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攻壳机动队》TV 版第一季发行时,标题中的汉字部分,采用了DynaFont 金文体,即华康金文,并在其基础上做了一些装饰性调整。
华康金文重心上提,笔画修长,宛如清秀高挑的古典美人,优雅中带着一丝禅意。
而这种金文体的原型,正是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三器”上的“中山篆”。
中山国,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鼎盛,后为赵、燕所灭。从有记载到被灭国的210多年的风雨中,中山国不仅能在春秋“十二诸侯”“战国七雄”等中原强国的夹缝中生存,还在公元前323年与“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燕结盟,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与秦、齐、楚3个大国抗争,成为仅次于7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不可不谓战国史上的一个奇迹。
20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今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和中山王陵等的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和中山王圆壶三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记载了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其颀长秀美的铭文被文博界誉为“中国最美古文字”,在书法界还有独特的称谓---“中山篆”。
中山王鼎,高51.5cm,最大直径65.8cm,1977年在西灵山一号大墓中出土,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周身刻铭77行,计469字。据铭文得知,此鼎为中山王十四年铸,是用以赏赐中山相周的,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中山王圆壶,高44.5cm,腹径32cm,1977年于中山王墓出土。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圈足上文字1行、22字。铭文内容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司马赒的内外功劳。
中山王方壶,高63cm,腹径35cm,重28.72kg,1978年于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腹四面刻有铭文,每面10行,共450字。据铭文,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铸造的酒器,其中所记载的中山伐燕及国君文、武、桓、成四公之世系。
往事越千年,千年后的《攻壳机动队》在金文体的基础上,有意将字体上半部分的横向笔画延长,使字与字之间保持了一致或相似的变化规律,强调了整组字的"共相",从而使整体更加协调,更有设计性。
与此同时,字的笔画间还存在刻意的断笔缺损处理,给人以金石刻印特有的残破感与锲刻感。这种有意“旧化”令字体化单板为灵活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丝虚灵与韵律。
有趣的是,断笔处理使中文字部分与下方的数码风英文标题产生了某种节奏性的呼应。这种呼应,让两组字体的结合更显巧妙、自然、紧密,不知是否有意为之。
科幻题材的《攻壳机动队》用千年前的战国风文字作为自己的标题,或许是想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一种过去与未来,已知与未知,陈旧与簇新的对比。一如九五剧场版的《谣》,又如《无罪》中的“生死去留,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古老的唱腔可以在新的编排下再次震撼人心,千年前的文字也能以另一个形式成为千年后故事的注脚,这或许就是科幻的魅力之一吧。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