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与内容无直接关系,本文首发于迷失公众号
游戏实体店似乎和什么订阅报纸,现金支付一样,虽然知道一时半会不会消失,但越看越有种最是夕阳美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似乎在欣赏某种辉煌过但已经注定走向消亡的东西。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GAMESTOP那种如同沃尔玛,家乐福般简洁高大上的电子游戏商场——漂亮的商家摆满了整齐的塑封碟片或者卡带,一台台游戏机整齐码在一边,等身大的海报或者立牌色彩鲜艳——国内的电玩店LOW得就好像街边的小卖部,可疑的没包装卡带和盗版碟,脏兮兮的海报和柜台。活脱脱一个电子苍蝇馆子。
但在被电商淘汰这件事上,高大上的连锁店和街边小卖部倒是做到了离奇的一致
万能的互联网购物可以让玩家随时随地拿到想要的碟和机器,而且价格直观且好看,奸商想宰人也只能鬼鬼祟祟地捅你一刀,出招猥琐且小气。比起当年实体店奸商的那种豪迈,多少显得滑稽。
不知道有多少人碰过那种宰客如宰牛般的实体店。老板永远一副我比你懂行的样子,对于一前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还真不能一眼就说他讲的那些懂哥语录一定是假话空话屁话。例如“这款GBA配色稀有所以卖你贵100”或者“美版比日版就是贵,所以推荐你买日版”这种似乎很是专业的语录,在现在看来无非就是编出来多捞点钱或者清理存货的借口。但是在当时一群中小学生眼里无疑是业内大拿才能知道的秘密。
小学时学校旁边有一家奥迪专卖店,在一帮子准初中生眼里无疑堪比现在的奥特莱特和恒隆广场,排列上天的模型玩具,整整一柜子的四驱车和溜溜球,还有被老板藏得很深的BB枪。在当时一帮子10岁小孩眼里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般的地方。
更别提的是老板还垄断着整个学校的GBA烧录卡业务。想起来还颇为滑稽,当时学到鲁迅先生的鲁镇柜台时,脑内构成的画面竟然是奥迪专卖店的柜台。
柜台大抵也是不大的,一个L形的玻璃柜台,柜里面预备着各种正版碟片和卡带,可以随时贩卖。周围的学生,傍午傍晚散了学,到了周五,往往一哄而上,蹲在店面口,挤在柜台上七嘴八舌地谈玩了啥,有人便可以掏出自己的机器,央求老板换一些玩玩,老板倒也熟练,拿出一块贴红纸的泡沫板,上面挨个标记了各种时髦游戏,五元拷贝一次。什么冒险类口袋妖怪叶绿火红,什么动作类晓月圆舞曲,你一言我一嘴的叽叽喳喳,五花八门的仿佛周六早上的面馆抢单。如果一下子花钱拷三款游戏,到也可以饶上一款、烧录期间便三五成群在店内看各式玩具模型,看有钱的大孩子玩四驱车。
这些学生,大抵没有这些大孩子阔绰。柜台里的正版卡带和索尼游戏碟也只能看着流口水的多。往往只有几个阔佬才有资格触碰。老板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半大不小人心中娱乐业权威的代表。
虽然一度因为卖我快300多的HG被我一度认为是黑心商人的典范从而深恶痛绝,但是老板依旧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我们孩子这里独一无二的电子游戏教父。虽然面貌早已模糊,但是他每次介绍这个游戏好不好打,那个机器值不值时候神采飞扬的模样却成了我对电子游戏最早的快乐回忆之一。以至于后来回首才依稀觉得老板内心深处可能只是开店图一乐,想看看我们些小孩子坐在门口为了游戏耍个不停,顺便在过一过孩子王的瘾。
但这究竟是一种对自己年轻时代的回忆还是弥补就不得而知了。
年龄大一些以后自然打游戏也不会和小时候似的没事往玩具店钻,况且游戏在后来也逐渐成为潮流的产物,在那个PSP红遍大江南北的年代,专业的电玩店显然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最常光顾的场所。
那家电玩店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老板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着利索的短发,总是和他的女友一起在柜台后面忙东忙西有说有笑。
他无论是修理机器还是照顾业务都有很强的熟练感,仿佛机器是他设计的似的。经常有时髦的年轻人来与老板攀谈,仿佛这并不是一个电玩店,而是某种商业会所,天生让我们这些中二少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大丈夫当如是此的感觉。这不就是典型的事业爱好感情全面发展的好青年吗。
经常看球的朋友应该记得NBA那个独特的噔噔噔的音效,这个店铺长期以来都和这个音效共同在我的大脑中占有条件反射般的联想关系。店铺不大的一层并列放有俩台Xbox 360,五元一小时,常常是周围中学的学生和好奇而来的青年们占据着着俩台机器。
《NBA2K》便是最受欢迎的游戏。四个一组的聚集在大屏电视前面,时而爆笑时而臭骂。配上魔性的音效和解说。整个一楼的分贝永远不会使人感到舒适。唯独老板悠闲的坐在柜台后面,仿佛他是整场比赛的大庄家一样看着人来人往的店铺。
抢是不会抢的过这帮灌篮高手们的热情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狭窄的二楼打机去。《光环4》、《求生2》,我便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当时的我拿现在的标准评判就是个典型的主机婆罗门。经常带着我那帮玩《LOL》和《CF《》的同学来体验“次世代”。
《COD8》的纽约关和《光环4》初见安魂星是我当时最喜欢的演示关卡,得意洋洋地满足了一个中二病小鬼当时的虚荣心和可怜的社交面子。直到中学毕业前,每月的UCG杂志和包机房的这些老旧游戏便成了位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当然话说一万,老板还是一如既往的黑,无论老旧,3A大作就没跌过300元大关。甚至说翻录的盗版碟片也要收个十来块。至于机器倒是经常看到有人来保修。生意不差但也不是特别红火。多是来围观大液晶跑《神海》和《战神》的人。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自媒体宣发,也没有那么多官方广告。想必德雷克上下翻飞的身影是很多人对这家不大的电玩店最深刻的印象吧。
写下这篇文章的几天前,偶然经过才发现这家店铺早就该换了老板,新老板关停了包机服务,撤下了大彩电和花哨的装饰。变得更加像是一个线上店铺的线下发货点。
明亮的大厅也堆满了纸箱和杂物。周围人来人往也没人注意到这家不起眼的店铺。早就没有了当年那种青春的朝气。变得圆滑而低调。倒是装饰海报还依旧贴着萨姆斯和《最终幻想15》,一种恍然隔世感莫名的产生,好像现在依旧是PS3和Xbox 360的天下。PS4只是少数弄潮儿的选择。
一同感到陌生的还有中学的熟悉街道上陌生的餐馆。崭新校服中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电玩依旧,只是人和心态早已不是从前。也许很快这家店就会和奥迪专卖一样,消失在大街小巷之中,当年意气风发的老板现在或许已经发福。而当年崇拜的学生也意识到了电玩店不是终极理想工作而已经行将就木。随着正版国行开始进入各大商业中心而正版购买也越来越快捷,电玩店会如同老一代的游戏厅和舞厅一样,逐渐消亡或者遁入城市之中。空留无处重温的回忆。
评论区
共 4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