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机组看见有玩儿摄影的朋友说最近瓶颈期了,有个机友安利他去看纽摄,我深以为然。
纽摄真的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即使我最早接触纽摄的时候已经是胶片末尾、数码开端的年代,依然可以从中学到所有基础知识。
而且它并不是上来就给你讲技术,而是告诉你什么是一张好照片,教给你审美的原则,让你产生对摄影的兴趣,直至热爱。
记得那应该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刚从怀柔回原单位上班的时候,和我同年参加工作的一位同事借给我一个优盘,给我拷游戏还是什么的,我在里面碰巧看见一个电子版的《纽约摄影学院教材》pdf文档,没多想就一起拷来了。
就是这么一个无意中的举动,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神奇新世界的大门。
那几年真的是认认真真地一遍又一遍地看,去年开始拍胶片,又把纽摄拿出来复习。
和这位机友就纽摄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类似于我以前学咖啡品鉴,学的是CQI的一套精品咖啡评价体系,被这套理论洗脑教育以后,就会觉得某些咖啡是好的,某些则不然。同样受过这种教育的人,遇到同样的咖啡,也会得出类似的评价。那么通过纽摄学习摄影的人,都会接受开篇关于什么是好照片的原则和标准,大家也就有了共同讨论的基础。虽然在后来的拍摄中逐渐也会打破规则,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在欣赏照片的时候,还是会用纽摄的那一套标准来评价。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前段时间我拍的那一组CineStill 800T的照片,其实在我自己看来,很多都是实验性质的,如果用纽摄的标准来看,我也并不是很满意。但是发在小某书上以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还有朋友觉得比我之前拍的都好看。我就在想,纽摄的这套审美标准,是否是普适的?谁认为的好才是真的好?这就好比我们认为是精品级的咖啡,很多人都嫌酸。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大多数人的问题?还有很多知名摄影师的作品,如果以纽摄的审美来看,都不能算是一张好照片,但为什么又如此有名?
那位机友给我的答案是,你玩摄影的目的是想要取悦谁?你想取悦谁,那谁认为的好就是真的好。这个标准可以是一直在变的,每个摄影人一生中不同阶段想要取悦的对象可能不一样。他说他现在拍片子的状态就是完全不care别人怎么看,100%想要取悦自己。取悦自己最简单的是取悦现在的自己,更难的是取悦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自己。
另一个问题是我想起这么多年来,身边想要学习摄影的朋友如果找我来问怎么学,我都会推荐他看纽摄。但是据我所知,怎么都没有下文了?他说,纽摄还算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是对摄影的爱。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摄影到一定程度的话,肯定看不进去。他生活中并没遇到足够热爱摄影的人,所以他也几乎没给人推荐过纽摄。
我当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刚又想,其实我前面说的自己的经历,我刚接触纽摄的时候,并没有多么热爱这个事儿,反倒是这本书带着我爱上了摄影。这么一想,其实即使你不热爱它,只是有一定想要了解的兴趣,并不想知道技术上的原理等等,你只要翻开看看前面一点点的内容,就可以领略到摄影的美了。
说回到开头的瓶颈期,谁都经历过不止一次,或者可以说经常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我最近有一种新的理解:其实有一种可能那不算瓶颈,只是波谷,闯作这个事儿就是持续地在波峰与波谷之间循环往复。继续拍就是了
这礼拜拍完了一卷135的T-Max 400,冲扫之后,自我沉淀了几天,看看是否还喜欢,能否取悦三天以后的自己。最后果然拿掉了一张。
我发现,即使在一天当中,有的时候会很有拍照的感觉,其他时候又没有感觉了,跟光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也可能和自己的状态有关系。在能拍的时候多拍拍就行了。这周本来还有一卷黑白在拍,以为能拍完,但并没有。无所谓,就留待下周再说了。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