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所高中的两位少年,一个会画画,一个写故事。他们通力合作要当漫画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杂志上连载,甚至改编成动画在全世界播出……”
别误会,笔者所说的不是讲述两位热血少年追梦的《爆漫王》(食梦者),而是最近一档网络选秀节目《Million Tag》里一组选手的真实情况。
没错,如今万物皆可综艺,除了唱歌跳舞穿搭烹饪之外,连漫画家也要选秀出道!《Million Tag》是一档漫画家发掘节目,由日本出版巨头集英社举办,在旗下少年 Jump 官方油管频道连载播出,上周刚刚完结。
这档节目在国内的热度比较低,平心而论,作为综艺的观感比较一般,有点糊。
然而,站在漫画爱好者的角度看,它仍然是一档值得关注的节目。
它将聚光灯打在不会唱跳 rap 的漫画家和编辑身上,用竞技规则和视频记录把漫画创作过程包装成一场秀;但它的内在,却比青春意气的《爆漫王》这类作品更来得真实,呈现了日本商业漫画的生产模式。
今天这篇文章,学术趴就和大家聊一聊《Million Tag》这部综艺节目的亮点、重点和背后的产业源流。作为综艺虽有点糊,但却是颇具价值的日本漫画产业侧写。
节目名《Million Tag》。“Million”,代表这部漫画大受欢迎,初版发行量超100万;“Tag”,则是搭档的意思,节目中共6组新人漫画家,各自与一名专业漫画编辑配对组合。
选手们一共要接受四项课题的考验,通过创作赢得评审(资深编辑、人气漫画家和跨界嘉宾)的认可,争夺冠军宝座。四项课题分别是:
4天创作4页漫画;
3周创作一期结束的漫画分镜和角色绘;
3周创作一期结束的能力战斗漫画分镜和角色绘;
5周创作连载漫画的前两话分镜和角色绘。
最终课题的获胜者,将获得500万日元奖金、JUMP+*连载、单行本出版以及NETFLIX动画化的机会。
在日本这个漫画大国,每年由出版社等机构举办的大大小小漫画比赛并不少。但像《Million Tag》这样视频记录比赛全程、网络公开参赛作品、还正儿八经地包装成综艺节目的,实属罕见。
通常来说,漫画读者更加关注作品本身,即便有些作者个人风格鲜明,漫画家本人也总是站在作品身后,不是像娱乐圈明星那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工作。《Million Tag》给了我们观察日本漫画的另一个角度。
《Million Tag》虽然征集面向公众开放,有200多名应征者,但能参与综艺节目的6组漫画家都不是编辑部随意选的。他们都有一定水平的画工和各种鲜明又奇怪的特质。每个人对漫画的理解也都不一样。
例如选手藤田直树,分镜优异,作品善于心理刻画和调动情绪给人带来冲击;但为人却超级消极,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总说自己想不出点子,难以交流。
再如选手ぎざねこ,她没有什么虚头八脑的梦想,就是为了“画出男女卿卿我我的漫画”,而且“沉迷于破坏角色的亲密关系”,总之就要创作“性癖全开”的漫画。
另一边,挑出这些“怪人”的专业漫画编辑们也不容忽视。相对的,他们是理性的“职人”。
漫画编辑,就是“给漫画提出客观的建议和想法的人,和漫画家一起,像两人三足般共同创作漫画。”具体来说,像是近两年爆红的《鬼灭之刃》,最早作者吾峠呼世晴就是因为编辑意见而把设定的招式“鱗滝式呼吸术”改成了“水之呼吸”。
节目中6位编辑的阅历和风格不尽相同,例如林士平被称为“天才爆款制造者”,一手打造人气漫画《间谍过家家》和《电锯人》;玉田纯一是有12年阅历的编辑老手,善于用亲切的商讨激发漫画家实力,负责作品有《双星之阴阳师》《大正处女御伽话》(10月动画即将开播)等。
篇幅有限,这里就不逐一介绍每位漫画家和编辑,用表格简单概括下大家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每个人对漫画的理解和看重的点都完全不同。漫画对他们而言,可以是故事、情感或分镜,也可以是销售、经验,甚至也可以是形象、是性癖。
从好的方面说,这表现了漫画的包容性;从坏的方面说,也势必要求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漫画家和编辑互相磨合。中间少不了冲突和痛苦。
《Million Tag》中创作漫画的过程,就是新人漫画家与专业编辑产生摩擦、然后学习进化的过程。
公布课题,漫画家和编辑商讨、掰扯、互相伤害,然后确定主题和设定;
漫画家投入制作分镜,期间和编辑再不断商讨、掰扯、互相伤害,不断修改分镜;
最终赶在截稿日期之前交上作品,每次大家都感觉有所进步。
漫画家与编辑,就像一对欢喜冤家,虽然想法不相同,但漫画家还是要依赖编辑的经验。四次课题后,选手都认为自己在与编辑合作后水平得到了提升。
选手遇到诸许多漫画新人常见的问题,但好在得到了编辑与前辈的悉心指导。虽然漫画家和编辑都比较内敛,导致这档节目的综艺效果非常拉跨,但创作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是实打实的。
下面笔者很简单地概括了几个节目中体现出的重要知识点,谨供参考:
问题1:有原创的点子和叙事的欲望,但并不清楚怎么创作完整的故事。许多选手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魅力,但作为新手仍无法驾驭自己厉害的点子,所以专业编辑往往建议新手不要设计太复杂的故事。
一方面,是因为采取经典的叙事手法见效快、好出货。例如编辑玉田纯一在选手押石何佳烦恼无从下笔时,建议她采取“三幕构成”讲述故事:
这部作品被评审认为“虽然老套但能引起共感”,获得了第三课题的第一名。
另一方面,选取简单的故事,也能让新手专注加强和创新自己的表现力,锻炼漫画家图像叙事的基本功。即编辑李光郎在指导ぎざねこ时有意培养的“能用常规的互动对白让作品读起来很有趣”的能力。
问题2:冥思苦想,怎么都想不出主题。碰到这种情况,编辑如浅井友辅,建议七志满和大石ススム“先画了再说”,多画几套角色设定,基于对角色的感觉构想故事。
林士平编辑这边,则干脆劝他负责的藤田直树“写不出来就别写了”,先放空自己多看电影和小说,不断的输入会让想做的事慢慢自己浮现出来;
《间谍过家家》作者远藤达哉作为特别嘉宾答疑解惑时,也强调不要一味输出,他就有一直看综艺的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开着电视,保持思路开放。
或者,林士平编辑甚至还会把自己天马行空的点子强行塞给藤田直树让他创作,理由是希望“破坏掉漫画家现有的价值观,迫使他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进而“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
建议1:简化分镜,入题要快,服务阅读。例如在押石何佳在第一课题打算讲述机器人和主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开头展示机器人如今的无能和主人的暴躁。
但是编辑指出最初的分镜稿里格子和文字的数量过多,建议缩减,尤其要画出“能让人明白机器人的老旧程度”的场景,让漫画更易读。
特别嘉宾藤本树登场时,更是建议构思分镜时一切服务阅读体验,只重视易读性,甚至不需要考虑角色。
“被角色限制住故事会变得无趣;角色坏掉也没关系,只要故事有趣就行……
总之为了让读者愿意翻开下一页而努力;能让读者轻松读懂的就是好演出。”
建议2:细节合理性也决定漫画观感。林士平编辑不愧是天才爆款制造者,他对漫画每一格都保持敏锐的注意力,致力于让每个分镜都有意义。像是能注意到下图门开合的方向是否自然、是否会误导读者判断。
在第二课题创作中,藤田直树原本打算在高潮部分让爸爸扛起女儿,表现父女和好。却遭到林士平质疑真实感,因为“想想就觉得中学生女孩被父亲扛起来会很难为情”,这样的桥段反而让客观的读者会觉得不可信。最后删去了画到一半的跨页。用更内敛的方式表现家庭和解的释怀感。
选手们接受编辑的教导,获得了肉眼可见的水平提升;不同编辑的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逐渐达成一致。
如果这档节目没有编辑,只有关在房间里创作的新人漫画家,想必观感会更差、作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这样看下来,观众恍惚会有种编辑才是真正主角的感受。本以为是真人版《爆漫王》,结果似乎更像真人版《重版出来》(以漫画编辑为主角的漫画,亦有同名电视剧改编)……
如果说创作者像是把漫画当作生命的“怪人”,那么平常一人负责几十人的漫画编辑则更像理性的“职人”。“创作好看的漫画”这一共同的愿景让他们聚在一起,如佐仓绫音说的那样“两人三足”般行动。
编辑不仅是漫画家工作上的伙伴,有些甚至会照顾漫画家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健康着想。像林士平有事没事给藤田直树送零食,听说藤田关节酸疼有腱鞘炎风险,立马要求降低绘画精度,“无论如何不该搞坏自己的身体“。
创作的过程就像自我燃烧,有时是痛苦的、迷茫的;而编辑,就是作为“普通人类”提供“客观”意见,并且关心漫画家、陪伴漫画家的存在。
2019年,学术趴在采访日本资深漫画编辑、御宅文化学者大塚英志时,他甚至直接这样说道:
“在日本,漫画编辑本身就是漫画的实际创作者……在和漫画家商讨的过程当中,我设计、陈述故事,而漫画家则负责把故事画出来。”
在面对“为什么日本以漫画为起点的ACGN产业如此发达”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则是:“(因为)这个产业是以漫画杂志的编辑为重点来发展的。”
漫画编辑在日本商业漫画生产流程中,对漫画家起到了把关、培养和控制的作用,让漫画始终处于一条黄金水平线之上。资深编辑带新人漫画家,编辑刚入行时又是被资深漫画家带出来的,形成了一种追求优秀作品的惯性。(例如大塚英志刚入行就负责大师石森章太郎,节目中的浅井友辅也担任过《鬼灭之刃》后期的编辑)
编辑制度让漫画编辑综合个人经验和市场导向,甄别富有竞争力的作品、培养作者。这背后,是日本漫画行业沉淀下来一整套传统而成熟的运行模式——
日本漫画杂志的兴起伴随二战之后的社会复苏;80年代经济起飞,《周刊少年Jump》等漫画杂志快速发展。最开始,许多“野蛮生长”的人气作品往往带有暴力色情等吸引眼球的要素。然而随着市场扩大和读者眼界提高,主流漫画市场最需要的,仍然是多样化的风格和高品质的故事。
为了创造出热门作品和其他杂志竞争,才让漫画编辑这一职业突出了起来,让作品质量的好坏能被直观评价,读者的反馈也能被即时处理;编辑根据排名高低进行数据分析、积累经验,进而对漫画家创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建议、改进、转型或者直接腰斩),可以说是在纸媒时代就建立了“快速迭代”的模式。
总之,纸媒时代建立的编辑制度,让主流商业漫画的创作者接受两轮三轮甚至更多轮的残酷筛选和悉心培养。等到影像技术发展,动画行业再选取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跨媒介改编(Media Mix)扩大影响力,等于又进行了一次筛选。
换而言之,是创作者、读者和编辑对优质内容的共同需求,缔造了强大的日本商业漫画。
但是,最后,还是想说回这档节目。既然基于纸质杂志的漫画产业已经如此成熟,集英社为什么还要打造网络选秀综艺呢?
新世纪以来,随着纸媒黄金时代的逝去,Jump 系作品虽仍有超高影响力。但实际上,近年来《周刊少年Jump》的发行量持续走低。
漫画界龙头老大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对沉迷智能手机、习惯网上冲浪的年轻人而言,Jump 的竞争对手或许已经不再是其他漫画,而是油管/B站视频、抖音甚至推特、微博之类的多媒体信息流。
网络和影像能提供更强的刺激,漫画的出路在哪里?集英社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焦虑,所以想要用综艺节目追求新媒介的曝光。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节目内容上,例如评审团队里的特别嘉宾,就有油管粉丝数日本第一的网络红人 Hajime 社长和来自 Netflix 的制片人。
不像普通的综艺那样热闹咋呼,节目里真实的漫画家和编辑行为举止都比较内敛,选手虽有成长,但显得闷骚,创作过程缺少戏剧冲突。
漫画和视频一动一静,在媒介特性上也有天生的冲突。作品基本都无法在节目里完整展示,只能节选几页配上旁白;虽然所有漫画都可以在官网(访问:点击这里)免费阅读,但多一次用户主动跳转的操作肯定拉高了认知的门槛。 总之,从观察日本漫画产业和编辑制度的角度来看,《Million Tag》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从节目效果和扩大漫画受众的能力来看,它缺少爆点和亮点,不够”好看“。让人感觉这档漫画家选秀节目创新了,但又没创彻底,显得有些尴尬。
面对互联网其他内容的挑战,漫画在继承过往遗产的基础上,要如何与新环境共存,这仍然是一个疑问,也会是今后国内外漫画从业者不断探索的主题。这档节目的尴尬之处,或许正是老人们在新时代迷茫的缩影。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