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遭受数次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并被迫签署诸多丧权辱国条约的大清帝国,国防力量已所剩无几,帝国的统治也岌岌可危。特别是在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重创了中国的海防力量。
1909年冬,清政府重启了停滞的海军建设工作,派出由海军部大臣载洵和萨镇冰率领的中国海军代表团前往欧洲各国进行考察,并在此次欧洲之行中订购了大批军舰。其中,两艘肩负着中国海军力量复兴的训练巡洋舰最引人注目,她们就是从英国订购的“肇和”号和“应瑞”号巡洋舰。
肇和、应瑞两舰分别由英国的埃尔斯维克造船厂和维克斯造船厂负责施工建造。肇和标准排水量2750吨,全舰长105米,宽11.9-12.8米,是中国第一型采用了蒸汽轮机的军舰,最大航速为20节。
武备方面,肇和装备了2门布置在舰体前后中轴线上的6英寸(152mm)主炮,4门布置在主甲板角落的5英寸(127mm)副炮,以及2门3英寸(76mm)速射炮、6门47mm哈奇开斯机关炮、2门37mm马克沁乒乓炮,为了供种类繁多的主炮进行射击,肇和在舰船两侧的舷墙设置有大量开口。除此之外,肇和还装备了两具18英寸(460mm)鱼雷发射管,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小舰。
防护方面,肇和的装甲甲板倾斜部分为2英寸(50.8毫米),水平部分厚1英寸(25毫米),司令塔则有3英寸(76毫米)的装甲防护。对于一款训练巡洋舰,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
2号舰应瑞与首舰在细节方面有着诸多不同,应瑞的舰船体型要略小一些,上层建筑样式与烟囱位置也肇和与有所区别。火力部分,应瑞的主炮没有采用阿姆斯特朗火炮而是选择了维克斯火炮,副炮的安装位置更是与肇和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使得两舰极容易进行区分。由于造价的限制,应瑞的防护能力相比肇和也有一定的缩水。
值得一提的是,肇和、应瑞还有一个希腊的妹妹。当时为了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清政府决定在纽约造船公司订购第三艘肇和级巡洋舰,该舰被命名为“飞鸿”号。为了保持舰船的标准化,飞鸿的武备仍计划采用英式主炮。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垮台,新生的民国政府财政愈发紧张,最终民国政府以向承建厂商开具高价贴息国库券的方式,结清了肇和、应瑞的剩余款项,两舰也因此得以回国。而飞鸿则由于资金不足,转售希腊海军,以“埃利”的身份在希腊海军服务。
肇和、应瑞回国的1913年,革命党人便在上海发动讨袁起义,动荡之中,海军选择站在北洋政府的一边。在肇和、应瑞等数艘舰船的火力支援下,北洋军多次击退讨袁军的进攻。在北洋军海陆联合的攻势面前,讨袁军节节败退,最终失败。1915年,革命党人再次筹划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意识到海军舰船重要性的革命党人于12月5日夜间武装占领了肇和,但是由于缺乏操作经验以及遭受到应瑞等舰的不断反击,武装夺船计划最终失败。袁世凯称帝后,缺乏重火力舰船的革命党人想再次武装夺取肇和,并于1916年2月12日夜间再度偷袭肇和,由于跳帮接连失败外加肇和舰员警惕性较高,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抵达广州,随后海军的部分军舰也启程南下,支持孙中山的广东护法军政府,即组建成护法舰队,舰队中就有肇和的身影。不同的是,应瑞在奉命互送孙中山南下后就独自北返,因此也没有加入护法舰队,而是一直留在中央海军序列之中。肇和、应瑞两舰的从此天各一方,命运各有不同。
肇和随后先是与其余6舰再度北上,加入直系军阀的渤海舰队,随后又转入奉系军阀,并屡次南下参与袭扰作战。1933年6月,肇和与海圻、海琛两舰叛离东北海军,南下加入广东海军。应瑞虽然始终列在练习舰队,但也经常在上海福建一带执行任务,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应瑞归属国民革命军,与奉系军阀控制的渤海舰队长期对峙。
两舰命运虽有不同,但在国家危难之际,都挺身而出,为保卫中国海疆奋勇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展开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迟滞日军从海上进攻的步伐,广东海军开始在珠江口自沉老旧军舰,组建封锁线,肇和等舰则负责巡逻防守。1937年9月14日,日军舰船逼近虎门要塞,肇和与海周配合炮塔拼命抵抗,最终不敌日军舰船,在身中数弹的情况下并受到日军战机轰炸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坐沉。
同样的任务也交给了应瑞,为防日军沿江直取南京,中国海军决定在江阴一带组建封锁线。应瑞与平海、宁海、逸仙等舰于1937年8月11日抵达江阴,协助各舰自沉封江。当年9月,应瑞遭到日军战机数次战机,虽然应瑞有极力开火试图驱逐敌机,但是依然身负重伤。10月,伤痕累累的应瑞奉命转移前往南京采石矶处,拆卸下可用的火炮用于江防。10月23日,仅剩两门高炮的应瑞再度遭到日军轰炸和扫射,进水严重且多处起火的应瑞最终倾覆在江边。
“应瑞”与“肇和”两舰的经历是近代中国艰难发展海军的历史缩影,也是中国人谋求自强独立、反对侵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被卷入了时代洪流的她们,与“平海”、“宁海”等中国军舰一样,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和中国海军的将士们一起,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战至了最后一刻。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