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由庵野秀明编剧,樋口真嗣导演的《新·奥特曼》在流媒体上上映了,在国内开始引发了一些讨论。根据特摄谜们的评价这是“一封庵野秀明给奥特曼粉丝的情书”,这部电影最近也正好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影院上映了,所以我强烈推荐有条件小伙伴们去电影院感受一下。
虽然很小的时候我也喜欢看奥特曼系列,但后来并没有继续追下去,所以基本上算是奥特曼系列(以及其他特摄系列)的路人,这次我会去看《新·奥特曼》是因为我是庵野秀明的粉丝,或者说至少我是《EVA》的粉丝。加上之前的《新·哥斯拉》我也特别喜欢,所以这次我当然要再相信庵野秀明一次。
出乎我意料的是,《新·奥特曼》中的物理理论设定相当硬核,而且和整个《奥特曼》的世界观结合得相当好,在电影结局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来庵野秀明写脚本的时候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作为高能物理理论的研究者,我对《新·奥特曼》的评价和《奥特曼》迷的类似,这是庵野秀明给高能物理学者的一封情书——呃,至少是庵野秀明给《奥特曼》迷发情书的时候顺便也抄送给了高能物理学者一份。
我会这么说绝不是对电影内容的过度解读,庵野这封情书真的非常赤裸裸,而且他真的非常执着于在作品中加入高能物理的内容。比如在《EVA》 中,最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狄拉克海和正电子炮,中科院高能所的b站官号还专门发过一个视频讲解EVA中正电子炮的原理和构造,传送门: EVA中阳电子炮与正电子世界之旅——【漫谈物理】 。 除此之外,还有《EVA》的TV版第16话大概中间的位置出现了一块白板,上面也可以明显看出来有高能物理实验的图表,具体的可以看这篇文章的考据: EVA第16话考据:律子在白板上究竟写了什么 。这次《新·奥特曼》更是请来了京都大学的教授桥本幸士担当理论物理监修。桥本幸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弦论和D-brane(膜),以及AdS/CFT等,我们后面会看到他这次监修真是深度参与到了设定和脚本创作中。 说了前面这么多废话,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庵野秀明搞事情,那是相当认真的,如何深入地去解读和考据都不为过。好,那么正式进入《新·奥特曼》中的物理理论介绍,先提个醒,由于相关理论在剧情中起到很的关键作用,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大的剧透,建议还没看过电影的还是先观看之后再阅读接下来的内容。
β-系统的物理学原理:Randall-Sundrum 模型
在电影中有两个关键的道具,就是神永变身奥特曼时使用的 β 魔棒(β capsule),以及后期梅菲拉斯向人类兜售的 β 魔盒(β box) 。这两个 β 道具的作用之一是可以让长泽雅美极巨化(
这些使人极巨化的 β 道具的核心技术是 β-系统,而根据后期神永留给SSSP留下的u盘里的论文来看,这个 β-系统的理论依据就是大名鼎鼎的Randall-Sundrum (R.S.)模型,我们不妨先看看电影里关于 β-系统的论文是怎么说的: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宇宙背景舞台是一个10维的时空(9个空间维度+1个时间维度)。从这里应该可以看出是以超弦理论为基础的,因为超弦理论考虑的是一个 以一维的弦扫过的世界面为背景,而d维时空坐标看作是“场” 的二维共形场论。根据量子反常相消等条件,超弦理论要求时空的维度d必须是10,否则理论是不自洽的。
既然我们生活的宇宙是10维的,那为什么我们感知不到3+1维以外的6个空间维度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这6个额外维是弯曲而且蜷缩在一个很小的尺度里的,不像我们通常感知的3维空间那样开阔,人类的空间尺寸是米量级的,和3维空间的百亿光年甚至可能是无穷大的尺寸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所以你能感知到这些大空间。而那些额外维的尺寸可能比一个原子的尺寸还要小得多,我们就很难感知到它们。实际上你要感知这些有限尺寸的尺度,可能需要做比当前最强的对撞机-LHC 更的高能量的实验才可能探测到额外维的信号。具体地讲,我们知道空间尺度和能量尺度的互为倒数的关系的,比如我们考虑量子力学中学过的无限深方形势阱:
结合边界条件求解薛定谔方程就可以得到束缚态的波函数,我们会发现此时态的动量k是分立的,而且以势阱的尺寸 L 的倒数为间隔:
当这个势阱的尺寸是无穷大,也就是 L 趋于 +∞ 时,动量就变成连续的了。而额外的 有限尺寸空间维度 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这样的方形势阱,而由这个方形势阱产生的波函数的解就会有分立的谱。这个分立的谱实际上就是 同一个场的不同质量激发态 ,这些激发态和基态被叫做Kaluza-Klein (K.K.)模。对于最低能的基态(n=0),通常都是一个0质量的粒子态,这些态是我们的低能生活中能够很容易感知到的。而对于第一激发态(n=1),它的质量大概就是 1/L (自然单位制下),所以当额外维的尺寸 L 非常小的时候,这个第一激发态的质量就非常大。根据能量守恒,你想要在实验中产生出这样的粒子就需要有1/L 量级的对撞能量,但我们通常生活的遇到的最高能量最多也就是MeV量级的。一般我们认为1/L通常是10TeV以上,也就是 >10,000,000MeV,所以我们感知不到额外维的效应也很正常了。
第二个原因也和电影的设定息息相关,在一些额外维的理论比如 Randall-Sundrum 模型 中,我们通常的物质可能是生活在一张3+1维的膜上的。比如下图中是R.S.模型的5维时空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有两张互相平行且分开一段距离的膜(用上了色的平行四边形表示),它们代表的在一个4+1维时空中的两个3+1维的子时空(膜)。其中一张膜是能量很高的所谓的普朗克膜(这也是电影中反复提到的),另一张则是能量低很多的TeV膜。构成我们的主要物质场就是局域化在这张TeV膜上,所以我们通常也就只能感知到我们所处的这张3+1维膜上的物理现象了。我们还看到,两张膜之间分开了一段距离L,这个L就是第5维空间的尺寸。
回到电影中的 β-系统论文,里面讲到虽然我们的宇宙是10维的,但是额外的6个空间维度它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尺寸,有的大有的小。其中最容易被我们感知的维度当然是尺寸最大的那个,所以等效地讲,当你能够达到那个最大尺寸的额外维所需要的能量(约1/L=10 TeV)的时候,你所感知的时空维度就是4+1维的。如果你能进一步达到更高的能量,就可以感知到再多1维,那就是6维……以此类推。我们不妨先考虑我们的实验手段暂时最多只能探测到4+1维,于是最多只需要考虑一个5维的时空,也就是上图中呈现的样子。
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生活在 TeV膜上,但也不是说我们就对 TeV膜以外的 体世界(bulk) 完全无法感知。实际上至少有一样东西它完全覆盖了整个五维时空,那就是引力。传递引力的引力子是可以在膜上以及膜之间的体空间中任意穿行的,这个也将成为电影最后打败最终boss的关键。
我前面提到这个R.S.模型在物理界(至少在高能物理和宇宙学界)大名鼎鼎,它的提出者是哈佛大学的Lisa Randall和马里兰大学的Raman Sundrum两位物理学家。这模型有多出名呢?我们看看他们最早的两篇文章的引用数就知道了,第一篇接近一万三千的引用,第二篇是作为跟进补充的,也有九千多的引用。在高能物理领域能达到这个量级的论文屈指可数。
R.S.模型说的是,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5维时空中的一张膜上,而且这个5维时空还非常特殊,它是一个近似的 反德西特(Anti-de Sitter,简称AdS)时空 。具体的,这个时空可以用这样一个度规表示:
其中红色框起来的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弯曲的第5维而受到一定指数函数压缩的四维时空,蓝色框起来的部分则是描述第5位空间的坐标 φ。如果仔细看电影里的论文,以及听物理学家泷明久开VR会议时念的公式,我们会发现电影里也用的 φ 表示第5维,这点上和R.S.的原始文献保持一致,担当理论物理检修的桥本教授应该是沿用了原始文献中的符号约定。
这里再啰嗦几句介绍一下度规是什么,不需要掌握,就看个乐。
所谓的度规就是时空的度量函数(矩阵),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它定义了这个时空中两个矢量的内积,或者更浅显的,它定义了时空中的“勾股”定理。比如在我熟悉的二维欧几里德平面几何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和两个直角边a,b满足这样的关系 a^2+b^2=c^2,这里的a^2和b^2前面的系数1和1就是度规矩阵的对角元,由于勾股定理中没有ab这样项,所以度规矩阵的非对角元为0。但二维欧几里德空间是一个完全平直的类空空间,平直就是a^2和b^2前面的系数对全空间都是固定的常数1。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弯曲的空间,那么就要把这些系数变成时空的函数。“类空”的意思则是说它是类似于通常的空间性质的,与之对应的是“类时”维度。如果我们考虑一个1+1维的闵可夫斯基时空,那么定义这个时空的“勾股”定理就变成了 a^2-b^2=c^2,我们看到a^2和b^2前面的系数符号相反,根据需求你可以叫a是类空的,那么b就是类时的,反之也可以。而对于我们的3+1维闵可夫斯基时空,度规的符号是(+,-,-,-)或者 (-, +, +, +)。我们可以看到有3个相同符号的和一个不同符号的,那个不同符号的就代表时间,而三个相同的则代表空间。
电影里使用的AdS_5时空,是由两张膜本身的巨大质量,加上一个 负的宇宙学常数 (理解为一种 真空能 就好了)产生的弯曲时空。而且这个弯曲是沿着第5维发生的,在垂直于这个第5维的四维时空切片上并没有显著的弯曲,比如我们生活的TeV膜就是近乎平直的。而沿着第5维的弯曲会给我们的TeV膜带来一个整体的 指数压低因子 ,也就是上面公式的红框里的那个e指数。我们的TeV膜离普朗克膜越远,受到的指数压低就越明显。
那么这个因子会带来什么影响呢?那就是 由于膜的位置的不同 ,膜世界的尺度会受到 放大或者缩小的效应 。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明白 β-系统和R.S.模型是什么关系了。 如果我们可以往膜外渗透,甚至如果能带着整张膜在第五维上移动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任意地调整我们的大小尺寸,这就是 β-系统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实际上Randall和Sundrum两人当年提出这个模型并不是写着玩的(也不是为了变身奥特曼),他们是在尝试解决高能物理理论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电弱规范等级问题。这个问题是问,为什么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或者说电弱能标只有区区100GeV的量级,而不是一个更自然的数值-普朗克能标(10^{19}GeV)?如果不了解量子场论的话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怪,物理常数它想是多少就多少,大一点小一点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个问题最棘手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考虑更高能的物理对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的量子修正,会发现通常这个修正的量和普朗克能标是差不多量级的。而一个比较自然的理论中,这种质量参数的观测值也理应和这个量子修正的大小差不多。如果你的这个观测值比量子修正小很多,那么可能就需要大自然对这些巨大的量子修正的系数进行微调,并且让它们和一开始设定的经典质量值做一个非常精确的抵消,来得到一个很小的值,这是非常诡异的事情。
打个比方,真嗣和明日香在玩这样一个数字游戏:真嗣在纸条上随便写一个-10000到10000之间的整数,明日香也在相同范围内随便写一个整数,然后两人把数字报出来。结果你发现两人写的数加起来居然等于1,比10000小了那么多,这是何等令人羡慕的心有灵犀!啊不,这是何等的不自然,除非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神秘理由,否则我丽绝对不能接受……而在电弱规范等级问题中,这种不自然要严重得多,相当于全 NERV 的成员都在玩这个游戏,而且每个人都要在-10^{38}到10^{38}之间选一个数,最后全部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居然只有10000,你让庵野秀明来都不敢这么写。
当前最流行的解决规范等级问题的方案是所谓的超对称理论。超对称理论中每个玻色子场都有一个费米子伙伴,于是在计算这些场对希格斯场的质量的量子修正时会发现费米子和玻色子的贡献总是符号相反,大小相等,所以完美地抵消了。
还是以真嗣和明日香两人玩数字游戏为例,他们的数字加起来为什么这么小呢?原来是因为他们为了备战第七使徒伊斯拉菲尔而进行了“同步协调率训练”,俩人的同步率达到了惊人的400%,平时他们做的动作都是完全对称的。由于这份训练出来的默契,导致他们各自写下的数字的正好符号相反,而大小却几乎相等,所以两个数加起来只有很小的1。这就是一种通过对称性解释规范等级问题的思路。
R.S.模型则是不同于超对称的另一种思路。前面我们介绍了,由于弯曲时空的性质,导致TeV膜的尺度相对于普朗克膜的尺度总是相差一个指数因子,这个因子和两张膜的距离有关。而如果整个宇宙的基本能量尺度(普朗克能标)是普朗克膜的能量尺度的话,TeV膜上的能量尺度比较于它就会受到一个指数exp(-k*r_c*L)的压低。当 k*r_c*L = 37 左右的时候,这个压低因子足足有10^{-16}这么多,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 TeV膜上 的等效能量尺度大约为 1TeV(这就是为什么它叫TeV膜)。1TeV 只是希格斯波色子质量的10倍左右,所以这种量级的量子修正互相抵消达到 100GeV 也就没什么不自然的了。这就相当于真嗣和明日香玩数字游戏,现在只需要在-10到10里挑一个数,结果发现他们挑的数加起来等于1,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换成你去和明日香或者真嗣玩,你们可能也有不小的概率是这样的结果。
在电影最后的部分,我们能反复看到R.S.理论的身影,比如:
到这里,我们基本已经知道 β-系统的工作原理了,总结起来就是 β-魔盒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让长泽雅美渗透到第五维之中,于是她的身体尺寸在我们看来变得很大。注意,长度尺寸和能量尺度是反过来的,你在第五维中距离普朗克膜越 远 ,能量尺度就越 低 ,长度尺度则越 大 。所以如果你想让长泽雅美变身极巨化形态,则需要将她送到比我们 更远离普朗克膜 的位置。我们不妨来估算一下具体需要送到多远:
普通形态长泽雅美:身高h_0≈1.68m, 极巨化长泽雅美:身高h_1≈60m。
尺度伸缩因子:h_1/h_0 ≈ 35.7, Ln(h_1/h_0) ≈ 3.576 。
渗透入第五维的距离:Δφ ~ 3.576/11.78 ≈ 0.3 ≈ π /10
也就是说你只要将她送到比我们TeV膜与普朗克膜的距离还多10%左右的位置,就可以得到60米的长泽雅美了。
其实电影里还有个有趣的细节,R.S.模型作为一个5维的(近似)共形场论,它的某些变种模型中是可以出现一种叫 unparticle 的物质态的。翻译过来是“ 非粒子 ”,顾名思义,它是没有粒子形态的东西。我们通常的粒子都具有一个固定的静止质量的,比如电子是0.5MeV左右,希格斯玻色子是126GeV左右。而非粒子不具备一个固定的质量值,它的质量是一个连续的分布。
在电影刚开始介绍SSSP成员时,我看到成员里有一个“ 非粒子物理学者 ”就有点疑惑。一般电影安排物理学家作为主角团的人,要么就很笼统地说他是物理学家,要么稍微细化点也就说他是个高能物理学家之类的。为啥这里还特别强调是研究 “非粒子” 的?安排这样的一个人进主角团里有什么用啊?看到后面我终于懂了,对于非粒子物理学者来说,具有共形不变性的RS模型那可真是太专业对口了。你们SSSP可真是会挑人啊,那么多物理学研究方向的物理学家不找,偏偏抓来一个研究非粒子的。
其实到这里为止,我觉得庵野秀明的脚本已经足够硬核了,毕竟他已经用一个还挺靠谱的物理理论解释了极巨化现象。这放在《奥特曼刚》诞生的年代当然是做不到的,因为R.S.模型是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实际上这个理论解释对于研究高能物理理论的人(比如监修的桥本教授)来说倒是不难想到,但这是一部《奥特曼》电影,不是什么《星际穿越》这样的一开始就打着硬科幻旗号的电影,制作团队愿意请人来专门打磨设定中的物理原理是非常可贵的。所以当我看到电影中居然以R.S.模型解释 β-系统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震惊。不仅震惊于庵野知道这个理论模型(后来知道这是桥本教授的主意),还震惊于这个模型它在剧情里真的可能work!
但庵野的表现比这还要秀,光是用物理理论解释设定还不够,他还要让人类和奥特曼一起用物理打败最后的敌人。故事的最后要打的boss是逼格拉满的杰顿(Zetton),看看它的靓照,你说帅不帅,我说是相当的帅。
杰顿的武器能够发射温度高达10^{12}K的火球,换算成能量就是1TeV,事实上在当前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已经可以实现这么高的能量和温度了。但是在对撞机的实验中,人们只是实现了让一个小束流的能量达到这个量级,而想要实现一个大火球这么宏观的物体依然有这个温度则是不可能的。真是令人羡慕啊,要是我们能抓一只杰顿改造成对撞机中的加速器那就爽了。可能做一天的实验就能达到现在LHC上好几年的数据量,关键它看起来还不怎么费电的样子……
那么这么厉害一个祸威兽该怎么打败呢? 接下里我的分析会和电影中的台词解释和部分演出有一点出入。我的分析是结合整体演出、台词以及电影中论文的内容综合给出的。
物理学家泷明久和世界上其他的物理学家讨论后给出了这样的方案:
既然杰顿的武器能量这么高,那么我们不妨也利用一下这个能量,那就是我们让奥特曼按两下β-魔棒,从第六维时空借来一些能量很高的 引力场的K.K.激发态 ,然后让这些K.K.激发态和杰顿的高能火球对撞。没错,其实就是我们地球上的LHC实验在做的事情,只不过这次把“实验”放到了太空中,而两个加速对撞的束流则变成 杰顿的火球 和 引力场的K.K.激发态。由于高维时空的存在,和引力有关的 基本能量尺度 M_{pl} 是有可能和 四维时空的 M_{pl} 不同的,高维时空的M_{pl}可以远低于10^{19}GeV。而相应的,由于黑洞的形成条件与M_{pl}的具体尺度紧密相关,所以这次对撞产生黑洞几率是高于只有四维时空的情形的。再加上这次对撞的能量很高,亮度很足,所以有极高的概率能撞出一个小型黑洞!在小型黑洞形成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可以把杰顿给吞进黑洞里,而且这个黑洞同时还是一个六维时空中通往普朗克膜的虫洞入口(这一点只能靠神秘力量了)。
关于把杰顿塞入黑洞的时间窗口要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知道黑洞是有霍金辐射的,所以它本身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粒子直到完全消失。而且质量越小的黑洞蒸发效率越高,所以这次计划中产生的小型黑洞可能会很快就蒸发没了。蒸发快的优点是我们地球并不用担心被这个黑洞吞噬,缺点则是这个黑洞作为虫洞的入口,其存在的时间窗口非常短(保守的估算是千分之一秒)。
那被黑洞吸收之后的杰顿会到哪去呢?实际上黑洞辐射出来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光子,也可以是夸克或者电子或者 引力子 。此外,由于高维度时空的存在,只要物理上允许,这些辐射有可能辐射到高维空间中去的。还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说过,什么东西能自由进入高维时空?是 引力子 。所以奥特曼有希望趁机利用引力子辐射,以及打开虫洞时产生的引力波(或者是从第六维借来的K.K.激发),将杰顿输送到普朗克膜上(理论上)。
由于电影中对这次作战计划的描述只有寥寥几句,很多细节我是根据泷明久的pad里的论文内容,以及我对高维时空中的物理的理解脑补出来的,所以可能会有错漏的地方。 我上面提出的方案实际上和电影中泷明久的台词是有出入的。 他的台词说的是:
按两下 β-魔棒之后会打开6维时空通往普朗克膜的通道(虫洞),然后奥特曼有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可以将引力波集中到杰顿的火球上并将其推到普朗克膜上。
但这在物理上看起来有些奇怪,如果仅仅是要用引力波把杰顿推向普朗克膜的话,根本不需要利用到他的火球。其次是这里提到6维时空的必要性,如果是要打开虫洞的话并不需要6维时空。在泷明久说这段话的时候他手上拿着个pad,如果我们努力暂停的话会发现论文并没有提到6维时空,而是主要在讨论 4维和5维时空的黑洞蒸发时间。
我们来看看电影里泷明久的pad里的论文说了什么吧,首先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论文在讨论不同维度中黑洞的蒸发的效率以及蒸发的时间尺度,显然这是在为估算黑洞出现的时间窗口做准备。这里之所以考虑4维和5维两种情况,是因为对撞时实际产生的黑洞有一定概率是5维的(5-2=3维的视界),也可能是4维(4-2=2维的视界)的。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黑洞蒸发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时间窗口也会不同。为了覆盖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他们必须把4维和5维都算一遍。
论文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给出具体的数值了。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是5维黑洞的话,好家伙时间窗口有足足10^{41}秒之多(这里画面太模糊,不那么确定),宇宙诞生到现在的年龄也才10^{17}秒的量级,你这时间够宇宙诞生好几回了。但这其实这是个坏事,没错,时间是很充裕,都够奥特曼背着杰顿慢慢走到普朗克膜了(不。),但你也不想有个黑洞在地球附近呆这么久吧。而4维的黑洞如前面所说,它只有大约0.001秒的寿命。这下地球是很安全了,但奥特曼的动作就要快点才行了。实际上这个估算下面有一句话, 说出于悲观(保守)的考虑,我们还是要以黑洞是4维的情况为准 。这话当然是对本次作战来说的,你必须做好只有最短的时间窗口的准备。
我们再看看实际作战时的演出。在按下第二下按钮后奥特曼的周围被诡异的颜色和火焰包裹:
注意这里的读秒已经来到了千分之一秒以下,所以读秒似乎是以按下按钮后的千分之一秒为基准的。这个 和电影中的台词是对得上的,和我的分析有出入 。但如果千分之一秒窗口是指这个的话,那么 和论文里的内容似乎就对不上 ,因为论文里讨论的是黑洞蒸发时间是千分之一秒,所以应该要在产生黑洞后才开始算时间时间才对。当然也有可能现在这个诡异的光球已经是黑洞以及连接它的虫洞了,而且奥特曼在按下第二下按钮之后就把它产生出来了,这样就既和台词对上,又勉强和论文对得上。但这样的话在对撞后的演出就会显得奇怪:
可以看到,在这段演出里,奥特曼和杰顿对撞后产生了一个黑洞,黑洞很快把杰顿吞噬掉了,奥特曼则尝试逃脱但最终也不能幸免,一起被吸入黑洞了。这段演出时间非常长,让人感觉黑洞存在的时间超过了千分之一秒。当然因为已经没有读秒了,所以我们很难说这里时间的流速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这里的黑洞存在时间超过了千分之一秒,那么产生出来的就不是4维黑洞。但这个黑洞不久之后也消失了,那么也不是5维或者更高维的黑洞,所以这里看起来和论文里的计算是矛盾的。我个人的看法是, 也许这里庵野并没有完全接受桥本教授给出的方案,又或者是他写台词时还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方案,但桥本教授为最后这一幕的拍摄提供了指导意见,所以导致演出和前面的台词就出现了一些矛盾 ,或者说科学上的瑕疵。
如果刨除台词和读秒,这段演出整体在科学合理性上是说得通的,就是奥特曼和杰顿来了次高能对撞产生了黑洞,黑洞将杰顿吞噬,然后黑洞蒸发把杰顿送走了,这也是为什么论文中的计算这么关心黑洞的存在时间,我怀疑这是桥本教授原本给出的方案。尽管有一些小问题,但我觉得瑕不掩瑜。这里的演出观感很好,解决boss的科学逻辑也算比较靠谱,所以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已经不知道第几次高呼,庵野秀明牛逼!
我对《新·奥特曼》这部电影的物理理论部分的分析差不多就到这里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整个故事,庵野秀明的脚本尝试用一个高能物理的理论解释 β-系统的原理,然后又让人类研究和讨论这个高能物理理论,最后找到了打败杰顿的方案,还是一个类似于高能物理中的对撞实验的方案。毫不夸张地说,《新·奥特曼》整个就一个高能物理统治/拯救世界的故事,也就你庵野秀明才敢这么吹了!所以我强烈推荐每一位正在学习和研究高能物理,或者对高能物理感兴趣的大小伙伴们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这就是庵野秀明给高能物理学者的一封情书 。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