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绍了什么是“拟态环境”,为了便于读者区分,我们将其称之为传统语境下的“拟态环境”。下文将要介绍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它与传统语境下的“拟态环境”有何异同之处。 “拟态环境”被李普曼提出是在1922年,距今已近一个世纪。一百年间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其中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迅猛无比。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语境下的“拟态环境”已不再适用。
必然是在新的语境下,“拟态环境”改变了,有了新的东西。就如同我们的祖先对食物的概念是“烤了,能吃”,而你现在纠结的是“到底是要五分熟还是七分熟”。
如此,我们的问题就变化到分析“拟态环境”的改变上来,改变是改变了什么?总不能仅仅是多了“互联网时代”几个字吧?改变必然是本质特性的改变。
最后我们要分析的便成为了论证”拟态环境“特性发生改变。
“改变”即是从旧的变成新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新的“拟态环境”,我们并没有用“xx环境”来取代“拟态环境”,而仅仅只是在其开头加上了“互联网时代”几字,那么我们分析的重心自然应该放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上。
分别分析“拟态环境”和“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的特点是我的第一个想法,但笔者觉得这不利于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故下文会将他们合并成一起介绍。当然在最后我也会给出一个梗概图方便大家理解。
分别分析“拟态环境”和“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的特点是我的第一个想法,但笔者觉得这不利于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故下文会将他们合并成一起介绍。当然在最后我也会给出一个梗概图方便大家理解。
请注意:二十世纪不是互联网时代,可没有发帖功能。
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极其直观的改变。发帖是充满“主观能动性”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发声的途径,这使得“掌权者”和“普通民众”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是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他们有着职业荣誉感、敏捷和深刻的洞察力,是可以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信息从而做出明智判断的人。李普曼将他们称为“局内人”。
而普通民众则是只能被动接受新闻媒介为他们提供的信息,他们是非理性的,只能充当“局外人”。正如同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所写的:
当今的普通公民就像坐在剧院后排的一位聋哑观众,他本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却实在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
这在当时是合理的:民众并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而各大报刊的主笔,撰稿人多是社会名流或政场精英。
但在如今,由于网络的加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边界被打破。
首先,网络的限制很小,只要受众懂得如何上网,就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如果言论获得多数人的认可,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局内人”。
其次,受众和传播者的界定变得模糊:新闻机构、政界精英是传播者,工人、学生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同样这些人群也可以是受众。
也就是说,以往的“洞穴人”如今不但可以转身跨过洞口的羁绊,直视那些手持道具导演戏剧的精英们,甚至还能一把抢过他们的玩具,再把他们踹进洞中。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构建”拟态环境“的格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接受了“拟态环境”中的信息,你想要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么需要注意的是,“发帖”是我们接受到信息后的行为,以前的人们接受到信息后的行为中可不包含“发帖”,这是一个新增的行为。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
疫情爆发(客观环境)→新闻报道,提倡大家戴口罩(拟态环境)→意识到戴口罩可以预防(环境认知)→人人戴口罩(人的行为)→疫情得到控制(客观环境)
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拟态环境”中,受众受到环境影响,受众的行为可以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但对改变“拟态环境”无能为力。
而现在,“发帖”可以让我们的行为直接作用于“拟态环境”。
当你收到戴口罩的消息后,你也许会发帖提醒你的好兄弟佩戴好口罩;也许会抨击不带口罩的人。但无论怎样,现在,你多了一种行为的可能。
通过发帖,我们可以参与“拟态环境”的构建。但是,首先,我们会在哪里发帖?
网络社区,对吧。网络社区当然是搭建在网络上,这是不同于报纸搭建在纸上的。而网络是新增的,故网络社区也是新增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理解为,这是一个新增的“拟态环境”,姑且称它为“网络拟态环境”。
为了加以区分,我们可以将类似于报纸等搭建在有形实体上的“拟态环境”称之为“传统拟态环境”。
“网络拟态环境”对比“传统拟态环境”最直接的不同就是“网络拟态环境”在形式上具有虚拟性。
威廉·吉布森是最早提出“Cyberspace”的人,虽然他描述的世界和今天的网络世界大不相同。扯远了,这并不是今天的重点,让我们回到正题。
上文提到,我们的行为能影响到拟态环境。发帖便是我们影响“网络拟态环境”的例子,那么“发帖”可不可以影响“传统拟态环境”?
对于个人来说答案恐怕是不太行,个人的呼喊很难在海面上激起水花。但也并不是毫无可能:正所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网络上众多人参与的集体事件也会被媒体报道最后刊登在各种杂志上。
换句话说,“我们”能搅动起海的波涛,使得浪花拍打在岸边。
这包含了一个更普适的结论,即“网络拟态环境”能作用于“传统拟态环境”,那么反过来,“传统拟态环境”能作用于“网络拟态环境”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们自然会在网络上讨论报道的公共事件。
上文我们围绕“发帖”分析了互联网赋予“拟态环境”的新的特质。这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拟态环境”,也回答了开头的问题。
完成了对“拟态环境”新特性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媒介包括传播工具和传播机构,我们不妨将它改写得繁琐些: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机构对现实世界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利用传播工具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注意我加粗的词语,拟态环境是在这四者的一系列接触、互动中定义的。换言之,拟态环境反映的是四者的内容和互动关系。
如若四者的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四者本身的内容没有改变,那么拟态环境的改变就无从谈起。因此,拟态环境的改变本身反映的是四者互动关系,四者内容的改变。
回过头来看前文所说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的新特性,你会发现它和四者互动关系、内容的改变是如此契合。
现在我们就可以给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的定义:
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依旧代指四者的内容与他们的互动关系,依旧是指传播机构对现实世界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利用传播工具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只是在新时代下,掌权者和受众的权力平衡和身份边界被打破,受众的行为趋向丰富,新生的网络拟态环境更是可以脱离传统媒介独立存在。
一个世纪前的英伦乡绅在对着报纸评头论足,一个世纪后的你在网络上撰写属于自己的文字。
互联网时代下的拟态环境是个发展中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语境下的拟态环境由于时代的改变变得尘埃落定。在书写本篇时,面对如此多的资料,如此多的结论,如何理解,挑选,简化,总结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概念是可以一句话带过的,但是无论是些第一篇还是本篇时,我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坚持,就是我想让阅读本文的过程变成一个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仅充当一个指引的作用,尽量减少“灌输知识”的感觉。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
我还是要说,我对拟态环境的学习最多称得上是业余学习,错误,疏漏在所难免。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或古怪、难以理解之处,还请在评论区指出。成文仓促,笔力有限,精力有限,还请多多包容。
我们是不是把网络拟态环境忘了?我们好像仅仅说明了它的虚拟性,便草草将之扔在一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下篇我们将主要介绍网络拟态环境的特征。
《公共舆论》 - 沃尔特.李普曼
《幻影公众》 - 沃尔特.李普曼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 - 董天策、陈应
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 - 张佳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思考 - 申思达、陈勇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新拟态环境 - 牛方奕
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观浅析微时代网络舆论的处置与应对 - 曾琦
再次感谢您的观看。另外各位有没有些好的图片可以给我做封面的?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