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机核众大家好,又到了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真女神转生blog文章翻译的时间,如往常一样请抱着娱乐的心态阅读这篇翻译文。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ね!
原文网址:http://megaten4f.jp/topics/185/
塩田信之的真4F与神话世界之旅第三回奎师那与印度神话
不断变化的多神教(原文:もっとも発展を遂げた多神教の姿)
多神教文化在日本相当普遍。由于宪法指定“信仰自由”在日本并没有特定的“国教”,要硬找一个的话神道教应该是离那个位置最近的宗教。不仅象征国家的皇室依照神道来运作,天皇本身便是在神道中的至高神“天照大神”的子孙,皇室在某种意义上便是“神道”本身。即便 “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在国内外都备受批评的,这也说明在神道信仰在国家中枢依旧留有扎实的基础。
从民众的生活层面上来看日本应该可以被称为“佛教国度”。在当今社会即使在市中心在神社或寺庙举行结婚仪式也不算是稀事,有人去世的时候在很多场合也会选择僧人来念经举行“佛教葬礼”。当然现在社会过圣诞节的时候大多不会意识或庆祝这个节日的宗教意义,意识到葬礼仪式举行方式中的佛教符号也越来越少。长期以来“神佛习合”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常态,佛教和神道因此会互相混淆,进一步模糊两个宗教的区别。
基于每年文部科学省所公开的“宗教統計調査”,在最新的平成26年版当中信仰神道的人数约为9100万人、信仰佛教的约有8700万人。考虑到接下来的基督教信仰人数只有大约300万人,神道系和佛教系的受众之间可能并没有多大差别。实际信奉神道或佛教并举行这两种宗教仪式的可能并不多,但这两种宗教已经渗透进国民心理亦是不争的事实。
神道和宗教粗略来讲都属于多神教。虽然以严谨的角度看的话它们拥有一神教和多神教的特征,但在存在至高神的同时又并存其它多个神祗这个层面来看的话,它们相对一神教的概念相比更符合多神教的概念。多神教这一概念被大多是在与一神教作对比的场合被使用,在突出两者区别的同时也承认两者在宗教原理上的相似。即便一神教强调上帝的至高性绝对性和全能性的同时也承认天使、使徒甚至圣母和圣人这样分享上帝神性的存在,以此质疑这些信仰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
将视线转移到做为本期主题的印度。印度宗教首要便是印度教。基于日本外务省的报告,2011年在印度的国家调查当中印度教信徒占人口的79.8%、伊斯兰教信徒为14.2%、基督徒为2.3%、锡克教信徒为1.7%、佛教徒为0.7%而耆那教信徒为0.4%。印度教信徒占绝对多数。
包含毗湿奴和湿婆等在游戏系列中多次出场神祗的多神教印度教在如今印度本土依旧有着广泛信徒。与希腊神话和北欧及凯尔特神话等代表性的多神教相比,印度教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化使得如今的印度教与它最初的形态相比有着巨大的区别。
在公元前30世纪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初步的都市建筑,但有遗迹证明在这之前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世纪左右)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包含农耕或畜牧并以集体生活。同时“印度河文明”遗迹中出现的宗教牺牲以及祭祀和能够联想到后世湿婆信仰的林伽像(男根像)。以及遗迹中出现的陶瓦女神像也可被认为是之后再印度教中有广泛影响的七母神(指梵天、湿婆、毗湿奴和因陀罗等神祗的妃子)信仰的原型。
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15世纪年左右开始衰退并最终灭亡,这个文明灭亡的谜团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开。气候变化说同为可能学说的是雅利安人入侵说,而证据证明至少在印度河文明衰退后雅利安人开始在同一地点居住并且信奉印度教的原型“婆罗门教”。虽然并不能确定此时居住在当地的雅利安人开始继承印度河文明的宗教信仰,但婆罗门教信仰做为湿婆神原型的风暴之神楼陀罗。除此之外这两个宗教的联系同样可以从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楼那等之后出现在印度教的神祗中看出。
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包含梨俱吠陀等文档的韦陀经(或吠陀)。由于名字迷之帅气所以在许多游戏和漫画中出现,文档本身充斥着献于神明的散文诗形式的赞歌、祭祀仪式的作法、祝词等文书。这组文档自公元前12世纪年左右开始编纂,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用于解读吠陀文档的称作“奥义书”的辅助型开始被撰写,并被包含在韦陀经中。印度神话也在这个时期初步成型。
之后在由于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撰写的“摩奴法典”进一步提炼出婆罗门教中繁复的法律和神话。在创世神话等出现后离神话的完整组成又近了一步,同时受到来自希腊神话和巴比伦神话影响的想法也没有错误。
在婆罗门教时代中途“佛教”诞生了。释迦摩尼即悉达多·乔达摩对婆罗门教的基础种姓制度(卡斯特制度,现在也称作瓦尔纳制度)产生质疑,为了没有权利和地位的民众的救赎而开始实践佛教。
自佛教开始的公元前5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期间,婆罗门教持续弱化,佛教及耆那教逐渐占有优势。印度境内握有强权的中央集权王朝带来的稳定时期被认为是帮助形成并延续这一趋势。6世纪左右匈人开始入侵,笈多王朝灭亡后一系列小国独立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这段时期开始佛教开始衰退而印度教重新崭露头角。《西游记》故事的原型玄奘西天取经之旅是在公元629年至645年佛教逐渐衰退的时期发生。《西游记》便是在旅途记录《大唐西域记》的基础上写成的。
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印度教被认为是将毗湿奴做为信仰中心的所谓以“新兴宗教”的形式开始的。这种想法来自与:即便继承了摩奴法典和吠陀,印度教同时受到自2世纪后逐渐变得强势的基督教的影响,因此将毗湿奴视作唯一神。
印度教除了吠陀文献之外,《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叙事诗被当做圣典所重视。《摩诃婆罗多》将古代北印度Bhārata族5位王子参与的民族纷争当作故事的中心,并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它的原型被写成。它被视为圣典的主要原因是在后面故事中途插入的《薄伽梵歌》的部分,这部分在之后成为印度教最重要的圣典之一。
奎师那(又称做黑天)在《薄伽梵歌》中登场。做为5位王子中的中心人物阿周那王子的战车的车夫,做为车夫的同时他也向王子教导毗湿奴信仰。
实际上奎师那基于实际人物,奎师那的原型是当时宗教改革的中心人物:新兴势力虔诚派(这边特指印度教的)的族长。将这个派系的毗湿奴信仰要旨包含总结的就是《薄伽梵歌》,之后将这部分追加进了《摩诃婆罗多》。
之后虔诚派成为主要实力,在故事中登场的奎师那逐渐被认为是毗湿奴的化身(阿凡达)之一。这就意味着毗湿奴自己变身后告诫别人信仰自己(潜台词:这么明显的安利真的符合您的身份吗?!),但这种行为在神话中是常有的事
新的印度教的教义逐渐增加毗湿奴的能力,通过将不同的英雄以“其实是毗湿奴的化身”为由不断吸收。包括《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王子、狮人那罗希摩、甚至佛陀本人都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从此也能看出吸收佛教的意图,奎师那及那一派系的人们实际上十分具有野心。印度教内部也将婆罗门教时代比毗湿奴更有人气的湿婆和梵天当做媒介与毗湿奴化为一体,创造出“三神一体”的概念,与基督教“三位一体”同样被认为想要保持对主神的信仰。
这之后湿婆信仰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对湿婆的儿子主宰商业的象头神(葛内舍)信仰又变强;之后女神信仰又变得广泛;甚至在印度在伊斯兰教指派下发生变化等,印度教内的趋势也随着时间而变化。这种变化奎师那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考虑到这点在本作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奎师那本身的存在感又会变得不同吧。
这次比自己想的完成的要快了一些。如果各位有任何问题也可以联系我,如果有任何错误的话也请各位大神在评论中指出,我也会吸取这些意见下次改正。感谢各位!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