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涉及部分小说《路边野餐》与电影《潜行者》剧透,但因为两部作品叙事结构比较特殊,不会太影响主要的阅读观影体验。
核废土相关的游戏我们并不陌生,《辐射》《地铁》《废土》等系列中,核战的后启示录设定让许多FPS玩家和废土爱好者着迷,不过这些游戏的核心设定大部分都源于美苏冷战时的核危机。而这段时间福岛核事故废水排放问题,将核事故这一话题再次点燃。这方面的电影小说游戏相比核战争题材来说实在太少了,上一次人们谈论它似乎还是在2019年美剧《切尔诺贝利》播出时,最近也只有一款《切尔诺贝利清道夫模拟器》的游戏与这一话题相关。
但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款足够被称为神作的系列游戏向人们展现了核事故后的危险世界,它是《地铁》系列相似又独特的哥哥——被许多老玩家当做毛式科幻经典游戏的《潜行者》。而当你去探究这部神作的渊源,会发现关于核事故的探讨与“预言”,早在切尔诺贝利之前就有了。
游戏《潜行者》系列的第一部《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发布于2007年3月20日,由GSC game world制作发行。游戏大概讲述的是切尔诺贝利发生二次核事故,产生了封锁区,其中产生了各种诡异的事故、现象,玩家扮演一名深入危险封锁区的潜行者,在失忆的情况下解开自己与封锁区的秘密。
游戏中的科幻设定源于与欧美科幻不同苏联/俄罗斯科幻小说,充满毛式魅力,而游戏的质量上乘,也完全不输同时代的《辐射3》。
熟悉他们的老玩家们一般又会提两个东西。一个是最早的原型,前苏联科幻巨匠——斯特鲁伽茨基兄弟,于1972年创作的小说《路边野餐》。
以及1980年上映,由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拍摄的电影《潜行者》。
如果你想了解《潜行者》游戏的世界观,以及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就绝不能错过这两部作品,这期我们就先讲讲这两部作品。
俄罗斯科幻与欧美科幻小说发展差别很大,并没有经历过我在“科幻朋克”那一期提到的,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新浪潮运动,因为它的发展阶段比欧美还要早一拍。
它最早源于18世纪末俄罗斯的反乌托邦奇幻小说,随后跟着科技发展扩大到科幻领域,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科技大发展,造就了一众优秀的科幻小说。“宇航天文学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也利用太空飞行题材的科幻作品,例如《在地球之外》《宇宙在召唤》等,(当时苏联科幻小说里,会运用大量的真知识理论,甚至给你套公式。)推动了俄罗斯航天发展,但直到进入苏联时期,俄罗斯科幻才真正进入黄金时期。
苏联的科学、工业革命,巨大的社会变迁,各种新思潮的引领,让各类文学艺术开上快车道,其中也包括科幻文学。比如“苏联科幻之父”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代表作《跃入苍穹》,还有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代表作《阿艾丽塔》,他们的科幻文学除了科幻幻想之外,也往往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有的作品更甚,比如1921年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扎米亚京的《我们》、1925年布尔加科夫的《狗心》,都是这一类型的杰出代表。
等到二战开始,迫于战争与严格的审查制度,苏联科幻小说进入停滞期,等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幻小说迎来解冻和创新期。
其中为首的就是阿尔卡季与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哥哥阿尔卡季从事翻译与教师工作,弟弟鲍里斯是天文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一文一武成就了这对科幻天才,两人联合出版了25部长篇及作品集,屡次获奖,影响深远,其中就包括了他们的中篇小说《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中,外星文明造访地球,并留下了六个造访带,这些区域中生灵绝迹,也出现了各种非地球自然的奇特产物,这些充满死亡的地带埋藏着未知的造访者宝藏。各个国家政府将这些造访带包围起来,设立隔离带与军队,着手研究。而那些穿过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在造访带中探险寻宝的人被称为“潜行者”(stalker),俨然成了一种新的灰色职业。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主角瑞德里克·舒哈特作为潜行者的几个人生节点,一共四个章节横跨8年,通过主角视角一点点描述造访带的诡异奇特。
瑞德的家乡哈蒙特小镇在三十多年前成了造访带,从小受到潜行者耳濡目染的他长大后也加入了寻宝行列,为了躲避风头他到哈蒙特的研究所里当研究员,暗地里则是依靠潜行技巧混奖金,某次探险后他的行踪逐渐暴露,同时其中一名探险小组成员也离奇死亡,他不得不离开研究所。
等他与情人库塔结婚后,为了支持起家庭他又继续起了潜行者的行当,同时听闻到了有关“金球”的传闻,它也是一件异常物品,藏在降临带的最深处,可以实现人们的各种愿望。瑞德原本没有打算去找这个“金球”,不过随后政府展开了对潜行者的打击工作,他在调查中锒铛入狱。
坐牢期间瑞德的女儿因为造访带的缘故,变异情况越来越糟糕,故事的最后他为了女儿决定再次进入造访带,寻找传说中的许愿机“金球”。
小说虽然都是片段式的,每个章节跨越的时间都很长,但是其故事结构相当完整,衔接得当,还拥有开放式的结尾,内容非常精彩,总共大约20万字左右,大约需要读四五个小时,有兴趣的观众可以亲自读一读。
其中一个片段还讨论过宇宙文明形态与交流的问题,小说中的许多人都认为“造访带”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礼物,但是研究造访带的博士确认为外星文明很可能只不过是路过地球,来了一次“路边野餐”,丢下了一堆垃圾包装,同时把一些玩具、玩偶也一并忘在了这里,人类仿佛目睹了“野餐”的“蚂蚁”,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当做神迹,这一段描述和刘慈欣的一些科幻短篇简直异曲同工。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区”也就是“造访带”这个特有的概念,以及一系列的奇幻设定。相信玩过《地铁》的玩家肯定忘不记其中的“球形”闪电、各种“幽灵”以及各种非自然现象,这些设定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路边野餐》造访带中的事物。
比如高腐蚀高辐射的“女巫的果冻”,重力异常的“蚊芥点”,空间扭曲杀人无形的“绞肉机”。传统的后启示录作品中,异变的辐射环境大多只是背景,主角或玩家对抗的多数是变异生物和其他人,而《潜行者》系列与《地铁》系列中,玩家与主角还需要对抗那些奇特又危险的自然现象。
这些奇异现象与“废墟美学”碰撞,造就了独特魅力的“区”,许多设定也被《潜行者》的电影以及《潜行者》系列游戏保留下来。
1980年,由《路边野餐》改编的《潜行者》电影上映。
导演电影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喜欢两件事情,与苏联电影协会干架以及诗意的长镜头。
他一生只拍摄了7部的电影长篇,其中包括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其他五部也拿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提名或其他奖项。
他电影中出现的缓慢长镜头拥有一种庄重忧郁的诗意,探讨的主体也往往高深莫测,被许多人誉为“电影诗人”,与黑泽明、戈达尔等人齐名,被认为对电影语言的发展研究有杰出贡献。
《潜行者》原片真的更适合用来拉片,从艺术赏析角度来说真的值得一帧帧拉着看。但电影的长镜头,以及长对白真的非常劝退想体验故事的观众。当时苏联电影协会审片时也问了塔可夫斯基,“你开头十分钟一局台词都没有,不怕观众离开电影院?”。结果他回答“我就想这么做。”从侧面也看得出这部片子的赏析难度之高。
如果你还想了解制作方面的花絮,B站还有大佬搬运这讲述电影《潜行者》拍摄的纪录片,这里我放个链接 《潜行者》电影的故事大约发生在《路边野餐》第三章以后,原著中的政府为了防止造访带遭到破坏,严厉打击潜行者,同时造访带中的宝藏也被偷的差不多了,很多潜行者干脆改行,做起了“野餐”行当,就是带人进造访带也就是“区”里探险,各色人等为了见证造访带中的奇迹蜂拥而至。
《潜行者》电影就是讲述主角“潜行者”带领“作家”与“科学家”进行野餐的故事。电影中只叫代号不叫真名、丢螺丝钉标记与认路、还有最后核心的可以实现愿望的“the room”等设定,都来自于原著《路边野餐》。
小队中的“作家”和“科学家”都想找到传说中的“房间”,据说房间可以实现进入其中人心中最隐隐秘的愿望,而等到众人找到房间并进入房间后,却发现两人所求的愿望都并非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潜行者”一直坚持的,将“区”当做圣地的信仰也发生了崩塌,人性贪婪和欲望在三个人的交谈中反复探讨揣摩,最后三人离开了“区”空手而归。
相比原著强调的科幻氛围、科技进步,“区”理念的塑造等,《潜行者》电影更着重于信仰与人性的探讨和人文氛围的塑造,除此之外还有对“废墟美学”的展现。
《潜行者》的故事设定等出自《路边野餐》,但视觉场景的灵感则来自发生在1957年车里亚宾斯克的核灾难,这比切诺贝利事件还早得多。
“车里亚宾斯克65号”是前苏联的一个秘密核工厂,在60年前还处于绝密地带,那里储存着武器级别的钚材料。
1957年9月其中一个地下仓储因为冷却系统失效,放射废物热量堆积并干涸,最后造成了70~100吨TNT当量的爆炸,把160吨的顶盖直接掀翻,炸的四分五裂。
放射性物质被射入高空,伴随着东北风划开了一道300公里长,10公里宽的辐射区,灾难发生后苏联第一时间进行了消息管制,暗地里疏散了周围二十多个村庄,并进行抢救工作,随后将那个区域划为自然保护带,以掩盖核事故的事实。
《潜行者》电影中的“区”最早设定是被军方的“核地雷”轰炸过,后面才改为“炸弹”,虽然整个故事并没有交代到底在那个国家,实际上却隐喻着苏联,1957年的那场核灾难在之后被逐渐解密,《潜行者》中塔可夫斯基就利用了“核事故”这一元素,或许老塔只是想利用这一个噱头,亦或者他想引起观众的关注,这就不得而知了。
结果没想到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潜行者》的预言成真了,这场灾难产生了400倍广岛原子弹的核辐射量致使27万人患上癌症,9.3万人因此死亡。苏联政府以核电站为圆心,设置了30公里半径的隔离区,前后疏散了34万余人,形成了3000平方公里的死城。
封锁区中与世隔绝,辐射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让这个人为制造的“降临带”诡异神秘,电影小说自然也不会放过如此夺人眼球的题材,像近年来就有科幻剧《切尔诺贝利:禁区》和纪实剧《切尔诺贝利》,游戏界也有小岛秀夫的《掠夺者》,更不用提《使命召唤4》中的双人狙击关卡。
2001年,制作过RTS《哥萨克》系列、在游戏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GSC game world终于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射击游戏,《代号:爆发》(Codename:Outbreak)。
游戏设定中编号JK4538-XK的彗星在略过地球时摔下了一枚巨大陨石,撞向了美国蒙大拿州的北风气象站,整个撞击区域被封锁,政府派去调查队伍却意外失联,封锁区中似乎发生了超自然的事件……这是不是听上去又很熟悉。
或许GSC也意识到了他们的故事与《潜行者》的某些设定十分相近,也注意到了“核事故”这一题材,在《代号:爆发》中吸取了大量FPS经验的他们,随即发布消息,决定做一款,结合小说《路边野餐》、电影《潜行者》、以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元素的射击游戏——《潜行者》,并开始了《潜行者》三部曲的计划。
不过由于篇幅限制,关于讲述游戏的正篇部分将放在往后的几期节目中,这期仅仅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潜行者》游戏与原著作品之间的渊源和关系,如果你想了解《潜行者》的故事与游戏内容,欢迎关注和点赞收藏,我将尽快更新正篇内容。
[1]杨冬梅.俄罗斯科幻创作发展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92-94+102.
[2]视频:BV1gK4y1p7oM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诗意解读 UP:博伟君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