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在柬埔寨的暹粒逛了一圈,那时疫情尚未爆发,人们还可以随意愿自由出入国境。如今随着这漫长的约束告一段落,靠着散落照片的吉光片羽拼凑出一些文字片段,借以窥视记忆中的那些石头。
未去柬埔寨之前对于它的印象始终离不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是一部多年以来我很喜爱的电影。影片结尾梁朝伟饰演的报刊记者周慕云在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婚外恋后踏上这片南亚异域,他独自一人向吴哥城墙上的一个石头窟窿悄悄倾诉了这段不可告人的秘密,告解完毕后即用树叶掩埋,随后黯然大步走出古城。 王家卫曾这样描述他拍的这段情节,“对历经沧桑的吴哥窟而言,在它眼前晃动出现的一个游客,对它而言可能只是瞬间的一秒,或者只是悠悠时空中的一个章节,事实上它有无数这样的章节。” 数年后周慕云在《2046》的故事里成为一个真正的“浪子”。而吴哥窟的那个情景我始终念念不忘,驿马星动时便前去造访,果然不虚此行。
在1100年前,吴哥曾是世界上的最大都会城市之一,它拥有近百万的人口,中央区域耸立着巨大且奢华的宫殿,城市中遍布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高棉人民则集中生活在围绕运河网络周边所开辟的广阔农田里。
(1)三波坡雷古是1400年前早于吴哥的柬埔寨真腊王朝首都,它在高棉语中是“密林中的寺庙”,其寺庙和水库可谓是吴哥的原型。高棉的热带先民在此开垦丛林并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个巨型木造城市,但它随着吴哥的兴起慢慢衰落,逐渐与自然融合,除石造建筑和湖城河外,其样貌和轮廓已变得难以辨认。
(2)诃里诃罗洛耶是高棉王朝第一任国王阁耶跋摩二世建造的城市,公元802年阁耶跋摩二世在荔枝山上的一次宗教大典上宣布他拥有吴哥这片土地。最初的吴哥是他基于宗教信仰而规划建设的,他在诃里诃罗洛耶修建了寺庙和水库,并举行大规模庆典及祭祀仪式,从此到吴哥朝圣和娱乐的人群络绎不绝。
(3)马德望位于洞里萨湖以南,当吴哥崛起前已存在上千年,这个大型部落通过这个季节性泛滥的大湖看着对岸逐渐发展起来,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印度教和佛教由印度传入早期吴哥,但吴哥肯定也受到马德望文化影响。
(4)东池建于10世纪初,阁耶跋摩二世统治一百年之后,新王耶输跋摩王把原来的诃里诃罗洛耶都城向东北迁移。他为了纪念登基建造了这个大型蓄水池,并开凿一条运河,将暹粒河水引入吴哥城。东池的工程量在当时大得令人乍舌,阁耶跋摩二世为此动用了大量王朝各地以劳役还债的奴隶,但他们做为此工程的建造者却没有在寺庙的铭文中留下任何痕迹。
为何吴哥王室如此热衷于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柬埔寨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离不开关系,至今仍是如此。柬埔寨夹在西南季风和印度东北季风之间,每年几乎一半的时间是雨水不止,另一半则是极端旱季。随着吴哥王朝人口的增长,境内水稻田规模也不断扩大,而水稻种植一年四季要有水。雨季暴涨的洞里萨湖水通过运河流入稻田,大型水库在雨季蓄水后有备于之后半年的旱季灌溉。膨胀的人口用来修建和维护这一套水利系统,同时王室赐予移民耕地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力,这听起来似乎合理且具可持续性,但往往事与愿违。
(5)西池,在建造东池已经过去100多年以后,由新任国王苏耶跋摩一世下令修建,这位国王热衷于扩张和工程建设。西池和东池在同一严格的东西轴线上,面积规模略大于东池,同样以新开凿运河连接洞里萨湖。除了动用巨大人力之外,值得留意的是为了修建东池苏耶跋摩一世进行了大规模的原居民拆迁。但由于西池东高西低,所以即便是雨季,洞里萨湖的湖水永远不能填满整个池子。受佛教和印度教星宿观东西走向影响,这很有可能是为了配合西池的一个面子工程。
即便是今天,大都市对于外来人口都极具吸引力,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与回报,相比于单调枯燥的乡村来说,城市里还能邂逅更多的陌生人,创造更多社交和经济活动。如今大多数国家大城市的基础建设速度都跟不上外来移民数量,1000年前苏耶跋摩一世大搞基础建设导致吴哥人口爆增,同时为未来的衰落埋下隐患。
(6)吴哥窟,这座坐落于东西池之间的壮观寺庙群,在西池动工后的200年后由即位的苏耶跋摩二世修建。这位国王有着艺术家的偏执,吴哥窟寺庙群中屹立于人工湖的石头高塔经过精心雕琢,高塔象征宇宙中心须弥山,工匠们第一次把国王的形象刻入墙壁的精美浮雕上,吴哥窟最著名的浮雕就是苏耶跋摩二世带领军队迎战泰国占族。
(7)同样由苏耶跋摩二世主持修建奔密列建筑群位于吴哥东北50公里处,奔密列有“荷花池”之意,和吴哥窟一样都由荔枝山的砂岩建造。奔密列是吴哥王朝重要的物流中转站,来自荔枝山的大砂岩在此加工成石块,圣剑寺的铁块和内陆的稻米也运送与此,然后经过人工运河运往吴哥。
(8)吴哥城,“神王”阁耶跋摩七世在1181年登基,考古学家通常叫他“J7”,J7是吴哥历史上记载对外扩张最成功的伟大国王,他对吴哥进行了最彻底且最后一次的城市化建设。吴哥城正中央呈方块状的巴戎寺是J7的华丽王宫,信奉佛教的J7将自己面孔与菩萨艺术性地融合,以他的人面造型修建的石制佛像和佛柱在巴戎寺内无处不在。吴哥王朝在此完成了最彻底的政教结合,贵族,僧侣,仆人,雕刻师,工程师,手工业者,农民和朝圣者都臣服于这位国王之下。
———————————————————————————————————————————
建筑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认为古代城市大致有两种平面类型:有机型与网格型。有机型城市的规划比较随意,道路纹理曲折如毛细血管,建筑大小形式不一,许多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属于这一类型。而网格型则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网格化肌理,街区呈方块状阵列,如罗马和唐代长安。有机型城市统治者的权力往往无力伸展到社会各角落,于是放任其领地自然发展,如欧洲中世纪各大小领主,只要为自己家族建个小城堡作为有防御性质的家便好;网格型通常见于帝国首都,中央具有强大的统治和经济实力才可实施严格的城市规划建设。
在J7统治下吴哥属于两者之间,他将原先自然发展的有机型城区改造为网格型,精心规划并组织建设中央区的宫殿和寺庙,强迫原住民拆迁到外围区域(是否似成相识),从考古发现的人工地貌中发现外围居民区平面皆呈有机型。
从现代的考古发掘我们得知吴哥王朝在数百年来无数次对水库,运河和护堤进行越来越复杂的维护和修建,有些是为了使其城市布局更接近宗教里的宇宙观,而更多的是对洪水决堤后造成伤亡的补救。一些错误的举动造成泥沙堵塞,山上的流水无法进入运河和水库,从而不得不开挖更多的运河,总之13世纪后吴哥的运河系统变得更为杂乱密集。
在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初,一系列极端气候波动终结了吴哥王朝。突如其来的几十年干旱使得吴哥人拼命开渠山间渠道往山下引水,而旱年结束后又遭遇数年连绵不断的大雨,山洪通过之前过量开凿的水渠淹没了平原,大量淤积物造成运河堵塞荒废,持续数年的暴雨洪涝之后又是几十年的干旱气候。洪水造成房屋和农田被毁,干旱又使得稻田颗粒无收,本地居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尽管有浓厚的宗教信仰,他们也不得不迁移到较为宜居地区。人口减少后水利工程的修整改造变得越发困难,王室也无力提供原有做为劳动力交换的居民安全保证。高棉王朝的统治疆域逐渐落入今日的老挝,越南和泰国之手。
和其他没落的文明一样,不管发达程度如何都经受不起一连串的打击,吴哥王朝也不例外,它像一朵花那样缓慢枯萎。从苏耶跋摩一世人工修建运河建立通商路线开始,几百年来城市的蓄水和运河基建始终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求。而大规模的人为地貌改造最终招来大自然的反噬,无论是农业生计的森林开垦种植还是维系神权统治的寺庙宫殿,无一不导致吴哥逐渐衰落。而有趣的是在14世纪的洪旱灾害以前,吴哥人仍觉得活在盛世之中,因为此前的每次灾难他们都能安然渡过,且更加稳定而伟大。
如同过去历史上描述的那些强大王朝和帝国,它们的真实自身比我们想象中脆弱得多,吴哥在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气候灾难下逐渐消亡解体,居民四散开来重新化为边缘群体,原有的城市人口从几十万人减少到数百人,吴哥王族终于在15世纪迁移并定都金边,只有所剩无几的吴哥僧侣看守着这些破败的庙宇。
“就像这些事物的遗迹,我们能够看到所有这些石头。我们能看到过去发生的,成千上万的故事,是它们够成了历史。”——王家卫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