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信编辑 Legion (本文首发于 三五七游戏网)
作为新出现的游戏载体,手机游戏因其氪金主导、强调碎片化游玩的特性而受到许多玩家的排斥。不过这并不代表手机游戏就没法产出优秀且足以比肩主机游戏的作品。最近,一款最初发行于手机平台并于2015年移植到PC平台的点击式解谜游戏《沉默年代》,凭借着复古的70年代美国审美风格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70年代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复杂动荡的年代。美国长期陷入越战泥潭不可自拔,反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美国经济陷入了滞涨的困局中。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越发尖锐。
与如此宏大的背景相比,游戏主角乔的一生显得十分渺小。游戏序章用一段很简短的编年史展现了乔在主要剧情发生之前的人生轨迹:从油漆工到参军服役,再到大街上求职,乔一直在蓝领岗位上反复挣扎。而当时间轴来到本作的故事起源、也就是1972年时,他也仅仅是一位为大型科技公司打工的清洁工而已。拖地,修理设备,与朋友喝酒聊天,一天就这样无趣地过去了。
就在这平静如死水的生活节奏要一直持续下去之际,公司老板突然决定为主角升职。通过升职,乔获得了能够前往新的工作区域工作的权限。行进路途中他发现了公司内部的秘密基地,以及一位中枪倒地满身是血的老人。老人向主角解释了前因后果,并告诉主角他是防止灭绝灾难的唯一希望。为了协助主角应对即将可能到来的灾难,老人于将死之际给予了我们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装置。主角随后仓皇逃窜,途中不幸被捕,并关进了审讯室中。
意外获得时空穿越能力的乔不愿意就此承认诬告,束手就擒。他孤注一掷按下了时间装置的按钮,原先明亮的审讯厅突然变成漆黑一片的废墟。就这样,乔从此拥有了能够于 1972 年和 2011 年的、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时空之间穿梭来往的能力。而围绕时空转换的主流程便以此为起点。
受机能的客观限制,游戏内对于两个世界的色调与细节塑造都较为简单,但两个处于不同时间段的世界,依然能够通过粗线条的勾勒形成简洁而深刻的画面对比。玩家会很直观地感受到穿越于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下所产生的强烈反差感。一边是充满阴谋、压抑人性、为了赢得冷战不惜牺牲公民生命的1972年反乌托邦式美国,一边是早已成为废墟、毫无人烟可言的破败未来。
本作的解谜非常强调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谜题的构建基于利用存在于不同时空下的物品这一主题。玩家需要于不同时空中,尽可能地点击物品并收集。无论哪一个场景,绝大多数物品都能够与之点击,并产生动画反应,但只有能够收集的物品才有推进解谜流程的意义。可收集物品的形态不一,可能是一把钥匙,可能是断掉的门锁,可能是照亮房屋的电灯泡,可能是砸碎玻璃的棒球棍。总之玩家的任务便是点击物品并产生推动流程前进的交互结果。
此外,玩家还应关注物品与物品的交互是否处于同一时空。不少谜题都要求玩家利用物品体现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像用2011年的棒球棍砸碎1972年的玻璃这样的“吊诡现象”会经常出现在流程之中。甚至两个世界间的自身差异性也能拿来做文章。1972年的闭锁大门到2011年便会门户大开,而未来世界无一物的下水道在1972年的世界中却别有洞天。只有利用好手中的物品并考察清楚两个世界的差异性,你才能寻找到通向下一关卡的正确道路。
尽管看起来,把“万物皆可交互”和类似《泰坦陨落2》的时间旅行结合起来的玩法会很复杂,《沉默年代》的解谜却并非那般高深莫测,相反它异常简洁、流畅与富有逻辑。每一个场景的可交互物品都限定在了一个范围内,玩家不会感受到成千上万个物品所带来的压力。解谜流程中包含的谜题被限定于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每一关的谜题设计既能保证解谜流程的流畅感,又能够通过物品与物品之间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交互逻辑,来确保玩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成本内寻找到解谜的正确答案。
随着反复不断地穿越时空,本作故事的全局也一步步地被揭开。
故事主题立足于时空闭环这一经典问题,力图演绎平凡普通的男主角在人类面临存亡之际会如何作出抉择。有关时空变换的剧情细节还引出了诸如“宿命论”和“祖父悖论”等一系列与时间有关的理论。《沉默年代》并没有花上长篇累牍的文本,填充一大堆俗套的剧情以扩充本作的剧情容量。相反故事的整体性与自洽性极强,不仅突出了标题“沉默”与“年代”所暗含的意义,也使得游戏玩法、场景与故事高度融合,玩家不会感受到玩法脱离于剧情的异样感。可以说本作用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个简洁却又毛骨悚然的科幻惊悚故事,打造出一款具有绝妙协调感的小品佳作。
总之,虽然受限于手机游戏的原有背景,《沉默年代》有着诸如体量不足、细节不够、难度分层不够等缺点,但是不妨碍本作拥有有着扎实的剧本、高度融合剧情的流程设计,以及寒冷刺骨却有别样感染力的音频植入。这些优点使得《沉默年代》如同陈年老酿一般,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回味悠长。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