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假时,又到了终于可以做模型的闲暇时间段了。在放假前选取素材时,我便与以前贴吧里同样热衷“502纸飞机”技法的老同好们进行了热烈的讨(吹)论(水)。托《战地1》首发预告片的福,我从高中时便开始迷上老式航空器;在用“502纸飞机”技法理所当然地制作了一战空战史最为人所知的福克Dr.I和索普维斯骆驼的同时,尚年轻的我也不知从哪里迸发出折腾的活力来,开始在网上和书店里着魔般地搜集起了任何我能找到的老式航空器的图片和资料。这项活动占据了我高中的最后一年,算是我在那个(从当时看来)压抑阴暗的时期里少有的能填满我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了。不知多少次在夏日下午令人疲倦的第三节课里失神时,一阵清新的风总会从开启的窗户吹来,卷走我脑中燥热带来的晕眩感;我扭头向南方的窗口望去,看到东北夏日傍晚限定的壮丽云彩时,我的思绪也随风飞出了窗外:我总是会妄想着我正在驾着一架慢悠悠的木制飞机飘向天空,飘到比橙红色的云朵还要高——直到思绪被没有认真听课带来的负罪感坠下,拉回到那坐了五十多人的小教室里(胡适之啊胡适之.docx)。七八年后,在与群友讨论期间,我顺手点开了高中时期的素材相册,正当思绪返回到高中时代时,一张外形奇特的单翼机的照片映入眼帘。我心中一震,于是立刻选中了这个我当时只知道名字叫“demoiselle”的小巧飞机作为我假期模型的主题。
于是,考证环节便提上日程了。在考据期间,我了解到了这架飞机的创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桑托斯-杜蒙,我先前只浅浅了解过他的14bis型。令人诧异的是,在此期间我也翻查了不少照片,而几乎每张照片上的demoiselle在各种地方都各不相同;我转而去查国内外的百科和相关文章,但就连文章都有不少互相矛盾之处。无可奈何中,我挑选出了一篇内容较为详实的考证文献进行参考。参考过程中,一个念头忽然出现:国内的相关文章大多不够准确与细致,那我何不把我参考的这篇文章连带我考据而来的内容翻译整合出来呢?由此,我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抽空写了 极致小巧: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与他的“豆娘”系列飞机 这篇译文。一经译成,我大概了解了demoiselle,也就是豆娘型的各种变体型号的结构特征;在了解了各型号豆娘的历史故事后,我便选用了1909年9月航空周活动后,桑托斯-杜蒙用来进行为期一周多的飞行大冒险时驾驶的20型第4版方案机为本次模型制作的主题,不了解上述故事的推荐看一下我上面贴出的译文。桑托斯-杜蒙本人是一个热心肠,豆娘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他“大众负担的起的飞行”理念的具象化。他以百年前的材料、发动机和相关知识造出了性能不输现代超轻型飞机的飞行器,现代无数人也在追随他的脚步,追随纯粹的飞行以及飞行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随后便是确认比例,绘制三视图。誊绘母本方面,虽然我译文的原作者Stuert Wier认为1910年《大众机械》刊6/7月刊登的图纸是了解豆娘结构的唯一准确来源,但我在比对了同期历史照片后发现其许多细节都与《大众机械》版图纸上的有出入。又经多重比对后,我选择采用1909年《飞行》刊10月2日刊登的文章《桑托斯-杜蒙的“豆娘”:世界已知最小飞行器详解》(SANTOS DUMONT'S "DEMOISELLE.":DETAILS OF THE SMALLEST KNOWN FLYER IN THE WORLD)中的图纸为母本,结合我翻查到的同期历史照片、同期其他刊物刊文,以及《大众机械》版图纸的部分内容来补充细节。
比例方面我还是选用了1/90这个我从2016年起便开始使用的比例,然而当我算着比例画到一半时,我才发现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我曾经试图擦掉我画的所有内容重新搞个大点的比例,但一来我的比例强迫症发作,二来我在想象了一下一架比1/90的双座机都大的“超轻型飞机”模型和一帮1/90的小兄弟共处一室的情景后,还是咬咬牙选择了1/90。
由此,用料上就限制颇多了。除必定是纸的机翼尾翼和其余小件需要用牛皮纸、打印纸等不同规格和种类的纸外,机身梁的主梁部分我不得不放弃最初卷纸棍的方案,转而选用Φ0.8mm的回形针。也是因此,这架飞机的“含纸量”也注定不会太高了。
和同样是桁架外露机身的布莱里奥11型一样,首先需要基于三视图制出机身的梁结构。考证文章中我了解到豆娘型是直接拿竹竿来做主梁的,而竹子是有竹节的,不做竹节的话光秃秃三根杆子上色的表现力也不会太强。那么如何表现竹节呢?我参考了一个德国论坛里某老哥的制作方法:在杆件上用细铜丝缠圈,然后用流体补上铜丝和杆体间的缝隙,顺带用流体的表面张力来表现出竹节处粗细的平滑过渡。德国老哥的原贴是直接用油漆来充当填缝的流体,而试图东施效颦的我使用了我更常用的流体——502。
制作“竹节”的同时,用70g打印纸切条后在杆体上卷出纵梁的固定节,湿502浸润待干。
接下来为主梁上色。值得注意的是应为金属的固定节的颜色,在参考了历史照片和几件现代仿制品的图片后,我放弃了原计划的黑色,而是调配了接近“湖蓝色”的颜色(我去,初音未来.jpg),其也与身体和翅膀同样是蓝绿色的真正的豆娘相得益彰。
接下来制作其余的梁和杆件。连接底部两根梁前部的起落轮轴我使用了Φ0.6mm的铜丝,表面漆成与真机相同的亮银色。真机用于连接主梁的纵梁是用椭圆形截面的扁钢管制成,在模型上我选用了小号的订书针来表现,订书针的截面同样是扁的,表现效果也还不错。按图纸剪切出相应长度的订书针,上色后用干502粘接在主梁上对应部位的固定节上。因比例所限,机尾的万向节无法表现完全,遂用一根Φ0.8mm回形针剪切出对应尺寸后上色表现。
仔细检验了张线方案后,我决定暂缓机身的张线,转而先把机身的其余小部件做完。首先用100g打印纸做出机身框架内的大型圆锥形油箱,油箱尖尾处切一Φ0.6mm铜丝用于将油箱尾部与对应纵梁用干502相连接,以托起油箱尾部。接下来用70g打印纸表现油箱前部的织物飞行员座位;用Φ0.4mm铜丝漆成银色后弯出对应形状,用干502粘接在油箱前、驾驶位后,做出机翼扭曲控制缆的导引管和操纵杆,导引管的形状参考自《飞行》刊1909年10月2日刊图。至此,机身制作暂告一段落,一会见。
接下来就是我选择制作豆娘型最重要的一点原因——豆娘型的机翼形状规则,翼肋数量适中,十分适合我进行机翼新工艺的试验:我试图将古早飞行器的机翼在阳光下根根翼肋透过蒙皮隐约可见的效果复现出来。复现的方法也在考证阶段和502纸飞机制作的老伙计们进行了讨论:我的试想里,我准备用轻木航模的方法复现,而其中一个老伙计则提出了更简单的方法——直接用一层棕色的厚纸来表现。经技术验证,最终我采用了老伙计的建议,因为轻木法来制的话机翼最终会变得很厚,蒙皮后的效果会非常不好,国外论坛上的豆娘模型因机翼做厚了而导致观感臃肿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蒙皮方面,最初我为了表现机翼的“黄色半透明丝绸”质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描红和字帖用的硫酸纸。而在技术验证后,硫酸纸不吸502、极难塑形、上白胶后褶皱严重的现象便显现出来,故我只得重新选材。为此我甚至还网购了一摞字典用的薄纸,最后也由于渗入502后颜色变得奇怪而作罢。年假返乡后,各种纸的验证又持续了一天的时间。就在我将要放弃新工艺的时候,我在角落里翻出了一本我高中时没用完的作业本——米黄色、厚度适中、透光度适中,这不就是我需要的质感吗?我又连夜进行了一次技术验证,结果令人十分满意:除了部分工序要做调整外,完美符合我的要求,上胶后自然的米黄色甚至不需要我额外上色,就它了。
接下来就是正式制作了,首先在迷之米黄色作业纸上画出两片机翼的形状以及翼梁翼肋定位线,这两片将作为机翼底部的蒙皮,与翼肋和翼梁共同承力。
随后,在200g牛皮纸上裁出宽0.6mm左右的细条,横向粘接在机翼上充当主梁;再裁出比翼梁再细一些的细条纵向粘接在机翼上充当翼肋和机翼边角的加强梁。翼肋施工分三次进行,每部分完成后都用厚重字典压平片刻。压平期间穿插另一边机翼的翼肋施工。
接下来,用牙签蘸一滴湿502点在翼肋和翼梁的每一个交界处做弧度固定前的进一步加固。然后根据图纸用其他纸卷出一个约Φ57mm的圆筒以供机翼整体弧线定位用。首先将机翼半成品沿翼梁方向用约Φ30的胶棒外缘进行熟纸,随后将其用皮筋绑在定位圆筒上。若干时间后,将机翼半成品从圆筒上卸下。一经卸下,立刻用湿502浸润机翼两边的翼肋,待其凝固后,机翼的弧线也就固定了。一边机翼定位期间穿插另一边机翼的点胶和弧度确认施工。
用湿502浸润整个底部蒙皮和所有的翼肋翼梁,待其凝固后,机翼半成品的底部形状就彻底固定了。
确定机翼底部弧度期间,把作业本的纸用胶棒填胶加厚一层作为机翼的顶部蒙皮。加厚一层的目的是用胶棒的一层薄胶隔离底部和顶部的502,以使其浸润502后显色均匀。最后一次技术验证时令我不满意的点就是机翼浸润502后显色不均匀。加厚后切出比机翼略大一圈的两块,用厚重字典压平,以免固体胶中的水分干燥后使纸层褶皱,纸层褶皱也是我弃用硫酸纸的原因之一。待其平整后,先将其用胶棒的外缘过度熟纸,随后用过量湿502完全浸润熟纸过后顶部蒙皮的凹面,在其干燥前立刻将底部机翼的翼肋一面与蒙皮凹面贴合粘接。首先粘接机翼中央部分,过度熟纸的顶部蒙皮的一定弹性会自己作为贴合剩余部分的辅助。全部粘接完成后,沿机翼底部蒙皮边缘切下多余的部分,机翼的主体便制作完成了。对光一照,我梦寐以求的翼肋透光效果终于得以复现成功。
随后的步骤没有留存过程图,故可能比较跳跃,我会尽量描述详细的过程。将机翼的中间部分靠近前缘的部分切出机身上部主梁的让位槽,假组后用卡纸粘接出简易的装配型架用于固定两翼的上反角。粘胶固定上反角后,用细订书针和铜丝做出30马力达拉科水冷发动机的管式散热器,用两截Φ0.6mm的铜丝和70g打印纸上铜色做出机翼前缘部的散热器前端。粘接完成后,将整个机翼部件用预先裁出的让位槽与机身上部主梁用干502粘接,期间用卡纸定位粘接的角度。待胶凝固后再上湿502进一步粘接并填缝。粘接完成后,用70g打印纸涂黑,切出一个中间有孔的矩形,把矩形中间的孔套进机身前部的纵梁交点处作为真机上发动机部件预留口的遮挡蒙皮。再然后用Φ0.6mm的铜丝粘接在机翼顶部对应位置处,靠近机翼后缘处向下弯折后齐边剪切,用于表现管式散热器的发动机供水管。由此,机翼组件便全部完成了。
接下来补齐机身上剩余的所有纵梁和机翼的部分支撑梁,材料仍然选用上色后的细订书针。与此同时,在一根裁切一定长度后的细订书针上用涂黑的70g打印纸粘接一圈,后将其整体按图纸标定部位粘接在飞行员右侧,用于表现俯仰操纵杆。
随后,用和布莱里奥11文章里相同的方法制作两个前起落轮和一个水平方向控制轮。
将完工的水平方向控制轮按图纸标定位置粘接在飞行员右侧的机翼支撑梁上;完工的起落轮则套在机身前部预留的起落轮轴上,稍微掰出豆娘起落轮的“外八字”后上干502粘死。随后参考真机照片的梁对应位置,用上色后的细订书针做出剩余的起落轮支撑架;用弯成U型并漆成银色的Φ0.4mm铜丝粘接在起落轮轴上充当飞行员的脚蹬;用订书针和Φ0.6mm铜丝做出后起落橇;用一段Φ0.6mm铜丝粘接在起落橇上当作控制缆悬吊架,机身上的所有杆件便都制作完成了。
尾翼的制作与机翼步骤大差不差。制出一片水平尾翼和两片垂直尾翼,按十字型粘接后,粘接在机身后部。
螺旋桨的制作还是老一套。螺旋桨主体用加厚一层的1mm白卡纸削磨而成,前端的锥形整流罩用磨尖的棉签棒表现,随后螺旋桨体上棕色,锥形整流罩上银色。
接下来就是本次制作最令人头疼的部分了。首先,1909年式30马力达拉科水冷发动机的历史照片本就难找,不少部件对应位置都需要我自行脑补;其次,它的零碎也太多了…不发牢骚了,首先用直径各不相同的牙签和棉签棒作为发动机的气缸,加厚一层的1mm卡纸切削后作为发动机的主体,主体部件上预留出一截大头针用作发动机的主轴。将气缸和主体粘接后,主体上亮银色,水冷套上黑色。随后用各规格卡纸表现发动机顶部的磁打火器等零碎。用Φ0.6mm和Φ0.3mm的铜丝做出发动机后部的管件;用Φ0.3mm的铜丝做出发动机的四根摇臂。
发动机主体制作完成后,将其按真机图片参考粘接在机翼前缘处,两根上色后的Φ0.3mm铜丝用于做发动机与机身主梁间的支撑。用一根棉签棒磨成纺锤形当作发动机上方小油箱的主体,加厚一层的1mm卡纸切出油箱上部的输油管整流罩,将其粘接在油箱主体上后上铜色,用两根上色后的Φ0.3mm铜丝粘接在发动机支撑上。用一根Φ0.6mm铜丝弯曲成对应形状,粘接在机翼顶端供水管和发动机间,充当机翼散热器供水管连接发动机端的主管。用两根两端弯曲一定角度的Φ0.4mm铜丝连接油箱顶端和发动机气缸两端以充当输油管。用两根Φ0.6mm铜丝弯折后切下弯曲部分,粘接在发动机水冷套和散热器前端供水管间。届时,发动机和全套管式水冷散热器的全部细节也就都完成了。叙述很简短,过程很地狱,结果还凑合。
张线部分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老一套,圆规量取两点后裁切出对应长度铜丝后上干502点胶粘接两端即可。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这次制作要把控制缆在内的全部张线都做齐,故在粘接前要先思考一下各部位张线的粘接顺序。
小配件方面我准备制作一个地台,地台背景是1909年10月的巴黎航空沙龙上的豆娘展台。首先在Sketch上画出豆娘的展台标识牌,和桑托斯-杜蒙的照片一同打印出来后,用200g卡纸做出桑托斯-杜蒙照片的相框,上棕色。
随后用剥去光面的1mm白卡纸切出一个圆形,表面擦毛,模拟米黄色地毯的表面;用1mm卡纸做出展架的架体,200g白卡纸做出前展架上起落轮的限位块,70g打印纸做出白色的桌布。用Φ0.8mm的回形针用制作主梁竹节的工艺做出展台前的两根栏杆,用白棉线当作阻拦绳。把之前做的小部件都粘在地台上,地台便做完了。
终于完工了,拍点照片庆祝一下。这是我做过的体积最小的502飞机模型,也是我制作工艺的重大改动载体,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