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爱去电影院看电影,耳朵不好使嫌吵。但《沙丘2》是我近年来看得最过瘾的好莱坞电影。简评:很好。当代美国文化工业写不来天兵打人的故事还不能拍个天兵被打的故事了(暴言)?
本作原著写于1965年,60年代正是那个反殖民反帝国主义风起云涌,豪杰辈出的年代。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影响也远未终止,世界左翼运动也渐入高峰......如今时日,曾经冉冉升起的帝国及其秩序已然松动,新殖民主义遭逢喝阻。回到《沙丘》系列本身, 帝国主义以及帝国的秩序 ,这两者无法再被化约为其它议题。恰逢《沙丘2》作为《沙丘》系列的高潮之一被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诸位,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分享一下我自己观看时候的感受,也借由此文整理我最近的所学所得。我将会将我的文章分为至少 上、下 两部分,一来我想看看大家对《沙丘2》的评论会如何演化,然后看看我是否有机会去讨论一些时间给我们带来的新议题。
我自己没有看过太多科幻小说(甚至没看过三体),阅读《沙丘》系列也有些时日了。简而言之我对科幻不甚了解,如有关于科幻作品基础性错误,还望各位读者海涵,斧正!
机核在很久以前做过一期“帝国”的通识节目 ( 通识-帝国 ) ,但在今天的论述中我会给一个更直接且更 现代的定义 : “An empire is an organised, expansive/incorporative entity, with a variety of (often violent) economic externalities and a centralized/ing locus of power, determined in part by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hich tends to be monopolistic, differentiating and hierarchical.”(Biccum 2019, 8-9)
“帝国是一个有组织/扩张的/融合性的实体。其具有各种(通常是暴力的)经济外部性,以及一个部分由通信技术决定的,持续中心化的权力中心。(帝国本身)有垄断,差异化和层级化的倾向。” (原文没有中文翻译,由我斗胆粗翻,一切以英文原文为准)
《沙丘》中的帝国毫无疑问 符合以上所有命题 :分封制度以及专业化的官僚和组织它的组织模式;萨多卡军团和封建领主的私兵是帝国保证其经济外部性的暴力手段;商队,姐妹会以及支撑他们的香料是维持帝国运转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圣战结束后,商团,姐妹会也得到了保留,并且被置于严厉监管之下);而帝国本身对暴力的垄断失败,对各派实力及其力量的中心化失败,以及层级化的松动,导致了其戏剧性的灭亡。
本部分将集中比较沙丘中的帝国“人”与我们现实中帝国的人物来进行类比,从而进一步讨论现代帝国们的统治技术。
当我第一次接触《沙丘》时,有一种强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即视感。而《沙丘》真正讲述的就是一个“后劳伦斯”的故事。所谓“后劳伦斯”,其实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结束后,作为具有对当地社群有全面专业知识的官僚离开,英法帝国从存亡战争中撤出,直接接管殖民地本身的历史。在《沙丘》中,的确也有这么一位劳伦斯式的角色:列特-凯恩斯。在无情的帝国机器进行扩张和经济外部化的时候,对于这些“外部”,也就是殖民地或者潜在的殖民地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就显得尤为宝贵和重要。她作为帝国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先到达了殖民地——厄拉克斯。当她已融入当地并和弗雷曼人无法分开时,帝国的扩张与动乱无情终止了她个人生命,厄拉克斯开启了血腥的新篇章。
(劳伦斯(1888-1935),毕业于牛津大学,精通阿拉伯语,战前参加过近东的考古考古发掘。一战时被协约国派往阿拉伯半岛,团结当地部落,策动“阿拉伯大起义”,给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带去不少麻烦。)
《沙丘》中的列特-凯恩斯是帝国的生态学家(ecologist),帝国方的人对她的尊称是“博士”,但她远远不是只是科学家那么简单。无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她熟知弗雷曼人的一切,甚至是弗雷曼人的一份子——拥有弗雷曼名字,并且在族群中享有一定地位。在电影版中,她还有一句台词可以佐证:
(在她的意识理,作为帝国一部分的厄崔迪是“你们”,而不是“我们”。比起有姐妹会造势的厄崔迪公子来说,她能做到这一切全凭她自己和她的专业技术。而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劳伦斯也获得了当地部落的礼遇。在面对与部落利益攸关的时候,他的行动也更倾向于部落,而非帝国。)
但是帝国并不在乎,他们与在地部落的情感也非本文论述重点。回到帝国本身,真正展现帝国性质的是在电影和小说中出现的一段段“人类学家”的录音。这些录音以百科全书式的口吻——标准,实证,客观的范式介绍着厄拉克斯的风土人情。一方面这是为了帝国的殖民而做的前哨准备。在电影中,列特为厄崔迪带来了本地人使用的蒸馏服装。而邓肯,作为厄崔迪家的家臣,也执行了这样的前哨任务,并带来了与沙丘本地头领斯蒂尔格的一个简单协议。这两者都为厄崔迪(作为帝国的一部分)的统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相比之下,哈克南家族缺乏这样人才为其效力。如果哈克和厄崔迪都是潜在的帝国的话,那么哈克南家族是要注定迅速失败的。另一方面, 范式(paradigm) 本身也是帝国统治的重要一环(Biccum 2018, 705)。范式,是一套关于如何去实践的标准,而这样的实践往往也规定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标准,进而(或者说,退而),从方法论和实践结果上塑造了那个认知世界的主体自身。简而言之,范式的运作机制规定了使用这个范式的人自己。 帝国的霸权,由此,可以直接作用于个人和个人的劳动对象之上。
在此我将以引用与《沙丘》同时代的文化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给出的 关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定义 :
“在我这里,‘帝国主义’一次指的是统治遥远土地的宗主中心的实践、理论和态度。几乎永远伴随‘帝国主义’而来的‘殖民主义’,意味着向边远土地上移民。如米歇尔·多伊尔(Doyle,Michael)所说的,‘帝国是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国家控制另一个政治社会的有效政治主权。这种控制可以通过强力、通过政治合作、通过经济、社会或文化依赖来取得。帝国主义不过是经历或保持帝国的政策和过程。’”——(9-10, 2016)
在电影《沙丘2》中,当保罗说“人类学家说...”这句话时并没有说完就遭了契尼白眼。其实这很好理解,引用帝国范式的产物来说自己的理解几乎是非法的,因为保罗已经是弗雷曼人了,他了解厄拉克斯不需要借由帝国范式中介了。由此可见得,《沙丘》电影本身,并不是在传达一个简单的中世纪故事。而小说文本中也有所反映:
“男爵说‘这群弗雷曼疯子为每一个被(帝国)俘的人举行葬礼。当他们已经死了。’”
从这可以看出,弗雷曼人的行为游离在帝国实践及其实践背后的 “理性”之外 。“理性”碰到了钉子,一个帝国人只能对其做情绪化的“非人化”“非理性化”的处理。在此, 范式,就是帝国主义。 (Biccum 2018, 701)
这些语言的细微之处隐藏着每个人都思维方式,并且不断揭示着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进一步说 ,电影导演和小说作者 也是言说者 ,也有其预设的思维结构,而这种言说改变,即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也意味着思维结构的改编。小说作者在设计台词时,男爵的台词有可能是根据人物形象自然说出的。而在电影的呈现中,新的内容的添加意味着小说本身的“自然‘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内容去进行传达。尽管电影改编的部分仍然是强化“帝国对他者的认知”这一议题,比起小说中是作者逻辑使然的可能, 电影改编必然是有意为之 。换句话说,改编本身这一行为意味着 范式的改变。 从复述一个可能的帝国主义者说出的话,到不得不主动加强这一主题,以跟随作为政治正确的反帝国主义,帝国秩序的改变,使得电影导演作为文艺界精英不得不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范式。由此可见,《沙丘》的电影和小说,并不是在传达一个简单的中世纪故事。无论是风云时代出现的小说,还是在当代上映的电影,都鲜明揭示着外界秩序的变化。
在上半部分截稿之前,我不止一次听到了类似“沙丘2已经没多大可挖掘的了,除了美学”。但其实从简单的文本分析(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来看远不止如此。下半部分我会继续讨论一些关于《沙丘》的新老议题,主要是 宗教 和在电影改编中不得不讨论的 女性 的议题。我会继续从帝国专业化的人才(或耗材)来讨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在电影和现实中的呈现。
这尝试了与上次不同的,更轻松的语气来写这样的文章,不知道各位更喜欢哪一种,可以在评论区给出您的建议。最后,感谢您的观看!
爱德华·w·萨义德【美】著 2016,李琨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Biccum, April.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Empire? Rumination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a Universally Valid Political Theory (Theory Not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9, pp. 1-13.
Biccum, April. "What is an Empire? Assessing the postcolonial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Empire Debate" Interbentions, 2018, pp. 697-716.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