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为《流浪地球2》的观影后遗症之一,我终于决定把这个内容搞完,来完成收藏最后的一个步骤,了解和记录其中的故事。
1957年10月4日,随着苏联成功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在那个你追我赶,竞相向着太空进发的时代中,除了国家与国家的激烈竞争,也有跨越铁幕的国际合作,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宇宙”合作计划。
本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情况,然后我们一起来欣赏邮票中的“国际宇宙”合作计划。
作为两大阵营的两个核心,美国和苏联自然是太空竞赛中的绝对主角,事实上早期的太空竞赛也主要在这两个国家间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战中大伤元气的一些西欧国家开始恢复自己的实力,这些国家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宇宙。在那个冷战日趋白热化的年代,为己方的盟国的航天事业提供协助与服务,能够帮助本阵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同时赚取更多的政治与外界上的声望与影响力,这笔买卖可以说非常划算。
美国人的北约盟友们大多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他们的航天事业急需的是资金和尖端的一些核心技术。美国便通过NASA和这些国家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他们所需的资金、技术及场地等,大力扶持这些盟友的太空探索计划。
与此同时,亲手开启太空时代的苏联也意识到了扶持盟友们的重要性,在发射首颗卫星后苏联便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积极寻找可以开展合作的机会。然而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情况和他的对手们却是大相径庭。这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大部分国家才刚刚摆脱大战带来的打击,正在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之中,同时,大部分国家在战前是相对落后的国家,甚至还有一些新生的国家。所以虽然大家都有一些太空探索相关的想法,但除去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外,其他各国并不具备自行开展如此复杂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1965年4月,苏联向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匈牙利、民主德国、中国、朝鲜、古巴、蒙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提议召开一次会议,致力于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在外太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努力。会议于同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匈牙利、民主德国、古巴、蒙古、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的会议。1966年,为协调太空探索领域的工作,苏联科学院成立了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国际合作委员会(Совет п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м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в област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космиче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 мирных целях ) 简称国际宇宙(Интеркосмос)委员会。国际宇宙委员会的宗旨是协调苏联各部门在太空中开展的工作,规划联合太空活动,组织与外国在太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合作。
196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和平探索和开发外层空间的联合工作计划,其中包括9个国家: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古巴、蒙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苏联. 所通过的方案规定由各方联合准备、实施和处理空间研究的结果,苏联方面可以免费在航天器上安装各国研制的科学设备。所有计划参与者都可以共享实验结果。该计划涉及的领域有空间物理学、气象研究、通信、生物学和太空医学等。 每个国家都建立了一个国家协调机构,负责执行相关的工作。1970 年,整个计划被正式命名为“国际宇宙”(俄语:Интеркосмос 英文:Interkosmos)合作计划。
“国际宇宙”合作计划早期的探索主要以卫星和探空火箭为主。第一次联合研究其实早在1968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对象是一枚苏联卫星Kosmos-261,用途是研究亚极地电离层和极光。计划的参与国们共同进行了地面观测,并完成了卫星上的实验。1969年,由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卫星“国际宇宙”一号(Interkosmos-1)发射升空。1970年,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第一颗探空火箭垂直一号(Vertikal-1)发射升空。
在“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下,从1969年到1994年共制造并发射了26 颗国际宇宙系列卫星和11枚垂直系列探空火箭。他们安装了计划参与国家制造的各种仪器,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各种领域的研究。波兰和保加利亚还分别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射了独立研发的卫星,捷克斯洛伐克则研制了Magion系列微型卫星并被送入轨道用于联合实验。
随着合作的深入,“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参与国们还积极参与苏联的诸多系列卫星和探测器的相关计划。包括宇宙系列(Kosmos)探测器、预报系列(Prognoz) 预警卫星、流星系列(Meteor)气象卫星、闪电系列(Molniya) 和地平线系列(Gorizont)、金星十五号和金星十六号自动探测器等等,到20世界90年代初,在“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之下大约有一百个不同的航天器被送往太空进行联合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国的收获远超他们的想象,可以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终于拥有了一片实践理论与想法的沃土。而对于苏联来说,“国际宇宙”合作计划展示了综合国力,宣传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拉拢了盟友。从实际角度来说,这个计划提升了盟友们的实力,为苏联航天器的研发制造缓解了一定压力,同时在将测控技术传授给参与计划的各国后,苏联就获得了一个面积远超自己的测控区,这对于苏联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苏联在载人航天和空间站领域的突破,1976年7月和9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新的发展计划,其中就包括组织各个成员国的人员前往苏联的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进行宇航员候选人的培训,并争取在两年后完成第一次联合飞行任务。同时,新的发展计划还规划了一项广泛的和载人飞行任务相匹配的科学计划,其中包括空间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地球表面的研究和测绘、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空间材料科技实验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对1976年7月美国宣布计划允许其他国家公民参与到即将到来的航天飞机计划的飞行任务的回应。尽管西方一直在指出这套载人航天合作的发展计划主要是出政治目的,但苏联能够抛出如此重量级的计划也是有自己的本钱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载人航天和空间站领域得到了不断突破,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惨痛教训后,整套载人航天相关的流程和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下的首次载人飞行是1978年3月2日,利用联盟二十八号宇宙飞船将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古巴列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宇航员兼研究员弗拉基米尔·雷梅克送入礼炮六号空间站,雷梅克也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非苏联或美国公民。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国际宇宙”合作计划框架下共执行了十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自1982年起,基于前一阶段载人合作计划的成功,“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下的载人飞行计划不断扩大,法国、印度、叙利亚和阿富汗的宇航员参与其中。
随着苏联在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研发出了各种系列的航天平台。苏联逐渐成为了一个航天资源的大国。同时受到“国际宇宙”合作计划渐入佳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铁幕之下的坚冰渐渐融化,开始出现了跨越阵营的双边及多边的航天合作。
法国作为主张外交独立自主的国家,在冷战中同苏联的关系总带有一丝暧昧,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苏法签署了合作探索外层空间的协议,根据协议,实施了数十个不同的联合项目,包括外层空间研究、医学和生物实验、高层大气研究以及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实验。苏联研究卫星Prognoz上安装了法国制的仪器,与法国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研究太阳风、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辐射等;法国仪器也安装在火星和金星系列自动探测站上,用于行星际空间和太阳研究。苏联还使用运载火箭帮助法国将自研的若干颗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两国还就太空观测、遥感技术等开展了合作。
美苏虽然在冷战中是绝对的对手,但在航天领域两国却有着有限的断断续续的合作,1971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美苏开启了载人航天合作的破冰之旅——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英语:Apollo-Soyuz Test Project (ASTP);俄语: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полёт «Союз-Аполлон» (ЭПСА)) ,苏联科学院与美国宇航局签署了在空间物理学、空间气象学、自然环境研究、空间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合作协议。1972年,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主席B.N. Petrov院士和美国宇航局载人飞行中心主任 K. Kraft签署公报,就1975年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的具体技术问题达成一致。1975年7月17日,联盟十九号和阿波罗号飞船成功对接。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全世界数百万人在电视上观看了太空舱对接的情景。该项目及其在太空中的握手是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缓和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与铁幕另一侧的一些欧洲国家如瑞典、奥地利等开展合作。1984年,来自苏联、德国、法国、奥地利、东德、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了VEGA探测项目。这些合作项目,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扩展框架下实现的。
“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作为以政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苏联方面有意增加了相关的宣传,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发行的邮票中会看到很多表现“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邮票,这部分就从主要的几个参与计划的国家的视角,分别来看看这些邮票,和其中的故事。
先说说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国家名字,但这个曾经的国家竟然是第一个和苏联开展载人航天联合任务的国家,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两个国家,其实在这之前捷克斯洛伐克也是经历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大风大浪,几经变迁,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先说说这个曾经的国家。
一战之前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处于奥匈帝国的控制之下,随着一战之后奥匈帝国的解体,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又称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捷克语:První československá republika)。随后就出现了我们在历史课本中所熟悉的几个事件:1938年 ,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次年3月,纳粹德国、匈牙利和波兰出兵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
二战后期, 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1945年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又称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国 捷克语:Třetí Československá republika),1948年二月事件爆发,两大阵营的角力后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残余,1955年加入了华约组织。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好景不长,随后又一历史课本上的重要事件出现了, 1968年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经济改革运动,同年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这场改革运动。
随着苏东剧变,1989年在天鹅绒革命中捷共政权垮台,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由于占比六成的捷克人和占比三成的斯洛伐克人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在共处一国的八十多年时间里,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在面临一个国家和两个民族前途抉择的岔路口,双方选择了分离。 1992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并经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发达,二战前就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大家熟悉的 ZB-26“捷克式”轻机枪就是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这样有工业基础的国家自然成为了合作计划中的重量级伙伴。
1978年3月2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古巴列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Γу́барев)和捷克斯洛伐克宇航员弗拉基米尔·雷梅克(Vladimír Remek)乘坐联盟二十八号飞船进入了礼炮六号空间站,这是“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首次载人航天合作任务,弗拉基米尔雷梅克成为了进入太空的首位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人和首位进入太空的非美苏的宇航员。
波兰在合作计划的参与国中同样属于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国家,在合作中波兰积极参加各种项目、发射了自己研制的卫星,参与了多项卫星和空间站的科学实验,同时也是重要的测控站和数据站的所在国。
1978年6月27日,苏联宇航员彼得·伊里奇·克利穆克(白俄罗斯语:Пётр Ільіч Кліму́к)和波兰宇航员米洛斯瓦夫·赫马谢夫斯基(Mirosław Hermaszewski)搭乘联盟三十号飞船前往礼炮六号空间站,这是“国际宇宙”合作计划的第二次载人航天合作任务,米洛斯瓦夫·赫马谢夫斯基也成为了波兰迄今为止进入太空的唯一一位波兰人。
虽然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连续重创,但德国依旧保有工业的基础和科技研发的底蕴,尤其是在光学产品的研发上。我们熟悉的德国光学产品老牌巨头卡尔蔡司公司(这里我们说的是东蔡)常年与东德科学院合作,为苏联的太空计划开发和生产光学产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下面几套邮票中都有所表现的MKF-6多光谱相机。
MKF-6是东德设计制造的多光谱相机,队地球表面进行遥感测绘。该设备由东蔡与东德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合作建造,总共生产了 11 台。它于1976 年 9 月首次在联盟 22 号上使用,直到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退役 。MKF-6 相机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光谱相机,其开发和建造成本高达 8200 万东德马克。被认为是天体制图的里程碑。
1978年8月26日,苏联宇航员瓦列里·费奥多罗维奇·拜科夫斯基(俄语:Вале́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Быко́вский)和东德宇航员西格蒙德·维尔纳·保罗·雅恩(德语:Sigmund Werner Paul Jähn) 搭乘联盟三十一号飞船进入礼炮六号空间站,西格蒙德·雅恩成为了进入太空的第一名德国人。他在空间站中进行了地球遥感、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实验。在环绕地球124圈后,他于1978年9月3日返回地球,在太空中停留了7天20小时49分钟。
尽管保加利亚在整个合作计划的成员国中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并不突出,但是保加利亚对于航天的热情一直非常旺盛,保加利亚的载人航天任务构想的时间甚至早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中保加利亚也是积极参与到了从探空火箭、卫星到地面测控一直到载人航天的全部的项目中。
1979年4月10日,苏联宇航员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鲁卡维什尼科夫(俄语: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Рукави́шников)和保加利亚宇航员格奥尔基·伊万诺夫·卡卡洛夫(保加利亚语:Георги Иванов Какалов)搭乘联盟三十三号飞船前往礼炮六号空间站,其中卡卡洛夫是保加利亚的首位宇航员。保加利亚也成为了世界上第六个拥有太空公民的国家。
本次任务原本计划是到访空间站开展为期一周的活动,但是在对接的时候联盟三十三号的发动机出现故障,计划燃烧6秒的发动机在燃烧3秒后就自动关闭,由于无法顺利对接,联盟三十三号上的生命支持资源有限,任务被迫终止。他们共围绕地球飞行31圈,在太空中停留了1天23 小时1分钟后再入地球大气层。由于发动机的故障,二人关闭所有自动着陆程序,切换手动控制辅助发动机,凭借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熟练的配合以及高超的技术,使飞船在距离最初预定的着陆点非常近的地方完成着陆。这次飞行也是手动着陆的唯一例子,因此在每本宇航教科书中都被引用。
针对故障的调查持续了一个月,发现发生故障的部件之前已经测试了8000次而没有出现故障,而联盟号发动机自1967年以来已经点火了大约2000次,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故障。但是保险起见设计人员还是将引擎进行了修改。
如果你以为保加利亚的载人航天历史就书写到这里那就大意了,联盟三十三号任务时的替补宇航员亚历山大·帕纳约托夫·亚历山德罗夫(保加利亚语:Александър Панайото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在将近十年之后的1988年6月7日,与另外两位宇航员阿纳托利·雅科夫列维奇·索洛维耶夫(俄语:Анато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 Соловьёв)和维克多·萨维尼克(俄语: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Савиных)一起,搭乘联盟TM-5号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9月7日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亚历山德罗夫成为了首个进入空间站的保加利亚人。
1980年5月26日,苏联宇航员瓦列里·库巴索夫 (俄语: Вале́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уба́сов)和第一位匈牙利宇航员贝尔塔兰·法卡斯(Bertalan Farkas)搭乘联盟三十六号飞船进入礼炮六号空间站。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宇航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有时甚至只能睡三个小时。6月3日二人搭乘联盟三十五号飞船返回地球。
1980年7月23日,苏联宇航员维克多·戈尔巴特科 ( Viktor Gorbatko)和越南宇航员范遵 ( Pham Tuân ) 搭载联盟三十七号飞船进入到礼炮六号空间站。范遵不仅是越南首位宇航员,同时也是全亚洲乃至第三世界国家前往太空的第一人。
在轨期间,他们进行了微重力下矿物样品熔化的实验。范遵还对满江红进行了植物实验,并从轨道上拍摄了越南以供测绘。二人在太空中停留了7天20小时42分钟,于1980年7月31日返回地球。
1980年9月18日,苏联宇航员尤里·罗曼年科(俄语: Ю́рий Ви́кторович Романе́нко)和古巴宇航员阿纳尔多·塔马约·门德斯( Arnaldo Tamayo Méndez)一起乘坐联盟三十八号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进入礼炮六号空间站。阿纳尔多·塔马约·门德斯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古巴人,同时他还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黑人。二人开展的多项实验,其中包括古巴的传统强项医学,包括试图找出导致空间适应综合症(SAS) 的原因和治愈方法等,并进行了微重力下蔗糖结晶的实验,以造福古巴的制糖业。在环绕地球124圈,停留7天20小时43分钟后,二人搭乘飞船在夜间返回地球。
更多古巴相关发行的邮票大家可以去我的上一篇文章欣赏:
1981年3月22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贾尼别科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жанибеков)和蒙古宇航员朱格德尔德米德·古尔拉格查(蒙古语:Жүгдэрдэмидийн Гүррагчаа)搭乘联盟三十九号飞船进入礼炮六号空间站,古尔拉格查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蒙古人和第二位亚洲宇航员。
1981年5月14日,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波波夫(俄语:Леони́д Ива́нович Попо́в)和罗马尼亚宇航员杜米特鲁·普鲁纳留(Dumitru Prunariu)搭乘联盟四十号飞船前往礼炮六号空间站。杜米特鲁·普鲁纳留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罗马尼亚人。同时这也是联盟7K-T系列飞船的最后一次任务。两人在空间站停留了8天,完成了天体物理学、空间辐射、空间技术、空间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此次任务也是“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中载人航天合作核心任务的最后一个。
在与计划的正式成员国密切合作,不断将各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取得极大成功之时,苏联也开始拓展这个合作计划的范围,包括了全世界范围内和苏联关系友好的国家,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个西方国家——法国。法国和苏联的关系并不像其他西方国家那么对立,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合作。法国也是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载人航天领域,苏联更是两次将法国宇航员送入自家的空间站。
1979年4月,苏联向法国提供了将一名宇航员乘坐飞船进行联合太空飞行的机会,这和与“国际宇宙”合作计划成员国的协议相同。该提议很快被法国接受,并于1979年9月开始了宇航员选拔程序。1980年,时任普罗旺斯地区防空副司令的让-卢普·雅克·玛丽·克雷蒂安( Jean-Loup Jacques Marie Chrétien)和另外一人一起成为候选的两人并前往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
1982年6月24日,克雷蒂安与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贾尼别科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伊万琴科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Иванче́нков)搭乘联盟T-6飞船前往礼炮七号空间站。克雷蒂安也成为了进入太空的第一个法国人。他们花了将近7天的时间进行了一项苏法联合实验计划,其中包括法国的一系列回波描记心血管监测系统的实验,在历时7 天21小时50分42秒的飞行后返回地球。
时间来到1988年11月26日,苏法开启了第二次联合载人航天任务。克雷蒂安与另外两位苏联宇航员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沃尔科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о́лков)和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克里卡列夫(俄语:Серг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Крикалёв)一起搭载联盟-TM7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这也是整个“国际宇宙”合作计划大框架下的最后一个载人航天合作项目。
印度作为二战后开始独立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冷战中称为了东西方阵营竞相拉拢的对象。其中苏联靠着几乎忽略不计的贷款和茶叶交换将武器以及其他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出口给印度,两国的关系愈加紧密 。
1984年4月3日,苏联宇航员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马利舍夫(俄语: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Ма́лышев)、苏联飞行工程师根纳季·米哈伊洛维奇·斯特列卡洛夫(俄语:Генна́д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трека́лов)和印度宇航员拉凯什·夏尔马(Rakesh Sharma)搭乘全新的联盟T-11飞船前往礼炮七号空间站。拉凯什·夏尔马成为了首位进入太空的印度人。三人在礼炮七号上停留了7天21小时40分钟,进行了一项以印度为中心的地球观测计划和生命科学和材料加工实验,包括硅熔合试验。他还尝试练习瑜伽来应对长时间轨道太空飞行的影响。
叙利亚在冷战期间一直是苏联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叙利亚从苏联进口了大量苏式军火装备本国的军队。
1987年7月22日,苏联宇航员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维克托连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Викторенко)、苏联宇航员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ов)和叙利亚宇航员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法里斯(阿拉伯语:محمد أحمد فارس)一同乘坐联盟TM-3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法里斯成为了进入太空的首个叙利亚人,他还是有记录第一个将地球土壤带进太空的人,他将一小瓶来自大马士革的泥土带到了太空。
顺便一说,在2012年爆发的叙利亚内战中,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法里斯选择了支持反对派武装。
1988年8月29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利亚霍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Ля́хов)、瓦列里·弗拉基米罗维奇·波利亚科夫(俄语:Вале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оляков)和阿富汗宇航员阿卜杜勒·阿哈德·莫曼德(Abdul Ahad Momand)共同搭乘联盟TM-6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
1985年2月6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为火箭和空间技术的商业应用寻找合作伙伴,为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利益管理空间活动领域的工作。1985 年 2 月 26 日,苏联通用机械制造部发布命令,成立了为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创造和使用空间技术的主要部门——Glavkosmos(俄语:Главкосмос)。1986年起,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苏联航空航天局开始经营国际商业航班,Glavkosmos开始接手领导苏联国际商业航班的相关工作。所以从上面我们提到的法国人的第二次太空之旅和与阿富汗的合作,到下面我们要提到的几次国际合作,可以说苏联的国际合作模式从“国际宇宙”合作计划这种以政治为主要目的的大哥带小弟式的免费合作模式,开始转型为以商业合作为主的模式。(PS:要说明的一点是“国际宇宙”合作计划中的无人项目,比如卫星、探测器等合作依旧进行到了苏联解体。其中还有两种模式并行的合作,比如VEGA计划。)
日本和苏联一直保持着民间的密切往来,当年被大家熟知的东芝事件就暴露了冰山一角。8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富得流油,日本五大民营无线电视台之一的TBS电视台更是为了庆祝建台四十周年,想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计划耗资3500万美元(一说1500万美元),将第一批日本人送入太空。通过在太空中的报道提高收视率和知名度。共有一百多名TBS员工申请了进入太空的资格。最终一个名叫秋山豊寛(Toyohiro Akiyama)的48岁的男性记者和女摄影师菊地凉子成为最终的候选人,但因后者患上阑尾炎,所以最终成行的只有秋山豊寛一人。
秋山在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后,于1990 年 12 月 2 日与任务指挥官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阿法纳西耶夫(俄语: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Афанасьев)和飞行工程师穆萨·希拉马诺维奇·马纳罗夫(拉丁语:Муса Хираманович Манаров)一起搭乘联盟 TM-11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秋山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前往太空的日本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太空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
秋山携带了170公斤的转播设备,这些设备专门由进步-M货运飞船送往空间站。电力以及音视频系统的不兼容给转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日本人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的转换器来解决。在和平号空间站期间,秋山每天都进行一次十分钟和两次二十分钟的现场报道,记录空间站上的生活。他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太空的好奇和恐惧、对家人的思念,甚至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说烟瘾犯了和想吃纳豆。这样的亲切感让普通人更加了解宇宙中的生活。
本次任务也被苏联宣传成他们的首次商业太空飞行,并宣称赚取了1400万美元。贴满火箭整流罩和联盟号助推器的日本国旗、索尼、Unicharm和大冢制药广告的贴纸,一度被人们认为是苏联航天发展的新方向。但苏联解体后也被人们看做是苏联航天模式走向没落的象征。
日本人秋山豊寛成功的太空之旅,给其他想要进入太空的国家提供的新的思路,这其中就有英国人。英国当时并没有载人航天计划,但有垂涎于正在建设的和平号空间站,用钱搞定成为了新的可能。于是,一项名为朱诺计划的私人资助活动开始了,这个资助活动由一个包括英国航天、美瑞思(Memorex)等公司的组成的财团发起,面向社会招募宇航员。在收到的13000份申请中,选择了蒂莫西·克里斯蒂安·查尔斯·梅斯 ( Timothy Kristian Charles Mace )和海伦· 帕特里夏 ·沙曼(Helen·Patricia·Sharman)二人前往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进行训练。
然而训练结束后狗血剧情来了,朱诺财团没有众筹到全部的700万英镑,见不到钱的苏联人气的要取消计划。此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出面指示剩下的部分由苏联负担,完成既定计划。但原定的重头戏,复杂的微重力实验也因资金不够而暂时搁置。
最终,沙曼被选为最终的宇航员,在1991年5月18日,和苏联宇航员阿纳托利·帕夫洛维奇·阿尔茨巴尔斯基(乌克兰语:Анатолій Павлович Арцебарський)、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克里卡列夫一起搭乘联盟TM-12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沙曼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国人,同时她还是至今为止进入太空的人类中最年轻的一位,时年27岁零11个月。
原定复杂的实验取消后这次任务变得很平淡,八天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沙曼都在和平号空间站度过。沙曼的任务包括医学和农业领域的测试、拍摄不列颠群岛,通过无线电联系了九所英国的学校。
关于这次任务的后续远比任务执行的八天更有趣,三人中的飞行工程师克里卡列夫由于轮换班次减少等原因一直留在太空中直到1992年,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太空分别经历了八月政变以及1991年12月26日苏联的解体。他在太空中通过和全世界的无线电爱好者定期交换信息来获取那些未经审查的时事信息,了解那个动荡的时期。最终共在太空中度过了311天,1992年3月25日重返地球时,被人们称为“最后的苏联公民”。他的经历也被拍摄成电影和纪录片。在这之后他又四次前往太空,在太空中的总停留时间为803天9小时39分钟。
当年入选训练的二人在1992年和1998年欧洲航天局举办的宇航员选拔中纷纷落榜,与太空再无缘分。梅斯尽管没有进入太空,但是他迎娶了苏联宇航员维塔利·米哈伊洛维奇·若洛博夫(俄语:Вита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Жолобов)的女儿为妻,后来还为南非传奇人物曼德拉做过直升机驾驶员。也算是神奇的一生。
1987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对奥地利进行正式访问,在这期间他向奥地利发出邀请,开展在和平号空间站共同进行载人航天合作的构想。1988年奥地利政府接受了这项邀请并在莫斯科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开启了宇航员的招募工作。苏奥的太空项目被称为Austromir 91,第一轮预选有198人通过了甄选,最终选出两名候选人弗朗兹·维伯克(Franz Viehboeck)和克莱门斯·洛特勒(Clemens Lothaller)并于1990年1月派遣他们到拜科努尔培训。
经过两年的训练,弗朗兹·维伯克被选中执行任务,于1991年10月2日与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沃尔科夫、哈萨克斯坦首位宇航员托克塔·奥巴基罗夫(Toktar Aubakirov )一起乘坐联盟TM-13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和平号空间站。在空间站,他与宇航员阿纳托利·阿尔茨巴尔斯基和谢尔盖.克里卡列夫一起在空间医学、物理学和空间技术领域进行了15次实验。维伯克在太空停留了7天22小时后于10月10日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着陆。这也是苏联随后一次国际载人航天合作活动,两个月后,这个巨大的红色巨人轰然倒下。
随着巨人倒下,这项伟大的合作计划也走到终点,尽管她诞生和成长在铁幕对抗的冷战时代,播种的初衷是为了收获政治的利益,但随着铁幕只上冰雪消融,滋润了正在成长的花朵。在不经意的时候,她播撒在世界中的国际太空事业和国际合作的种子已经悄然开花:人类继续着对太空的探索,那些送入太空的宇航员都成为了国家或大洲航天事业的大拿,而如今世界中的某个航天人,也许就是被当年来自太空中的广播启蒙;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继续着国际合作并做大做强,直到今天仍是国际太空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俄罗斯的技术输出又开花结果,中国的载人航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抗和合作,大街上的那些面孔也不只是好人或者坏人、朋友或者敌人,人类的历史更不只是向前这一个方向,其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倒退和反复。人和人的社会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合体,科幻作品经常提到人类能够存留到现在的概率放到无穷宇宙中简直小的可怜,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前行到今天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人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智慧、勇气、牺牲、意志和薪火相传。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