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认为《完美的一天》是有值得一些赞美之词的,然后被“宣称自己”的虚荣捕获,我还是想斗胆从自己朴素的情感出发,为它献上一些赞美,没别的。
首先,我喜欢《完美的一天》的姿态,那种克制而平易的姿态。
在我的认识中,文字游戏的作者向来喜欢把话语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用大段大段的描述来轰炸,企图将游戏和玩家之间的距离填满,又为转折之后再转折的情节狂热不已。却让我经常反思,文字游戏的存在意义难道只是为了那几个寥寥无几的分支选项?文字游戏的好坏难道只取决于作家的实力?同时,玩家是否是必定会被“拒之门外”,只是作为一个读者,机械地操作推进游戏?
以至于,我开始并不觉得《完美的一天》——这个依赖文本叙事的游戏是一款非玩不可的作品,一直拖到白老师与二位主创对谈的电台放出,才把游戏下载……买确实是早买了。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我感受到了游戏中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为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所触动,为厨房里升腾的蒸汽、眼前一闪而过的霓虹灯、碗里热腾腾的饺子和所有朴素的心愿落泪了。
我想这种感触正是游戏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尽管制作人自己也说了,在游戏的种种设计上还有种种的不足和欠打磨。但,我觉得制作人对于游戏创作的反思是触及了某些东西的,尽管我可能并说不明白。
我一直说自己喜欢游戏的样子是克制又平易的,它要坚信一点,玩家们都是聪明的、是能交流的、是值得信任的,玩家们会在游戏中找到预先铺设好的道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难题,最后挖出作者埋藏在游戏中的“宝藏”。那个“宝藏”也绝不该是能简单被数值定义、轻易被言语形容、没有根基而空虚的东西。
对我而言,《完美的一天》中的“宝藏”就是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其实生活气息很好说明,更关键却是“扑面而来”的动态。如何打动在屏幕之外的作为一个玩家的我?那一定是让渡一些空间出来,给我在游戏中也留一个位置。《完美的一天》中本就近乎“白描”的叙述从不会主动地给出信息;时间说过就过,从不会理会玩家的进度;甚至有些过量的细节,从不让人失望;没有全知全能,只有在取舍中吸取教训……这些留白、回应和限制是存在另一个世界的零星例证,也是一次邀请。当我回应它,主动跨过了游戏与玩家间的距离时,我就也走进了那个“魔法圈”,开始隐隐地愿意相信那个世界的存在,又渐渐地开始体察剧中人物的情感,那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而是由情绪、记忆、愿望共同交织起来的复杂心理状态,就和所有真实的人是一样。
我将一直记得地下室的那一幕。在宋健家吃饭,文字简洁地提示道:饺子被分了五碗,而我碗里10个饺子。留了个心眼的我,查看了桌上另外几个碗,这才得知饺子是如何被分配的:宋健碗里有8个饺子,宋妈妈碗里有6个,留给还没回家的宋爸爸碗里也只有6个。然后,我控制不住地将自己碗里的饺子不断的夹给宋妈妈,而宋妈妈一再推辞,收到了饺子也会执著地把它再夹到宋爸爸的碗中……
这就是我想说的“扑面而来”的意思,不是别人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告诉我的,我是主动去看、去听、去问、去感受而得到的。在这种感受面前,文字软弱无力,讲述大抵是徒劳的,那是一种“魔法”,直接心灵,而唤醒了某样东西。
“完美的一天”,这个朴素心愿,唤醒的是生命力,是暂且抛开宏伟的愿景、时代澎湃的潮汐,去关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是寻找“力耕不吾欺”、“心似金钿坚”这类老掉牙生活哲理最生动的实践,是相信所有人都可以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开拓未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灵魂!
我并不懂什么主义,也不觉得自己能读懂《完美的一天》所有的尝试,但其中的可能性正是让我确信自己热爱游戏的原因。
当然,我同样喜爱好玩、刺激的游戏,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玩游戏的动机,去享受激素飙升、潜入心流、破解谜题的快感。只是在这种体验后,我意识到了一点,游戏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它的边界是如此广阔。它的包容、它的多样、它的生动,让我作为一个玩家倍感自豪,我也曾囫囵过几部不朽名著、睡眼惺忪地浏览过几部影视经典,可我粗钝感官的思想并不能带领我去领受其中的意义,但最终改变我的,是游戏。
我热爱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媒介所具备的特性,直接对于现实时空的某个面象进行还原、概括、打破、重构,邀请玩家去主动获得一种近乎真实的被抽象化、美学化之后的体验,从而唤起前所未有的情感,更新玩家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方式,并印证某些真理的确凿存在。
我觉得可能游戏不会变成闪电照亮人间,它应该像灯泡一样,被发明、被质疑、被改进、被推广……终有一天,它会变成各种各样的样式,千姿百态,功能各异,而进入所有人的生活中,照亮所有人。
评论区
共 1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