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随着同性恋文化被大众接受,公开出柜和选择入队的各行各业人士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游戏人。本文旨在研究同性恋从业者以自身特质给游戏诠释角度带来的不同,变化,以及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原名:是出柜影响了游戏,还是游戏加速了出柜。
作者本人性别抠脚大妞,很热爱男性,并没有【全人类都是基佬,全人类都接受同性恋】的世界大同观,抽了很多烟查证了很多资料才最后凑出这篇文章的。希望看这篇文章的人们,暂时不要思考自己是何取向,假装我们都是LGBT人。装不了,当听单口相声了。
我只负责挖出来给你看,怎么看是你的事,没有脑补,就没有纷争。
LGBT是 女同性恋者 (Lesbians)、 男同性恋者 (Gays)、 双性恋者 (Bisexuals)与 跨性别者 (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截止2014年,LGBT人群占世界总人口的5%。
如果说游戏业内对LGBT像多数社会人一样的任其发展,开心就好;或者你觉得这两年做游戏的基佬才多起来,那你可能低估了大人的世界。
那么,Pridefest到底是什么意思呢?Pridefest是指骄傲游行周期间(LGBT Pride March Week)的庆典活动,这项游行的参与者主要是上面所谈到的LGBT人。比如你看下图就是活动现场的样子:
十年前,在《模拟人生(Sims)》风靡的时候,就有没正事的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IGDA)统计出在世界各主要英语国家的电脑游戏的3000多位设计开发者中,同性恋等少数性倾向者占5.4%的比例。(那是个什么概念!四舍五入之后就是……)
而该游戏东家EA,更是在2012年受美国人权运动机构评为本年度LGBT最佳工作场所,并且连续获得,百分之百好评哦~亲~
据了解,EA公司在对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时,给予其温馨的工作环境、无论公司活动、医疗福利还是婚姻问题都给予其平等的权利,因此EA获得本年度LGBT最佳工作场所是实至名归。
当年所有的媒体都是在这件事上这么提及EA的,"在各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多元化包容"。游戏开发工作团队与环境中,包容和多元化对产品效果会有极大影响,对于游戏作品本身的走向,玩家的思考,也既然不同。公司的态度如果不能包容,如果过度为了多元化而放弃包容,要么损失核心玩家,要么损失人才,你看小岛工作室,还有小岛工作室,以及小岛工作室。
而那个给我们带来无数童年回忆(阴影),雇佣了19岁乔布斯还放弃了Apple I的老牌游戏厂商雅达利,也在去年宣布过他们正在制作一款一LGBT为主题的社交模拟手游,并以 LGBT 群体一年一度的游行名称将其命名为《Pridefest》。官方给的游戏方法是:进行欢乐的游行并把城市打造成幸福欢乐的场景(全城出柜咯?)。
更好玩的是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那么干了,早在2004年的《灰鹰:邪恶元素的神殿》就加入了某段剧情,亦堪称游戏史上LGBT仅次于《辐射》事件的剧情事实婚姻:
当2004年小布什掀起反对同性婚姻的战争时,Atari公司用这个游戏赢得一次小小的胜利.在游戏中你会遇到一个海盗名叫Bertram,他请求你把他从他的“主人”手中解救出来.如果你成功的完成任务,那么他就会和你的一个男性队友结婚并且幸福的生活下去!
不愧是与苹果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卖腐卖的也忒曲线救国了,好一盘大棋。直到我看到了他们公司的LOGO。
而BioWare制作的游戏一直以争议性著称,最让大家产生重大分歧的就是性主题,但我认为该社游戏只是更公平的表达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角色的表演空间,这个可以让玩家体会到更真实的“无性世界”,也就是深度沙盒爱好者说的“自由”与“找寻自我共鸣”。高级编剧David Gaider更是曾表达过性别并不是游戏中唯一的恋爱限制条件。
谁说性别是唯一限制条件了?我们从没说过恋爱元素的机制,大家别乱猜。我能理解,大家担心这种限制会成为缺点,但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已经非常熟悉这种感觉,担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成为争议话题,但目前我们还没必要惊慌失措。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游戏中的主角代入我们自己的情感,在游戏剧情中寻找共鸣。之前机核的《半边天》也提到了除男性以外主角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诉求表明玩家对游戏是实实在在在动真情的。
然而这些支持LGBT的游戏公司自己心里也明白,一个非直男(包括女性)做主角的游戏并不会带来多少销量,尽管你的粉丝覆盖面涵盖了特殊人群,但那些传统游戏公司,如果想做AAA级游戏,必须舍弃这类“大逆不道”的想法,来保证传统玩家一如既往的接受度。
厂商如此,游戏作品中同性似是而非的感情、部分角色难以判定的性向更是层出不穷。就好像现在常见的同居在几十年前会以“流氓罪”抨击游街,作为艺术作品的游戏在创造上更加多元化,基佬化了一些,随着时代一起进步。
第一款被认定的同性恋游戏是一款摇杆街机游戏《PONG》,得到这个评价的原因比较奇特,1972年的街机游戏所对应的街机模式大致都是一个木制外壳然后中间放上一台4英寸的电视屏幕而已,而那根又粗又长的摇杆因为给玩家一种“奇爽无比”的感受,很多人觉得游戏有YY倾向,所以就成了第一款同性恋游戏了。
就像超世界级的基佬(删除线)库克带领的苹果,广告与气质更加细腻,侧重点更在体验的宣传点,与乔布斯老爷在时用产品本身设计、功能碾压的策略大相径庭一样,有LGBT人员参与的游戏制作也更与众不同,性向更自由,受众更广,争议点更多。
像争议三基头《质量效应》系列、《龙腾世纪》系列以及《模拟人生》系列。在这些游戏中玩家扮演的角色不仅可以跟异性发展恋爱关系,也可以选择同性恋人。把LGBT文化融入的那叫一个一丝不挂,呃,苟。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讲,操纵着一个在平行世界真实存在的人,你的选择决定着他的道路,对于游戏性的体验也是提升到一定高度。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BioWare的制作人Cameron Lee谈论了这个问题:
“这其实关乎到满足玩家的幻想。你的幻想可能在性别,性爱,种族,阶级,外貌等问题上跟我不同。我们不会强迫你使用一个固定的角色,我们甚至在游戏中让你们可以选择声音。”所以为什么选择性别和性爱是一个问题呢?我们有可以这样做的技术,我们也有充分的制作时间,所以为什么不满足不同的幻想呢?”
所以,《质量效应》三部那看似基情满天的腐是玩家自我选择的腐,通过更高的自由度让游戏体验更丰满,存在更多样化。更多的事实表明,那些喜欢游戏中异性恋情故事的玩家,在现实中会责难这个社会为什么接纳同性恋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并不妨碍他们玩游戏,更多的人不会去触发剧情,猎奇的人玩耍过之后也不会想找个同性来一发。
是的,更多的人在一口啤酒一口带血的腰子侃大山时,并不会因为知道这世界上有其他的同性恋而感觉索然无味,那只是平行社交中的一种存在罢了,该吃吃该喝喝,除非你对面这个满身毛的哥们惦着把你灌高了去开房。
更何况开发组他们反复重申这款游戏仅仅是为玩家提供各种选择而已,言外之意肯定是你想多了操你大爷老子做了个多牛逼的游戏你却只把目光放在别人家的角色可以和同性滚床单上。
在我一边写这篇文章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游戏算不算艺术。自古以来的艺术作品传达了一种很蛋疼的哲学:美感与性无关。对于我这种大老粗来说,欣赏那些艺术作品中的裸体大妞,英俊小伙,感受的最多的也不是淫秽。
当然,这与我看完艺术装完逼洗涤完蒙尘的心灵,一转身就去猥琐地看《魔力麦克》犯花痴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我只是普通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是个无性的人,我不掺杂自我的概念去审视作者想要传达的美感是哪种性取向。
这概念,有点难以形容。但是如果游戏算艺术作品来诠释的话,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变性人就都有的解释。因为如果只单纯是个游戏,你不会在乎桐生是不是个处男,真岛在监狱有没有被嶋野肛,反正是基佬还是直男,游戏结局终将那样。我们终将选择杀老崔还是灭麦克,杰洛特推两个妹子也只能变孤狼,这也是一种殊途同归。
更多的时候,人物自身性趋向并不能影响游戏剧情本身游玩进程,一旦深入分析,把游戏当艺术作品,性取向会导致一个普通的握手有几百万种玩家进行不同的诠释。我现在还可以说,如果你套用凛小姐这逻辑,去思考莎士比亚的名句“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也会得出老爷子那是无奈地觉得“我真是日了狗我好好的角色让你们胡逼成这个熊样你们脑洞也忒他妈的大了吧。”
如果说《质量效应》的LGBT剧情完全是自由度高的产物,《龙腾世纪》的糖发的就有点过分了,三代打造了专属同性取向的剧情,又基又腐,给了人物成为基佬强有力的背景故事支撑,在震惊之余,让直男玩家对这一群体多了一丝理解。LGBT可能是天生的,但LGBT也是游戏角色,他背后的故事(当然背后不是那个意思!)也应该成为该角色性格成因的一部分。
游戏系列的首席编剧David Gaider自身就是一名同性恋者,在这个问题上他多次表示过不会影响他的创作,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而他谈及了Dorian的设定:“Dorian的性取向反应了他的成长经历,他从小就讨厌自己的祖国。Dorian继承了Tevinter帝国的血脉,虽然他的国家不接受同性恋行为,但是Dorian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性取向。随着矛盾日益剧增,Dorian成为了Tevinter帝国的弃儿,这也是他最终加入‘审判’小队的原因。”
不难想象,那位编剧把所见所得分享出来的时候冒了多大勇气。我一直相信一人一世界,你的世界多大,取决于你的观测程度。就好像在知道凛小姐前,你的世界里只有女流氓、干物女和街头大蜜等特殊女性性格分类,并不知道一个抠脚大妞跟你聊同性恋话题能这么带感。
同理,当你能更好的理解成因时,或许你对世界的认识就更新一层。游戏中给了角色人设以外的解读设定,可以称为第二生命的东西,让他们鲜活的存在于玩家脑中,你对该游戏的投入就会更加具有感情。
当然很可能编剧是同性恋者的话,角色的哀伤能更直击群体痛点,在我目前所有可查资料中,直男玩家给该角色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表同情,表理解。当然也有一些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操两个男人滚床什么的忒他妈可怕了良辰熬不住”之类的,在此不表。《龙腾世纪》做为安利LGBT向的成功案例,利用了玩家投入感情这一特质,通过剧情不温不火的告诉你这GAY的侧面,他也~是~个复杂的动物,嘴上一句带过,心理却一~直~重~复。
圈地自腐这词是我跟一同人圈的妹子学的,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和模拟人生这种调调还挺合适。我在后面的文章里也会说一说迷妹腐女这一粉丝群体给游戏厂商带来的影响。当年我失恋(我总失恋)的时候,消遣寂寥的方式就是在我的世界疯狂挖地道,挖出来岩浆毁灭世界和对着模拟人生造个小人发呆。
模拟人生并没有太多的剧情,简直就像……根本没有。所有的剧情是你自己脑补出来的,这家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全是玩家自己设定的。可能是一个失意的女人搬家来到这个街区,也可以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在这个社区的声色犬马中找回当初教堂中给对方的承诺。当看见自己的小人成功找到真爱并求婚成功时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你发工资逛街时发现Coach小猫包专柜打一折,你还恰好买到了一般。
参与开发《模拟人生》的帕特里克·巴雷特三世本人也是同性恋。该游戏的开发可以说比《合金装备5》还要悲惨,因为EA的《模拟城市》类型太相似,这很可能是一个做出来就被腰斩的游戏。当年的社交网络并不是很发达,这个小团队更没有像小岛工作室那样合理发声的机会。但好处是,因为不重视,很多元素得以生长。
EA对此无动于衷,甚至决定雪藏这款游戏,在当年的宣传片中,甚至对我们只字未提,宁可去播放其它工作室的预告片。
在展会第一天,《模拟人生》团队的两名女工作人员——卡娜·瑞安(Kana Ryan)和克里丝·托蒂尔(Chris Trottier)竟一见钟情了——因为她们看到了两位虚拟角色在婚礼上热吻的景象。接下来发生的、更难以置信的事情是:她们当着全体观众和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并像《模拟人生》中那样互相缠绵起来。就这样,《模拟人生》让那一届的E3目瞪口呆。“甚至可以说,是她们帮《模拟人生》引爆了全场,”巴雷特后来写道:“即使是开发体育游戏的直男,也不会抗拒在游戏中控制两位女同。”
虽然到《模拟人生》到3代才可以进行同性的事实婚姻,并完美的靠“男男生子”避开了同性恋婚姻中代孕等敏感问题,但从一代开始那游戏的类似元素就足够LGBT群体拿着小彩虹旗上街大喊“EA大法好”了。辗转多年时光,随着《模拟人生》的受众变大,与同性恋婚姻得到合法承认,谁还会记得当年的苦痛与挣扎。
我不是个喜欢填坑的人,所以一般一篇文章能说完的话,我绝对不再开一篇说。这话题就是在YY聊起来的时候,一边聊一边查资料继续胡逼时想起来写的,想着太好玩了,我要把自己的发现跟哥几个解释解释才奋笔疾书的。
可这话题太敏感,涉及面打击面未免太广,已经跳脱了我之前写东西那样“这事不能说太细”的模式。想着尽可能的直一些,尽可能的全一点,查阅资料拼大纲就牺牲了好几部《霸王别姬》的时间,已经快赶上我当年大学毕业的参考文献数据量了,所以不得不分段发出来看看情况。
下一章我会说说一些游戏里传言成LGBT现象的争议问题,比如《GTA5》,比如《合金装备》,比如《辐射》等等看上去特别直的游戏里也有的这类现象,对游戏性的影响,人物性格本身容易被误会的部分等等。还有一些纯LGBT类游戏的社会影响分析,你比如那个搓澡,做为直播过这游戏的UP主我觉得我特别有资格好好说说这点事。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