队。直到2002年,贝尔212才从123中队全面退役。
早在1983年,以色列空军的测试小组就认为可以用先进的UH-60来取代贝尔212。一架直升机在经过了几次空中加油后,直接飞到以色列进行实地测试。在40多小时61架次的测试后,检查组建议购买UH-60直升机,但是由于预算不足,直到1994年以色列空军才购买了10架二手的UH-60A,这些都是美国陆军的退役机,在1977-79年制造,累计飞行2000多小时。UH-60在以色列得到了“猫头鹰”(Yanshuf)的绰号,这些“老爷机”也都进行了全面升级。
1997年,以色列空军增加了15架S-70A-50(即HH-60L的民用型)的订单,次年3月23日首架S-70交付,这些“猫头鹰”全部属于124中队,此外,还有一架UH-60G救援直升机。1999年起,已有的“猫头鹰”开始换装副油箱和空中加油管,安装新的导航系统、通信系统、救援系统和夜视系统,此为“猫头鹰2”型。
2000年,以色列空军再次购买24架S-70/UH-60L,从2002年开始交付,这些被称为“猫头鹰3”型。2003年9月7日,669中队的“猫头鹰124”号救援了海法外的一艘“卡吕普索”游轮上的一位乘客,这是S-70/UH-60的救援首秀。
CH-53“海燕”是以色列空军历史上最大的直升机,它进入以色列空军的历史可追溯到1968年。当时的以色列空军希望获得一种载荷大,机动强,防御高的直升机,最后CH-53击败了CH-47脱颖而出。1969年,两架“海燕”抵达阿什杜德,次年组建了第一个“海燕”中队,负责运输任务。在战斗中,“海燕”出色的吊装能力得到了考验,其防御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可以承受米格-21的炮击而安全返航。此后,CH-53也被运用在救援任务上。
1980年开始,IAI和埃尔比特系统联合进行了“海燕”的延寿计划,此项目代号“海燕2000”,于1997年完成,将CH-53D的寿命延长了20多年。然而截至目前,CH-53D依然是以色列唯一可用的重型直升机,且也是全球范围内服役时间最久的同类型号,也因此该型直升机近二十年来发生过几次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目前“海燕2000”已经被进一步升级为“海燕2025”,寿命将被继续延续,然而“海燕”的后继者会是谁,目前还不清楚。
虽然名为《赎罪日》而且确实基于赎罪日战争,但是《赎罪日》里没有正面描写任何一场大战,连交战镜头都极少。全片的大多数时间里,主角都在乘坐直升机营救伤员,在二人被导弹击落前足足4分多钟的时间里,影片中都没有台词,只有他们的直升机飞过战场,下方是一辆辆坦克和战车的残骸和泥泞的土地。
《赎罪日》并没有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描写战争,而是直接抛开一切大的战斗,聚焦于两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经历。虽然电影里没有太多的爆炸,枪战和坦克冲锋,但是无处不在的伤员和尸体,坦克的残骸却在告诉你,这就是战争。就像《黎巴嫩》里我们一直都透过肖特卡尔坦克的潜望镜,看到第一视角的战争一样,《赎罪日》里我们也是靠着主角的眼睛和直升机的窗口,看到这场战争的一幕幕。
电影的导演阿莫斯·吉泰在赎罪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只有22岁。就在1973年10月11日,他23岁的生日那天,他乘坐的直升机被一枚叙利亚导弹击落了,副驾驶身亡,他也受了伤。吉泰表示,23岁的生日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电影的主角叫魏因劳布,这本来是吉泰的姓,直到他的父亲像很多欧洲犹太人一样,改成了希伯来姓氏“吉泰”。有趣的是,电影里的很多主角都和演员一个姓或名,例如男二鲁索的演员就叫托默·鲁索,克劳兹纳医生的演员叫乌里·克劳兹纳,副驾驶柯比的演员叫柯比·利夫尼,军医什洛莫·考钦斯基的演员叫兰·考钦斯基,等等。
《赎罪日》在其他地方的细节也颇为面面俱到,且不说空军士兵们作为自卫武器的乌兹冲锋枪,片中CH-53、肖特卡尔坦克、马加奇坦克、M3半履带车等装备也一个不少。当时,第188装甲旅还在运营肖特卡尔坦克,所以弄到会跑的真坦克应该不成问题。不过,片中并没有马加奇坦克活动的镜头,可能是因为缺乏能动的坦克,不过由于当时在戈兰高地的以军坦克里没有马加奇,所以也不算问题。当然,影片的疏漏也还是有的,例如片中短暂出现过几辆静态的“梅卡瓦”坦克,当时还没有梅卡瓦,可能是没道具了凑个数。
虽然《赎罪日》整体的剧情起伏较为平淡,中间甚至有些无聊,摄影和镜头也不算优秀,部分场景甚至有点手持DV片的感觉,配乐和音效水平也一般被。再加上语言问题,相信这部电影很难引发大多数观众的兴趣。但是,影片中那种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的硝烟气息,那种普通人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悲痛感,那种在片尾的缠绵中释放出的生与死的伤痛,使得它还是值得一看。
如果你希望看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片,一部没有杀戮,没有英雄,没有荣誉的战争电影,请看《赎罪日》吧。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