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这样谈论童话:“童话最真实不过: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恶魔是存在的,而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恶魔是可以战胜的。”
很多人认为,童话仅被认为是讲给儿童听的幻想故事,电视里的儿童越来越像成人,现实里的成人则面目模糊。成熟使我们眼盲,但是好的艺术家能像孩子似的观看事物,看穿一般人眼盲的外壳,进而看到事实的真相。
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很享受偶尔躲在童话绘本里治愈的时刻,再次享受一下小朋友们“纯真之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你相信光吗?”
在开始推荐我喜欢的绘本之前,先要说一件事情。很多人会有困惑,绘本这东西这么贵,就几页纸,我在网上看PDF的不行吗?
图画书叙事容量很有限,无法讲述过于复杂的故事,但叙事深度若想加深,就要把简单的故事复杂化。而图画书复杂化的手段一般是通过媒介和材质达到的。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一般绘本会选用不同的纸张,不同的画风,不同的设计。
图画书是一种拥有更多静态细节的书籍,它靠着这些细节让人不断地参与到故事中去,让人驻足停留。图画书这种将抽象具象化的手法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赋予了叙事不一样的魅力,因此也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
所以,如果非要选择看PDF版本的绘本的话,不要选那种参与性、互动性很强的绘本。
安利的顺序是按照适度年龄来排序的,大家可以用作参考。
儿童文学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而我个人觉得,中国对于生死观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儿童的视角里,死亡是突如其来的,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需要一个感情的出口宣泄和接受。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已经习惯了生离死别,面对亲人的逝去会比孩童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这本书作为处理死亡的经典之作,很好地塑造了这个故事和人物。
《爷爷变成了幽灵》将难以释放的情感化作四个夜晚的告别仪式,让主角逐渐接受爷爷不见了的事实。故事里儿童的困境是很真实的,他们是无法接受突然死去的爷爷变成了父母口中的天使或者泥土,他们只有纯粹情绪的爆发。故事里难以接受离别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的小主人公,一个是化作幽灵的爷爷。爷爷因为忘记了跟小主人公说再见而变成了幽灵,而小主人公也无法接受爷爷仓促地离去而伤心不已。于是作者就留给了他们四个温馨的夜晚学会如何说再见。在这场仪式中他们抚慰了自己,感动了我们。
这个故事的结局非常温馨,实不相瞒我看到最后还落泪了,真的很治愈。非常适合大人和小孩一起看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的是有着粗糙肌理的双胶纸,符合故事的整体氛围,如果拿到手的话,可以让小朋友摸一摸感受一下。
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阿莫每天都要按时去动物园与小动物们玩耍,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生病了,没有办法去动物园看望小动物们了。小动物们想到阿莫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于是集体来阿莫家看望和照顾他。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朋友们之间互相治愈,温暖彼此的小故事,是一本典型的教育式绘本。
除了它本身对于小朋友的教育之外,这本书的绘画风格也非常有意思。
作者力图营造的氛围就是怀旧。在本书的导读中,阿甲这样写道:“相信每一位初次接触这本图画书的读者,都可能误认为这是本颇有年头的作品,感觉插画家也一定是位上了年纪的功力深厚的艺术家。我最初也不敢相信这是一本2011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难道是又开始时兴授奖给一本老书了?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它的确是一本2010年刚出版的书,而且作者和画家是一对非常年轻的80后夫妻档!”
那么作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作者在试图唤醒我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主人公阿莫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生活节奏十分缓慢的人。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和温馨之感。是适合在这个什么都要追求速度的时代去阅读和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本小书。
这本书比较独特,是一本感觉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它在不断向读者邀约,期待你去触摸书籍里的纸张,产生联觉的效应。
书中,一个盲童提出了一个非常美妙的问题:风是什么颜色?然后他就出发去找答案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停下来用手去触摸房子的形状、门的纹理、棉布的印花、雨点的降落、水草的浮动、树皮的粗糙,甚至还有小巨人蓬松的头发和弯曲的眉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潜能来感知万物,让我们对世界拥有更强的感知力,更丰盈的情感。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请拨动书边,让风吹过脸庞,试着和小朋友一起闭上眼睛,好好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忙碌的大人。很少有机会去仔细地感受风、感受雨、甚至说好好晒一会儿太阳。在这个什么都要追求快的时代,不要忘记怎样去感受“慢”。
如果你不曾打消孩子的好奇心,你会发现孩子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成年人一样,孩子通常也需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与成年人不同,当孩子得不到确切的答案的时候,更容易去接纳没有确切答案这个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孩子比成年人更能理解荒诞,是充满可能性的文学最好的读者。
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能读《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年龄,《臭鼬》就是带他进入荒诞胜境的最佳途径。正像爱丽丝一样突然坠入一个变化无常没有规则的世界,主人公在家门口也突然邂逅了一只臭鼬,从此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
《臭鼬》整本书是多义性的,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如何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臭鼬是什么?
不同的答案指向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臭鼬是斯德哥尔摩情结的图画书,有人觉得是爱护动物的爱心图画书,也有人觉得臭鼬是孩子的隐喻、是自我的隐喻、是一本悦纳自我的心理图画书。
不论答案是什么,或许也根本就没有答案,故事的结局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我”重新找到了臭鼬,“我想我会一直盯着他,确保他不再跟踪我。”结局反转了故事的开始,人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人就是在这样的改变中长大和继续长大的。
不知道大家小的时候有没有害怕过黑暗,我小的时候真的是对黑暗有着本能的恐惧。我会幻想一些可怕的东西,黑暗中的眼睛、床底下的怪兽、飘忽的幽灵、天外飞来的横祸。这本书我觉得是送给我这种怕黑的小孩最好的礼物了,帮助孩子缓解对黑暗的恐惧,带孩子去发现夜晚的美丽,这书里还有给小朋友不怕黑夜的“护身符”。
恐惧来源于不了解,在童话世界里,释放幻想,就是面对恐惧。如果你见过小孩子是怎样捂着耳朵也要听那些吓人的故事,又是怎样尖叫着也要多看一眼图画里的多眼怪,就会明白在与怪物打照面的过程中,他们像对待游戏一样乐此不疲。幻想可以把怪物拒之门外,也可以任由它肆意妄为一番再来降服。
在书中,主人公的毛毯变成了传说中吞吃噩梦的怪兽貘,她开始驯化她的幻想,让它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进。那只拥有巨大身体和巨大嘴巴的貘,也构成了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貘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是孩子式的——嗷呜一口吞下肚——展现出身体优势带来的绝对自信。恰如巴赫金所言:“在这里是人战胜了世界,吞食着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吞食”。
驯化情绪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对于负面情绪,诸如恐惧等,要好好地珍视,要像开掘宝藏一样开掘它们,由此,我想,我们可以期待由幻想而抵达更美好的现实。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小猫,活了一百万次,它拥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但是不论身边的人怎样因为它的死去而伤心,它也没有掉一滴眼泪。它在无数次的生命中,只是充当着别人生命中的过客,从未为自己而活过。直到它真正地变成了一只猫,属于自己的猫,它遇见了一只小白猫,它们相爱,结婚,生子。最后在白猫死去的时候,它流下了属于它自己的第一滴眼泪,再也没有活过来。
与《爷爷变成了幽灵》不同,这本书的主题是生命、生存、活着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着、为爱而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同样,我认为这个绘本也非常适合大人和小朋友一起观看,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治愈。
终于来到了文章的最后,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也并没有被谁认真地教过怎么跟死去的亲人告别、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是如何面对荒诞和无聊的生活。
所以我的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只有用童话才能填补的空洞。
在我这期推荐的这几本绘本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爷爷变成幽灵了》、《活了100万次的猫》和《臭鼬》。虽然它们的适读年龄与我的真实年龄并不匹配(我已经25了),但我依旧从里面窥探到治愈和温暖的气息。
我认为,不论我们年龄多大,永远都拥有被童话治愈的权利。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