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较满意的一篇课程作业,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在2017年,由派拉蒙出品的真人版《攻壳机动队》(下文简称攻壳)正式上映,在此之后大量的纯日本ACG IP被好莱坞或者网飞这种西方主流媒体进行改编。即使已经有了知名IP引流,这些作品表现仍旧大多不尽人意。以《攻壳机动队》为例,在欧美主流影评平台烂番茄上,专业影评人新鲜度评分仅为41%,观众评分则是65%。在中国内地平台豆瓣上评分仅为6.4/10。对比1997年《攻壳》第一部动画电影在绝大部分主流影评平台上均能得到9/10,90/100的好成绩,这绝对算是断崖式的评价。到2019年,《阿丽塔》上映期间,制作人卡梅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阿丽塔》的票房收入远未达到预期,侧面证明了日本IP的好莱坞化再次失败。随着流媒体的兴起,美国知名流媒体平台网飞开始了他们对日本动画公司的投资,但时至今日大部分作品反响平平,甚至在一些关键词索引上还有“网飞动画无聊”等贬义气息的关联词。在这种跨文化语境下的输出所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在技术资本上的突破,更多的则是需要在自身的叙事逻辑上的突破。
作为欧美价值观体系下的网飞在打入日本动画产业前就打出了“动画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的”,也就是说网飞动画的最大受众群体并不再是一般的“阿宅”(ACG爱好者),而是更普遍的观众。2019年网飞上映了一部关于日本动画的纪录片很好的展现了欧美价值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在纪录片中它称日本动漫文化为:“黑暗、扭曲、疯狂的日本动漫”,从这样的标签中我们可以看出网飞所希望制作的是带有黑暗现实的成人向动画,它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第一部原创动画《恶魔人》正好就是一部带着暴力色情色彩的成人向作品,加上汤浅政明的出色指导使得网飞动画出道即巅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接下来网飞原创的作品几乎反响平平。
是什么造成了欧美与日本在对ACG定义表达上的巨大差别,这个问题与社会状况有着很大关系。
首先简单剖析日本社会目前的精神状况,2012年安倍晋三的竞选口号“take back japan”(夺回日本),但日本作为独立国家他要从谁身上夺回日本?从他的三支箭经济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日本一直希望将自己从“大衰退”中拯救回来。而这种大衰败势必会对创作者的叙事取向造成影响。在当代日本创作者中就有许多人提到1995年对他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1995年日本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社会动荡,一是自然灾害神户大地震,二是人为造成的沙林毒气事件。像是村上春树在他的著作《地下:东京毒气袭击和日本精神》中就有提到这起事件无可避免的暴露了日本社会的所有矛盾,缺陷和固有的不稳定性。也就是说从1995年开始甚至更早,在日本社会上就弥漫着“国家将会衰亡”的后现代意识,人们开始逐渐放弃对宏大叙事的追求,不再寻求意识形态上的认同感,这里的意识形态并非是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潜意识里对未来现实生活的理想(ideal),不再对传统的勇者拯救国家的故事感兴趣。
随后我们可以在最初TV版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简称《EVA》)在日本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中看到,庵野秀明塑造了碇真嗣这种不情愿的勇者,区别于早期少年漫画中主角必须坚定一个宏大目标的特色。在早期日本媒体对《EVA》粉丝的采访时,大部分的粉丝都表示对碇真嗣这一角色产生了共鸣。到了21世纪,制作了《EVA》的GAINAX再次推出了原创动画《FLCL》,同样聚焦了一位“无所谓”的男孩的悠哉游哉的成长故事,在最终男主似乎终于要长大成人时,他又回到了属于少年的问题解决方式,监督鹤卷和哉用一种意识流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愚笨也无妨”的故事。进入新世纪后,大量的萌系日常动画出现并大火,他们通常并没有很强的故事主线甚至只是为了展现里面角色的可爱诞生,如《轻音少女》,《干物妹小埋》。而到了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到了也会被日本创作者缩小表达视角,将宏大叙事缩小到一些相对微观的视角,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幻想系少年漫画很难脱出儿女家常结局的一大原因。
而到了欧美社会,宏大叙事则无处不在,“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这样的话语标志着美国价值观下宏大叙事在他们社会中的重要性,再加上对比日本社会的”过山车“,战后欧美几乎走在一条顺利的”上坡路“,特别是好莱坞与网飞的所在地美国。意识形态与宏大叙事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正是在这同一意识形态的构造下他们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社会财富。而战争的胜利,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或是世界地位的稳固,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宏大叙事平台。因此在他们的幻想文艺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庞大的世界观,像是《权力的游戏》,或是漫威平行宇宙,大多数欧美ACG爱好者比起人物本身的思考,更加关注作品的世界观,像是《EVA》中他们会更加关注机体或是整个世界的格局而非与碇真嗣产生共鸣。而美国文化观念下与上文提到的”不情愿的勇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早期欧美ACG爱好者更喜欢《龙珠》、《圣斗士》这种英雄神话主义较强的少年漫画,或者像是《剑风传奇》这种拥有着各种宏大叙事要素的个人传奇漫画。
基于此,我们重新回到一开始提到的网飞对于日本动漫的评价:黑暗、扭曲、疯狂的日本动漫,他们投资的动画确实都是在往这个方向靠拢,但在日本或者传统ACG中有着重要地位的moe文化(萌文化)却几乎没有体现。可以看出早期欧美ACG爱好者的取向近一步地影响了对后续美国影像产业对日本动画的理解。
如果说社会问题造成了两种文化下的创作者对待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差异,那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自我认知则让两地的创作者们在角色塑造上产生了几乎鸿沟的偏差。在这里我们以动画与真人版的《攻壳》中的草薙素子的塑造为例。
在《攻壳》中,草薙素子作为公安九课中最为复杂和最为先进的个体,她除去大脑外全身均是机械构造而成。在攻壳中草薙素子不仅仅被塑造成一个全能、义勇双全的公安,而整部作品更关注的是她的自我定义,通过她的自我定义表达不同导演对自我认知的哲学性理解。在1995押井守监督的动画版中,素子将自我认知扩大到ghost(灵魂)与shell(躯壳)上,在电影中草薙素子提出:人是由零零总总的部分构成的,而每一部分都有着千差万别才得以构成迥然不同的人,最为重要的是各种细微的细节以及电子脑所触及的信息海洋,所有的这一切,孕育了“我”(ghost),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升华使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押井守也借草薙素子提出了赛博朋克下的“特修斯之船”问题,全身只剩下大脑是原装的草薙素子是否还是“草薙素子”。而素子对自我的认知迷茫是建立在人类是否能脱离躯壳之中,甚至说在对比了广阔的网络海洋,被困在躯壳中的人是都否能够超越人类成为那个“超我”。所以在影片的最后素子选择了浩瀚的网络海洋,而非回归“正常”的原生活。
而在《攻壳》真人版中,草薙素子比起探讨自我的存在似乎更喜欢追求正义和平,友情,爱情,亲情,对待自身认知上并没有动画版中来得深刻。在真人版中,素子被设计成一位曾经不满于社会现状的叛逆少女,而导演最终也就是安排了一场母女相认来解释“草薙素子”是谁的问题,而没有讨论不管是漫画还是动画都存在的基本问题“什么是‘ghost’,什么是‘shell’?”。这也反映出在美国价值观中他们更看中的是人本身,而非在宏观世界中的“人”。
《攻壳》真人版中对草薙素子的塑造其实是一种“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在好莱坞传统编剧观念中,英雄才是对应着弗洛伊德的“自我”。如何简单快速的让角色与观众建立共情,必须先建立一个观众认可的动机,在《攻壳》真人版这种动机则体现在素子在正义和平或者个人情感的追求上,在此基础上一点点为观众剖开素子的内心使之与观众共鸣。但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动机使得整部电影的立意大打折扣,沦为纯粹的爆米花影片。
再此比较下两种文化对于“人”的认知影响了两位导演在影片哲学思辨的力度。作为东亚国家的日本长期受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与日本本土信仰的影响,对于人的认知要更为形而上。而作为年轻国家的美国一直以来信仰的是实用主义,他们所崇尚的是人本思想,这使得他们更希望看到“人性是我的美德”的局面,而非角色讨论我是不是可以成为非人的存在。
在简单对比完美国与日本在社会心态,认知的不同,我们重新回到美国模式在日本叙事下的崩溃,来讨论跨文化是否真的难以实现。我们最常见的跨文化传播就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将来自另一文化体系下的内容通过译者的解码、再编来适应本国的文化,这种行为其实一种立场平等互相交流的过程。但我们看到作为日本“宗主国”的美国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理解日本文化。在网飞的动画纪录片中几乎通篇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美国视角来展现他们幻想中的“认真隐忍克制”的日本人如何创造出所谓的“黑暗、扭曲、疯狂”的日本动漫。
也就是说这种应该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
所以他们最终把《攻壳》解构成千篇一律的英雄故事,请向来只是展现宅系动画魅力的扳机社做所谓的政治题材,在市场调研时甚至不将动画最大的受众人群——御宅族的萌系趣味放在眼里。
但导致这种美国模式的失败不仅仅在于美国的自大,在日本方面同样有着问题。正如前文所说的1995年日本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崩塌,为了代替以及崩塌的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则就是日本社会走向了一种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并不是说日本完全失去了意识形态,而是日本拥抱了一种以反意识形态和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年轻人变得缺乏政治参与度,而社会上弥漫着对可怖他者的敌意。而这种虚无主义使得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输出不再得以发挥。
在经历完泡沫时代后的日本ACG文化已经很难再像他们的前辈那般探讨现实主义,动画漫画这种媒体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符号传播。缺乏了现实主义充斥着虚无的当代日本文化已经很难给实用主义的美国文化站稳脚跟,正如前文所说的以纯粹宅系动画著称的扳机社去接触美国人最爱讨论的政治题材最终导致了《BNA》动画在结局上的评分崩溃。
由此可见美国模式在纯日本叙事下的陷入困境其实是一种必然问题,也许是因为美国对于自身文化的自大,亦或是日本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给美国模式生存空间。二者悬殊的地位也使得这场跨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种不平等的交流。
从这三方面看从最本源的社会问题再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个人认知,以及最后简要分析了两者对于这场跨文化传播的态度,不难看出美日之间巨大的文化鸿沟,但最终使得这场交流陷入僵局的还是对于二者从未深度了解双方文化,尤其是作为资本方的美国在改编日本作品时的生搬硬套,使原先的作品在还没打破最初的文化壁垒时又一次出现新的文化壁垒,最终导致美国模式在日本叙事下的陷入泥潭。
Paolo Menuez:向下螺旋:黑魂里的后现代意识与佛教形而上学
王子川:日本科幻的美国化难题——以攻壳机动队为例浅析美式科幻电影的改编难题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