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总给我一种旧时代的感觉,一种前智能机时代的感觉。听到这一个词,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不会是一个人拿着卡片机或者手机给家人朋友记录的情景——大家爱管这个叫做“拍照”,而是那些黑色硕大的单反相机和比起相机更加硕大沉重的镜头——它给我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就好像一个站在画布前面操着画笔盯着模特的画家那样,是认真进行艺术创作的感觉。
说实话,这样的刻板印象即使在我知道有一个喜欢拿着卡片机拍大作的森山大道和看过史蒂芬肖尔的快照之后也很难拗回来——高水平的人用小相机或者手机也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角度,像我这样没有美学基础的人就算是给我一台几万十几万的设备我也整不出什么花来。
不过也就是这个旧时代的味道,让人在没有尝试之前一直都对它魂牵梦萦。
然而,当我买回来我的第一台微单,兴奋地拍完阳台上的花之后,这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那可不,一个不会修图,甚至好笑地错把照片的RAW文件一直念成‘rare’文件的人,面对着一台2k软的索尼,这热度能保持住可能才是比较罕见的。
那假如旧时代的味道都没法钩住这个人,还有什么能让这个家伙最终把拍照变成自己的爱好呢?
以下内容本意都不是给大家种草胶片,希望大家理性看待这个蛮烧钱的爱好
为啥开始对胶片相机感兴趣?应该是意外地拿着同学的富士相机在高考结束之后去旅了个游的原因,里面那胶片模拟的味道,看到之后瞬间人就不行了——这绿!这红!我也好想拥有一台富士!
然后我就因为财力不足,在欣赏了富士的价格之后欣然放弃了这个计划。
但是吧,办法总比问题多。橙色购物软件的大数据最后还是发现了我的小想法,给我整了个胶片相机的链接推送,然后我就迅速走上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
胶片相机 → 纯机械胶片相机 → 豆瓣四大名机之一的FM2 → 钱不够 → 那就买上一代FM好了
于是乎我就拥有了一台全机械的尼康FM,带着一起买的柯达cp200,走上了一条以为不那么烧钱实际上可能比玩数码还烧的路。
现在的我只希望能穿越回那个胶卷开始更离谱涨价前的那个十月,然后一波屯积成为未来的二道贩子,虽然以后可能会更惨,但是现在依然不是合适的入坑135画幅胶片的时机,价钱太离谱。至于其他的画幅则需要分别讨论。
你要问我胶片和数码比起来哪里好,我确实不大能说多少来——颜色好吧我LR套一些预设其实就能做出相似的好看颜色,而且胶片冲扫的电子存档本来也需要校正白平衡和色彩,这里和数码后期其实差别无几;经济的话作为一种一次性耗材这就是个无底洞,而且不止胶卷在涨价,冲扫的价格也在涨;颗粒感的话,因人而异,对于我来说黑白胶片的颗粒的吸引力才足够;复古的感觉的话,NOMO就够了吧哈哈哈哈哈。
无关它存在一定随机性的色彩,吸引我的是它真真切切存在的感觉。
藏在数码相机快门帘下面的感光元件,无论是CMOS还是CCD,无论是传统拜耳阵列还是xtrans,抑或是所谓“最接近胶片”的Foveon,它们说到底都过了一道模数转换,最后都是用数字写在存储卡里面,即使最后我们可以冲洗出来实体的照片,那个冲洗也是带着引号的——可能只有类似激光银盐输出的照片,才有超越微喷和四色印刷的质感。
而对于胶片来说呢?显然它有可以拿在手上的三醋酸片基,但是幻灯机(限于反转片的欣赏)和光学放大才是这透明片基的真正舞台。
不过对于一个荷包羞涩的大学生来说,幻灯机实在是添置不起的😢,至于光学放大,我还没找到靠谱的店家😔
但是这样的优势和把玩的乐趣,被高举的价格消磨得也差不多了。普通的C41冲洗的彩色胶卷每周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高价;作为彩色替代方案的电影胶卷不但要承受店家盘片分装的质量风险,还要承受贵过C41冲扫许多的ECN2冲洗费用。此外,去除碳层的额外工作和有毒的处理流程让自己冲洗电影卷的工作难度直线上升;黑白胶卷倒还是有一些平价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情况又能维持多久呢?
所以作为一个完全没接受过科班训练的爱好者,我会觉得在现在这个时刻,胶片对我最大的用处可以浓缩成一个字:磨。
一卷135胶卷,标称能够拍36张照片,假如你上片的手法讲究一些,你可以拍出来37甚至38张。觉得太少了没法接受?你可以换一个半格相机,这样你就可以轻松把拍摄限制翻一倍,但是你依旧无法在一卷正常的135胶卷上拍到80张以上的照片。假如135都满足不了你,就更不用说120相机那更为可怜的单卷拍摄量了。
所以,你就需要在每次按下快门之前,多磨一磨。磨一磨你的构图,磨一磨你的曝光,磨一磨你的对焦(对于多数早期胶片单反和旁轴来说,自动对焦这个功能要么没有要么几乎不可用),磨一磨你的场景。好事多磨,好照片也要多磨嘛。想要把“拍照”收缩定义变成“摄影”,我不认为你快门刷刷刷各种角度来一张然后回去一张一张挑会比最开始冷静地找一个角度,拍一张且只拍一张照片更有效。先不提这两者心境的不同,用前者的方法你多拍个几次,回家整理照片的繁琐工作就足以消磨掉你许多热情。
拍照的学习确实需要一直拍,但这个“一直”我会更倾向于它代表的是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坚持拍照,而不是一直按着快门钮不放。数码相机在连拍上会放纵你,胶片相机就不会了,一卷36张,最多你可以通过接一个片头的方式加多一两张的冗余,拍完之后你就算让刘谦来变,都变不出再多一张。机器和耗材限制着你,让你反而能够专心于取景器里面的世界,等着,磨着,机会来了,摁下快门钮,扳一下过片扳手,然后你才又开始下一场对景色的游猎。
至于更大的画幅,很惭愧在这个部分我只是一个“键盘摄影”,没有什么发言权。
不过在遭遇了一波激进的胶片涨价之后,我可能短时间内都不会去尝试它了。而且在做了更多的数字计算之后,我决定开一个NOMO的年度会员:)
-------------------------------------------------------------------------------------------------------------
上面的文字大概已经在我的草稿堆里呆了半年,而迟迟未能完稿的原因也十分无奈:太忙了。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得没时间写完这篇文章。而如今续笔的自己,也对半年前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不太苟同。
在这样一段忙得没时间拿起自己的相机的时间里,我面对生活中有趣的景象最多也只能是掏出手机拍一张,然后窝在公交的座椅上给照片套上各种各样的NOMO滤镜去试错——我的晕车体质不允许我仔细地用LR mobile调整照片,而NOMO这种风格化强烈的滤镜时不时可以给我一些小惊喜,让我能发一发朋友圈,提高被导师gank的几率。
当然,在爱好者群体中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人认为滤镜相机就是异端,它太浮躁,太过火,把照片里的细节丢得一干二净。我一定程度上认可这样的观点,毕竟强烈风格化的处理不可能满足全部人的口味,更难以满足有后期经验的爱好者群体。但是对于一个只是拍照的人来说,这些事情有什么关系吗?
抛开那些自带逼格的相机,手上只有一个软件和一部手机,放弃那些破烂仪式感,拍得开心就好了,何必考量那么多其他的因素呢?拍拍校园的一角,拍拍雨后的白云,这对我来说反而可以甩开“摄影”的桎梏,去享受“拍照”的快乐。何必让自己的爱好套牢自己呢?我只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而已。
注:部分分享的照片我曾以Steve Huang为id发布在Unsplash上。
评论区
共 1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