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够通灵的女子——城塚翡翠的帮助下,推理小说作家香月史郎协助警察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杀人案。城塚翡翠靠灵视获知凶手,香月史郎以此倒推作案手法,构建推理。随着他们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死亡也在慢慢地向城塚翡翠靠近……
完全构建在城塚翡翠这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侦探设定上的小说,可以说一切的设定和反设定都是为了美少女翡翠这个角色而存在。换言之,有点过于卖弄人设的意味。所幸推理着眼点很棒,从细微处的不平衡入手,牵扯出一条完整逻辑。
有栖川有栖说“和现实偏离五度的推理效果最好”,这本书就体现出了他的这种推理理念,前三章的简单逻辑都是为了给终章放大招所做的蓄力。相泽沙呼偏爱写美少女,尤其是各种高中生。他曾经写过一本无关推理的短篇集《下雨天不上学》,在里头描写了几个高中女生的细腻情感。很多读者将他奉为描绘少女的圭臬。就连相泽沙呼自己都在书里都吐槽自己“这么了解女高中生的男性作家很恶心”。
但我始终不觉得他真的算了解少女,遑论女性本身。他笔下的女孩有强烈的“Male gaze”色彩,他是用一种仰视或珍爱的态度在对待女性,终究没有离了贾宝玉式的歧视型珍视。若和辻村深月或村田沙耶香等作家相比,相泽沙呼或西泽保彦他们对女性的刻画还是相形见绌了。前者的笔法平实很多,后者未免显得过分依赖想象。我国现在也有很多推理作家喜欢用美少女侦探人设做噱头。衷心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学习相泽沙呼这种写法。总而言之,还是请大家多多尝试接触现实中的女性。
杉下和夫因顶撞上司而被社长降为艺人助理,不得不跟着观星家星园诗郎外出工作。两人受邀来到一处山间度假村,却与UFO研究学者、小说家及其秘书等人一同被大雪困住。突如其来的杀人案令众人惊慌不安,迟迟等不到救援更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星园与杉下临时作为“侦探和助手”,搭档寻找案件真相。可当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与一切不合逻辑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案件调查却陷入了迷局。隐秘的凶手究竟藏在何处?
本书写于1996年,当时已经是新本格浪潮中期甚至末期了。作者仓知淳在后记里自叙说他对推理远不算精通,但正是这种不那么熟稔的疏离感,造就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本格推理、新本格推理的嘲讽和戏谑。
作者在每一章节开头会用作者身份与读者进行直接沟通,写下各种剧情解说或剧透式的文字。诸如“晚餐结束后众人迎来了第一个夜晚。房间的分配并没有特别意图,因此不需要过度解读”“主要登场人物都到齐了。后面的被害人和凶手当然也在其中。管理栋的构造是最后阶段推理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留意”这种话,既是提醒读者的文字,同时还承担了误导读者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本书也算是元叙事了吧。
担当侦探角色的是个花里胡哨、花言巧语、装神弄鬼的占星师,很难不让人觉得仓知淳这是在有意调侃岛田庄司笔下的名侦探御手洗洁。不过,本书真正的魅力点倒不在于这些添头,还得是扎实的核心诡计与推理。如果把每章开头那个“作者按”式烟雾弹拿掉,这其实就是一本非常新本格的推理小说。最主要的革新大概来自于侦探角色的颠覆吧。尽管我读到三分之一时就觉得“那个家伙”有问题了。动机放在当年可能很惊艳,作者似乎对这个动机也颇为自豪。但阿加莎好像早就就写过了……
你所认为的结局,不过才刚刚开始……不可看——自杀圣地弓投悬崖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连环复仇杀人。但是,最后是谁死了?不可说——小学生因自述目击杀人现场而被绑架。但绑架他的人却被推下了弓投悬崖。那么,人是谁杀的?不可悟——邪教组织内部发生了一起密室杀人案,证人却在画下一幅神秘的画后坠落弓投悬崖。案件因此不了了之。是谁隐瞒了关键的真相?不可信——犯人决定自首,但结果谁都预料不到……
道尾秀介富有创新精神地将破案权力公平交给读者。他在每个故事结尾都配了一张图,看似叙述都没有结束,实际上真相早摆在眼前。只要读者足够用心,就能在最后一行文字结束后体会到顿悟的快感。但是,如果你是个习惯于名侦探带着你破案的读者,可能这本书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是本很挑读者的作品。作为小说,它可能将将及格。但作为推理游戏,它倒是个颇具特色的小品。
审讯好比读书,嫌疑人就是书里的主角。他们不会主动从故事里走出来。一个疏忽,他们的秘密就将永远封存。他是我多年的同事,一个受人尊敬的前辈。一年前,他的儿子病死。两天前儿子忌日的时候,他亲手掐死了妻子。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可问题是对于“案发后两天”发生的事,他始终一言不吐。陷入了不完全招供的“半落”状态。他其实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既可以以死谢罪,也可以亡命天涯,可是他为何选择自首,选择去监狱度过余生,甚至死刑?两天里发生了什么,值得他如此守护?
当“谁是凶手”这种创作模式走投无路之时,两部作品拯救了日本的推理文坛:一是东野圭吾的《恶意》,一是横山秀夫的《半落》。《半落》对推理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横山秀夫以“一笔入魂”之强劲笔力贯穿人物灵魂,用满载人文精神的故事将新本格浪潮过分偏向浪漫主义而导致的浮夸风一扫而空。他把逐渐滑向“游戏化”“轻浮化”的日本推理小说重新拉回严肃文学正途。读罢此书的读者应当会完全理解柚月裕子所说“读到乌咽”的感受。
横山秀夫当了几十年的记者,对组织、对人性的理解远非早坂吝之类大学毕业就出道的作家可比。推理作家里有一大批毕业就出道的人。缺乏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理解成为了这些作家更进一步的巨大障碍。作家,毕竟不能纯靠坐在家里空想。
这本书从凶犯自首开始,分为审讯、送检、报道、辩护、判决、监狱六章,像希区柯克的《伸冤记》那样巨细无遗地描绘了司法机关的整套操作流程。本作每章的叙述视角正是每个环节的直接负责人,警官、检察官、记者、律师、法官、典狱长。横山秀夫借本书对“组织”进行批判。他认为组织不应该像工业流水线那样处理案件,只有真正打开凶手内心才足以称之为结案。司法的意义不是报复,也不是清洁,而是拯救。最后还是要批判一下大陆版翻译,书名“半落ち”直接把“ち”拿掉算怎么回事?中文里有“半落”这个表达吗?简直愚蠢透顶。台版翻译成“半自白”反而更尊重作者。
天正六年冬,距离本能寺之变还有四年,荒木村重反叛了织田信长,据守摄津国有冈城。稀世军事黑田官兵卫奉羽柴秀吉命令来到有冈城劝说荒木村重回心转意,不料却被荒木村重投入地牢。此后,城内不断发生离奇案件,荒木村重为破解谜题,不得不求助于困于地牢的官兵卫。而官兵卫面对眼前这名谋叛大将,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米泽穗信自出道以来就心心念念创作的历史推理题材。本作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日本战国背景,效果当然是出奇的好。战国、推理、人民史观、反英雄主义,所有这些要素加在一起,最终让米泽老师成为了日本推理文坛首位四冠王。这前无古人的成就同时也引来了部分读者的诟病。不少人指出本书推理成分不足,诡计既不创新,逻辑链也不甚严密。
这些都是很中肯的批评。就算米泽穗信本人估计也会点头认可这些批评,但这无损本作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为米泽老师本人曾经说过:“在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它会使故事氛围距离本格有多远,我都会毫不顾忌地、倾尽全力地去写。只要在事后添加保证推理性的证据就行了。这就是我必须保护的创作顺序”。在他的创作理念中,推理小说的重点是“小说”二字,而不是“推理”。推理是帮助小说表达的手段,而不是小说的目的。因此,文艺春秋也好、早川书房也好,各大推理小说榜单的评选标准是“在推理小说里选择最好的小说”,而不是“在推理小说里选推理最好的小说”。不将推理凌驾于小说本身之上,这恰是上文中横山秀夫和东野圭吾共同打造的推理文学新道路。推理离开了小说,那就只是干巴巴的逻辑题。我不能否认数学逻辑本身同样具备艺术之美,可那和文学之美终究还是有差别的。麻耶雄嵩曾说:
推理小说为了推理就要罗列一大堆逻辑和数据,可是单纯罗列逻辑数据这件事本身对小说来说的确是无意义的。
如何在推理和小说之间做取舍,这就是推理作家所面临的毕生考验。万幸的是,米泽穗信这次成功跨过了这道试炼,创作《黑牢城》这样健全的推理小说。作为其出道二十年的作品,本作标志了身为作家的他自《冰菓》以来的成长,毫无疑问是他作家生涯螺旋上升的重要节点。
《盘上之夜》,宫内悠介。棋牌游戏唯心主义大讨论。当智力游戏发展到顶峰后,人类该如何自处?很有启迪性的科幻短篇。本作有点超脱推理小说范畴了,可能划分为科幻小说更合适。
《全员嫌疑人》,大山诚一郎。本作贯彻的就是把推理凌驾于小说之上的创作理念,文学成分无限接近于零,一切人物、场景刻画都服从于推理任务。本书原名“华生力”,主人公是个具有推理能力提高光环的警官,任何人只要靠近他身边就会秒变名侦探。大陆出版社对大山老师作品的书名翻译沿袭了当年皮克斯动画皆“总动员”、迪士尼动画皆“奇缘”的糟粕传统,完全是瞎来。
《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小林泰三。有点类似《醉步男》的非线性叙事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患有顺行性失忆症的病人追捕杀人魔的故事。最后结局耐人寻味,隐约有衔尾蛇一般首尾相连的宿命感。
《悬崖上的谋杀》,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作品里较冷门的一部非系列作。既不是波洛,也不是马普尔小姐。本作推理部分较少,没有常规的茶话会环节。但情节跌宕起伏安排得很是合理,非常易读,作为悬疑冒险故事,其故事的呼吸节奏值得所有不执着于古典推理的推理作家学习。
《放学后的小巷》,钟声礼。大陆作家的日常推理。行文稍显欠缺,但在日常推理和大陆国情的结合这一环节上,它可能是我读过最合理的作品。我读的大陆推理作品不多,可在少数几次涉猎里就发现大家借鉴日本过多了。不论从文化背景上、角色对话上,都有不少令人读来违和之处。至少在关键的推理着手点上,我想还是坚持本土特色比较好。
《兇人邸の殺人》,今村昌弘。剑崎比留子系列第三部。本作摒弃了长篇大论的逻辑推演,将推理打碎分散在各个章节。令小说更亲民,更易读。这个系列一直存在非科学要素,可本作的奇幻意象未免有些太夸张,让我很难严肃看待这个故事,从而很难进入情景。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清水洁。让人潸然泪下的纪实文学,充分诠释了媒体作为“第四权”的必要。整本书围绕着一个女孩之死,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作者清水洁人如其名,是个清水洁澈的调查记者。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