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照片的细节,在没有特定语境时,能指代的对象很多:可以是画面内具体的人或物,可以是偏向技术的画质,也可以是某种细微的特征。或许人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些细节,但它们仍然着实地影响着照片的观感。
上一篇摄影后期笔记 《如何重塑照片的光与色彩?》 中,我介绍了与曝光和色彩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具。这一次,我们继续补完后期流程的其他部分:瑕疵修复、效果与细节调整。这两个部分都可以说是针对照片的不同细节的微调。 另外,这两部分所涉及的工具在不同编辑软件之间不是很统一。我会一如既往地以我自己所使用的 Lr(Lightroom)为准。不同软件间,对应工具的原理还是相似的。相信大家阅读完本篇,在各自的软件内稍微尝试一下就能掌握了。因为它们相对直观,所以篇幅也会短一些。
结束一天的拍摄,你坐到电脑前,充满期待地把 SD 卡插入电脑。你盯着拷卡的进度条,兴奋地看着一张张新照片的缩略图正在载入。然而,点开照片,它们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好:按下快门时让人十分满意的照片,在大屏幕中出现了许多让人无法忽视的瑕疵。这些前期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也许编辑软件的修复工具就能补救。
一般来说,照片后期处理软件的瑕疵修复工具,都是为了去除均匀背景上的小瑕疵。例如镜头的水印、传感器的污点、人脸上的粉刺/眼袋、地上的小杂物。Lr 的修复工具的原理是在照片中“借”一个相似的区域去覆盖瑕疵部分。其中分为仿制(Clone)和修复(Heal)两种。仿制就是复制一个区域;而修复则是只复制纹理,但保留瑕疵周围的亮度、颜色。一般来说修复比仿制的效果要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最好还是对每一类瑕疵都试一试。瑕疵修复也能勉强用于改变小物体的位置:先用仿制把物品复制到目标位置,再用修复把原物品擦除。
Lr 的修复工具比较保守。如果需要修复大块区域的话(如合照里的一个人),Lr 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使用 Ps(Photoshop)等图像编辑软件才行。现在越来越多的照片编辑软件也开始加入了更强大的、基于 AI 的修复工具了。各位可以试试自己电脑和手机上的各种工具,或许能发现惊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瑕疵修复属于对照片画面的结构性修改,如果需要参加摄影比赛,请注意仔细研读比赛规则。
上面的动图是我最近的摄影作品里大量用到瑕疵修复的一例。这幅照片的重点是不同年龄的恋人之间迥然不同的相处模式。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来看,海面上其他的人和黄色的浮标都是不必要的。这些元素虽然还算不上突兀,也具备一定程度的背景描写作用。但在大尺寸展示下,我觉得他们更多的还是一种视觉干扰。幸运的是,他们的背景都是纯粹的海面。这是瑕疵修复工具最有效的情况。我只要稍微注意擦除瑕疵后的海浪纹理衔接就行了。
画面边缘的年轻恋人是我在选片时才注意到的。假如我希望通过裁切重新构图,把两代人分别放到画面的两边,那老人头顶的月亮则破坏了画面的平衡。月亮周围很干净,作为演示,我试着使用仿制工具把月亮挪到了两组人的中间。挪动月亮的效果很好,但我对新构图不满意。这样的海面太拘束和刻意了。我认为还是原画面比例更舒服。
在 Lr 里,效果与细节其实是两个分开的模块。效果模块里包括了纹理(Texture)、清晰度(Clarity)、去朦胧(Dehaze)、晕影(Vignette)和颗粒(Grain)这几个工具。细节则是负责锐化(Sharpening)和降噪(Noise / Color Noise Reduction)。之所以把它们放到一起,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部分都处于我的摄影流程的最后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细节模块与效果模块中的前三个工具的工作原理都涉及到一个小概念: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
空间频率是指一个结构在空间中周期性出现的频繁程度。在图像领域,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像素亮度变化的复杂程度。在后期中,编译软件会将照片的区域按照其局部空间频率划分为低、中、高三类。低频部分由于亮度变化少,对应着蓝天等大色块区域;中频部分往往是物体的边缘区域;而高频部分则是像网格、粗糙岩石表面这样的纹理。
在了解了空间频率后,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分效果里的三个滑块:纹理、清晰度和去朦胧,它们其实类似于高、中、低频内容的对比度滑块。Technically,这三个滑块的作用区域会有重叠,改变的也不只是对比度。但从空间频率的角度去看你的照片能帮助你判断你希望调整的滑块是什么。同时,细节模块里看似复杂的锐化和降噪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全手动的的空间频率选择器。一个经典的使用思路就是锐化中高频部分,同时减少低频部分的噪点。
下面的例子是将三个滑块分别拉到 100 的效果对比。原图只做了裁切。可以看到,纹理 100 的照片里,对应于高频的石墙的颗粒感明显增强了。清晰度 100 则令石缝等各类物品边缘变得十分明显。横向对比,去朦胧 100 最明显的变化是颜色饱和度和亮度。
据我了解,Lr 的纹理工具最初是针对磨皮设计的。因此,它的一个经典用法是配合蒙版来降低人物皮肤的纹理,使其更光滑。很多风光摄影师也喜欢提高纹理来提升照片的锐度。清晰度工具很适合用来营造重对比度的都市风格。稍微降低清晰度则在胶片模拟时很常用。最后,去朦胧工具可以改善雾霾天的影响。除此之外,反向使用加朦胧还能给画面增加神秘感,改变光的质感。如果配合蒙版,使用场景很丰富。
顺带一提,有不少编辑软件会用“锐度”代替 Lr 的纹理及锐化工具,但没有去朦胧工具。
我很少拍人像,花时间磨皮的情况则更加的少。磨皮的心得不多。上面的例子里,我只是简单地用一个蒙版,将模特脸部的高光部分的纹理降低为 -60:皮肤看起来光滑了许多的同时,嘴、鼻的轮廓也不受影响。如果要精修的话,我们可以添加更细致的不同程度的磨皮蒙版,然后再修复磨皮后仍然可见的皮肤瑕疵。
由于这三个工具都会改变画面的对比度,有时也影响亮度,因此我们偶尔需要在调整完效果后回到曝光部分作微调。晕影和颗粒的使用方法简单,思路也很直观,我在此就直接略过了。
我很少使用锐化和降噪。在已经有了上面的三个空间频率效果工具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锐化的情况确实不多。需要指出的是,前期对焦错误或快门过慢产生的模糊是无法通过后期锐化来消除或改善的。我感觉锐化更适合批量改善某个镜头的成品锐度问题,或针对大尺寸的展示场景去抵消放大照片的模糊感。反过来说,如果镜头锐度良好,且没有打印需求的话,我就不做锐化了。
我不介意轻微的噪点但十分不喜欢降噪带来的涂抹感。因此除非照片的噪点十分明显,我也鲜少去噪。近几年的新相机的高感性能都挺出色的。大家可以利用曝光包围实际测试一下自己的相机。一般来说可接受的 ISO 会比我们印象中的高得多。我的相机 ISO 6400 完全可用,ISO 上万的成片也不是没有。拍到想拍的永远比错过一个镜头要好。而且噪点本身也可以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如果一张照片,观众首先注意到的是噪点而不是内容,那这样的照片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本篇的内容很轻松。我们学习了瑕疵修复和与空间频率有关的几个工具。在曝光和调色之后,我,或许你也是,需要这样一篇简单的文章来休息一下。那么,为什么副标题取了“细节是魔鬼”呢?除了帅气以外,还因为这一篇的概念简单但实际操作不算容易。瑕疵修复要做得天衣无缝还是需要一些练习的,而且在商业语境下,这一部分的工作量可以很大。另一方面,效果和细节的调整在思路、经验和审美上有一定门槛。过度的清晰化、锐化、去噪和暗角都很常见。那样的照片,高情商的说法是风格化明显。第二篇笔记里也提过,摄影后期流程的最后一步是走开再回来重新审视编辑的效果。正因为细节调整不明显,所以需要我们反复调整、对比才能做好。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