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作为一种技术,几乎是和人类这个种族绑定的。环顾整个地球,可以说所有文明的科技树都有弓箭的分支,甚至从原始人的洞穴岩画中就能找到弓箭手的身影。然而一旦关乎细节,这又是一个人人口中有,又人人心中无的事物。比如很多游戏中对弓箭的设计就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人对这项运动有不少误区。本文将尝试从弓的最初形态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看这件工具发展的脉络,做一些科普尝试,介绍一些技术小结。
弓箭在史前以至于古代都是一个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武器,这个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力的储存与传导通过材料,而非人体自身实现。还是洞穴岩画举例,很多作品中也展示了长矛手或是标枪手,这些武器就属于采用身体传导力。
一张弓总体分为弓身和弓弦,其中弓身从中间到两边大致可以分为弓把,弓板(臂)和弓梢,弓梢上会有固定弓弦的凹槽,称为弦槽;弓弦则有搭箭点,护弦,套环;箭有箭头,箭体,尾羽和箭尾。此为最基本的结构,根据形制的不同,各个部分还会有更加细化的结构。此外,不同社群对特定部位的称呼也不尽一致,比如弦槽,传统文化爱好者可能会管他叫弓弭或者扣子。本文随性而写,不再冗述。
上面配图中展示了一张未上弦的弓,上弦待机的弓和一张拉满的弓。这张弓下弦到上弦,从待机到拉满,整个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弓的原理便是通过拉动弓弦和推动弓把,对弓体施加力以至于形变。这个阶段是储力阶段,射手的拉力与弓体内想要恢复待机形态的力强度一致,方向相反。射手放开弓弦,撒放(阶段),限制弓复位的拉力陡然消失,弓身复位,过程中大多数力通过弓弦传导到箭身上,箭矢射出。但是力的传导并不完全,还会有一些力留在弓弦和弓板上,形成震动,发出特有的声音。至此,我们对弓的部分以及他们的材料有了简单印象:弓身要硬,又要有弹性,主打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弓弦要坚韧,能承受射手强大的拉力,主打能面对弓身肆意的铺张。
这里顺便插播严正警告:不要空放!空拉之后慢慢复位!因为没有箭,空放的话所有的力都会以振动的方式留在弓身上,非常危险。
那既然弓射出去的力约等于我的拉力,我直接仍箭头行不行?弓箭为啥就比标枪高科技了?主要是因为人的手臂除了肌肉、筋腱、骨骼这些机械能结构,还有血管,血管中的血液、淋巴组织、骨髓、关节滑液等维生结构。这些生理结构限制了瞬间出力的效率,因此我们通过拉弓这个比较不需要瞬间爆发的动作把力储存和传导到功能更单一的机械结构里去。除非练过功夫,投掷很难实现将力集中在非常小的点上,并且方向明确。
弓身主要分为两大类,长弓和曲弓。在古代材料学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长弓通过加长的弓身实现更高的储能,经常要做到跟人身高差不多,甚至要高出射手本身。这种弓弓身如此之长,以至于想要拉满弓,上身要前倾做出微微撅屁股的姿势,防止阻碍弓弦进程。
这些欧洲长弓的特色是 one piece,整根木材削切成型。主打一个生产方便,能快速装备大量部队。这样一个战略优势使得长弓在欧洲逐渐流行起来,英格兰为了扩大弓箭手数量,经常有每周抽出半天做长弓训练的地方性政策。很难说这是因为他们精于射击所以培养特殊兵种,还是反而因为射击水平太差才得补课。英格兰长弓本来的初衷并不是一个精确射击的武器,它主打的是箭雨。漫山遍野的弓箭手射出遮天蔽日的箭簇,同时敲击对方高昂的士气和沉睡的心灵。特别是着甲率逐渐提高之后,弓箭手们更多倾向于功能性骚扰。《帝国时代》里的英格兰长弓兵单兵远距离打得还很准,不太现实但还是可能的。可一旦对方移动就打不中,这个挺精髓,好评。
骚扰这一点电子游戏很难体现,最接近的只能是士气系统影响较大的《全面战争》系列。但弓箭手齐射会影响士气在这个系统只是一个数值反馈,高防单位即便在箭雨中待机,只要没有伤亡,士气减少还是很慢的。而实际情况的话,盔甲即便再先进,没有内部空调系统,里面的环境都是很恶劣的。不进行搏杀而只能沐浴箭雨,里面的人烦得要死。
如此看来,罗宾汉用的是长弓却能两箭追尾,确实箭术高强。可到头来罗宾汉终究只是绿林好汉,在主流的骑士小说里,弓箭系角色的背景一言难尽。在那个年代,贵族老爷们怎么能被平民戳死?能活捉的那都是赎金,在战争是常态的中古时代这是一门生意。被流矢所杀,对双方都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把长度缩短,这类弓经常被统称为弧形弓。这两种弓都是岩洞壁画里弓的常见原型。但并不要觉得这种弓就原始落后,之后要谈的材料让这种原始弓形也得到了强化。最近游戏里比较典型的就是《塞尔达传说》,其中大多数都是这种弧形弓,看起来就像是从圆上切下来的一样。当然,切的深浅还是有所区别的。材料单一的前提下,弱弓弧度更大,切圆比较深,强一点的弓弧度就比较小,切圆会比较浅。
这种弓型弓梢如果更加弯曲一点,使弓弦接触弓梢附近的弓体,则称这种弓为反曲弓。区别弧形弓和反曲弓的弓梢,我们拿两张图对比一下比较直观。图中反曲弓与弦槽反向的那个突起物是弦垫,常见于清弓和蒙古弓,它承接弓弦复位。
反曲弓也是一个大家族,非常出名的比如土耳其弓,螃蟹弓,蒙古弓,清弓,小梢弓,韩国弓,林林总总。现代反曲弓还出了可拆卸的功能,上图中最后两张可见。除了形制稍有区别,通常会做成所谓的传统复合弓。这是一个材料学的概念,也是弓箭科技树上比较重要的一级。
如果说弓的科技树上,长弓和曲弓的选择是一个免费的分支,复合材料在弓体上的运用就绝对是得先造科技建筑才能研究的+1攻技术了。在此之前,弓箭采用的是单一材料,通常是一根好木材即可。而一把典型的复合(反)曲弓,外侧用纤维化的筋腱把弓身回拉复位,内侧则有角板协同弓身的木材复位,三种材料之间用熬制的生物胶粘合,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储能。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同材料对温度和湿度,以及高频率重复动作的耐受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弓在外面包蟒皮和牛羊皮的情况,不光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传统复合弓是一个需要精心护理的宝贝,而且只要真正在使用,很难拿来能当传家宝。
近些年来,这些传统形制的弓有了一次进一步的科技树选项。玻璃纤维取代生物材料,更轻,更耐用,以及作为工业而非手工制品,更便宜。
不论是单弓还是复合弓,弓身的材质绝对是重中之重。木材的选用至少要做到笔直。艾克曼的《歌德回忆录》里,作为博物爱好者的歌德给艾克曼介绍弓箭制作时用了“屠宰”这个词。不排除我看的是翻译本,德文本身另有意思。歌德这里的解释是一根圆木,要能用斧子从头到脚顺着木纤维劈开的木材而不偏,才能做弓箭。
国内也有这样文本,记得似乎是中学语文选读课本里的故事。说有一天,李世民观赏了一位神射手的表演,拿来自己珍藏的弓给他看。后者试射几发后说,唐王的弓工艺本身很好,可惜纹路不太直,射出去的箭就落不到一个点。李世民惊叹,自己以弓箭夺取天下却不知道这么个知识。在座读者如果还在念书,考试出阅读理解的意思是李世民为王又是专家也有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谦虚!要赞美这个品质!中心思想的总结不要跑偏!
当然也并不是任何木材拿来削切成弓都一样的。当年玩《暗黑破坏神II》里面打出一把紫杉弓。为什么是紫杉呢?这里就涉及到复合弓实现的另一种方式了。紫杉木心和接近皮质的地方木质不同,但又浑然一体,是天然的复合材料。其木心韧性极佳,皮质坚硬有力,简直就是为弓箭而生的。
人类在科技树上点到这里,制作出来的弓杀伤力已经很高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拿到一张好弓就能转职了,好弓那都是有使用需求的。“魂系列”里一张好弓除了敏捷,还要力量。弓毕竟只是储力和传导,射手必须足够强大以驾驭那些筋角力木,才能让箭以最大出力成杀。
如何衡量一张弓的力量要求呢?好办,拿拉力计测一下拉满弓所需要的力即可。但是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并没有说 “黄汉升善射,使一张4853焦耳养由弓”。弓箭活动中,这个力以对应的重量为单位,现代通常以磅计。这是一个习惯法,平常射箭的人对自己顺手的磅数是有概念的。久而久之,磅数成了一种直观上的印象,除非到了竞技体育那种根据选手Build极致调试,不然只要用的顺手,它就是个数。
15磅及以下是对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磅数,初学通常会用20磅练习动作,成年男子射手30磅到70磅都有,100磅很厉害,但对现代来说基本是个噱头。黄忠自称能开三石之弓,那是个什么水平呢?汉代一斤约合现在258克,30斤一钧,4钧一石。三石=(3x4x30x258)/1000=92.88公斤。约205磅,约912焦耳/米。刚才每克形成4853焦耳推力那是TNT。
以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弓如何以形制和材料提升自己的储力。这个储力则需要通过推进弓身中部的同时抽拉两侧弓梢,而这个工作就由弓弦来实现。
弓的蓄力原理时提到弓弦要有韧度,究竟有多韧呢?韧到可以承受黄汉升连续拉开三石而不断,韧到吴三桂可以用弓弦勒死明永历帝。还有搞噱头的末日生存弓,弓弦甚至是金属丝绞出来的。副标题两句也是这个理儿,不懂柔韧的事物容易受伤,从来如此。
即便是金属丝,那也是类似的工艺。从简单的麻绳到生物制品(毛发,皮草或筋腱),再到现代的混合尼龙弓弦,Spectra线材或者大力马(渔猎不分家),基本的原理都是将材料处理成纤维状,之后根据需要缠绕。长弓比较流行的传统样式是弗莱明双色股,但这种样式一是没必要非得双色,二是没必要只能长弓。另一种是循回法,现代竞技弓多用这种缠法,以及,现在的材料已经非常坚韧,传统弓也可以采用循回法了。这里就直接打破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有的成见,弓弦并不是单一一根非常强韧的线,而是非常多线材缠绞而成的。比较原始的麻草弦,每根纤维甚至不到一尺长。
弗莱明双股取两对数根线材分别打蜡,单股逆时针绞,双股顺时针绞。这种缠线的好处是即便线材本身韧性一般,也能依靠缠绞提高总体强度。循回法则是一根线材在两根立柱上来回往复,以此实现弓弦以多根线材缠绕的状态。它的好处是弓弦比较轻便。
最后成型的弓弦应该有多少根线材,主要的限制条件是弓体的磅数。而线材的长度,主要是根据弓体下弦状态下弦槽之间距离决定。弗莱明因为缠绞会缩短线材,所以备线的时候反而要比弦槽长度略长。至于具体的计算,本文作为基础就不谈了。而且非常建议新人在弓箭馆请专人制作!弓弦强度不足或者尺寸不对会对弓体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
弓弦线材缠绕完毕后还有两个程序,制作弓弦尾的套环和护弦。套环和套环护弦经常前后脚紧接着做,但弓弦中段搭箭点附近的护弦通常是最后制作的。套环是保证弓弦和弓体相对位置的重要部分,而护弦的目的是保护弓弦来自弓体,弦垫以及射手本身的摩擦和撞击。因此,他们的形制是根据弓形本身走的。反曲弓和弓板接触长,弦尾护弦就长一点。蒙古弓,清弓弓弦包垄弓梢从弦槽到弦垫的位置,因此套环要做大,相应护弦也要长。
最后,中间的护弦上通常都会做一个搭箭点。搭箭点的方式各异,它的目的是让箭尾每次都能搭载在同一个位置上,从而让三点一线的瞄准能稳定延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在箭尾接触点上方咬一个金属环,如图中所示。
一根实用的弓弦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您感兴趣搜了一些图片,就经常会看见这种东西:
毛茸茸的那个特别萌,而且他的材料也特别萌,我用得比较多的是兔子的毛皮……我女儿有段时间深以为憾。这其实是一个消音器,本身是最后那张条带状,在弓弦中间几根线材之间缠绕形成。它的原理是在弓弦复位后因为毛皮在线材中的缠绕减弱弓弦的震动。之所以要用它,是因为箭肯定达不到音速。狩猎场景下如果没有消音器,弓弦振动的“嘣”一声会比箭先被猎物接收,即便没有跑掉,浑身一抖,箭也击不中原来瞄准的地方。而跑路很久的动物肌肉充血锁死在纤维里,肉就不好吃了。
狩猎环境的话建议一定要多带一根备用弦,即便不是狩猎也最好备一根。《幽灵公主》里阿斯卡达电影刚开始就断了根弦,吉普力还专门做了上弦的画面,表现出了他的老练。你看,在老练猎人和萌新宝宝之间只差一根备用弦。
另一个在游戏中被大大简化的系统就是箭。在游戏中,比如《黑暗之魂III》,里面的箭都自带金箍棒属性,可大可小。不论你拿的是长弓还是短弓,拉距是多少,战技的动作有什么变化,里面的箭自适配相应长度。
没错,根据不同的弓,不同的射手,甚至射手不同的姿势,都要准备不同长度的箭。上一段我们提到了一个词,拉距。它表述的是一个射手拉弓到自己最佳射击位置(拉满)时前手和后手的距离。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伸开双臂呈十字形并测量指尖到指尖的臂展,然后除以2.5。这也给箭的长度提供了依据,箭身全长当然要超过这个距离,并以箭尖和少量箭身伸出前手(或箭台)为佳。
前端伸出少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箭体在弓的蓄力系统内。伸出去的越多,不稳定的质量越大,对准确度自然有更大影响。此外还能帮助射手完成动作,什么时候箭快到所述位置了,那基本离最佳射击姿势就不远了。
正好说到伸出来这部分,箭头是个非常好的历史话题。最早的箭头可能只是把箭身头部削尖,顶多拿火碳化变硬。这部分我们只能猜测,因为实物肯定已经降解了。但后来的箭头我们是知道的,有石质和骨质的。特别是石质箭头,曾经出现过黑曜石箭头。各位可以去机组成员@螳螂在后 的主页去看看。博物馆里也有很多早期心理战的流镝箭头,还有课本里少不了的火箭。流镝现在还在用,内蒙古射箭会用钝头流镝射套环靶。欢迎来内蒙古。
掐头去尾,先说箭尾和尾羽。箭尾是给一些完全不了解的朋友科普的,一支箭的屁屁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有一个和弓弦对接的卡口。在传统材料中它通常是简单凹进去的形状,在现代材料下通常是塑料的,他能恰如其分地咬住弓弦。除非设发射出去或者自己去拔,不然箭尾会至少保持在弦上。而这种塑料箭尾通常是套在一个箭身尾部的金属钉上。靶场里一支箭正中前一支箭的屁屁打坏箭尾的情况叫做爆钉。
然后是这个尾羽,有真羽和塑料两种。两者都是胶粘处理,一支箭会有三片羽,其中两片同色一片异色。我们通常把异色羽朝外,动作部分细说。而说到这个真羽,自然不是所有鸟都适合做箭羽啦。通过观察并结合弓箭的特性我们能得出结论,越是大型,滑翔能力好的鸟,其翅膀上飞羽的气动效果最好,以及也更耐用。通常采用最结实的羽毛从羽根劈开,一根羽毛做两片尾羽。羽毛在羽尖部分比较脆弱,剪掉,剩下的部分就是尾羽的末端。另一边保留羽根,将羽毛垂直于箭身粘和完毕后像护弦一样缠绕线圈或胶带,减慢老化以及老化之后可能会被未被注意到的翘起尾羽扎伤。这里我们不穷尽讲各种尾羽的例子,他们本身有两种潮流。留整片羽的短尾,以及用尾翎毛的箭箭羽不宽,但分布非常长。
影响一支箭与弓和谐程度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箭身材质了。箭身现在常用的材料有木,竹,铝以及碳纤维。经过了弓体材质部分您当然马上就能理解,木和竹自然也是根据物种有所优劣。传统箭的话自然在其中选择之后做一部分处理即可,但对于铝,碳箭来说可以操作的范围就太大了。特别是铝箭,大佬甚至可以通过打薄箭身厚度对箭进行微调。
那么作为萌新宝宝应该选择什么箭呢?我建议纯碳素箭。竹,木,混碳都相对比较脆弱,练习强度上去之后很容易断。铝箭是大佬的装备,弯了也能用设备调直,但那个设备咱们就别考虑了。最好就还是去射箭馆找大佬,或者买弓的渠道,告知对方自己弓的磅数和自己的拉距以及想要的材料,让对方帮你选箭头,算长度,挑挠度。
但咱们这个知识基础知识,你知道箭也有很多讲究就行了。一套好的箭,甚至会比你的弓还要贵。好多游戏里你有一张弓,箭就无限,或者很便宜就一大堆了。大错特错。私以为这和游戏发展的高潮在欧美有关。如前面所述,西方人的祖宗们对弓箭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的认知里,英雄的武器从来不是弓箭。战略游戏里的弓箭手通常都是初级和过渡兵种,动作游戏里不给弓和箭加点魔法也打不出伤害。而这个魔法通常都是弓上面的,很少有游戏正确地把箭作为魔法的载体。最近的“野炊”,“王泪”这一点做的很贴切,我是很欣慰的。
材料学发展到今天运用到箭上会倾向于铝和碳纤维,因为两者自身轻而坚韧,且有很好的弹性。坚韧我们懂,毕竟205磅的瞬间推动力在那儿。那这个弹性又是什么鬼?
如果各位去看奥运会的射箭比赛,慢动作的时候肯定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画面。箭射出之后并不是笔直飞向他所追求的靶心,而是像一条蛇一样摇摆前进。材料工程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挠度,它是用来衡量结构单元受外力下的“相对位置变化量”,或称为“变形量”的计量单位。放在一支箭上,他表述的是这支箭在发射它的弓的外力下以什么样的幅度向目标蛇行,并且我们直接采用挠度作为一支箭变形量的计量单位。
观测到现象然后我们去寻求本质,原本笔直的箭,为什么要蛇行呢?是社会的堕落,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了解弓箭手悖论。我们知道,瞄准的奥义很简单,三点一线。只要保证箭在弓弦撒放后的进动方向,且该方向的射线延长线与靶心相交即可。但是大家想想,弓弦的进动方向上,是不是有个东西呀?
谜题解开了。在205磅强大推动力的作用下,箭的动势顺着弓弦复位过程的延长线行进,箭身后续部分与该延长线上的阻碍物——弓身——摩擦并形成形变。箭的蛇形轨迹就是箭身通过形变维持动势方向的结果。
然而也并不是挠度约高越好。箭的挠度要和弓的磅数相配,以及如果再细一点,也要考虑箭的长度和箭头的重量。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参照磅数-挠度表,比如下面这个。我们忽略里面那个电话,下面的注解中有提到该表是箭头100克为前提的。
弓箭手悖论的“发现”,给了精确射手们进一步精进的指导方向。先继续说箭相关的方法。我们知道箭会蛇行,那它岂不就和阿波连同学一样测不准了么?非也!还是之前所说的挠度,只要我们让所有箭都是一个挠度,那么它们摇摆的变形量一致,射手就可以更加精确预计他们的落点。
这在碳纤维和铝制箭这种工业产品上很好把握,而竹木箭就只能尽量一块大材料做出来几支然后逐个测试。而且竹木更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所以箭囊在古代是非常必要的存在。所以像是游戏里那种捡起来箭就能用的情况……精确射击是不太可行的。
另一种减小弓箭手悖论的方法就直观多了。弓把不是碍事吗?那就在弓把上挖个洞不就好了?这个思路得以实现,还是得等材料学的发展。
现在看一眼奥运会的弓,现代竞技反曲弓,我们可以注意到弓把是金属质的。只有当弓把本身强度得到保障之后,挖一个尽量向中心的缺口才能实现。下图我们看到,射手的箭搭在弓把内侧的缺口叫箭台。顾名思义,搭放箭的台子。不过,箭台只能最大限度减小弓箭手悖论的影响,而不能杜绝。射箭就是这么个运动,简单目标的达成需要克服各种不完美。
箭台并不是金属弓把独有。现代木质弓的材料已经翻新,多层木质压合技术的成熟使得弓把强度提高,一把复合木质的弓上做一个缺口已经不算大逆不道了。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美猎”,美式猎弓,就是传统反曲复合弓形的现代化改造。它用不同材质的木材压制成复合弓板,并在压制的弓把上挖出缺口做箭台。在美国,如果你说传统弓,老美通常会默认你说的是美猎。
美式猎弓非常适合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张弓。他在保持弓箭原本野性的同时,吸收采用了历代弓箭的优点,并以现代化的材料和工艺制作。容易上手,耐用,适当调整后还能在上面做很多改装。非常符合现代美洲风土。
我们也可以用风土这种视角来看欧洲和亚洲为什么会在科技树上点不同的方向。欧洲的爵爷们崇尚身先士卒的勇气,华美昂贵的装备和只有他们那种有闲阶级才能练就的武艺。特别是当骑射战术被他们阿拉伯,蒙古和土耳其的敌人熟练运用时,他们对自己武艺的傲慢和对敌人技战术的偏见,使得弓在体面社会登不了大雅之堂。之前说长弓的定位是集群兵种,重点是容易征召,方便遣散,说白了就是这种毁道行的事儿你们老百姓去干。
而在中亚以部族为单位的社会中,爵爷被尊重的更多是他们的老谋深算和财富。特别是马在中亚平原的重要地位,使得短弓这种非常具有效率的武器被更广大的阶级所使用和推广。早在欧洲人以希腊罗马为文明之光时,波斯的弓箭手们就曾经教过他们做人。亚洲其他地区也都注重这种效率,武士水平高低中必然有射术。甚至在文人之中,射礼作为一种礼仪和娱乐也是重要一环。
那么说到这里,可以提出弓箭谱系里的奇葩:和弓了。日本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上下弓板长度不同,对于强迫症来说挺难接受的。《怪物猎人》系列里面的弓全都这样,猜猜这游戏我用啥武器?古日本是一个武士社会,武士道对绳命的看法和欧洲老爷们的骑士精神不太一样。用尽全力杀死对手,也是一种尊敬。弓作为大杀器自然也是武士大人们的必备技能。金川义元的名号本身就是东海道第一弓取,对弓箭的重视可见一斑。
然而北海道畜牧业还没有像今天这般发达的时候,复合材料弓这个科技树很难点。要思变!改良长弓!威力要大,储能的弓身就要长。然而过去的人个子不高,仙台出身的伊达政宗身高也才一米五九,这之前的人恐怕连这个水平都达不到。因此,加长弓身但又不阻碍射手操作,下弓板没有多少余地的同时,天空就是我发展的极限。而这个设计甚至能满足武士要骑马的需求,于是这个改革从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广泛推广到武士当中后逐渐流行起来。
而至于材料,和弓并没有放弃复合材料,而是另辟蹊径,采用竹子和木头两种材料制作。配合剑走偏锋的形制设计,和弓成了一件威力非常强大的武器。然后网上还有一个说法是日本气候潮湿,复合弓的生物胶容易剥落。怎么说呢……你给我解释一下内蒙古风湿病专科这么多,为啥用的一手好弓箭再说。
苇名一心掏出了手铳,这可比他儿子那张弓好使多了。弓箭手不再是战场上的战术单位,礼仪,娱乐和竞技的功能正逐渐成为弓箭手的日常。对于弓的样貌来说也产生了强烈影响,射速和强度不再是重要的指标,用尽手段命中目标才是。
射击的要义是三点一线,而持续命中的要义则是如何 长久维持这个三点一线体系 。步枪相对弓箭更好训练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这个体系中两点的相对位置非常牢固,而相对地,影响弓箭手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即便用尽办法,射手还要面对自己肌肉和筋腱的影响以及呼吸带来的晃动。现代竞技弓就是顺着这个体系和思路进化到现在的形态。通过加装了各种辅助设备,尽量帮助我们减少这些影响,并提高准确度。
竞技反曲弓最抢眼的应该就是前面这个长长延伸出来的结构了。这个结构是平衡杆,它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弓的位置。它所矫正的是弓的晃动和倾斜。由于我们不是星际争霸里的普罗托斯人,做不到用手的这种握持弓身,因此我们拉弓的时候,拉弓的后手是略高于推弓的前手的。如此一来,弓便有一种向上抬的倾向。而通过在弓身上延长并在远端增加配重,则远端的重物倾向于将弓的对敌面向下压。如果不使用配重,则射手需要用自己的身体结构,特别是前后手的肌肉进行微调。而这个微调所产生的差异,距离越远越明显。
弓的另一个倾斜方向是偏离与地面垂直并形成角度。会有人说那《上古卷轴天际》里不就是倾斜的么?那个是游戏里为了让玩家有更好的视野设计的。长久维持三点一线并且减小箭的影响,则弓身与地面垂直为最佳。这个长杆旁边伸出来斜方向向后的两根便是帮助维持这个垂直的。相信很多读者都玩儿过下图册中那个金雕平衡的玩具,这两根平衡杆的原理和他一样,通过把配重放在远离弓身并垂直且低于它的两端,弓在射手的前手变成了一个“不倒翁”,射手只要在拉弓的同时尽量保持虎口上这个“不倒翁”的原本姿势即可,从而减小了肌肉的负担和影响。
这个平衡杆的长度,配重的重量,都是因人和弓而异的,我们只要知道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配比便可。之后我们要看一下下面这个图册里的的设备:
前面一直再提竞技反曲弓尝试减少射箭时肌肉对弓的影响。因此,射箭过程中握弓的前手实际上并不是握,而是推。那放箭之后很容易想到,弓会随着惯性向前脱手。于是便有了护绳,它轻缠于拇指和食指之间,在弓脱手后阻挡弓的进路,并出现比赛中那个很帅的弓下坠动作。
前手推,后手就要拉。于是后手就有了护指。图中这个护指很直观,拇指架在上面的横片,中间三指握在皮革上,小指勾在半月片上。不过这个放拇指和小指的结构不是所有人都用,根据各自习惯而不同。这个中间三指的皮革有两层,和手接触那层柔软,和弓弦接触那层柔韧。中学物理应该就有,这是把弓弦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增加,减小压强,保护手指,另一方面是让撒放动作更干脆。这个形状也和直观表现了后手和箭的关系,食指在箭尾上方,中指和无名指在箭尾下方。而护指的这个缝就是留给箭的,也就是搭箭点位置。
都是护字辈的就简单说一下护臂,这个是防止弓弦复位后打到你手臂,给你留下好几天的淤青和疼痛的。图中有体验课这种全臂保护的,也有专业运动员这种极限的。动作好的话不太会受伤。
最后这个东西是这个前推后拉体系中一个可选设备。我们一直说三点一线,瞄具在前手,那后手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就很关键。这个叫吻珠的设备就是一个可选道具。因为我们知道搭箭点不会动,然后我的手因为护指的缝与之对其,只要我的后手每次位置一样便可。这个辅助道具的作用就是进一步明确这一点,通过每次拉弓都让这个吻珠落在嘴唇之间的同一个位置,我便可以确实知道,后手位置正确了。嘴唇对位置和压力都很敏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介绍完前推后拉体系中维持弓箭和射手姿势的小设备之后,再来看看前手的设备:
响片准确的说也还是维持推拉体系位置的工具。搭箭时箭在插入箭台,弓身和响片触发之间,拉弓瞄准时因为箭还在阻碍触发器,无事发生。直到箭头到达预定位置,射手拉弓的动作到达最佳位置,也就是拉满弓,响片因为中间不再有箭身阻碍而复位,发出声响提醒射手,可以进行撒放。
箭台我们就不多说了,它通过形成一个V槽保证三点一线系统的中点维持原地。此外,竞技反曲弓采用塑片箭羽,不像真羽一样柔软,因此箭台也尽量减少箭羽摩擦产生的影响。
最后是这个瞄具,竞技反曲弓采用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瞄具系统。长杆标尺调节距离,竖直标尺调节高低,连带准星的标尺调节左右。三点一线系统中,竞技反曲弓的目标点不动,我们之前提到的推拉系统和他们的辅助设备基本固定了后手点的位置。
当你练习一段时间,箭的落点非常接近之后就可以调试了。然而与传统弓直接观测箭与目标的关系不同, 这个瞄具本身并不是三点一线的中点,而是调整中点的一个观测器 。我们现在将瞄具与靶心对准并撒放,观察落点结果。
因为瞄具本身的观测器属性,如果这一发射高了,准星应当调高,下压弓的对敌面;如果这一发向左偏,准星应当向左调,让弓的对敌面向右移。我们称之为“追着落点走”,和采用本能瞄准的传统弓是完全不同的体系。
至此,竞技反曲弓为什么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应该有一个大致了解了。而在此之上,还有机械效率更高的现代复合弓。这个弓吧,我没玩儿过,也就不班门弄斧了。简单说一下它更加先进的地方。
首先它通过滑轮机构达成弓板的形变,弓板可以采用更加坚韧的材料,从而实现比竞技反曲弓更大的储力。并且因为整体材料更加先进,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也更小了。并且相对于此前的弓种拉弓需要持续用力维持,现代复合弓拉满之后维持用力陡降。60磅的弓在拉满之后的维持用力大概只有15磅。这种弓因为采用机械结构储力效率更高,弓弦复位更凶猛,需要专门的撒放器。它的箭台也很高级,通过与弓板或弓弦相连,箭台可以在箭明确动势方向之后落下,进一步拜托箭羽摩擦的问题。以及最后在瞄具上,现代复合弓有水平仪,十字准星以及倍透镜可用,并在弓弦上有窥孔和透镜,极致提升三点一线的精确度,非常强悍!
现代复合弓的设备我是真不懂,谁懂的话请一定告诉我描述是否准确。以及,也求一篇文章吧。
提丰二技能动作好帅!想起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我好爱她!国际服什么时候上?!提丰这把魔改的现代复合弓,除了加入一些源石技艺外,各种弓的动作差别不大。二技能这个特别飒的动作熟练之后可以尝试,这里我们先从基本动作开始。
如果你是右撇子,则左手持弓,为前手;右手持箭、拉弓弦,为后手。左撇子则相反。
我们以上图安山选手为例。作为右撇子,安山选手左手为前手,右手为后手。她的后手小臂与箭完美地形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左臂,以及左肩到右肘,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非常理想的姿态示范。趁着我们还在楼上提一句,由于这个理想三角形的存在,我们通常将箭搭在左侧称为内侧,而将箭搭在右侧称为外侧。说内外侧的一个好处是不论射手的前手是哪一只,内外侧关系都是对等的。
继续向安山选手学习,首先,射手侧面向目标,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搭箭尾于弓弦搭箭点,箭身搭在前手或箭台。其次,前手推弓,后手拉弓,拉弓过程中进行瞄准。再次,后手拉弓至拉满,确认瞄准,撒放。最后,前手甩弓泄力。
先说搭箭。通常箭有三片尾羽,其中一片的颜色会与其他不同。塑料羽片的箭会把这一片朝弓把的相反方向。但真羽箭的话大可不必这么讲究,真羽能屈能伸,和弓把的摩擦几乎不会影响轨迹。
光看的话可能不会想到,但如果你下班的时候突然被项目经理叫走去射箭,拿到没有箭台的传统弓后第一个问题可能是:这箭搭哪边?
在线等,挺急的。然后各种传统弓爱好者给你支招,然后互相攻击。你发现基本上争论的点是搭什么方向配什么后手姿势。这里我只能再次和稀泥,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射法都有,怎样配的方式都能找到文本和绘画佐证。这里我简单提几种后手方法,再说说我的建议。
首先你会看到两种大分类:地中海式和蒙古式。地中海式的特色是用中间三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拉弦。通常搭箭在内侧,或左侧。这也是之前介绍竞技反曲弓时一脉相承下来的射法。蒙古式的特色是用拇指勾弦,食指第二关节扣住拇指盖拉弦。通常搭箭在外侧,或右侧。这种射法通常需要扳指,材料形状不一而足。两种射法都有各自的变化,手指的使用也不尽统一。
地中海射法有两种变招,有竞技弓一样一上两下的,也有三指全部在搭箭点以下的。这两种射法个人感觉差别不大,选自己喜欢的来即可。英国的糟糕手势是竖起食指和中指,手背向对方,效果和竖中指一样。这是英法战争期间法国人俘虏英国弓箭手,为了让他们不能继续成为战力,释放的时候会切掉这两根手指。此后英国弓箭手都以此手势示威,结合之前说过弓箭手都是贫下中农,直到现在这个手势都很有群众基础。以及好多人现在拍照就这个姿势,不止一次看见英国人看见这么照相的人一脸震惊。
地中海射法前手的搭箭点并不一定是内侧,有不少壁画和抄本绘画中包括了搭箭在外侧的图画。虽然我们见过不少画家没见过一种动物结果画出来非常奇怪的情况,然而在战争是常态的中世纪,观察弓箭手的机会要比那些动物多得多,画师应该对这些武器的使用多少有点概念。
对于蒙古式射法,大多数食指扣住拇指形成闭环之外,还有多种诸如食指搭在箭身上,中指和拇指相扣;食指和中指都于拇指相扣;食指与拇指指尖相扣等等。和可能因为拇指钩住之后只要形成闭环便可,其他几个手指就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买了拉尔斯·安德森提到的阿拉伯射术精要,里面介绍后手勾弦法的时候采用了阿拉伯数字手势。他们除了1-9,10-90也有相应的手势,也就是一只手可以用一两个手势表达1-100。案卷中提到了四种后手法,都用这个数组系统表示手势。
很少见到蒙古射法将箭搭在内侧。为了要说明其中原因,这里我们要引入另一个物理概念,扭矩。
扭矩是使物体发生转动的一种力矩。我们这里就当成是一种沿轴线旋转的力即可。当我们以地中海式拉弦时,如果我们从上往下观测,那我们的手就对弓弦产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力。而因为箭是箭尾卡在弓弦上的,因此箭也产生了顺时针的偏转倾向。这时,我们前手将箭搭在内侧,或左侧,顺时针的偏转力便会将箭按在弓身上,方便我们把握。这也是为什么西式现代弓大多将缺口开在内侧。
而此时如果我们使用地中海三指式却把箭搭在前手外侧,或右侧,顺时针力矩会使箭产生离开弓身的倾向。如果我们前手没有其他动作去阻挡,非常容易发生拉弓的同时箭离开前手掉落的情况。
但这并不表示中世纪的画师们肯定就错了。弓箭搭在外侧的一个好处是装填快。由于前手持弓不会改变,撒放后取箭和搭箭都是后手的工作。而后手位于外侧,最快的装填方式便是搭在外侧了。
同理,蒙古式射法,后手产生的扭矩是逆时针的,因此将箭搭在外侧,力矩使箭产生靠近弓身的倾向更方便操作。由于这种方式在外侧搭箭方便装填的同时有较好的稳定性,也是诸多速射爱好者偏爱的射法。也因此,蒙古式搭箭于外已成大势所趋。舍此大道而求小技,何益之有哉?
但过去箭尾并不一定像现在的塑料箭尾是精确卡进弓弦的啊?这个并不影响,箭尾较松,则需要后手扶持。而扶持的手本身产生了这个力矩,自然不能免俗。
这里我要拿《塞尔达传说》做一个反例。请看下图是《荒野之息》的宣传图,林克这里用的是一种非常奇葩的射法。先不说这种食指勾弦法对弓弦施加的横向扭矩会产生什么影响,假如他改成更合理的反手地中海,则它可以产生如蒙古式一样的逆时针力矩,但此处林克将箭搭在内侧,逆时针力矩使箭有离开弓身的倾向,实际上不利于控制。之前那个奇葩射法一概。而且这个问题到了《王国之泪》也没改。
掌握了扭矩,我们以后学到或看到其他射法也能自己做出评估。而这里就可以借着扭矩谈谈动作方面的其他事项了。我们先说了手,现在说说手臂。
我们先留在从上向下观察的太空舱不要下来,观察一个弓箭手拉弓。我们会发现射手的身体不动,后手手肘做了一个近似于弧形的顺时针(左利手逆时针)的动作,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力矩有点相似。此时我们再观察以下是什么力在牵引这个手肘,就会发现主要的源头并不是二头肌三头肌,不是三角肌,而是斜方肌和背阔肌。这也是很多人练习时的误区。
人体运动里有个概念叫肩躬节律,肩臂运动中肩胛骨和锁骨的位置随着移动有很复杂的拉动关系。而拉弓时后手臂的动作想要拉满,就需要肩躬节律可以提供的更多空间。否则只用大臂牵引,肩头不能参与到动作中来,原本可以靠自身骨骼结构达到的省力姿势非得用肌肉维持,就对精确度影响很大了。光说很难纠正,理解不了的话要实际找大佬们帮你看。必要的时候上手按着你的肌肉,或者让你按着他们的肌肉去理解一下。
现在我们可以从观察仓下来了。横向来看射手,后手臂的运动手肘不宜过高。刚开始的时候大佬们跟我说手肘放低,我就很难做到。后来做到了,其实就是用错误的动作拉弓累了,精疲力竭的时候孤注一掷,硬生生把斜方肌和背阔肌用上了。手肘运动过高很可能就是肩躬节律没有到位,如果有类似问题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我们回到被项目经理拉到弓箭馆的你,找到这篇文章之后的你领悟了肩躬节律,然后就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以前拉弓只能拉到嘴角,现在懂了之后我都能拉到耳朵后面了,后手到底拉到哪里合适?
不同的形制会有不同的答案。竞技反曲弓通常会拉到下巴,美式猎弓会拉到嘴角或眼角。传统弓则根据弓形,根据情况可以拉到眼角(小拉距),脸颊(中拉距)和耳后(大拉距)。这其中拉弦过耳是蒙满传统射法,只为与后来美猎等西式弓习惯传来之后弦不过脸颊做区分才有的小拉距与大拉距一说。
说完了后手,咱们再说前手。前手也有省力的办法,那就是利用你的骨骼机构作为支撑。刚才林克的错误示范依然有效,可以看到他的前臂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稍微有些弯曲的。这说明他在用前臂的肌肉努力调节前手的位置。而一旦涉及到肌肉用力维持,那就一定不是稳定的维持。
前手的小臂于大臂应当成一条直线,除非您手肘出现过骨折,否则这里要达到手臂完全展开。做个俯卧撑,甚至倒立,撑的部分你就是在用骨骼结构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而非肌肉。同理,大臂与肩胛骨也要呈一条直线,否则就是在用二三头肌和三角肌在维持。姿势错误的特征是耸肩,如果您前手耸肩,还特别累,多半就是这个原因。
然后竞技反曲弓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护具叫护臂,防止弓弦打手臂的。我以前也老打,护臂还换了个牛皮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大佬看我射箭然后说:“你是不是不会翻肘啊?”
图中可见,自然推弓的时候,肘关节内侧面朝上,翻肘就是要让这个肘关节面向弓。这是一个特别优雅的技巧,之前提到拉弦手略高于握弓手会形成弓向上抬的趋势,这个趋势在肘关节内侧向上的时候还挺容易崩坏姿势的,因为其实还是在暗暗使劲。这一翻肘,首先肘关节暴露在弓弦复位路径的可能性小了,其次是骨骼结构的机械效率更高了。谢谢教我翻肘的姐姐。
手,以至臂,以至于肩,以至于肩躬节律,上半身的机械构造差不多了,接下来是瞄准。竞技反曲弓部分已经讲了瞄具的使用,现代复合弓更是K98一样的存在。剩下的就是没有瞄具的传统弓了。
在开始前还有一个小测验可以做。睁开双眼,双手比心,然后把远处一个姑娘放在中心的尖尖上。然后保持手和头都不动,轮流用单眼观察。只要那个姑娘没动,单眼观察时还在中心尖尖上的就是你的主眼,另一个产生偏差的是副眼。
如果你的右眼是主眼,且是右撇子,则可以睁着双眼瞄准。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样,手是右撇子但却是左眼主眼,平时练习就得闭上左眼了。不过也有好处,换手、换方向几乎不需要适应。我有次右手拇指受伤换左手拉弓,毫无障碍。
瞄准的方法很多,大多结合自己的射法。如果是后手拉至眼角,则可以直接用眼观瞄箭身的延长线,慢慢调试。如果是后手拉至嘴角,利用箭头为参照物进行观瞄。如果后手拉至脸颊,之前的两种自选。
然后就是在这个参照系里大量练习,而且同样的弓和箭,不同距离参照系也会有所改变,也要大量练习。之后基本上就可以不观测箭的位置了。首先因为你的动作已经定型了,基本做到了相对稳定的三点一线体系中自己的两点。其次是长时间的练习之后,自己会对箭的落点有预判,这个就有点玄学了。咱也没能力谈大脑的运算方式,你就知道大佬们脑中能自成红点就行。
洋洋洒洒一大堆,也并没有觉得把该说的都说明白了。原本想把速射和骑射也谈一谈,但完稿之后一看,啰啰嗦嗦语焉不详,恐怕已经让读者们中途离席了。抛砖引玉,没谈好,没聊到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指正。
在机核介绍射箭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但和国际象棋那种在线上就能体验乐趣并且试图精进不同,作为一个带着6岁孩子的人,能过射箭的机会已经凤毛麟角。那不如就开始写文安利吧!给这些天天在各种游戏里和弓箭打交道的家伙一点现实震撼!
弓箭从帮助人类果腹,到成为斗争工具,再到成为礼仪,娱乐和竞技,见证并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每个阶段。房龙有云,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是丰富的,是无私的,而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研究这些自然的规则。我们从弓箭中得到的亲切感并不只是浸淫在它所代表的辉煌过去,而是人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中,利用宇宙的知识,克服各种困难,接受各种不完美,而最终达成目标的精神。
当智人的第一个弓箭手,经历了无数挫败之后第一次射中了目标,他狂喜,他飞奔,他兴奋地呼嚎。
评论区
共 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