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将至,相信各位都已经想好了这三天要玩什么游戏,万事俱备只等放假了。但如果你还没想好该干啥,或者是想找些其他的娱乐活动作为游戏间隙的放松,这位女士/先生,为什么不来看看音乐剧呢(安利脸)?
好啦,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会像给任务的NPC一样,满脸欣喜地搓着手说“太好了”,然后给各位介绍那些带我入坑的音乐剧作品。而之所以选取下面的这几部作品,既是出于作品的整体质量,也有易得性(大部分在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可以找到)以及易懂性(大部分的翻译较为精准)的考虑。
当然,我得说的是,虽然自从初次接触音乐剧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年,但因为听过的剧目并不算多,且本身音乐知识有限(唱歌跑调且不识五线谱),所以我自己顶多算是个半只脚刚踏进音乐剧门槛的半吊子爱好者。正因如此,我对这些作品的看法难免有失准确,如果出现错误,欢迎各位指正。
即便是从来不看音乐剧的人也很少有没听说过这部作品的,所以剧情也就不多赘言了。雨果的原著本就恢弘浪漫,在改编成音乐剧之后情绪的感染力极强。里面的歌曲旋律并不复杂,不光容易脑内循环,还特别容易上口,而一旦众人齐唱,就有一种改变历史的力量感,比如里面的著名曲目《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个人推荐大家在刚刚立完新年flag,或者是经历季节性情绪失调时听。
此外,个人感觉在评判音乐剧的时候,重要的是这部剧里是否有那些让你“耳朵一激灵”的时刻,你有可能在听到某个唱段时突然血脉贲张、浑身起鸡皮疙瘩或者忍不住掉眼泪,并且就在这个时刻决定打算把这个剧从头到尾看完。而《悲》里面这样的时刻非常多,且分别给人以不同的情绪体验,换言之,经典就是经典,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触动自己的唱段。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有名著打底,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极强,中文翻译也是最好的——这点对于国内的音乐剧受众来说极其重要。
因为2012年的电影版众星云集,所以对我个人而言,它是一部十分适合未看过音乐剧的人入坑的作品。除电影版外,另外两个值得一说的版本分别是10周年和25周年的演唱会版。10周年在我看来是唱功最好的版本,推荐在看过电影版外加三五部其他音乐剧之后再体验,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震撼感。25周年版虽然水平也很高,但之所以推荐是因为这一版……比较有哏,比如“让我摸摸你的头腔震动”还有“小马的透明箱子”什么的。
这是我在200X年上大学时因为专业关系接触的第一部音乐剧。在撰写本文时我查了一下,原来这也是一部即将30岁的元老级作品了。比起《悲惨世界》,《伊》的唱法变得更加现代,整体剧情和叙事方法也是如此。如果你问我一个从来没看过音乐剧的人应该挑哪部入坑,我会推荐《伊丽莎白》,因为它既不会因为旋律与唱法过于上世纪而让年轻的朋友感到陌生,也不会因为距离现在太近而让在它之前的作品显得“也就那么回事”(毕竟音乐剧如同电影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更不用说这还是部能让人对德奥音乐剧产生浓厚兴趣的作品。
现在想想,《伊》不光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凶手/谋杀者作为线索人物,不停打破第四面墙并推动叙事节奏的作品,也许《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以及下文即将讲到的《汉密尔顿》都是受它启发。但推荐《伊》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因为它好看,而且不需要耐着性子看半个小时才能“欣赏它的魅力”,这是一部只要点开就会让人很自然地看完的卓越作品。如果你有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觉得游戏太过费神劳力但又不想一觉睡到天黑,又或者是你跟家人想要看一部不错的影视作品以培养共同话题,《伊》都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因为推出的年头多,《伊》的版本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宝冢还曾经把它改编成日文版过。但是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雏鸟效应特别严重的人,我在看日文版时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然后秒关了,所以我自认为对日文版没有评价的权利。
至于德语的版本,我因为比较看重凶手卢凯尼的水平(毕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而个人又觉得Serkan Kaya的卢凯尼是最出彩的,所以我比较推荐2004与2005的维也纳版,并且如果没记错,05维也纳也是较为好找的版本了。
DEH讲述的是一个高中男生,因为自身的心理疾病所引发的一系列阴错阳差的事件,故事旨在呼吁人们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自杀问题。这部音乐剧是不少人眼中的催泪神剧,也是2017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整体质量相当过硬。比起前两部来,DEH体现出的是一种校园与青春的感觉,是每天都会发生在高中生身边,但却经常被人忽视的那些令人心痛的故事。很可惜,大概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并不喜欢青春校园类的影视或者音乐剧,但即便如此,DEH仍然给了我相当大的触动。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此类影视剧的拥趸,或者是正在上大学心灵还未被肮脏的大人污染的,这部剧可能会让你哭到死去活来(就像我从《Concerning Hobbits》哭到山姆带着老婆孩子关上家门一样)。总而言之,适合拥有纯洁心灵的人,在痛快哭一场后卸下负担重装上阵面对生活。
DEH在B站上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只不过因为目前的版本都是盗摄,所以不光清晰度成问题,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破音现象。不知道为什么,破音对DEH的影响似乎比其他音乐剧要大一些,也可能是我的错觉。建议在B站看完以后再看一下新出的电影版作为参考,了解原本的音色与旋律是怎样的,但是不推荐上来直接看电影,毕竟豆瓣评分只有不到7分,算是改编失败的典型了。
首先,找不到现场的就请去看电影版,电影版里有凯瑟琳·泽塔-琼斯!
在我眼里,《芝》完全是DEH的反面:DEH聚焦现代,《芝》描绘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我最喜欢的时代);DEH小心翼翼,《芝》肆意张狂;DEH失落阴郁,《芝》充斥着性、犯罪与纸醉金迷;DEH是单纯的校园,《芝》是镀金狗屎一样的社会。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爵士与《子弹横飞百老汇》的老逼,那《芝》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些犯下重罪但反而得到善终的女人能带你好好感受一下,一百年前的芝加哥到底是个何等奢靡疯狂的地方。人人都在争着搞大新闻博取名声,然后再淹没在别人更大的新闻里面。人人都嘈杂喧闹,人人都盲目乐观,人人都觉得明天比今天更好,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考虑到自己对于“咆哮的二十年代”的偏爱,我本身对于《芝》是有滤镜加成的,所以很难冷静地评价它,但我相信看过的人大都会同意它并非浪得虚名。如果害怕踩坑,不妨去搜一下里面的著名曲目《cell block tango》,看自己是否能接受这种风格。没记错的话,在几年前国内还曾经有人制作过中文版本。
再者,因为它时长较短,所以观看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但我个人建议晚饭之后,最好不要带小孩子看,因为有些地方……嗯,解释起来很麻烦。
《来》的剧情很简单,讲的是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领空关闭,无数本应降落到美国的飞机停留在了纽芬兰的一个小镇的机场上,小镇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滞留当地的数千名旅客提供食宿的故事。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吸引人的,也难怪主创在接受采访的适合说,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质疑他“为什么要创作一个大家一起做三明治的故事”。而且如果你看的是盗摄版,很可能会在开头觉得大家唱得乱糟糟的且自己找不着调,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信任跪在你面前的我,不要关掉它,一旦撑过开头的前十分钟,它会带给你过山车一般的情感体验。你的感觉会在“操好燃妈的好想抖腿”“哈哈哈乐死我了哈哈哈”和“呜呜呜为什么这么感人”之间来回切换,最终哭着起立,鼓掌大喊bravo。
跟前几部不同,《来》是一部非常适合全家观看的音乐剧。不夸张地说,它能够让人(至少在观看时)重新对世界抱有希望,并且对剧中的小镇产生强烈的向往。而在新冠肆虐的当下,重看这部音乐剧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更不用说原卡的机长小姐姐,不知道掰弯了多少妹子。
很遗憾,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我的描述显得有些苍白,但《来》是一部任何时候都值得看,且值得一再重看的音乐剧,特别是你心情低落需要重燃希望之时。
大名鼎鼎的Matt Stone与Trey Parker的作品,二老还共同创作过一个动画剧集,就是……嗨呀,你懂的。
这部作品也秉承了两人一贯的荒诞与无底线,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从头到尾爆笑的音乐剧,但同时也满是对于各种禁忌话题直接与露骨的嘲讽。而如果肯认真欣赏这部作品,你会发现这些粗口与少儿不宜的情节背后,其实充满了两人一直以来的思考与人文关怀。不夸张地说,“Hasa Diga Eebowai”这一短语在我心中与“奥斯维辛与上帝不能共存”的分量是相同的,而《I am Africa》则充满了对东方主义的无情揭露与讽刺,而这种视角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如今仍然没有在好莱坞得到解决(参见《黑豹》与《尚气》)。我一开始看《摩》只是为了粗口,但最后却折服于两人对于不幸者的怜悯以及敢于直视不公的勇气。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摩》的歌词写的实在是太优秀太巧妙了。我对于DEH略微不满的点就是词写的差点意思,会有同一句词换个调唱四五遍的情况,比起来《摩》就非常驾轻就熟,比如《Sal Tlay Ka Siti》这首,从名字到歌词都极其炸裂,很可惜在这里我没办法给各位解释明白,只能恳请各位去听,听完就了解了。
遗憾的是,目前我没能在国内视频网站上找到官方拍摄的版本,这多少会影响到大家的观感,但如果你是个我一样的德奥音乐剧爱好者,可能会觉得没什么,甚至会以为盗摄的就是官方版。至于版本,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2012年Nic Rouleau与Ben Platt(同时也是DEH的主演)在芝加哥演出的那个,不为别的,单纯是这一版本的Elder Price实在是太可爱了。
如果你喜欢他们百无禁忌、粗口横飞的风格,那《摩》绝对可以让你过足瘾,当然,反过来,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不该被轻易冒犯的人,那这部音乐剧可能并不适合你。
关于这部剧的地位呢,我想借用一位up主“MK瞎搞音乐剧”的评价:“如果有人要让你余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首先无脑选《汉密尔顿》,然后把逼你做这个选择的人暴揍一顿。”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火到破圈的音乐剧,很抱歉,虽然我试着想对大家描述一下它到底好在哪,但这确实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只能说,必须要看,因为它用让人意想不到的音乐形式,讲述了一个情感细腻而又史诗感极强的故事。歌词、编曲、灯光、舞台……除了林-曼努埃尔·米兰达(不少人管他叫林妹妹)的唱功,一切都臻于完美。而至于林MM,嗨,毕竟是他创作出了这部作品,考虑到这一点,唱功什么的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了。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汉》会在美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音乐剧本身的优秀自然无需多言,但除此之外,也许还因为它较之其他作品,更加的“火爆”与“现代化”,这让它更加易于被接受与传唱,也更贴近“酷”而非“高雅”。另外,美国国内的族群对立(特别是特朗普的当选)无疑也会给这样一部主张“Immigrants, we get the things done”的音乐剧输送燃料。剧中原卡司的绝大部分主要演员都是少数族裔(甚至包括饰演托马斯·杰斐逊的演员),我知道,放在新闻上,这可能是一个类似于“非裔演员饰演白雪公主”一般能够引发非议的话题,但真正观看时,我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因为《汉》实在是太好看,各位演员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
因为《汉》的热度,即便在B站上屡经删除,也总是有人上传各种4k甚至8k版本,所以不愁找不到。我甚至不需要提醒你放下手机,因为你一旦点开视频,就很难不被其吸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挑选字幕组,如果你看到有人把Aaron Burr说的“Damn fool”翻译成“傻逼”,请远离。
啊,对了,如果你看完了《汉密尔顿》,哭到心情难以平复,那么我诚心邀请你在B站听一下林聚聚音残志坚demo集,以及他在大学时的客西马尼唱段,让自己开心一下。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