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随着南非-英国关系的恶化,南非退出了英联邦。不过就在这之前,由于南非军队加入了一个属于英联邦的装甲师,为此南非购买了203辆“百夫长”坦克、280辆“撒拉森”战车和280辆“貂”侦察车。此后,南非空军和海军装备体系开始向法国靠拢,陆军大概也不能免俗。
退出英联邦之后,南非军队意识到未来的冲突将演变为平叛行动和跨境远征作战,他们认为目前大量装备的“貂”无法胜任这种任务,需要一种更先进的轻型轮式装甲车。在一场竞标活动后,潘哈德AML击败了竞争对手阿尔维斯“萨拉丁”和潘哈德EBR,赢得了一个南非称谓“羚羊”(Eland)。
南非一共购买了100辆AML,同时还有额外的部件能够组装800辆。由于南非认为AML-60的60mm CM60A1威力不足,潘哈德设计出了一种安装90mm DEFA主炮的新型炮塔,AML-90随之诞生。这两种战车在南非也分别被称为“羚羊-60”和“羚羊-90”。1962年,南非生产的“羚羊Mk1”正式服役,他们基本上和AML差别不大。
1964年,南非开始独立生产“羚羊”,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地化改进。Mk2使用了改良的制动系统和转向,Mk3使用了新的燃油系统,Mk4使用了更可靠的传统离合器,Mk5将发动机更换为雪佛兰2.5L的l4发动机,其他改进包括了新的通讯设备、弹簧减震器等。1975年,全部的Mk1-4都被升级为Mk6,规格和Mk5相当。最终型号是1979年的“羚羊Mk7”,具有改进后的指挥塔,大灯从正面装甲下方升高,制动和变速箱都做了更换处理。
“羚羊-90”的主武器是GT-2火炮,它是通过手动控制的,由于缺乏稳定系统,因此车组需要迅速靠近目标,停下,发射火炮然后尽快撤离。
这门90mm炮能够发射对付步兵和掩体的HE弹,对付坦克的HEAT-T和掩护用烟幕弹。在1.2km的距离上,直射时可以击穿320mm的均质钢装甲,60°射击角时也可以击穿150mm的装甲。面对安哥拉人的T-34/85时,后者几乎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然而随着古巴人和他们的T-55进入局势,“羚羊”只能选择通过侧面射击的方式才能击毁目标,往往需要多次射击才能摧毁一辆T-55。
“羚羊“的服役几乎贯穿了南非边境战争。在1969年,为了对抗纳米比亚人民解放军(PLAN)的跨境袭击,一些“羚羊”被调集到南非北部。为了破坏南非的运输网络,PLAN使用了地雷战。由于这些“羚羊”的主要目的正是保护运输车队,他们很容易受到地雷的杀伤。但是这也促进了南非对国产防雷车的研究。
1974年,安哥拉内战爆发,1975年的“稀树草原”行动后南非边境战争进入了常规阶段。“羚羊”随后几乎参与了南非军队的所有行动,其中不乏有“14号桥之战”这样的胜利:战斗中,当南非工兵努力修复桥梁的时候,他们遭到了古巴、安哥拉军队ZPU-4、BM-21、9M14等多种火炮导弹的持续射击。但是在这次战斗中,12辆“羚羊90”突然绕过阵线,用火炮迅速挽救了局势。战斗的结果是南非阵亡4人,古巴则阵亡200人。不过,这样的伤亡完全在古巴人的承受范围之内,他们的增兵非常迅速,而南非对安哥拉局势的武装干涉更是导致南非受到了非洲统一组织的一致谴责,在这场“大胜”后不久,南非人就撤军了。
不过,“羚羊”的优势到了80年代已经几乎荡然无存。面对T-55坦克的时候,“羚羊”需要大量炮弹才能对抗坦克排,这加剧了战车结构疲劳,降低了战斗效率,而且它的越野性能已经被更先进的“蜜獾”超越。最后,南非军队决定用“蜜獾”作为替代的坦克歼击车,“羚羊”被降级为平叛用车,用作护卫装甲部队用。“羚羊”最后一次大规模实战发生在1987年,“模块行动”期间,一队“羚羊-90”伏击了一支安哥拉摩托化部队,摧毁了不少BTR-40、BTR-60等。
边境战争结束后,南非军队认为继续维持“羚羊”远征能力已经不现实了,遂在1994年退役了全部的“羚羊”。然而,南非军队目前仍然需要执行联合国的远程维和任务,而这种战车依然在超过10个非洲国家服役。不知道如今的南非军队看到其他非洲国家的“羚羊”,会不会有点后悔和伤感?
南非军队对轮式战车的偏爱并不仅限于“羚羊”,他们更为人所知的是“蜜獾”(Ratel)。这种战车以一种凶猛的非洲动物为名,蜜獾兼具了咬合力和灵活性的双重优势,可以杀死比它更大的动物。而这种特性似乎和“蜜獾”战车的能力确实有点像。
在脱离英联邦后,南非军队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机动性强、可靠性高、容易维护的轮式战车,这是之前装备的“撒拉森”战车无法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蜜獾”的研制工作在1968年展开,从一开始它就将机动性放在首位。1975年,13辆“蜜獾Mk1”正式服役了。随后“蜜獾”经历了Mk2升级,强化了小部件的抗损能力,1976年改进后的“蜜獾-20”服役,“蜜獾”的终极版本Mk3在1985年服役,具有超过130项改进。
作为轮式步战车的标杆,“蜜獾”把机动性放在设计第一位。它采用的6×6布局相比于履带式的BMP来说,速度更快,更加可靠,更易维护。“蜜獾”涉水深度达1.2m,发动机动力282hp,公路续航1000km,越野续航也有600km。它有着充分的空间,能够在装载步兵的同时,携带两个饮用水箱,还有炊具、电缆、工具箱和零部件等,甚至可以携带淋浴套件,因此具有很强的自给能力。
不过,它的防御能力一般,正面装甲仅有20mm,只能阻挡12.7mm机枪射击,侧面装甲也只有10mm。而且它并未设计防雷车那样的V型底盘,不过较大的车轮稍微弥补了一些不足。
“蜜獾-20”的“獠牙”正是它的20mm GI-2火炮,基于GIAT F2研制。这门火炮首先采用了双链供弹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在AP和HE弹药之间切换。凭借1.1km/s的炮口初速,这门炮能够轻松击穿BRDM或BTR的装甲。此外它还配备有3挺7.62mm机枪,用于近距离作战使用。
“蜜獾-60”是“蜜獾”的一个变体,它主要是用来侦察、反伏击和火力支援所用。它的主武器是60mm M2迫击炮,这门炮的曲射射程达1700米,直射时只有300米。通常情况下,它通过曲射发射HE弹,提供支援火力。除了60mm迫击炮型外,“蜜獾”还曾经有81mm迫击炮型和120mm迫击炮型两种变体,不过产量都很小,只有原型车。
“蜜獾20”一个火力更强的改进版本是“蜜獾-90”,它直接使用了“羚羊-90”的炮塔和火炮,为了提供弹药空间,“蜜獾-90”减少了一位乘员的座位。“蜜獾-90”最初是为了突破工事使用的,但是很快它就被转换为坦克歼击车,虽然它无法对T-55、T-62这样的新型坦克构成一击必杀,但是面对T-34/85时优势依然很大。而且“蜜獾”的组员们通过射击发动机盖、炮塔底部等要害位置的方式,能够在不摧毁目标的情况下让坦克瘫痪。这使得“蜜獾”有能力和先进的苏联坦克一决高下。
“蜜獾ZT-3”则是专用的坦克歼击车。长期以来因为国际制裁的原因,南非军队没有可用的反坦克导弹,而ZT-3“豹”导弹正是南非自主开发的产品。装备ZT-3的“蜜獾ZT-3”则是南非第一种现代化的导弹坦克歼击车。ZT-3导弹具有串联弹头来对抗苏联坦克的爆炸反应装甲,通过激光制导攻击目标,射程可达5km。一辆“蜜獾ZT-3”可以携带12枚导弹,发射1枚时会有2枚待命。
1987年9月的“模块行动”是还在预生产的“蜜獾ZT-3”的首秀,当时有32个营共同获得了4辆ZT-3。其中1辆ZT-3在10分钟内,连续摧毁了2km外的三辆苏联坦克。这一车型最后生产了53辆。
其他“蜜獾”同样有不俗的实战表现,例如1980年的“怀疑论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为了突袭代号为“烟雾弹”的PLAN基地,第61机械营出动了他们的“蜜獾-20”和“蜜獾-90”。他们遭到了23mm防空炮的猛烈射击,但是“蜜獾”们很顽强地继续突击,用火炮还击,最后敌军仓皇逃离了,丢下了76具尸体,南非军队损失了3辆“蜜獾”,14人阵亡。
在边境战争后,“蜜獾”依然在多个国家服役,被多次运用于联合国维和任务。南非退伍少将罗兰·弗里斯也评价道:“如果80年代我们在安哥拉没有‘蜜獾’,恐怕现在我们不会拥有和平。‘蜜獾’将火力、机动、防御和多用途结合起来,组成了一种综合战斗系统。”而南非军队用来替换“蜜獾”的轮式战车恰好也叫“獾”,大概是希望把老一代的光荣传递下去吧?
南非在防雷车方面有着充分的研究经验,主要是因为相当长的时间来,安哥拉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频繁发动针对南非边境的“地雷战”。而南非研制防雷车的日子,恰好是因为种族隔离政策受到国际制裁的时代。
“卡斯皮尔”正是对防雷问题的解答。它具有四个巨大的防爆轮胎,可以在轮胎泄气后还具有一定机动性。它的底盘为V字型,能够分散爆炸的冲击波。它的零部件可以完全依靠市售,非常容易维护。它可以穿过非洲最崎岖的地面,可以在公路上以90km/h的速度行驶800km,堪称是全能型的防雷反伏击车。
虽然“卡斯皮尔”并未标配武器,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安装武器。在边境战争期间,一些“卡斯皮尔”配备了从南非空军退役下来的希斯帕诺机炮,另一些装备了缴获的14.5mm机枪。此外,还有加装81mm迫击炮和106mm无后座炮的改装版本,属于专用武器平台。
自从1984年问世以来,“卡斯皮尔”成为了边境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驻扎在西南非洲的101机动营就以“卡斯皮尔”著称,每个连均配备4辆“卡斯皮尔”,通常配备2门20mm机炮,6挺M2重机枪,4挺轻机枪和4枚60mm迫击炮弹。这种组合对叛乱分子来说非常有效,到了1991年,101营解散,不过“卡斯皮尔”依然在继续服役。1998年,南共体对莱索托的武装干涉期间,“卡斯皮尔”再次上阵,同“蜜獾-90”和最先进的“狞猫”轮式炮装甲车并肩作战。
同时,“卡斯皮尔”还被出口到多个国家,他们成为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在遍布地雷的非洲部署的象征,而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多国部队同样装备有“卡斯皮尔”,毫无疑问,这种防雷车在过去略不光彩的历史之后,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南非研制防雷车的经验也催生了更多的防雷车设计,相信大家一定对《Top Gear》里那辆炸不坏的“掠夺者”记忆犹新吧。
Olifant在国内被翻译为“号角”,但是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作为南非最重的装甲战车,而南非一贯喜好用动物命名,显然只能用最大的陆地动物,象来命名。这种坦克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南非受到制裁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脱离英联邦之前,南非一共有83辆百夫长Mk3和116辆百夫长Mk5,然而在南非脱离英联邦之后,南非决定将100辆百夫长卖给瑞士,从而从法国购买“幻影”战斗机。瑞士人挑走了南非最好的100辆,导致南非坦克部队的战斗能力顿时下降到不足原来的一半。
1964年,国际对南非的制裁开始,此时南非依然可以维持自己的坦克部队,但是劳斯莱斯“流星”发动机已经难以持续维护。为了给“百夫长”换“心”,南非以农用产品为由购买了一批通用汽车柴油机,但是这些柴油机并无法适应非洲的炎热天气,最后在通用意识到自己的产品被军用化之后,供应在1970年中断了。
1973年,南非从以色列进口了M48坦克所用的大陆发动机,开始研究更换发动机的可能性。这一项目最后催生了“象”。1976年,“象式坦克制造厂”(OMC)成立,同时南非又从约旦购买了200辆百夫长(基本上都已经残破不堪)。1978年,“象Mk1”终于投产了,到了1984年,共153辆“百夫长”被改造为“象Mk1”。
在这个时候,一艘开往坦桑尼亚的货船错误停在了德班,南非没收了这艘货船的资产,意外发现了一批T-55坦克。随后南非意识到,“百夫长”的20磅炮无法有效对抗T-55,于是在改进后的“象Mk1A”中,火力被升级为本地的GT-3B炮(即105mm的L7炮),火控系统也被更新,加装了激光测距器和被动式红外夜视仪。坦克炮塔后方则有标志性的大型储物箱。
GT-3B具有强大的火力,能够发射L52 APDS、M456 HEAT以及以色列制造的M111 APFSDS,其中M456能在任何距离上击穿420mm的装甲,M111也能在射程内击穿390mm的装甲。在战斗中的近距离下,这门炮足以一炮把一辆T-62的车身穿透。实际上在这之前,以色列的肖特卡尔ג坦克已经在黎巴嫩证明了M111的威力,曾经一炮击穿了当时最先进的苏联坦克——T-72A的前装甲,虽然被掩盖了很久,但是这吓坏了苏联人,迫使他们重新改进了T-72的前装甲。
虽然南非偏爱轮式战车,但是坦克也是不可或缺的。“象”沿用了“百夫长”的大多数设计,不过改善了空气过滤器,减少发动机进的灰尘。和以色列人的肖特卡尔一样,“象”具有更高的极速(45km/h,比原来提升了10km/h),涉水深度也有1.2m。由于油箱增大,“象”的公路续航达到了350km,越野续航也有240km,显著优于“百夫长”。
不过和以色列的肖特卡尔不同,“象”没有安装反应装甲,完全沿用了“百夫长”的装甲,其炮盾装甲152mm,正面装甲76mm,侧面51mm。虽然足以应对ZU-23-2这种“轻装甲杀手”,但是T-55和T-62的100mm线膛炮、115mm滑膛炮也可以在2km处击穿“象”的装甲。缺乏爆炸反应装甲也意味着“象”在RPG-7面前有些脆弱。
1987年的“模块行动”见证了E中队的“象”的首演,和西方坦克兵一样,南非坦克车组一般在火炮里预装一发HEAT,即使HEAT可能会被灌木丛引爆,但是它可以很好标记目标,而且爆炸的冲击力很大,M111则很少被使用,因为可能会因为撞上树木而被偏转。战斗中,南非和安哥拉的坦克很多时候开火的距离只有100米,甚至50米。
1987年11月的尚宾加(Chambinga)之战中,装备“蜜獾”和“象”的E中队同安哥拉的第16旅来了一次硬碰硬。安哥拉的“冰雹”火箭弹疯狂地近距离射击,其他的大炮也在疯狂开火。几辆T-55迅速包围了一辆“蜜獾-20”,“蜜獾”竭力用20mm炮反击,直到被摧毁为止。然后,剩下的“象”迅速射击,T-55被一辆接着一辆炸毁。最后,安哥拉-古巴联军有525人被杀,33辆坦克、15辆BTR和111辆卡车被毁,南非阵亡17人,损失3辆“蜜獾”,一些“象”轻微受损。
随后在1988年的战斗中,F中队的“象”再次于库阿蒂尔(Cuatir)河之战中同古巴的T-55坦克交手。在这段时间里,古巴空军凭借更先进的苏联战斗机获得了制空权,为南非军队的地面活动造成了一些麻烦。在战斗中,南非战死4人,损失了3辆“象”(2辆触雷,1辆履带脱落),1辆被重创,安哥拉-古巴联军则有480人被杀,21辆T-55被摧毁。不过,那辆脱落履带的“象”被古巴俘获,炮塔后来被空运到了苏联。
综合来看,从1977年武器禁运开始到1988年南非边境战争结束,南非军队的装备在外援有限的情况下,成功突破了禁运限制,将装甲车辆从老旧的二战装备提升到了较先进的水平,拿出了G6火炮、ZT-3导弹等先进产品。南非坦克部队也经历了阿拉曼战役后非洲又一次坦克战,虽然无法同古巴这样的军事大国长期对抗,总体来说也算不错了。按照前面的罗兰少将所说,“象”和“百夫长”的相同点不到30%,这大概也是在表扬南非对坦克的研制能力了。
禁运的这段时间里,南非错过了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粉墨登场的时机,直到今天南非依然没有独立研发新型坦克的能力。因此,“象”也经历了几波升级。早在80年代,恐惧古巴T-72M的可能入侵,南非对“百夫长”进行了彻底改造,得到了“象Mk1B”,其性能堪比T-72M。而随着制裁的结束,南非也希望用“挑战者2”或者“勒克莱尔”取代自己的“百夫长”,无奈经济有限只好继续升级,结果就是非洲南部实力第一的全天候猎人-杀手主战坦克,“象Mk2”……
如今南非的“象”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后还在服役的“百夫长”坦克,其年龄已经超过50年。平时它们大多都在封存状态,因为并没有战斗需要,但是未来如果战火重燃,南非装甲部队又该如何选择坦克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South African Armor of the Border War》(NVG 243)
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category/south-african-wheeled-vehicles/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