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科幻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题材和门类,它一向与现实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关乎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探索,而人类的想象力又总是推动着文化的变更和社会的发展。科幻作家对科技发展的觉察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科幻概念,比如机器人、宇宙飞船等等,这些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反过来激励着人们将其变为现实。
当科幻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时,科幻作家们开始向主流文学靠拢,开始从过去的技术本位,扩展到关注心理、社会和政治层面,从单讲故事转向文学雕琢,希望借此提升科幻的文学地位,形成了一场“科幻新浪潮运动”。但是很快到了20世纪70年代,哲理晦涩、情节破碎的新浪潮科幻就走到了尽头,不注重科技内涵更是抹杀了科幻小说的独特性。读者对科幻小说的现状日益不满;一部分科幻作家更是不甘于这种现状,期望回归到早期的硬科幻风格。他们把目光投向当时身边已经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与网络、生物工程等,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如虚拟技术),这就是“赛博朋克科幻”。
“赛博朋克”一词最早出现在布鲁斯·贝斯克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赛博朋克》中,后来,编辑了不少科幻文集的科幻作家加德纳·杜佐伊斯借用了“赛博朋克”这个术语,用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批怪诞、硬朗的科幻作家,让“赛博朋克”这个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这些新兴作家是在目标与审美上具有相似性的一群人,他们笔下描写硬核的高科技,关注反主流文化、社会边缘人物,奇特地将“高科技”与“低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赛博朋克文学流派”。赛博朋克文学关注与传统科幻不同的“近未来”,小说中的先进技术就在人们的身边,电脑、信息网络、媒体文化渗透进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赛博朋克不再关注外太空旅行,而是“向内探索”,探讨现实中的义肢和生物技术植入物等等,着眼于技术对人的影响。这场文学运动势不可挡,它汇集80年代的文化浪潮,成为“在技术和联网计算机同思维拓展、迷幻剂、音乐、时尚相遇的古怪交叉口,涌现出的一整个亚文化”。赛博朋克文化延伸到整个社会,这是此前各种科幻流派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如果说布鲁斯·贝斯克给予了这个独特的科幻文类名字,那么,打造了赛博朋克躯体的就要不得不提到科幻大师威廉·吉布森了。吉布森的小说真正革新了科幻文学,它使赛博空间、上网冲浪、ICE、脑后插管、神经植入物等词成为流行语,并推广了网络意识、虚拟交互、矩阵等概念。他的作品催生了电影《黑客帝国》,影响了日本赛博朋克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赛博朋克之父。
吉布森的身世坎坷,经历丰富,从小便大量吸收文学的养分,SAT写作得了148分(150分满分),是个忠实的朋克音乐爱好者,投身于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和朋克运动,站边反主流文化……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赛博朋克因子”出现,他似乎是那个注定会脱颖而出的赛博朋克天才型作家。
1948年,威廉·吉布森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童年时他经常搬家,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弗吉尼亚州的小镇威斯维尔度过的。在六岁时,吉布森的父亲意外去世,此后他和母亲搬回威斯维尔,后来他回忆道:正是这种突然被放逐到过去的经历,开启了他与科幻小说的关系。吉布森没有父亲,也很安静,经常一个人待着,他通过阅读科幻小说——H.G.威尔斯、罗伯特·海因莱因、雷·布拉德伯里等等——来寻求庇护,十二岁时,他非常渴望成为一名科幻作家;在大把的时间里,他都待在自己房间里听唱片、读书。母亲担心他发展出“内向,超爱读书”的洛夫克拉夫特式性格,将吉布森送到亚利桑那州的男子寄宿学校上学,十五岁的他开始读“垮掉的一代”,接触到了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的作品,巴勒斯对吉布森的影响尤其深远,使他对科幻文学大为改观。
十八岁时,吉布森的母亲因病去世,他高中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学校。1967年,他移居加拿大,做过大麻主题周边店的管理员等各种各样的工作,阅读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品钦、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的作品,观看朋克表演。到了1970年代,吉布森很大程度上靠在救世军旧货店里搜罗低价工艺品,再高价卖给专门经销商为生。后来他发觉在大学保持好成绩可以拿到不菲的奖学金,这比工作挣钱容易得多,于是他入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选修苏珊·伍德的科幻文学课上,他受到鼓励:与其写一篇分析性的论文,不如写一篇故事,因此他写下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全息玫瑰碎片》。1977年,《发掘》杂志发表了这篇小说,由此,吉布森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在此之后,他精心完成了赛博朋克先驱之作《约翰尼的记忆》,从初稿到1981年在《奥秘》杂志上发表,花费了四年时间。这是在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和《新玫瑰旅馆》之前,“蔓生都会”系列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整垮珂萝米》中,威廉·吉布森创造了“赛博空间”。矩阵模拟器上的发光二极管亮着红光绿光,矩阵在自动臂杰克的意识中展开,网络牛仔博比在赛博空间盗取数据和金钱,那是在万维网还未发明的1982年。这直接影响了之后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
1984年是令威廉·吉布森名声大噪的一年。他凭借首部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罕见地一举斩获星云奖、雨果奖、菲利普·迪克奖三项大奖,像一颗超新星般震动了科幻文坛。这部作品成为赛博朋克运动的奠基之作,不仅让威廉·吉布森几乎以一人之力开启了赛博朋克运动,更是囊括了赛博朋克的基本设定:赛博空间、网络牛仔、日本元素、地下世界、违禁药物、皮夹克、反光太阳镜、怪异的发型、人体改造和植入物、权力巨大的科技公司、人工智能,等等,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吉布森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写的这本书。在发表《整垮珂萝米》后,科幻编辑、作家泰瑞·卡尔邀请吉布森写一本书,他几乎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但之后他被一个不确定自己准备好的项目困住了,对这个长篇小说的任务具有“盲目的、本能的恐惧”,他甚至不知道写一本书的手稿应该有多少页。他焦虑地意识到自己必须写出一些东西,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于是他看了看那时写的故事,试图找出对他有用的东西。在《约翰尼的记忆》中,他写了“莫莉”这个角色,在《整垮珂萝米》中他描绘了赛博空间这个环境,于是他试着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可以说,若没有早期短篇小说的灵感和积累,就不会有著名的《神经漫游者》。
1986年,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集《全息玫瑰碎片》出版,这是在他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写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收录了从1977年到1986年,他早期发表的十篇短篇杰作,包括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上述的“蔓生都会系列”,与科幻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布鲁斯·斯特林、约翰·雪利的合著作品,还有《根斯巴克连续体》《蛮荒之地》《冬季市场》三篇各有特色的名篇佳作。
这些短篇小说展现了威廉·吉布森绝佳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它们预示了这位作家在八十年代科幻文坛光芒四射,给七十年代日渐消沉的新浪潮科幻带来一记重击的种种迹象。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就像DNA般预示了他未来作品的基本特征,“典型的吉布森特征已经成形:将现代流行文化、高科技和先进的文学表现手法融于笔下,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复杂属性”。在长篇作品《神经漫游者》出现之前,吉布森的才华锋芒便已淋漓毕现。这本书能够让人们看到一位了不起作家惊人的快速成长过程,按布鲁斯·斯特林的话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属罕见。
在阅读《全息玫瑰碎片》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惊叹:没有碰过电脑、用打字机完成创作的吉布森,是通过观察孩子们在电子游戏室里玩游戏的场景,观察他们躲避和扭曲身体、仿佛在屏幕另一边的样子,将这些灵感运用到自己小说中的;他是在万维网还未发明的八十年代初,在便签本上划掉信息空间(infospace)和数据空间(dataspace),揣摩创造出了那个屏幕后面空间的新词汇(cyberspace);他在温哥华夜晚的大街上,一边用索尼随身听听着Joy Division,一边将摩天大楼和贫民窟的感知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他笔下那个迷人的赛博朋克世界。《约翰尼的记忆》中的“赛博海豚”,《空战游戏》中台球桌上的飞机游戏,《蛮荒之地》中的“操控人—代理人模式”,《冬季市场》中的剪辑梦境……吉布森早期近十年的小说精粹汇集在这本书中,让我们能够在饱览科幻的奇思妙想的同时,一举见证“赛博朋克之父是如何炼成的”。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