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当下的阅读体验,享受当下的精彩。
“XX 漫画也烂尾了”、“XX 上面的作品是注定要烂尾的”“长期连载的漫画基本上都会烂尾”......
对于国内的日本漫画读者来讲,上述的观点是非常常见的。以最近的热门作品为例,“《进击的巨人》烂尾”、“《海贼王》1044话是不是标志着烂尾”、“《辉夜大小姐》最终章烂尾”,都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广泛讨论。
纵然烂尾的评价来自读者的主观感受,可以说千人千面,也存在被认为故事完满构思精巧的日本少年漫画。但同时,我们确实也能看到更多大热作品的后段剧情无法令广大读者满意,无论是像《海贼王》那样“一拖再拖”,《约定的梦幻岛》那样沦为平庸,或像《死神》那样匆匆完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长篇漫画基本都会‘烂尾’”似乎确实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这样,面对这样的“命运”,当下的读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心态来参加长篇作品的欣赏与讨论呢?
在笔者看来,这和作品创作的基本规律、连载作品的特性、市场的现状等多个原因相关。在接下去的内容,笔者就和大家对这方面的话题进行一些系统性的讨论。为了让讨论更为紧凑、严谨,下文的讨论主要以《少年Jump》上面的长篇少年漫画作品进行讨论。
(下文不涉及《巨人》《海贼王》《辉夜》故事终段的剧透,请放心阅读)
关于日本长篇连载漫画的创作,最好的说明当然是大场鸫原作、小畑健作画的《BAKUMAN。》(爆漫王。)。这部作品讲述了从零开始,在《Jump》上面连载作品的全过程。由这部作品,读者能够一窥寻求连载机会、参加漫画比赛、与编辑交流修改、连载过程和读者反馈等漫画家在《少年Jump》上连载的各种过程与细节,因此能够注意到漫画连载过程和大众“想象”的不同。
比方说,周刊漫画连载是极端强调“作画速度”的,好的漫画家不仅仅是要“画得好”,更是要“画得快”,而这种事情往往非常容易被忽略。不少漫画家只要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都能画出不错的画,他们在绘制彩页、插画、关键大跨页等内容时表现往往不错,但却在连载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平均作画品质有很大的衰落,越画越潦草,这就是他们不适应高强度连载的表现。
比方说, “读者反馈”对连载过程的影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周一次的读者反馈对漫画家、编辑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作品的直接、临时的改变。
如果读者能够理解到周刊连载在时间上的极端紧迫性的话,如果读者能够理解到周刊连载在内容构思上的临时性的话,自然对作品的各种“乱象”能够有不一样的理解,也能由此理解连载作品在很多点上的低完成度的现象——自然也包括结尾部分的低完成。
说到这里,可不可以说“长篇连载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过短的创作周期和作品排位机制”呢?笔者想告诉大家,并非如此,至少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够准确说明的。
在我们看来,对于长篇小说、影视剧本等作品创作来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构思完备、酝酿良久的情况似乎应当是常态。然而对于长篇漫画来讲,真实情况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相反的。除去极少数情况之外,大部分作者对作品的构思都是相当有限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请允许笔者先用《BAKUMAN》中服部编辑的话来为大家说明:
关于服部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笔者拿大白话来讲的话:
能提前通过详尽构思、完善的方法论构建作品,并令作品按照自己预想的“点”获得认可,实在是凤毛麟角,是超顶级漫画家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长篇漫画的工作量过于巨大,事前准备再充分,绝大多数工作也必须在连载中以很短的时间完成,相当多的内容是无法“计算”的;
长篇连载在连载中变数过多,临时的转折和改变过多。
一点一点地和大家进行讲解,先讲第一点:提前构思完备是顶尖漫画家才具备的能力。人类做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与方法论,总有能够提高的地方。漫画创作是一个极为繁杂的系统工作,但依然有其内在的黄金定则,只要努力钻研,肯定也是能够不断地精进、提高的。但是能成长到形成足够强悍的体系,以压倒性的系统论用不容置疑的作品内容去征服一批又一批不同的读者,这样的作者实在是太过稀少。
绝大部分作者,是没办法让自己的方法论在长期连载中精确地运行起来的。读者的反馈,是难以符合自己基本的预想的。因此,才需要在连载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倾听读者的反馈,得到真实的读者情绪曲线从而去修正自己的走向。
然后是第二点:漫画连载中有相当多无法计算的内容,漫画特别是长篇漫画,在工作量极为庞大而又集中在1-2位创作者身上的同时,可发挥的点又实在太多了。漫画既可以在旁白、台词等文字上面进行锤炼,还拥有“绘画”的无限细腻与可能,以及故事创作的无限细节。一个人能够创作的,最为具体、形象、庞大而精彩的故事的载体,笔者认为非“漫画”载体莫属。
漫画家在一张纸上绘制的任何一个线条,都蕴藏着无穷的可能与潜力,是很难提前详细规划的。写一个大纲对于文学创作来讲或许能确定作品的主干,漫画写大纲那真的只能说帮忙捋一下思路,在你真正下手之前,这一页怎么分镜,这个角色怎么画,是无从知晓的。
对,绝大部分内容肯定是边画边想的,而不会是早先构思的。即使是一早就构思好的,其具体的实现也会造成极大的观感的不同。再有能耐的漫画家,系统论再明确的漫画家,也总有陷入困境的时刻,而在作品内容、时间限制等多重困境下给出的答案,正可谓漫画家和创作者的灵魂与才能,也往往是一部作品决胜负、定成败的时刻。笔者附上荒木飞吕彦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此点的结束:
在《JOJO》第四部中,我在描绘结尾前的仗助和吉良吉影之间的大战时,就陷入了‘不好......这么下去仗助可能要GG......’的窘境。我和仗助一样,变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画着画着不禁着急了起来“哎呀,这下可不太好办了啊”,不过与此同时我也很清楚,创作就是非要做到这地步不可。必须要使出浑身解数、获得胜利才行,我和角色一起陷入了险恶的苦战之中,当成功从穷途末路中险象环生的时候,我也好像身临其境一般,高兴地不得了。
最后是第三点:长篇连载中间临时的转折过多。第一个例子是《SKET DANCE》(筱原健太连载于2007~2013年的校园喜剧漫画),能向大家说明的是“单话创作上的临时性”:
第二个例子是《魔法零蛋》(叶恭弘连载于2006-2008年的魔法主题学园漫画),这部作品是在创作之初就确定好了整部作品的故事框架了的。在画到原计划完结的节点的时候,向后延续了一整个章节,并且设计出了后续的故事发展体系。可以说非常明确的,在作品53话的时候,以叶恭弘为代表的创作团队是认为作品是能够长期连载的。
而在画完一整个章节到九十多话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具体原因有很多猜想但是可以归总为“连载环境变差”,于是抛弃掉了延展的长期体系,采用了原框架,迅速完结了。《魔法零蛋》故事走向、完结节点的突然改变,其实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长篇连载的另一个特点:整体框架改变的临时性。
到这里可以做一些阶段性的总结了,朋友们,如果一部作品难以做足够充分的规划,在创作过程中它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方向都不断地临时性地进行改变,那么它最终走到理想的终点,有一个好的结尾与整体完成度的可能性,会很高吗?
为什么《进击的巨人》在作者谏山创一再宣称早就想好了结尾,看上去有很不错的作品规划时,却依然被认为画出了灾难性的结尾?因为作品的收尾是考察整体完成度的时刻,是作品全部的内容、细节、情绪的交汇之处,结尾的品质不是结尾自己决定的。比方说,主人公在故事结尾的台词给观众的感受,就是主人公一路上所有的经历所决定的。
除去这方面的原因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就是“作品的周期律”。
任何领域的作品,都有处于不同阶段的作品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相互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无差别的,不会因为某部作品的声誉、成就、所处阶段而动摇;
一部作品在自己“高峰期”或多或少都有精彩之处,而一部作品在“低谷期”本来就是口碑分化乃至“人厌狗嫌”的。
笔者认为,华语读者对长篇漫画进行进一步认识的切入点,就是意识到“长篇连载是鲜明的分为几个阶段的”。为了方便大家更具体的理解,以《Jump》长篇的普遍情况为例,笔者提出下面的划分法:
春:争取连载;
夏:初期篇章;
秋:中期篇章与作品抉择;
冬:作品终结。
长篇连载的起始阶段,固然有“可能腰斩”的寒风,但是却往往是最美好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创作者此时留存的“积累”是最多的,每一个创造的事物都是新奇的;
作品的规模小,故事包袱少,构建作品难度低;
创作者在这一阶段会毫不犹豫的做出“短期有利但长期有害”的行为,来让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好看。
前两点不需要再解释,第三点也很好理解,很多故事需要一定长度的铺陈才能够展现出魅力,而很多作品没有条件连载那么久,必须尽快、尽早展现魅力,因此往往会提前遇到大事件,并出现不合作品整体逻辑的内容。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海贼王》里的红发断臂:故事开头,海盗红发香克斯为了拯救崇拜自己的主角路飞,被“海王类”咬断了一只手臂。在连载二十多年之后,作者尾田依然要为当年拍脑袋的这个剧情“还债”,依然要回答“为什么香克斯会被远弱于自己的怪物伤到”、“香克斯为什么不惜如此也要救路飞”这样的其实不怎么适合回答的问题,如果给出了认真的解答,那就面临所谓“战斗力崩塌”以及其他的作品主题、表达的问题;如果不回答,又会作为遗留问题一直被读者追问。连载作品的好处是能够实时地欣赏讨论,但因此带来的“无法纠错”的问题,也实在非常地致命。
“争取连载”阶段的故事作品的节奏往往非常的快,新角色、新人物不断出场,每一段剧情只要几话就能阶段性结束。随着角色不断增加,连载环境的改善,作品会开始绘制较大的篇章,将更多角色卷入更大的事件之中,叙事节奏往往出现显著的变化,这就是长篇作品的“夏”。
这个时期往往是一部长篇作品综合而言最好的时期,风评急速上升、影响力迅速扩大。能举的例子实在太多,《火影忍者》的中忍考试、佐助追击,《海贼王》的阿拉巴斯坦、空岛,《死神》的尸魂界......从作品位置和相对的风评,都完美符合理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非常简单,作者的成长、趣味性元素还没有枯竭、作品包袱少、故事套路重复得少.......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在经历了几个大篇章之后,大部分长篇作品或多或少会陷入困境,即,按照之前的套路进行大篇章,作品在各方面的内容水准会不断的下降。这就是令人焦虑、不安的“故事抉择”阶段,长篇作品的“秋”。比方说《海贼王》的恐怖三桅杆与顶上战争、《火影忍者》佩恩篇结束到忍界大战之前的部分。
稍微有点“反逻辑”的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口碑的下滑,看上去依然在全盛期,然而故事转型的需求是非常之迫切的,如果不进行改变,作品会很快套路、僵化而衰败。
一般来讲,在这个时候长篇作品有三个方向的选择:尽快完结、扩张延续、收缩重启。这个阶段的长篇连载,就是要在内外的压力中,最终做出自己的“故事抉择”,从而进入真正的“寒冬期”——作品终结。
无论作品选择了三种完结走向的任何一种,都必然有口碑上的阵痛期。“尽快完结”的标杆《灌篮高手》,依然会被不少读者“惋惜”为何没有画完“全国大赛”;“收缩重启”的超级标杆《HUNTER×HUNTER》也被很多读者说是“江郎才尽”、“画不下去”;而“扩展延续”,选了这条路的作品那就是在长期的糜烂之中彻底沉沦而走向破败了,这种情况的作品相对来讲会更多一点,《火影忍者》《死神》《银魂》……都可以归进这一类。
对于读者而言,走进书店、打开app、翻开杂志的时候,不同的作品是一同的陈列着的,处在“春”、“夏”的作品是和处在“秋”、“冬”的作品是放在一起的。“作品周期律”往往能够突破“作品水准”的壁垒,令更新的作品有更高的热度。“秋”、“冬”的作品放在“春”、“夏”的作品旁边,不管作品水准如何,就是非常容易显得既老气又陈旧,更要命的是阅读门槛还高的要命。再加上商业营销,以及观众群体的讨论、社交需求,火热作品不断迭代、评论倒挂的所谓“德不配位”现象的出现,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同时,这个规律也引出了下一节要讨论的话——如何欣赏作品。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既然长篇漫画是这个情况,我们该怎么办,不看了吗?也并非如此。在这里,笔者想和大家聊一些“欣赏论”方面的话题。对漫画的欣赏论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这里只讲下面四点:
长篇连载的基本价值;
作品收尾与其整体表现;
作品收尾时的忠实读者心态;
对作品的果断判断。
第一点,长篇连载的基本价值。一些读者可能会产生“既然长篇连载大概率都要烂尾,那为什么还要看”的非常悲观和消极的想法。笔者必须向大家强调的是:任何长篇漫画,大部分读者都是在“连载中”而非“完结后”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漫画家在创作中迎合的是当下的读者而不可能是未来的读者。
长篇连载作品最重要的属性是什么,不是它长,而是它在连载。这些作品最重要的阅读体验,就是一路追连载的阅读体验,是每一话的期望、悬念与无限的可能。一部长篇漫画大概率没有一个好的整体完成度,没有好的结尾,但是它多多少少会有连载中的精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看长篇连载,这就是为什么要“把握当下的阅读体验”。
与之相对的,读者必须对长篇作品中的“主线大饼”、“宏大叙事”有足够的警惕,它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质上它在很大概率得不到妥善处置的同时,还是让读者的视点从当下的阅读体验中游离开来的“迷幻药”,麻痹了太多的读者,最后实在画不下去饼了给读者突然的巨大伤害,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第二点,作品收尾与其整体表现。一般来讲,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整体的表达、整体的表现。当故事结束,我们从头到尾审视这个故事,它有着什么样的整体表达,刻画了怎么样的角色和故事。这是非常正常的思维模式,笔者也非常认同。
但是,读者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一部作品在一个篇章、一个阶段留下的美好,不只是一部分读者的所谓“青春回忆”,也是扎扎实实存在的,凝结着创作者汗水与积累的成果,由创作者的积累、纯度化成的趣味性元素,都是有其价值的,是不能忽视与无视的。
笔者认为很典型的就是《火影忍者》,这部作品在收尾阶段确实有种种不堪,但是它在作品前半,以及相当部分的内容元素,全部否掉就多多少少有些过激了。《火影忍者》在一些篇章的精彩,比方说“中忍考试”,应该被“表达被后面的内容否定”、“像《HUNTER×HUNTER》的类似片段”这样的理由而否定吗?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在如此多的有“入门考试”的作品中,这个篇章的具体表现水准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归根到底,笔者希望大家在这里秉持的原则是:长篇作品是一个庞大的事物,不是靠几个点能够评价的了的,要丰富评价的层次和视点。
第三点,作品收尾时的忠实读者心态。读者应当理解的是,在长篇作品走入“秋”、“冬”之后,评价分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具体的原因在上一部分已经有所论述。作品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而且更加私人。如果各位是真的非常喜欢一部长篇作品的长期读者的话,其实不应该太多的关注这一阶段的大众风评的。更多地看眼下作品的内容,更多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作品在这一篇章内、整部作品之内到底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做出遵循自己认识和本心的自己的判断。笔者认为,这样对于自己、对于作品,都是更好的事情。
第四点,对作品的果断判断。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可以不想太多、不去分析作品,但对作品特别是长篇作品的“周期律”应当是有基础了解的。为什么,因为凭借这条简单的周期律,至少能够知作品的兴衰大势。总的来讲,笔者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欣赏,特别是对长篇、超长篇作品的欣赏,比较合适的方式和态度是:
牢牢把握当下的阅读体验,享受当下的精彩,以“篇章”为审视单位,以作品“春夏秋冬”周期律为主轴,判断作品所处的阶段,判断作品还能不能创造精彩,及时评估还值不值得追这部作品。值得看就看,不值得看就弃,没有什么花花肠子。
如此,笔者相信能规避开九成以上的长篇作品烂尾问题,也能够拓宽读者视野,既能以宽松、享受的心态对待当下的作品,也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
评论区
共 6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