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波特一直是一战空战史上避不开的飞机生产商。纽波特小巧灵动的产品帮助协约国终结了“福克灾难”(纽波特11),其特有的“一翼半”布局也间接成就了交战双方的不少经典之作(协约国方的马基M.5和同盟国的信天翁D.III、法尔兹D.III等)和一众王牌飞行员(查尔斯·南杰赛、比利·毕肖普等)。在我心中,纽波特的单座双翼战斗机们在一战中的地位丝毫不逊战争前期的福克E系列和战争后期的索普维斯动物园成员们(故我对战地1中没有出现纽波特的任何一款产品而感到耿耿于怀)。而更另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一百年前有一位被法国人唤作“艾蒂尼·朱”的中国人——朱斌侯驾驶着纽波特的战斗机穿梭于西线的天空中,凭自己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夺得了王牌飞行员的名誉。航空史学家吴余德评价道:“他在一场不属于中国人的战争中,向具有种族优越感的白种人面前证明:中国人并不是只能作苦力、挖战壕,中国人同样能够操控精密机械,创下佳绩。”于此,我决定制作一架朱斌侯的座机,以纪念这位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王牌飞行员。
本次采用的涂装为1916年7月,朱斌侯于第37飞行中队的纽波特17早期型涂装。
比例方面我仍选用1/90,因为我有比例强迫症——从2016年至今的自制模型我都选用了1/90这个小巧的比例。由于纽波特17诞生时航空工业已跨越了襁褓时期,其机身布局已不是布莱里奥11那种机身桁架暴露在外的原始状态。故用料方面我选用了200g白卡纸作为机身的主体,1mm/100g/70g等规格的纸和白胶、固体胶、502瞬间胶等为辅。
接下来,绘制三视图。纽波特17的名声还是非常响亮的,所以现成的线图并不难找;而我需要制作的是纽波特17的早期型,故一些细节仍需自己增删。朱斌侯座机的真机图片寥寥,故需参考一些画作、专题明信片等,结合与朱斌侯同中队的其他成员的座机照片提取细节要素。
首先,按图纸在200g卡纸上尺规作图出机身需要的各个大件。200g的卡纸本身就很硬挺,自身便足够承力,故我不需要在承力龙骨上费太大心思,而是专注于计算纽波特17特有的倒梯形机身截面和弧形面等所需的圆锥曲线,争取一次成型不返工。绘制期间,用圆规划出刻线。图纸上摆放的人站像为后话不提。
接下来,将机腹分件、驾驶舱分件和座位分件切下,驾驶舱分件加厚一层。分别上色后粘接在一起。纽波特17的操纵杆是一根直来直去的杆型,故直接用一根细订书针上色作为操纵杆。
将尾翼和中央龙骨分件加厚一层,裁下后将机尾部分单独上湿502(湿502的定义已在上一篇文章中给出,后文的干502同)浸润,待干燥后上蓝白红三色,这是法国国旗的颜色,也是法国陆军航空队(Aéronautique Militaire)的敌我识别色,后同起源于法军帽徽的圆徽一起被协约国成员的军用飞行器采用(此处吐槽英国的早期敌我识别徽,不少一战前期英军飞机上直接画了个象征英格兰的圣乔治白底红十字旗——离远了和德军的铁十字徽一点都一模一样啊)。待漆面干燥后,用极细沟边笔在上面画出朱斌侯所在N37中队的“N”字徽。因朱斌侯的纽波特17并无全身照片,故机尾编号不可考,只得空出作罢。然后将这个分件与机腹分件粘接,以确定机腹的轮廓和角度。
接下来制作机头处的支撑。按图纸画出相应龙骨,加厚一层后分别切下,按顺序粘接在机头处,这些龙骨将用于确认机腹分件以及以后的其余机身分件前部的形状。虽200g卡纸并不需要龙骨承力,但用于确认外形的龙骨还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在靠近脚蹬处另粘贴一块上黑色的垂直支撑件,这个分件将挡住脚蹬留空处的所有空白,并作为机身后部水平支撑件的支撑。接下来切下已经预先画好的机身后部水平支撑件,加厚一层后粘接在尾翼和中央龙骨分件的对应位置上,这个比机腹分件略宽的支撑分件将用于进一步支撑纽波特17的倒梯形截面机身。
再然后,在100g卡纸上切出仪表盘分件,上色后粘贴于驾驶舱前部对应位置。
接下来,将预先画好的两块机身侧边蒙皮切下,在驾驶舱周围上黑色后进行熟纸和弯曲处理,处理期间注意假组以进一步确定外形。外形处理完毕后,将两块蒙皮与机身粘接。
接下来用加厚一层的200g卡纸制作水平尾翼和机身上部的支撑龙骨。用圆规在水平尾翼上划出刻线,后分别粘接在机身上。
再然后,画出前后两块机身上部蒙皮。同样的,用圆规在后部蒙皮上刻线,然后分别粘接在机身上。待粘接完毕,全机上湿502浸润填缝,待干燥后各目抛光板精磨。
待机身502干燥时,制作罗纳9J发动机分件。70g打印纸卷起来表现发动机主体,用牙签充当气缸,大头针充当发动机主轴。
用200g卡纸做出整流罩,熟纸后粘接在发动机分件上,然后湿502浸润,待干燥后各目抛光板精磨,打去接缝。
将完成的发动机分件与机身分件粘接,接缝处涂抹干502填缝,待干燥后用锉刀和各目抛光板精磨接缝处,直至两部件之间平滑过渡。至此,机身毛坯完工,机身制作暂时告一段落。
使用剥去两面光面的1mm白卡纸作为机翼的材料。按图纸在卡纸上尺规作图出上下两翼的轮廓后裁下。纽波特17早期型的机翼中央有一块透明四氯乙烷材质的观察窗,故尺规作图时应考虑到接下来的切割步骤。
接下来和布莱里奥11一样,将上下两翼用过量湿502浸润,待其干燥后用刻章用的刨刀刨出翼型。
刨完机翼后,各目抛光板打去浮胶,锉刀和笔刀处理边缘细部,然后在上翼对应位置切掉观察窗处的多余部分,此时上翼变成了两块。
将已切开的两块上翼用两圈200g卡纸固定妥当,然后在观察窗中按预先画好的定位线补上对应部位的龙骨,上色后粘接两块透明塑料膜,观察窗部分也就完工了。
用笔刀切出上翼的方向舵刻线,用铅笔加深定位线,上下机翼分件就完工了。
首先按预留的定位线将两片下翼与机身粘接,用和布莱里奥11相同的卡纸法确定下翼的上反角,然后给机身和下翼上色,画出朱斌侯所在N37中队的标志:黑圆底上的飞行员姓氏首字母。朱斌侯的法语名叫艾蒂尼·朱(Etienne Tsu),故圆底上是大写的T字。上色我用了稀释过的油漆笔,奈何笔痕依旧严重,以后得多点一下笔涂的技能树了。随后用两片70g打印纸粘接在机头接缝处,极细勾边笔画出缝线来表现机头处的蒙皮加强件。70g打印纸卷细筒表现发动机排气管,随后用200g卡纸和牙签做出指向前方的一挺维克斯机枪、与机身一体的弹链导轨和枪口下的枪口焰挡板,分别上色。
随后给上翼也上色,之后用加厚一层的200g卡纸做出上下翼间的刚性支柱,通过刚性支柱将上翼按预留的定位线粘接在机身上。
与当时普遍的缆控舵面不同,纽波特17使用机翼内置的一对扭杆来操控舵面。接下来用细铝丝弯出上翼方向舵的一对扭杆连杆,然后粘接在上翼预留的孔洞内。
用薄塑料片制成前挡风玻璃。由下图1可看出朱斌侯的座机使用的不是纽波特17上普遍使用的可翻起翻下的玻璃挡板,而是固定的风挡。朱斌侯的座机上翼顶还安装了一面圆形后视镜,这里用刚吃完的乐事薯片包装纸内部的的类镜面裱糊在200g卡纸上,切出一个圆形来表现后视镜。将以上细节件分别粘接在驾驶舱周围。
接下来用细铝丝和各规格卡纸做出上翼顶的一挺没有衬套的刘易斯航空机枪。
用细铝丝弯出纽波特17早期型使用的一种可调刘易斯机枪支架(图1、2),图3中与朱斌侯同中队的纽波特17同样使用这种支架。将支架和刘易斯机枪用干502粘接在上翼顶。
再然后,制作起落架。用200g卡纸制作前起落轮架,200g和70g的纸制作起落轮,用大头针和70g打印纸筒当作起落轮轴;用200g、70g纸和订书针制作后起落橇。分别上色后与机身粘接。
最后,按布莱里奥11文章中的流程削出一个螺旋桨。朱斌侯的座机的螺旋桨前有一圆形整流罩,用200g卡纸搭出龙骨,中填卫生纸后上湿502浸润,待其凝固后,磨出球头整流罩来。 最后,按预留孔位把螺旋桨插到预留出的发动机主轴上,大功告成。
做飞机主体时,突然心血来潮,于是捎带手做几个1/90的人形摆件。看照片来讲,朱斌侯长相瘦削,并不高大,故实物身高调的矮些。仔细一想倒也合理,当时的飞机驾驶舱个子太高的进去会相当局促,更不用说还得穿上厚实的飞行大衣了。戈林在一战时尚身材正常,战后就开始膨胀,我很是怀疑他一战的座机福克D.VII的驾驶舱还容不容的下他二战时肥硕的身躯。这要是空军元帅某天心血来潮想钻进他的老坐骑里忆苦思甜时卡在里面出不来了,那该多尴尬。
扯远了。飞行员摆件用卫生纸搓条来制作主体,70g打印纸增添细节,按图纸上照着朱斌侯照片画的人体比例搓出个飞行员站像出来。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接下来是我整理的这位中国首位王牌飞行员的简介。
提及中国早年的空战英雄,大家的印象总会是高志航、刘粹刚、柳哲生等抗日英雄及烈士;而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飞行员,大家的脑海中总会是"红男爵"里希特霍芬、"比利"威廉·毕晓普,甚至是日后身居高位的赫尔曼·戈林等欧洲人的形象。而正是在这欧洲人主导的战争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王牌飞行员曾在欧洲的天空中驰骋奋战、屡立战功。
这位飞行员名叫朱斌侯(Etienne Tsu)(1885-1940),字允章,号迎生,生于清光绪十一(1885)年12月4日,祖籍江苏。其父朱志尧曾任东方汇理银行经理,后在上海创办求新机械厂,该厂造船部门(即求新造船厂)至今仍在运营,厂址已搬迁,旧厂厂址处还有办公楼留存。朱斌侯13岁从徐汇中学毕业,1898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里尔工学院(现里尔中央理工学院),获工程学学位。1903年毕业回国,在其父工厂里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由于家庭背景及所学专业,朱斌侯对摩托车、摩托艇等颇有研究。20世纪初,随着莱特兄弟的飞机成功升空与赴欧表演,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飞行热。1911年,法国著名飞行家雷内·瓦隆(René Vallon)来到上海进行飞行表演,飞行表演极大触动了朱斌侯。虽然雷内·瓦隆在1911年5月6日的飞行表演中因坠机不幸身亡。1913年,朱斌侯再赴法国学习飞行,开始在慕连航空学校,后来在微拉库柏莱某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刚从航空学校毕业的朱斌侯于次年9月报名参加了法国外籍兵团,成为外籍军团第一航空团的一名飞行员,驾驶的机型为高德隆G.III(Caudron G.III)。不久后,朱斌侯被调往驻第戎的第一航空队,注册名为艾蒂安·朱(Etienne Tsu),后于同年12月3日转到包瓦航空学校在航空队任飞行员,于12月10日授下士军衔。当时的朱斌侯已是而立之年,在平均年龄二十岁出头的协约国飞行员中显得有些"超龄"。1916年2月29日调N37中队(Escadrille N37)接受空战训练,驾驶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Morane-Saulnier L,通过螺旋桨上的子弹偏导板成为世界上首款可以穿过螺旋桨向前射击的战斗机,并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罗兰·加洛斯,但当时其性能已过时),期间未获得战果。训练结束后,4月29日他晋升为中士。1916年春换装纽波特17早期型,朱斌侯的座机侧面漆上了第37中队统一的黑色圆底+白色姓氏字母涂装(朱斌侯的法文名字Etienne Tsu的姓氏首字母为T),座机编号不详。7月10日,朱斌侯驾驶纽波特17战斗机升空作战,是役他击落一架德军福克E.III战斗机,朱斌侯因此成为第一位参加空战并取得战果的中国人。此役之后,8月20日他由中士晋升为上士。不久在一次空战中,他又击伤一架敌机(可能为信天翁)。8月24日,他的一位战友在空中被3架德军飞机围攻,朱斌侯驾机勇敢地冲入敌机群,打乱了敌机编队。经过一番格斗,他不仅解救了战友,还迫降一架德军飞机。为此于9月5日获第六陆军正式表彰。9月12日空战中,朱斌侯与德军第三航空队司令官埃瓦尔德·冯·梅伦廷(Ewald von Mellenthiu,战绩3,当天可能驾驶一架哈巴施塔特D.III,格兰贝克-梅伦廷家族唯一也是最后一位男性)中尉遭遇,朱冷静地与强敌斗勇斗智,一举将这位德军王牌飞行员击落于莫伊思兰(Moislains)市郊西北部的波齐尔(Poziers)附近。9月14、15日两日朱进行对地扫射。9月25日,在一次空战中,朱于贝当古(Bertincount)附近又迫降一架敌机。第二日朱于亚眠(Amiens)上空击落一枚德军侦察气球,且可能击伤一枚。四天后朱斌侯晋升少尉,并继续建立战功。11月3日,朱于亚眠附近击伤(可能击落)一架敌机。1917年上午九点过五分时朱于克鲁瓦莫利康(Croix Moliqueanx)上空再次击伤/击落一架敌机,自此朱斌侯成为中国首位王牌飞行员。国内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以《歐洲飛機陣的中國青年》为题专门报导了朱斌侯的生平和战功。1917年2月间,朱斌侯执行对德军阵地进行空中侦察任务,返航时遭6架德军飞机围攻且被击伤,他以高超的飞行技术与敌机周旋,最后突出重围,在飞机两翼都被击伤,操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迫降成功。事后检查座机已是战痕累累。同年3月30日,朱斌侯因健康原因调圣西尔(St.Cyr)飞机修理厂工作,一直到1919年2月该厂解散为止,结束了空战生涯。
虽朱斌侯在法国志愿军外籍兵团航空队任战斗机飞行员仅一年零一个月,但与当时西线战斗机飞行员平均六周的战场寿命相比已是相当"长寿"。在此期间,朱斌侯在空战中取得了击落敌机2架,迫降敌机2架,击伤敌机1架,击落气球1枚,可能击落敌机两架的战果,已是名副其实的王牌飞行员。法军司令部对他的评价是:“勇敢、机敏、忠诚”,“精力充沛,英勇善战”,“在军事飞行队中屡建战功”,“其事迹登入官报,通报全军,并给予奖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朱斌侯从欧洲回国,在他父亲的厂里任总工程师,但他仍未终止航空生涯,并因缘际会地参与了地方军阀航空组织的创建。当时控制上海的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名列当时"四公子"之一的卢小嘉因羡慕张学良、冯庸等人会驾驶飞机,也向法国订购了两架布雷盖14(Breguet 14)型战斗轰炸机,并聘请朱斌侯担任其飞行教练。不过卢小嘉的应酬太多,学飞行不能专心致志,一曝十寒。尽管有朱斌侯如此技术高超的老师,他也从来没能自己驾机飞过单飞。当然,朱斌侯面对的是本省督军的公子,如果单飞出了意外,后果怕是不堪设想。儿子没能学成飞行,卢永祥却对朱斌侯的飞行技术非常满意;朱斌侯本人也并不愿仅仅当一个公子哥的私人飞行教练,他想要建立中国的空军。民国十一年(1922)时浙江督军公署再购法国飞机,包括4架布雷盖14(加上以前购买的2架共有6架),以及莫拉纳-索尔尼埃教练机4架,在杭州笕桥开辟机场,组建航空教练所,由朱斌侯任所长,招收学员进行飞行训练。次年,配合时北京政府航空署创办京-沪航空运输线计划,又于上海龙华开辟机场,建筑棚场三座。飞行学员毕业后,于民国十三年(1924)2月27日,成立了浙江航空队,朱斌侯被授予上校官职,就任队长。
同年五月,朱斌侯的旧日战友,法国飞行员乔治·佩尔蒂埃·多西(Georges Pelletier Doisy)与机械师贝然(Besin)驾驶一架布雷盖14进行巴黎至东京的长途飞行时途径中国,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上海跑马场。在上海停留数日后,多西找到了昔日战友朱斌侯。在朱斌侯的帮助下,浙江航空队慨然借出一架布雷盖14使多昔二人得以完成其行程。这架改漆法国标识的布雷盖14也成为了首架飞行至他国领空的中国注册飞机。
但卢永祥的浙江航空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民国十三年(1924)9月至10月,江浙战争爆发。卢永祥被江苏督军齐夑元与福建督军孙传芳围攻。此役齐夑元得到其后台曹锟协助,由保定航空队调派人机组织江苏航空队轰炸浙军阵地,不过并未有资料记载浙江航空队的飞机曾升空作战。最后,卢永祥父子败走日本,浙江航空队解散,原航空队的飞机、器材、设备等成了孙军的战利品,后来又被纳入国军。朱斌侯也被迫回到上海老家。从此,航空界就再无朱斌侯的消息。
也许是打击过大,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时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召开全国航空会议,聘请朱斌侯担任顾问,但朱斌侯称病未予出席。不过另一份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武汉出版的《中国时人志》中,时年五十三岁的朱斌侯表示愿加入空军从事地勤工作,共赴国难。但这最后的心愿似乎并未能实现,1940年,朱斌侯于上海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自此,这位"中国空战第一人"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航空史学家吴余德这样评价朱斌侯的境遇:"使我们后人既感到庆幸,也感到惋惜。庆幸的是,他在一场不属于中国人的战争中,向具有种族优越感的白种人面前证明:中国人并不是只能作苦力、挖战壕,中国人同样能够操控精密机械,创下佳绩,惋惜的是,以中国之大,在卢永祥垮台之后,竟无其一展长才之处。盖当时中国航空事业的领导机构北京政府的'航空事务处'或'航空署',由于传统门户之见,以非'南苑'或保定航空学校出身者,除非有特殊管道或人背景,极难打进;其他各省或军系自办航空事业,也多有此倾向。
"如此,一位出众的空战英雄,竟不能将其所长,贡献给苦难的中国。也许,不能贯彻'用人唯才',始终是'有其他的考量因素'的用人理念,是早期中国军事组织无法持续进步的原因之一。令人伤感的是,民国二十年代,新生的中国空军的雏鹰在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培青时,学生们课余崇拜的对象,都是一些欧战中德、英、法等国空战英雄,如'红男爵'厉秋芬(注:此处"厉秋芬"即里希特霍芬的港台音译)等人,可是,竟无知晓这位中国籍的空战英雄与笕桥机场的开辟者,遑论其事迹与战功。"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