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某天在群里聊天时,某个群友做了件引发众怒的事情,但那个群友依旧嘴硬不认错,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公投把那位嘴硬的群友给踢出群了。但这件事却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被踢的人难道真的不觉得自己错了吗?如果他真的知道自己错了的话,那为什么他要嘴硬,最后造成了这种不愉快的结果呢?这种情况的本质我并不觉得仅仅只是嘴硬那么简单。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己想做但是却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要学习某件事,结果却半途而废了,或者自己想忘记自己的前任对象,但是却怎样也不能忘掉,这些事情和上面的嘴硬的情况,我觉得是具有某些共性的,而本文就是基于那天和群友们的聊天,去解释这些共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要如何解决自己想做,但是却做不到的问题。
那天的聊天实际上是有结论的,我将以在群里和群友问答的形式去写这篇文章,并且在文章的开头,我会先把最终的结论给丢出来↓
人为什么知错不改?答:因为没能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意识。
一,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意识】
二,我们的意识基于信息的【链接】存在,而【链接】没有正反概念(对于概念的反对只会强化概念,人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有是否存在和概念的强弱)
三,人的行为【状态】切换(人的感官是通用的,在不同的状态下,同样的感官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
第二条我说【人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有是否存在和概念的强弱】就是说我们认识中的概念其实是没有对错的,我们对于好坏对错的认识,其实是把一个概念和对错的概念联系了起来,这就导致我们没法通过否定一个概念来减弱这个概念的链接,举个例子【你现在开始手动挡呼吸】或者【你不能去想一头粉色的大象】。
而对于【链接】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的链接,你们可以这么想,人如果要学新知识,那么必须用旧的知识把新知识给链接起来,需要依托于旧知识,才能学习新知识。人不可能凭空的学到一个东西。
一个经典的例子【独立思考】。这个词就是个完全无效的词,因为能独立思考的人,已经在这么做了,不能独立思考的人,说明他们欠缺组成这个行为的前置知识,那么哪怕知道了独立思考这个概念,也无法独立思考。
你可以想象一个模型,人所有的概念都指向一个东西。苹果指向红的、指向水果、指向平安夜、指向一块二毛五的售价…… 人所有的知识,都是这么组成的。
问:指向是什么?答:【苹果是红的】,这句话就是【苹果】这个新的信息,指向【红色】这个旧的信息。
人的认知和意识本身就是这么构建起来的,但被构建起来的认知并不能全部一股脑的都拿出来用,所有的指向并不是完全激活的。需要外部输入来激活,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整体的你。你是全部指向的整体。
问:可这么指向的话,就会变成一个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人最初的知识指向哪里?答:人最初的知识指向人的生物感受。 人出生之后的第一批知识需要依靠身体才能获得。
举个例子,我爷爷养过一条从没出过门的狗,这条狗从出生到死亡都呆在它那一平米不到的狗窝里,狗窝被杂物遮挡住,所以这条狗也看不见外面,基本什么都没有见过。这就导致这条狗明显看起来精神不是很正常,但是这条狗学会了撸管,这让我觉得很有趣,这就说明了在没有任何外部信息的情况下,你自己的身体就是唯一的信息源,也是你在没有知识链接的情况下建立的第一条链接。当你用足够的链接互相交织,最后为某个事情服务的时候,此时你就拥有了处理这件事的【状态】
问:能详细解释一下状态吗?当你调用你建立好的知识链接来为自己服务,这就是上面的第三条【状态】。
整体的人就是这全部的指向,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是这个人本身。外部的信息和这个整体的人交互,然后整体的人从组成自己的【链接】中寻找答案,然后做出反应。
而回到【状态】这个话题,比如做爱就是一种状态,你处于这种状态时,会调动全身的所有感受去服务自己当前的状态。而我上面说的【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意识】,你可以理解为,你如何从做爱状态脱离出来?当然了,整体的你当然可以办到,因为你存在其他的状态,但是整体的你不可能被同时调用。
还有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人脾气很好,待人友善】,或者说一个人【学习能力不行,他就是学不会】,我们其实是在说这个人的【状态】人也只有状态,现实中并不会出现一个想象中的完整的人,所以全部的你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给一个人下定论是说这个人就是怎样的。而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会自相矛盾,因为矛盾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两种几乎没有什么链接的【状态】。
人需要外部影响才能产生状态,或者说,当外部输入的信息不足的时候,自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无法切换状态,比如那句经典的【臣妾做不到呀!】就是自己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切换自己的状态。
问:不能切换状态是啥?答:举个例子,你玩游戏的时候常说的【不在状态】或者【没有手感】就是因为当前游戏给你的刺激不足,你没法调度起足够的感官来为游戏服务。所以体现出来就是,没手感,你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没手感,因为状态根本就没法说,状态就是你自己,全部的你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当前状态的你。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你调动不起来自己的身体。
问:我觉得所谓的打游戏的手感好只是运气好,没必要过度的解释。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眼睛看见了,大脑理解了,但手就是慢半拍的感觉,这就说明你的手并没有完全的服务于你当前的状态。
说起来,我最近有了解到一些跟催眠有关的事情,催眠应该也是在调用你的身体去服务于你的状态。但如果有其它的声音影响你的话,你就有可能无法进入催眠状态,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这种状态切换是有原因的。
问: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影响也作为外部干预,但是他源于自己,也能算一种自主吧?答:这就成了一个图灵停机问题了,你自己的精神已经在内部了,又要怎么把内部的精神作为外部干预呢?
但其实也未必,自己当然可以是自己的驱动力,我们常说主观能动性,不就是这一回事嘛,但这需要你本身具有这种主观的能力,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就在于【主观】,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全部的自己,只要知识足够,那么切换状态这件事本身也能成为一种状态,当自己认识的自己当前的问题的时候,自己就能主动的寻求改变。我觉得或许我们常说的好奇心说不定就是一种切换状态的状态呢。
所以当我们做不到某些事的时候,说归根结底是知识不足,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不足,我们的链接不足。
问:可是有些人就是对数学有天然的感觉啊,你要怎么解释呢?答:状态是有优先度的,吃饭,做爱,这种直接跟身体挂钩的状态可以调动起最多的感官,所以也就最容易进入。 而看书,研究数学,这些状态需要前置知识,也就需要足够的知识链接才能进入。但无论如何,人和人的架构本身是没有差异的,一个人能感受到数学的快乐,那么其他的人也就具有感受到同样快乐的能力。
任何人都天生的对数学有感觉,这是人天生的身体框架所决定的,我们的大脑结构支持我们可以对数学有天然的感觉,所有的人对所有的学科都有感觉,这是学科这种东西所能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感觉的话我们就不会意识到这玩意存在了。
而你这个问题其实有个错误的假设,你假设有人可以不借助任何的前置知识,直接用身体和某个高级知识相互链接,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人真的可以在最底层增加一种感受器官的话,那么对于顶层的知识链接就是指数级的增加。但从没有哪个号称对数学有天然感觉的天才真的表现出了这种指数级的智慧,哪怕是大家都认为最聪明的爱因斯坦,他所得出的理论也是可以被人所理解的,壁垒只是在知识量级上,而不在对于基础知识的感受上。
那天和群友的讨论结束后,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那个被踢的群友缺少足够的知识】他需要见识更多的事情,遭遇更多的不幸,才能明白如何和其他人礼貌的打交道,但如果最终的结论是这个的话,那这个就成了一个死局了……
因为这个结论完全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就好像是在说天上下雨是因为龙王在天上喷水一样,固然可以解释,但并无法用来告诫人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多多学习新知识?这件事人人都知道,根本就不需要这篇文章来讨论,并且文章中的核心其实是有点决定论的意味的,人们需要外部环境才能激活自己的【状态】需要有前置知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似乎成了一片随着环境的波浪而变化形状的油花。
这就让我想到曾经看到过的黑格尔对于自由的解释,他认为对于自由的追求就是对于必然的追求,人知道做了一件事会有什么结果,然后人就去做这件事,而脑袋空空,随机的胡乱做事其实是没有自由的表现,这种解释让我不禁发笑,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在给自由这个概念打补丁,哪怕自由本身已经千疮百孔,也不能让他倒下,因为自由这个概念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石,我们的法律依托于人的自由而存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依托于自由而运行。
而对于我们这些个人来说,或许我们无法超脱于自己的认识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去做到真正的客观能动性,但我也不想简单的呼吁我们要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什么事,因为很多情况下,是根本就没有能供我们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状态】,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我觉得比起自由,或许流变会更适合现代人。
就像是我上面对于那个被踢的群友的评价,我们也需要见识更多的事情,遭遇更多的不幸,从我们流变的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链接】习得更多的【状态】,像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样,去体验我们流变的一生。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