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N系列是滥用职权的产物,星盟军方中的许多采购人员恐怕都难辞其咎。尽管SLDF并不需要几台全新的中型机甲,但“莫里斯联合企业(Maltex Corporation)”的说客还是不知怎的让他们签下了几份至关重要的合同,为ASN系列的投产开了绿灯。
不过,抛开这些小动作不谈,“刺客”的确是一种强大的机甲,它具有充足的火力,厚实的装甲,极快的速度,最终大受欢迎。刺客的机动性是这台机体最强大的地方,也是它最终取得无数战果的原因。
莫里斯联合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将其作为“黄蜂”与“毒刺”的完美替代品来宣传。尽管刺客是一种更为沉重的机甲,但它具有不错的机动性和完美的喷射跳跃能力,而且战果辉煌,确实有替代上述机甲的潜力。然而,SLDF还是更喜欢“黄蜂”与“毒刺”,因为它们的造价更低,军方总是忠于那些更加廉价的机甲。
刺客的武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远程导弹发射器,短程导弹发射器,以及臂载式“马泰尔”中型激光炮(Martell M Laser),其中大部分都是需要装弹的武器。但刺客又只能携带74轮弹药,因此,驾驶员总是会遇到弹药短缺的问题。
刺客的驾驶舱也许是内天体中最为狭窄的。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工程师曾对驾驶舱的冷却系统进行过多次大修,但始终无法调整至完美状态。刺客的驾驶舱一直都是一个闷热,令人不适的地方,有时甚至能热死人。
刺客还有一个问题:短程导弹发射器的补给装置有时会堵塞,必须要将整台发射器拆下才能修好,在激烈的战场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个致命的问题,因为短程导弹发射器是刺客的主要武器。
尽管刺客型机甲总共就生产了几百台,但它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与装配思路,很好修理。因此,其中大部分机体都留存到了今天。只要弹药输送系统不堵塞,刺客就是一台非常受欢迎的远程支援用机甲。
2980年,天琴座联邦和自由世界联盟为争夺罗谢尔(Rochelle)星开战,刺客在这场战役中首次出现。这是一场混乱,血腥的战斗,双方都没讨到好处。不过,战术家们一致同意,刺客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十分出色,表现出了其他机甲没有的优点。
在刺客于罗谢尔星横空出世之后,自由世界联盟将许多台刺客调动到了边境星球上,执行驻军任务。许多边境精英侦察小队甚至是完全由刺客的,不过,这种部队只会被用于执行敌后破坏任务。
有一支叫做共有生物轻型机甲突击集团(Amphigean Light Assault Group)的雇佣兵部队。他们曾在赛文星争夺战(Battle for Severn)中为天龙座联合效力,最终陷入了困境。2990年,这支由刺客型机甲组成的部队躲在天琴座联邦的防线之后,通过劫掠敌军补给基地与后方城市坚持了数周。不过,他们最后还是耗尽了弹药。当第十五天琴座卫队开始在怒火中围剿这支部队时,他们只能用中型激光炮自保。结果,最后只有两台机甲回到了天龙座联合的防线后。
在萨菲尔星(Saffell),茜勒娜星(Cylene)和车轮星(Wheel)的战斗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刺客型机甲在战斗中耗尽了弹药,最终成为了后方部队的猎物。3021年,太阳联邦终于意识到这种机甲无法只凭借一门中型激光炮在弹药耗尽后自保。于是联邦工程师设计了一种装有三门激光炮的变体。
到了今天,只有卡佩兰联邦没有在军队中编入刺客型机甲。
刺客只有唯一一种由太阳联邦开发的变体。通过把刺客的喷射跳跃装置换成一个更低效的型号,以及减轻装甲的重量,联邦技师成功的给刺客装上了三门“马西姆50(Maxum 50)”小型激光炮,两门装载在腿部,一门装载在头部。这种变体只生产了三台,全都在太阳联邦卡佩兰星区的军队中服役。
这种机甲从未被大批量生产过。在第四次继承战争之后,ASN系列甚至变得更加稀有。尽管“刺客”已经在内天体的战场上战斗了几个世纪,但这种机甲的效能并没有提高多少。尽管它的确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机甲战士们在使用刺客时总会因缺少备件显得异常谨慎。
刺客装载的“霍利(Holly)”型短程导弹发射装置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武器,有在重装弹药时卡住的风险,这种问题的出现频率还在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而提高。不过,比起完全抛弃刺客,许多部队更倾向于用星盟时期的科技让它重获新生。
内天体中的许多军队选择拆掉SRM机架,用腾出来的空间以及载重量为刺客装上不同的武器和设备。一种常见的升级方案是把中型激光炮换装成脉冲激光炮(Pulse Laser),一般来说会换成随处可见的“马格南400p(Magna 400P)”中型脉冲激光炮。
除此之外,技师还会为原本装备的“霍利”型长程导弹发射装置配上阿尔特弥斯IV型火控系统(Artemis IV FCS),以提高这种武器的精准度。在进行升级之后,刺客又成了执行某些任务时的潜在选项。
在星盟即将解体,内天体动荡不安的时候,许多小型制造商感受到了商机,决定向战斗机甲制造业进军。其中有一家曾以优秀的通讯和瞄准系统而闻名,叫做“哈特福德联合企业(Hartford CO)”的公司,他们也在这段时期中开始尝试制造战斗机甲。哈特福德还在地球附近,作为公司总部的布莱恩特(Bryant)星上设立了机甲工厂。CDA系列“蝉”是他们唯一的产物。
当时,贝根工业(Bergan Industries)几乎垄断了轻型斥候机甲的合同,哈特福德联合企业只能另辟蹊径,制造一种比贝根工业生产的“蝗虫(Locust)”更重的机甲。哈特福德工程师的对蝉的设想是:一种装备了久经考验的“马格南(Magna)”型激光炮系统,尽管重量是蝗虫的两倍却要和它一样快的机甲。最重要的是,造价还要合适。
SLDF只签了几份采购合同。他们最后把蝉运到了边境地区,以取代在战斗中损失的蝗虫。
蝉的速度是它的主要优点,作为一台较轻的侦察用机甲,它能在短时间内探明大片区域。除此之外,蝉的装甲较厚,火力较强,在遇到敌人时也有一战之力,这正是蝗虫所缺少的。而且,蝉的武器系统和跟踪系统都相当可靠,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不过,哈特福德联合企业自产的散热器就比较糟糕了,往往会在长时间作战后降低能效,如果不经常修理,即使热量全部到达散热器,蝉也只能排出60%的热量。在战斗中,这意味着严重的积热问题。尽管现在还能运行的蝉很多都换上了模块化的散热器,但仍有几台机体还在使用劣质的哈特福德散热器。
蝉的产量有限,因为布莱恩特星工厂的规模较小。在星盟倒台之后,这些离地球较近的工厂成了所有参战家族的劫掠目标。事实上,这也是所有五支继承者国军队都配有几台蝉的原因。
蝉在2930年,天龙座联合加勒登军区常备军和太阳联邦军队之间的科萨星(Xhosa)争夺战中取得了最为杰出的战果。在数台蝉的支援下,一支天龙座联合侦察小队在塔尔市(Tar)中成功的坚守了数天。
尽管他们最后还是被联邦军队击败了,但一小群守军在几天内击退了数支精锐部队的故事还是引起了注意。历史学家们总会将这场战役与殖民时代前地球上的阿拉莫之战(Battle of the Alamo),或是统一战争期间的凯尔维尔争夺战(Battle for Kervil)相提并论。
蝉的声誉也因这场战斗而不断提高,可惜的是,这种机甲的能力有限,但总有些人会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自由世界联盟的东方星(Oriente)曾被多次攻打,在一场战役中,卡佩兰联邦的精锐部队——北风高地人(Northwind Highlanders)又试图攻下这颗星球。
其中一支守军——隶属于东方第五旅的马里克之锤(Marik Fusilers of Oriente’s Fifth Brigade )也遭到了袭击,他们要用几台蝉守住湖区。不幸的是,大部分机体都装备了劣质的哈特福德散热器。守军试图在镜影湖畔(shores of Mirrorshade Lake)持久抗战,但蝉的散热器开始失效,几台机甲甚至在关键时刻过热。战斗结束时,联盟军队损伤惨重。
不过,在3000年,两台隶属于天琴座卫队第32军团的蝉在神户(Kobe)星的一系列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作为劫掠部队,两位驾驶员成功的冲破了敌军防线,冲到了后方区域中,甚至来到了防线58公里外的天龙座联合临时指挥部附近。在测试了掩体的防御力度之后,杰森(Jason)和瑟德(Thurd)意识到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最后,两位机甲战士成了天琴座联邦的战斗英雄,因为他们直接抓获了联合指挥官,这场战争因此结束。
蝉的变体很少,只在初次投产时为了实验而生产了几台,其中一种是没有小型激光炮,装有两具喷火器的机体。另一种是在躯干中央装有一具“多娜(Donal)“型粒子投射加农炮,双腿上各装有一门”斯佩里布朗宁(Sperry Browning)“机枪的型号。两种变体都非常稀有,但仍有一些留存到了今天,甚至还在服役。在卡佩兰联邦,这两种变体的数量要更多一些,因为联邦把它们留在了机甲战士学院中,作为训练机使用。
自由世界联盟是自星盟垮台以来唯一一个还能生产CDA系列的国家。近年来,联盟似乎提高了蝉的优先级,在取得星盟时期科技之后,他们肯定会尝试进一步提高蝉的效能。因为,设计图显示:蝉在升级之后会发生质的飞跃。比起大多数机甲,蝉能从改装中获益更多。
我们成功获取到了自由世界联盟对蝉的升级计划(提交者为驻扎在吉布森(Gibson)星上的15-ρ阶熟手卡雷尔·佐夫斯 (Adept XV-rho Karel Tzowsz)):联盟军方打算投入星盟时期技术,在机动性不下降的前提下消除蝉最大的缺点——散热问题,还要为新型号的蝉换上更强大的武器和更坚实的装甲。
为了达成目标,联盟工程师为蝉装上了双重散热器,这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积热问题。蝉的引擎换成了“赫尔墨斯320”超轻型发动机(Hermes 320XL),这是一台相当可靠的设备,能极大程度减轻蝉的负载,空出许多载重量,工程师得以为蝉装上更多,更猛的武器。
根据图纸,蝉的“马格南200”小型激光炮(Magna 200 S Laser)换成了最新的“马格南200P”小型脉冲激光炮(Magna 200P Small Pulse Laser),还增加了一门“帝王”终极-5型自动火炮(Imperator Ultra-5 AC)。上述改动将让蝉变成一个可怕的敌手。
为了防止自动火炮的弹药发生殉爆,设计者还为蝉装设了一具蜂窝式弹药储存设备(CASE)。经过改造后,新的CDA-3M将成为自由世界联盟的刽子手。
在一项旨在用最新科技产物武装边境地区军队的法案——星盟军备法(Star League Armaments Act)遭到通过后,安多兰工业(Andoran Industries)看到了机会,马上就开始着手设计CLNT-2-3T“克林特”,最后造出了200多台原型机。最初的这些机体装备了口径更大的自动火炮,能携带的弹药也要更多。不过,这些原型机的底盘总会不堪重负,工程师不得不把武器系统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克林特的定位是一种装备精良,面向低端客户的侦察用机甲。它最终通过一系列光辉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为了降低成本以赢得投标,安多兰工业对原型机进行了改动。不幸的是,因此产生的设计缺陷极难修复。比如说,克林特的许多部件都是订制的,许多模块化的部件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各种战斗机甲之间更替,但这对克林特来说是不可能的,备件需要在大量改装后才能装在克林特上,此类问题在陀螺仪系统中尤为严重。修理克林特有时会成为技师的恶魔,因为这种机甲的平均修理时长要比其他机甲久的多。
安多兰工业还在载弹量上大砍一刀,克林特在长时间作战时很快就会耗尽弹药,只能依靠激光炮来攻击或自保。
不过,克林特的“富家子弟200”型锁定系统(Sloane 200 Lockover Targeting System)十分优秀,几乎能够弥补上述的不足。这个简单易用的锁定系统是继承者国中最为先进的设备之一,能将各种其他瞄准系统根本不会考虑的变量也纳入计算范围内。尽管克林特只能携带少量弹药,但它是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最后,克林特还装有喷射跳跃装置,这又是一项独到的优势。克林特能使用一种叫做死从天降(Death from Above)的战术:腾空而起,于空中开炮击杀敌人。在紧凑的城市巷战中,这种战术可能正是胜利的关键。尽管一些机甲战士认为这种战术太过鲁莽,不会使用,但许多更加沉重的机甲根本就没有使用此类战术的能力。
大多数能够生产克林特的工厂都被太阳联邦和卡佩兰联邦之间的战争摧毁了。双方都在战斗中缴获了许多CLNT系列,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他们还将这种机甲送到了内天体各处,大多都是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只有卡佩兰联邦仍会把克林特投入到前线作战中去,一些联邦前线部队仍编有几台克林特。
在第一次继承战争中,太阳联邦和卡佩兰联邦曾在贝尔(Bell)星上发生了冲突。在战争中,无数场轰炸在短时间内将贝尔星上所有的城市夷为了平地,除了水资源以外,这颗星球上所有具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战斗中消亡了,但卡佩兰联邦仍不肯罢休。
为了夺取水资源,他们在曾是城市的废墟中心部署了十台克林特。在战斗中,克林特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
卡佩兰联邦还曾经将数台克林特送到了卡佩兰联邦-自由世界联盟前线,它们参与了藤(Teng)星和吞噬(Ingersol)星上的战斗。在战斗中,联盟的佩什特(Pesht)星驻军对上了联邦的圣勒夫装甲骑兵(St.lves Armored Calvary),联邦最后损失了数台克林特,这种机甲也因此落入了联盟军队手中。
在那之后,联盟军队中也出现了克林特的身影,鉴于修理这种机甲的难度,联盟技师大概是完全拆散了几台克林特,把它们作为零件攒出了这些机甲。
令我们摸不着头脑的是,克林特型机甲居然扩散到了内天体的另一侧。一些势力不知怎么的也开始使用这种机甲。比如说,天琴座联邦的大角星卫队(Arcturan Guard)在亚历山大(Alexandria)星和莱德(Ryde)星的战斗中都投入了一台克林特型机甲。更奇怪的是:根据传言,边界地区的土匪王红杰克·瑞安(Redjack Ryan)也在军队中编入了几台克林特。
在克林特的原型机中,有20台装设了重型自动火炮的型号。克伦斯基将军曾在离开内天体时带走了一些这种特殊的原型机。到了今天,这种变体从未再次出现过。然而,根据我们收到的多份报告,一台配置类似,安装了一对“阿姆斯特朗”型自动火炮(Armstrong AC)的克林特曾在天龙座联合-太阳联邦边境附近现身,参与到了罗内尔星争夺战(Battle for Ronel)中。
安多兰工业保存的所有记录都在第一次继承战争中被毁,因此我们无法确认克林特是否还有其他的变体。
克林特从未被大批量生产。也正因如此,奋战中的克林特是一幅难得一见的景象。通讯之星估计,目前还在内天体军队中服役的克林特不会超过200台,这还是把雇佣兵军团也计算在内之后做出的估计。
克林特的载弹量较少,在激烈的战斗中,驾驶员往往会耗尽“阿姆斯特朗”型自动火炮的弹药。这是个致命的缺点,大概也正是内天体各国放弃这种机甲的原因。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重新开始生产克林特型机甲。
不过,一些机甲战士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机甲,他们曾以各种方式试图增强克林特的战斗力。卡佩兰联邦还推出了一种战地改造套件,似乎能让克林特重获新生。该方案计划用新的“马格南火星”长程粒子投射加农炮(Magna Firestar ER PPC)换下自动火炮,这能解决弹药短缺的问题,还能空出载重量和空间,让技师装上额外的中型激光炮(M Lasers)和中型脉冲激光炮(M Pulse Lasers)。
尽管这种新变体还没有上过战场,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的潜力,克林特的战斗力将得到大幅提高。如果该机取得辉煌战果,继承者国中的某家生产商可能会重开克林特的生产线,甚至是更进一步,彻底改造这种机甲。比如说,用超轻型引擎,铁纤维装甲和恩多钢骨架做出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少数几台机甲在星盟覆灭后才被设计和投产,HER-2S“赫尔墨斯II”正是其中之一。赫尔墨斯是自由世界联盟军队中的重量级侦察兵,相对较新,在2798年首次下线。早期版本在躯干中央内置了一门自动火炮,控制回路和各种排线围绕在炮口周围,蔓延到了躯干的两侧。
遗憾的是,这是一项失败的设计。只要躯干部位遭到(最为微弱的)攻击,自动火炮就会失灵。目前的型号采用了一种更为保守的策略,自动火炮被移到了左臂内部。
作为重量级侦察兵,赫尔墨斯II能在城市和森林中发挥最大效能。在这两种有着天壤之别的环境中,赫尔墨斯II能施展自己独特的逃跑战术:在面对大批敌人时,赫尔墨斯II的驾驶员不会选择与他们硬碰硬。相反,驾驶员会选择用赫尔墨斯II装置的大型喷火器放火,因为大部分机甲战士都会选择避开火焰,以免机体过热。而且,大火还能削弱敌方机甲的热量传感器。
放火后,赫尔墨斯II的驾驶员通常会压低机甲的躯体,静待火势扩散,最后悄悄的躲开追兵。赫尔墨斯II装载的是“奥林匹斯”型喷火器(Olympian Flamer),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武器。与大多数液体燃料式喷火器相比,奥林匹斯更为安全,它能喷出一种采用了预蒸发燃烧技术的液状凝胶,会在泄露时蒸发。奥林匹斯喷火器的缺点是:液态凝胶难以制造,而且密度更小,需要的储存空间更多。
赫尔墨斯II使用的通讯系统是一台极为先进和强大的设备——所谓的“伊里安之耳(Irian E.A.R)”。驾驶员不止能通过它与远处的友方机甲通话,还可以与通讯卫星或附近的船舰建立联系,通过加密的线路以极快的速度传输信息。
这种能力使得赫尔墨斯II极难被监听,它在传输数据时毫不起眼,即使敌人察觉到了驾驶员的行为,也会因极快的传输速度而无法定位到机体的详细位置。
伊里安之耳较为笨重,这是它最大的劣势。还有,这种仪器有无数根排线作为发送和接受装置,需要大量空间。因此,只有躯干体积够大的机甲才能塞下这台设备。
赫尔墨斯II装载的“东方”型自动火炮(Oriente AC)是一种平淡,可靠的武器,具有良好的远程打击能力。不过,赫尔墨斯II只能携带20轮弹药,对于前线作战机甲来说,主要武器很快就会耗尽弹药是个致命的弱点。不过,对于侦察兵定位的赫尔墨斯来说,20轮弹药绰绰有余,足够让驾驶员在友方大部队到来之前持续骚扰敌人了。
赫尔墨斯II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武器。可惜的是,由于伊里安星上的工厂被摧毁,这种机甲已经停产。自由世界联盟已做出对应措施,试图在三年内建立起新的生产线。
斥候机甲通常都默默无闻,毕竟它们的职责不是与敌人正面对抗。尽管如此,赫尔墨斯II还是靠着自己的速度赢得了无数赞誉。
在3011年。自由世界联盟的情报人员在这年向詹诺斯·马里克提交了报告,表示天琴座联邦已经集结军队,即将发起攻势。不幸的是,情报人员无法确定集结地的具体位置,只知道是在一个由五颗边境星球组成的星团中。
最后,联盟的战略家决定在每颗星球上各投入一台赫尔墨斯II,这些侦察兵要在降落后隐藏起来,直到其中一位驾驶员发现集结的敌人。
其中一颗星球叫做德涅波拉(Denebola),是一颗森林星球,只有一座配有大型航空港的大城市具备集结敌军的条件。负责这颗星球的是“黑暗阴影(Dark Shadows,一个属于联盟情报机构的侦察营)”的总指挥官——玛格丽特·兰森上尉(Captain Margarita Luhenson)。她在城市附近,一座覆满了森林的山脉上潜伏了起来,以观察城市中的动向。
不久之后,许多艘装满了物资与军队的船舰开始在德涅波拉太空港降落。兰森上尉立刻开始向上级报告,刚开始时,没有人注意到赫尔墨斯II发出的讯号。不幸的是,一个天琴座联邦的低级通讯官最后还是侥幸发现了她。联邦军队几乎马上就开始寻找她的下落。
被发现后,兰森上尉成功逃避了三周。根据报告,她曾多次被追捕,多次逃跑,她避开了所有的哨兵,逃过了配备热量传感器的搜捕队,追捕者通常无法看到兰森上尉的身影。有几次,她甚至冒险下山,进入城市中烧毁了敌军补给和毫无防备的联邦机甲。
最后,她在试图炸毁一个弹药库时被抓获。不过,对她来说很幸运的是,联邦指挥官被她的战斗技巧和勇气打动,决定留她一命,甚至给了她贵宾般的待遇。后来,在两国交换人质时,兰森上尉被交换回联盟境内。不用多说的是,兰森上尉的英勇行径起到了极大作用,联盟军队最后挫败了天琴座联邦的攻势。
在重新开始生产赫尔墨斯I的同时,伊里安战斗机甲无限责任制公司(Irian Battlemechs Unlimited)也对赫尔墨斯II的生产线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新的赫尔墨斯II——HER-5S使用了星盟时期科技,是联盟工程师精湛技艺的又一个证明。
赫尔墨斯II采用了伊里安自研的第二代40型恩多钢底盘,减轻了内部结构的重量,得以让工程师进一步改造武器系统。赫尔墨斯II新装备的双重散热器足以排出任何武器带来的热量。
工程师用一具“帝王”终极-5型自动火炮(Imperator Ultra-5 AC)换下了本来的东方型5点自动火炮,伊里安自研的中型激光炮早已跟不上时代,最后被换成了一具“因特克”中型激光炮(Intek M Laser)。根据报告,在第一台新型赫尔墨斯被编入第一精英卫队(Elite First Guard)后,联盟的前线部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换乘HER-5S了。不过,其他部队起码还要等待六个月才能用上最新的赫尔墨斯II。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