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幸运搞到一台 MIX4 手机,让我这个还用着三四年前手机的人体验到了最新的产品。说实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是不是应该照着各种手机评测的框架去写一个很中规中矩的体验,但转念一想,真的会有读者想在机核看到以念参数与分数为主的传统手机评测吗?于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充斥着我对这款手机的主观看法与感受,不客观且不严谨,如果是期待看到一篇以参数或是严谨跑分为主的数码评测文的朋友可能会失望,更多地,还是希望在这篇文章后能与更多朋友探讨和交换观点。
提到小米的手机产品线,熟悉的读者应该能想起四五条来。首先是历史最长的数字系列,历经 11 年已经出到第 11 代;随后是曾经的大屏旗舰小米 Note,现在已经被合并到数字系列中;再然后是面向年轻用户的主流系列——小米 CC,和 Note 系列一样也被合并到数字系列中,成为“青春版”;而最后一条,便是小米展现看家研发能力,具有探索未来性质的 MIX 系列。
MIX 系列的初代,开创了智能手机的“全面屏”时代(虽然之前还有夏普,但是论影响力 MIX 初代更大)。虽然谈不上什么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行业,但也确实让广大消费者们在那时看到了他们心目中理想手机的影子。自它之后,智能手机行业开始不停地追求屏占比,都在努力打造一块“正面全部都是屏幕”的手机。
MIX 系列在推出三代半之后陷入了沉寂,期间也有发布过概念机 MIX Alpha 和折叠机 MIX Fold,两款机型也都非常“探索”,但从根源来说他们都不算是 MIX 数字系列的精神传承者。而随着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成熟,回归“全面屏”与“陶瓷机身”两大系列最初追求的 MIX 4,终于在三年之后重新登上舞台。
CUP 全面屏是小米用来包装 MIX 4 这块屏幕的营销词汇,全称很容易猜,就是面板下摄像头。顾名思义,就是把摄像头藏到屏幕面板下面去,这样一来正面的屏幕终于不必再用刘海或是打孔来给前置摄像头腾位置,真正做到“正面全都是屏幕”,这可能是2021年里拿来刷微博、看B站、看电影最爽的手机了。
首次打开包装,把机器拿在手里端详的时候,整个屏幕非常完整,没有以往打孔屏或是刘海屏给予强迫症患者的那种堵在胸口处闷闷的感觉。不过出厂自带的屏幕贴膜上为前置摄像头所开的孔则显得有点刻意。这个开孔准确地指出了前摄像头的所在位置,可能是为了提高前摄像头透光率所做的设计,但却从视觉上破坏了正面的完整性,对于我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遂果断揭膜。
当然这块屏在大多数场景下都是令我非常满意的。在一般正对屏幕的使用场景下,前置摄像头上方的区域并不会有显著的差异,一个原因是区域本身的优化做的比较好;另一个是该区域位于状态栏附近,显示的内容比较少。不过如果从侧面看向屏幕,会注意到摄像头区域有一点偏色,白色内容下会略微有一些偏绿,这可能与该区域的像素排列方式有关,于是找来显微镜简单看看摄像头区域的像素排列。
上图左边是摄像头区域的像素排列,右图是其他区域的。可以看到虽然同为类钻石排列,左边摄像头区域的子像素明显要小一圈,尤其是红色和蓝色两种子像素,面积差很多,像素间的空隙也更多,这可能就造成了该区域在显示白色内容、亮度全开情况下出现一点偏绿。
正巧在拿到 MIX 4 的几天内,有同事购买了另外一款量产全面屏机器,白天使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晚上关灯躺床上看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屏下摄像头区域。
MIX 4 的处理,显然要更为完美一些,至少在一周的使用过程中,日常使用下99%的场景中你根本不会发现这里和其他区域有什么区别。
可能不少人对这块分辨率不到“2K”级别的屏幕颇有微辞,但说实话后者真的“感知不强”,尝试跟别人的“2K”屏手机进行比对,可能是我眼睛太菜了,在有像素排列和系统字体的优化情况下,看不出太大的差异。比起更高的分辨率,还是保证高刷新率更实在一些。本来在看到评测指南末尾的配置表时,以为这机子没有高刷屏,仔细一想不应该啊,所以在拿到手机后第一时间去显示设置中找到了 120Hz 高刷模式并打开,然后感受了一下高帧率下的各种应用动画得以释怀。
作为同行,我觉得小米这配置表写了一堆废话,结果还漏掉了重要参数,在发布会期间也让部分手握钱包的消费者感到迷惑,有些遗憾。
在高刷屏幕已经于主流价位段机型上普及的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去多提它的流畅视觉感受,总之便是让眼睛更舒服了。虽然在高刷模式下,手机的耗电速度会比 60Hz 相对提升,好在,小米的充电技术一点都不含糊。
MIX 4 内置了一块双电芯、容量为 4500mAh 的电池,换算一下差不多在 16~17Wh 左右,算是现在高端手机的主流水平。不过它的充电技术还是值得称道的,有线充电功率可达 120W,无线也有 50W。
需要注意的是,要用上 120W 充电应该是要在系统设置里面开启相应的选项,在开启之后,从较低的 23% 电量开始充电,每隔约一分钟用软件记录一次当前电量,可以画出上面的统计图。可以看到,在 20 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补充了约 80% 的电量达到满电,期间电池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 40 度,整体的发热控制做的相当出色(充电期间我只保持亮屏其他什么都没干)。
换成无线充电速度也还是很快,不过这里就没有用软件计量了,还有一点就是无线充电的发热要比有线更大一些(使用 55W 底座的情况下)。当然官方还提供了 100W 的无线风冷充电底座,考虑到未来无线充电功率会被限制在 50W 之内,MIX 4 可能是小米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支持 100W 无线充电的机型了。
陶瓷是源于我国的一种工艺,国内的手机厂商也相当偏爱它。MIX 系列一直以来都坚持使用陶瓷作为机身的主要构成材料,而 MIX 4 则是进一步升级到所谓的陶瓷 Unibody 机身。陶瓷的好处想必不用我多提,除开它在信号等方面上的优势,大家最看中的应该是它“温润如玉”的手感。说实在话,陶瓷在手里的感觉跟玻璃背盖的差别不大,只是变得更为顺滑了一些。但是 Unibody 一体成型带来的好处却是很明显的,整个机身都是一体化的陶瓷壳,机身背部与折弯处没有接缝,拿在手里时,中指与无名指的触感,并不会像传统三明治机身那样,被一条接缝给割裂成前半截和后半截,它的触感是连续完整的,作为普通消费者直观的感受自然是手感,而从半个业内的角度,更多的还是佩服小米在产品打磨上的“较真”。
虽然后背是没了接缝,但在机身与屏幕的连接处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接缝,由于屏幕又是微曲的,在边缘使用全面屏手势的时候比较容易就在屏幕与陶瓷机身的接缝上扫过,这里可能还是传统直屏 + 2.5D 的弧面玻璃能带来更好的一体感吧。陶瓷机身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重量,尽管小米宣称在 MIX 4 上使用的陶瓷工艺已经是“更轻盈的”,但是 MIX 4 的整体重量仍然达到了 225g,单手握持长时间把玩会有一定疲劳感,装在裤兜里走路时,明显会让一边慢慢滑落。另外机身的重心略微偏向上半身,可能是因为后置了庞大的镜头组。
MIX 4 的这套后置镜组素质非常优秀。主摄用的是一亿像素的 HMX 传感器,默认状态下会自动合并像素输出 6400 万像素的图像;超广角等效焦距 12mm,对边缘畸变做了特别优化;另外还带有一个等效 120mm 焦距的潜望式镜头,跟主摄配合起来就是 5 倍的物理变焦。
手机摄影于我而言就是用来“记录生活中那些值得记录的瞬间”的,所以我对手机影像系统的需求是快、准、狠——调出相机的速度和出片速度一定要快,对焦一定要准,画质也要好。MIUI 中可以设置在锁屏状态下双击音量下按键快捷调出相机的功能,相机调出速度并不慢,抓拍还是跟得上的。不过在相机应用中开启某些模式后,可能是因为实时计算量较大,实时预览的帧数不是怎么高,这点还有待继续优化。
简单对主摄的默认直出与一亿像素直出照片进行放大比对,可以看到一亿像素在很多地方保留到了更多的细节,不过边缘画质有些不如四合一直出。
夜景的话,MIUI 相机在检测到夜晚环境后会自动启用夜景模式,于是我在一个路口得到了如下这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晚上八点半,此时天色已经全黑,可以看到天空和远景的噪点较多,整体有一定涂抹痕迹,但并不是大块涂抹,整体细节还是有所保留的。不过听说在超级夜景模式下效果会更好,希望以后能够做个提示,在检测到夜晚环境时提示用户手动打开超级夜景模式。
整体成像没有问题,不过因为摄像头后置的缘故,前置对眩光的抑制没法做到像以前那么好,这点在实时预览界面会表现的比较明显,而且预览框帧数也较低,不过照片通过机内自动后期会有一定改善。在使用前置摄像头时,MIUI 自带的相机并不会自动开启人像模式,手动开启再自拍,效果会好一些。
但因为进光量受限,前置的效果的确和主流大部分挖孔屏手机相比有些差距,或许这也是在现阶段追求一块“完整”屏幕所付出的代价。
MIUI 可以说是小米早期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但现在的 MIUI 给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初印象。主要是刚设置完手机进入到主屏时候,那满满的预装把我吓了一跳,好在都能删除,清理一通之后舒服了不少。
然后就是通知栏广告,我相信平时看手机评测的各位肯定也对广告推送有排斥,如果你足够留意的话,在首次打开这些应用的时候拒绝它们的通知权限即可,这几年安卓系统在管理通知方面的改进还是卓有成效的。
说完初次开机后的“阵痛”,也得说说它让我感到惊艳的点,比如触感反馈。所谓触感反馈,其实就是 Haptic Feedback,主要是利用振动模拟出各种不同的效果。iOS 在这方面的体验是领先的,不过在体验 MIX 4 之后可以说安卓厂商也在这方面赶上来了。MIUI 提供的触觉反馈花样特别多——测滑返回的二段式反馈、文件的删除效果、指纹解锁时的多段震动等等等等,也确实能够感觉到它提升了整体交互的质感,横向线性马达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要夸的还有它的隐私防护功能,安卓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各种国产流氓 App,自启占后台就算了还偷偷收集用户隐私。MIUI 虽然可能防不住这些应用偷隐私,但是照明弹功能能够帮助用户看到应用的行为,我感觉是相当有用的,而且小米也是国内同行业中在隐私领域比较重视的厂商之一,值得表扬。
另外我还简单体验了一下 MIUI+,虽然目前还处于 Beta 状态,但功能算是比较齐整了。PC端在和手机完成配对、连接之后就可以接收到手机的通知,打开新应用会另开一个新窗口显示,基本功能没有缺失,不过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可以加入诸如应用内文件拖拽等更方便的功能。
除此之外,像 MIUI 中更舒服的小窗功能、更优秀的云服务、生态的完整性等等,都是在长久使用之后才能慢慢爱上的,有时候对于操作系统部分真的无法全部用文字描述清楚,MIUI 12.5 在经历了几次完善更新后,也终于快成为了它本该有的样子,说起来有点哭笑不得,相信很多老米粉现在是又恨又爱吧,太不容易了。
相信还有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想问,诶你的性能测试去哪儿了?主要因为我并不是重度手游玩家,或者说我已经很久没在手机上玩什么大型游戏了,所以这次体验也就没有拿游戏测性能,也没有跑个安兔兔什么的(实际上我认为 2021 年手机跑分真没啥意义了)。因此关于 MIX 4 上这颗 888+ 热不热的问题我只能回答一半:非游戏状态真的不热。
MIX 4 出厂预装的 MIUI 12.5 多了一档均衡模式,并默认开启。我的手机日常基本上就是用用微信应付工作、QQ 水水群、高强度刷微博外加用 innoreader + 浏览器看新闻和读文章,所以这 888+ 在我手里估计都没跑到满载过(笑),使用最频繁的时候也就是玩到后背有些温热,实际上还没有无线充电的时候那么烫。当然这可能也是 MIX 4 大幅堆散热、没用“2K”屏等因素加起来的结果,总之我觉得 MIX 4 发热控制挺好的。
小米花三年时间不断调整完善屏下摄像头技术,带来的成果确实给了我很大惊喜,在看过两部量产的屏下摄像头机器后,我认为 MIX 4 的方案明显更好一些。几乎完美的全面屏带来的“无界”视觉观感真的能让人想要掏钱把它收入囊中,差点就让我抛开系统因素把它当成主力机来用了,其他也就只是对机身重量和后置镜组庞大的规模有一些不满,当然在主流市场下这种路线也无法避免。
我更好奇的是,在把全面屏技术做到几近完美之后,MIX 系列的下一个探索方向是什么?小米会不会更换跑道,又或者是抽出力气把 MIX Fold 这条线给再做好一点?或者是像当年在初代MIX 之后推出 MIX 2、MIX 2S 那样走量推广屏下摄像头技术呢?是不是也有可能 MIX 数字系列就此完结?总之如今的小米无论在手机领域内还是向外的延展上都走在前列,这一年中 11 系列已经吃了大部分市场定位,而 MIX4 则是在这么割据的市场中切开一条缝隙想去探寻更大的空间,当然每次的阵痛都是存在的,但,可能这也是探索者的担当吧。
评论区
共 27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